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政治教学;思维能力;
教学氛围;发散性思维;
逆向性思维;类比性思
维;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1—0082—01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提高政治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教学具有抽象性,很多学生都觉得其枯燥乏味。而诙谐幽默、寓意深刻的故事则容易被他们接受。为此,教师可运用故事、漫画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获得快乐的同时,也能够领悟到其中所蕴涵的哲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教师应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不”意味着一种否定,如果运用不当,极有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否定学生,对他们的回答可采用“很好”、“有创意”等评语。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二、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途径与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式。在政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必须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可通过组织他们开展讨论,使其在主动思维的状态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如,在教学“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课时,首先,笔者运用多媒体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什么。最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不仅加深了对改革开放意义的认识,而且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关注的焦点也不再仅限于学习、娱乐,思维的触角已延伸到了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逆向性思维
逆向性思维是指改变传统的思维程序、思维模式,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或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反过来思考的思维方式。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并鼓励他们对教材内容、政治学原理大胆质疑,同时要有效地引导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辩论,以使其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如,笔者在讲“法律护我成长” 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阅读一则关于我国酒驾现象禁而不止的新闻分析材料。然后,提问学生:要有效地解决酒驾问题,大家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呢?有学生认为,应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还有学生指出,要对酒驾者进行严肃处理,以儆效尤。我则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在学生主动思考的基础上,我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以为何有些人会在开车前喝酒为论题进行辩论。经过一番辩论后,学生对解决酒驾这一问题的思路则大为拓宽,有学生提出,应在餐馆、酒店等公共场所张贴禁止酒驾的警示标志。还有学生认为应追究劝酒者的责任。通过辩论,他们的逆向性思维得以发展。
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类比性思维
类比性思维是指从两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或相反属性出发,根据其中一类事物的某种属性推理出另一类事物有或没有同种属性的思维活动。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为学生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引导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及自身经验比较其中的异同,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他们的类比性思维。如,笔者在上“面对诱惑应该学会说‘不’”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讨论社会中都存在着哪些诱惑。然后,让他们对这些诱惑现象进行分类,并分析其性质。最后,比较这些诱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师生共同探讨如何面对诱惑。学生通过类比,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切实认识到了各类不同形式诱惑的危害,而且类比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编辑:孟 刚
教学氛围;发散性思维;
逆向性思维;类比性思
维;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1—0082—01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提高政治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教学具有抽象性,很多学生都觉得其枯燥乏味。而诙谐幽默、寓意深刻的故事则容易被他们接受。为此,教师可运用故事、漫画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获得快乐的同时,也能够领悟到其中所蕴涵的哲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教师应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不”意味着一种否定,如果运用不当,极有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否定学生,对他们的回答可采用“很好”、“有创意”等评语。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二、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途径与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式。在政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必须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可通过组织他们开展讨论,使其在主动思维的状态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如,在教学“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课时,首先,笔者运用多媒体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什么。最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不仅加深了对改革开放意义的认识,而且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关注的焦点也不再仅限于学习、娱乐,思维的触角已延伸到了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逆向性思维
逆向性思维是指改变传统的思维程序、思维模式,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或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反过来思考的思维方式。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并鼓励他们对教材内容、政治学原理大胆质疑,同时要有效地引导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辩论,以使其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如,笔者在讲“法律护我成长” 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阅读一则关于我国酒驾现象禁而不止的新闻分析材料。然后,提问学生:要有效地解决酒驾问题,大家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呢?有学生认为,应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还有学生指出,要对酒驾者进行严肃处理,以儆效尤。我则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在学生主动思考的基础上,我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以为何有些人会在开车前喝酒为论题进行辩论。经过一番辩论后,学生对解决酒驾这一问题的思路则大为拓宽,有学生提出,应在餐馆、酒店等公共场所张贴禁止酒驾的警示标志。还有学生认为应追究劝酒者的责任。通过辩论,他们的逆向性思维得以发展。
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类比性思维
类比性思维是指从两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或相反属性出发,根据其中一类事物的某种属性推理出另一类事物有或没有同种属性的思维活动。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为学生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引导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及自身经验比较其中的异同,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他们的类比性思维。如,笔者在上“面对诱惑应该学会说‘不’”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讨论社会中都存在着哪些诱惑。然后,让他们对这些诱惑现象进行分类,并分析其性质。最后,比较这些诱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师生共同探讨如何面对诱惑。学生通过类比,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切实认识到了各类不同形式诱惑的危害,而且类比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