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西西弗斯的简介
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了众神而被惩罚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由于巨石太重了,每次未到山顶石头就滚下去了,前功尽弃。于是,西西弗斯每天重复推石头这件事情。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在生活中,有人也是每天周而复始的重复着一些事情,明知无效,但无法控制,情绪非常无助,这种情况称为强迫症。
二、基本情况
案例基本情况:萧军,男,20岁,高三刚毕业,因强迫症状主动求助。求助者性格外向,心情低落,压抑,无明显躯体疾病。
三、家庭基本情况
父亲是单位中层领导,母亲某单位职工。家庭经济情况良好。
四、问题描述
主诉:学习、上课、看书、做决定时大脑中不由自主出现女友可能被强奸或者性骚扰的念头,不敢想象,痛苦不已,意识上主动控制,但是收效甚微,持续时间2年多。
五、问题评估
评估:病程持续2年多,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无法进入学习状态,成绩下降明显,从班级前几名到班级倒数,直至高考落榜。人际关系影响不大。主观感受非常痛苦。求助意识强烈,意识清晰,思维正常,人际关系较好。综合考虑主要症状为为强迫思维。
六、主要关系
父母的夫妻关系:夫妻关系目前稳定,处于非婚姻状态,离婚后父母曾经分开居住,几年后居住在一起,但是未办复婚手续。夫妻交流较少,感情不深,更多是父亲服从母亲,大部分时候以母亲的意愿为行动的目标。
母亲:“所有人都怕”,母亲严重偏执,容易焦虑,虽然嘴上说着不想烦,但是操心不断,尤其是经济上。母亲对“别人不能欺负我”很敏感,外公拆迁威胁外公要回一套房子,爷爷拆迁威胁爷爷要回一套房子,看到爷爷带堂第认为爷爷没照顾自家孩子不顾大年初一就掀翻了一桌的酒菜。因为怀疑父亲,母亲跑到会场将正在作报告的爸爸揪下台。单位领导害怕母亲吵闹而将其调到驻外岗位。
父亲:在外老好人形象,朋友很多;在家忍声吞气,只要母亲说往东坚持不往西。懦弱的父亲,从不反抗母亲,甚至在爷爷家也是。即使分居期间,妈妈需要什么,爸爸也是随叫随到。
母子关系:“爱我”“除了我什么都没有”“看不起我”的妈妈,“我不断讨好她”“让她高兴了我就舒服”“只要她不高兴,我心里就很害怕,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父母亲都要求我学习成绩好,似乎只有成绩好才是最重要的”。“我如果成绩考差了,父母亲能够一个寒假不让我出去玩,每天在家复习,包括春节。”妈妈认为我是“一无是处的公子哥,只会花钱,不能吃苦”,让自己丢脸的孩子。
父子关系:“总觉得我不好的”父亲,“希望我能够听母亲话”的父亲。父亲总是说自己是为了孩子才留在这里,如果将来孩子离开了,自己也准备离开,哪怕只有一张床,也要搬出去。父亲会贬低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奖励和表扬,更多的是“你个小孩子,懂什么”。
七、成长经历
父母从小吵架,经常大打出手。萧军经常害怕得不敢出门上厕所,只能躲在房间里,甚至在房间里小便。母亲经常与其他亲戚吵架。
当考试成绩下降时候,父母会很紧张,会给萧军增加许多作业,假期不允许出去玩。父亲会说,因为孩子自己觉得很丢脸,母亲会说孩子太懒,好吃懒做,不好好学习。只要学习成绩下降,父母立刻变脸。父母不关心自己在学校的经历,只关心学习成绩。这样的经历很多。
从小吃饭不敢多吃,即使自己很喜欢的菜,即使父母让自己吃,也不敢多吃,害怕自己把喜欢的都吃了,父母会生气。
女朋友安静乖巧对自己很好,顺从自己,关心自己的生活,认为自己很厉害,愿意听自己的。
八、心理分析
1.萧军的强迫思维伴随情绪恐惧、害怕和无助感,这其实是生活中萧军面对被父母“侵占”生活和自我时的恐惧、害怕、无力。为了能够继续生存,萧军压抑了这些恐惧、害怕和无力感,但它们以症状的方式显现出来。症状是自体为了获得控制感达到新的平衡的一种诉求。通过症状萧军以症状的方式接近压抑进潜意识的无力、恐惧和害怕,从而试图达到控制这些失控情绪情感的目的。
2.父母对萧军的有条件的爱,让萧军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让萧军相信只有获得好成绩才能被爱。父母长期以来只关注学习成绩,忽略萧军的心理需要,让萧军觉得父母只爱成绩不爱自己。因为父母不停的唠叨“你看那家孩子成绩多好,她家父母都省心啦”。萧军相信只有成绩好孩子父母才爱自己。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来源于从父母眼中看到的自己。在父母的唠叨中,萧军看到了自己是个被讨厌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为了摆脱这种自己也很讨厌的认知,萧军非常刻苦的学习,希望自己成绩能够突飞猛进。但事实上学习是需要耐心和细心,要经得起挫折的。所以在不断的挫折中,萧军不是越挫越勇,是越挫越害怕,越挫越觉得自己是个成绩差的孩子,自己非常讨厌。所以,随着年级的升高,萧军的学习压力更大,害怕也与日俱增。当萧军学习的时候,是带着害怕在学习,随着学习压力增大,这种害怕逐渐失去控制,情感占了上风。在这种害怕的控制下,萧军自我调节实效,学习无法专心,内心和行动被害怕主宰。
3.父母的婚姻关系让萧军害怕失去家庭破裂,从而不断的牺牲自己的空间来服从家长。孩子是家庭最忠诚的守护者。当父母关系濒临危险时,最害怕的是孩子。从小就在分分合合中长大的萧军极其渴望稳定的家庭生活,但是父亲一直想离开,及母亲过大的脾气让其他人都想远离他的事实,让萧军感觉家庭总是徘徊在破裂的边缘。主观意识上萧军希望通过学习成绩好来取悦父母,从而缓解父母之间的矛盾,但是潜意识中萧军不断的要分散注意力去关注父母的一言一行,萧军也无法专注于学习。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意识与潜意识冲突中,萧军的强迫性思维症状产生,通过这种症状让父母的视线集中在症状上,让父母齐心协力解决症状,从而达成不让父母分开的目的。这也是症状获益的一部分。
4.萧军与女友谈恋爱并且即将离开家庭去外地工作唤醒了潜意识中的分离焦虑。咨询中萧军表达了对即将与家庭的分离的担忧,尤其是与母亲的分离。萧军害怕自己离开了爸爸妈妈无法适应外界生活,害怕谈恋爱妈妈会生气。青少年,尤其是儿童、婴儿,当与抚养人,特别是母亲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他会对与亲人、家庭的分离深表不安,害怕想象中的危险。潜意识中萧军不想和家庭(母亲)分开,害怕和母亲分开。
5.父亲未能有效帮助萧军完成与母亲的分离。俄狄浦斯期男孩通过认同父亲,变成像父亲一样的男人,将来选择像母亲一样的女性而完成。这其中重要的环节是父亲进入母子的二元关系中,促成母子之间的分离。但是父亲屈从于母亲,无法促成母子之间的分离,萧军与父亲、母亲无法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更多的是粘滞在母子二元关系中。
6.妈妈更不能接受孩子的“离开”。妈妈无法把儿子当成一个孩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无意识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达成自己内心的渴望。比如,妈妈希望儿子能够样样满意,无法接受孩子的挫折,而事实上一个孩子遭遇挫折是必然的,因为成长是一条挫折铺就的路。当儿子成长有了自主意识并即将独立之际,妈妈体会到的是剥肉般的痛苦,是心理意义上的分娩。
强迫症某种程度缓解了这样分离焦虑,因为萧军痛苦得不能正常学习、正常外出工作,这样只能一直呆在家里,和母亲生活。这也是一种症状获益的表现。
后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工作,萧军的强迫思维明显减少,萧军恢复了日常的学习工作。萧军主动寻求自己的未来,放弃做父母的调解员,开始变得自信,表示“虽然你们认为我还不够好,但是我自己认为我还是不错的,我还是可以更努力的……”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六合高级中学)
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了众神而被惩罚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由于巨石太重了,每次未到山顶石头就滚下去了,前功尽弃。于是,西西弗斯每天重复推石头这件事情。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在生活中,有人也是每天周而复始的重复着一些事情,明知无效,但无法控制,情绪非常无助,这种情况称为强迫症。
二、基本情况
案例基本情况:萧军,男,20岁,高三刚毕业,因强迫症状主动求助。求助者性格外向,心情低落,压抑,无明显躯体疾病。
三、家庭基本情况
父亲是单位中层领导,母亲某单位职工。家庭经济情况良好。
四、问题描述
主诉:学习、上课、看书、做决定时大脑中不由自主出现女友可能被强奸或者性骚扰的念头,不敢想象,痛苦不已,意识上主动控制,但是收效甚微,持续时间2年多。
五、问题评估
评估:病程持续2年多,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无法进入学习状态,成绩下降明显,从班级前几名到班级倒数,直至高考落榜。人际关系影响不大。主观感受非常痛苦。求助意识强烈,意识清晰,思维正常,人际关系较好。综合考虑主要症状为为强迫思维。
六、主要关系
父母的夫妻关系:夫妻关系目前稳定,处于非婚姻状态,离婚后父母曾经分开居住,几年后居住在一起,但是未办复婚手续。夫妻交流较少,感情不深,更多是父亲服从母亲,大部分时候以母亲的意愿为行动的目标。
母亲:“所有人都怕”,母亲严重偏执,容易焦虑,虽然嘴上说着不想烦,但是操心不断,尤其是经济上。母亲对“别人不能欺负我”很敏感,外公拆迁威胁外公要回一套房子,爷爷拆迁威胁爷爷要回一套房子,看到爷爷带堂第认为爷爷没照顾自家孩子不顾大年初一就掀翻了一桌的酒菜。因为怀疑父亲,母亲跑到会场将正在作报告的爸爸揪下台。单位领导害怕母亲吵闹而将其调到驻外岗位。
父亲:在外老好人形象,朋友很多;在家忍声吞气,只要母亲说往东坚持不往西。懦弱的父亲,从不反抗母亲,甚至在爷爷家也是。即使分居期间,妈妈需要什么,爸爸也是随叫随到。
母子关系:“爱我”“除了我什么都没有”“看不起我”的妈妈,“我不断讨好她”“让她高兴了我就舒服”“只要她不高兴,我心里就很害怕,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父母亲都要求我学习成绩好,似乎只有成绩好才是最重要的”。“我如果成绩考差了,父母亲能够一个寒假不让我出去玩,每天在家复习,包括春节。”妈妈认为我是“一无是处的公子哥,只会花钱,不能吃苦”,让自己丢脸的孩子。
父子关系:“总觉得我不好的”父亲,“希望我能够听母亲话”的父亲。父亲总是说自己是为了孩子才留在这里,如果将来孩子离开了,自己也准备离开,哪怕只有一张床,也要搬出去。父亲会贬低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奖励和表扬,更多的是“你个小孩子,懂什么”。
七、成长经历
父母从小吵架,经常大打出手。萧军经常害怕得不敢出门上厕所,只能躲在房间里,甚至在房间里小便。母亲经常与其他亲戚吵架。
当考试成绩下降时候,父母会很紧张,会给萧军增加许多作业,假期不允许出去玩。父亲会说,因为孩子自己觉得很丢脸,母亲会说孩子太懒,好吃懒做,不好好学习。只要学习成绩下降,父母立刻变脸。父母不关心自己在学校的经历,只关心学习成绩。这样的经历很多。
从小吃饭不敢多吃,即使自己很喜欢的菜,即使父母让自己吃,也不敢多吃,害怕自己把喜欢的都吃了,父母会生气。
女朋友安静乖巧对自己很好,顺从自己,关心自己的生活,认为自己很厉害,愿意听自己的。
八、心理分析
1.萧军的强迫思维伴随情绪恐惧、害怕和无助感,这其实是生活中萧军面对被父母“侵占”生活和自我时的恐惧、害怕、无力。为了能够继续生存,萧军压抑了这些恐惧、害怕和无力感,但它们以症状的方式显现出来。症状是自体为了获得控制感达到新的平衡的一种诉求。通过症状萧军以症状的方式接近压抑进潜意识的无力、恐惧和害怕,从而试图达到控制这些失控情绪情感的目的。
2.父母对萧军的有条件的爱,让萧军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让萧军相信只有获得好成绩才能被爱。父母长期以来只关注学习成绩,忽略萧军的心理需要,让萧军觉得父母只爱成绩不爱自己。因为父母不停的唠叨“你看那家孩子成绩多好,她家父母都省心啦”。萧军相信只有成绩好孩子父母才爱自己。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来源于从父母眼中看到的自己。在父母的唠叨中,萧军看到了自己是个被讨厌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为了摆脱这种自己也很讨厌的认知,萧军非常刻苦的学习,希望自己成绩能够突飞猛进。但事实上学习是需要耐心和细心,要经得起挫折的。所以在不断的挫折中,萧军不是越挫越勇,是越挫越害怕,越挫越觉得自己是个成绩差的孩子,自己非常讨厌。所以,随着年级的升高,萧军的学习压力更大,害怕也与日俱增。当萧军学习的时候,是带着害怕在学习,随着学习压力增大,这种害怕逐渐失去控制,情感占了上风。在这种害怕的控制下,萧军自我调节实效,学习无法专心,内心和行动被害怕主宰。
3.父母的婚姻关系让萧军害怕失去家庭破裂,从而不断的牺牲自己的空间来服从家长。孩子是家庭最忠诚的守护者。当父母关系濒临危险时,最害怕的是孩子。从小就在分分合合中长大的萧军极其渴望稳定的家庭生活,但是父亲一直想离开,及母亲过大的脾气让其他人都想远离他的事实,让萧军感觉家庭总是徘徊在破裂的边缘。主观意识上萧军希望通过学习成绩好来取悦父母,从而缓解父母之间的矛盾,但是潜意识中萧军不断的要分散注意力去关注父母的一言一行,萧军也无法专注于学习。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意识与潜意识冲突中,萧军的强迫性思维症状产生,通过这种症状让父母的视线集中在症状上,让父母齐心协力解决症状,从而达成不让父母分开的目的。这也是症状获益的一部分。
4.萧军与女友谈恋爱并且即将离开家庭去外地工作唤醒了潜意识中的分离焦虑。咨询中萧军表达了对即将与家庭的分离的担忧,尤其是与母亲的分离。萧军害怕自己离开了爸爸妈妈无法适应外界生活,害怕谈恋爱妈妈会生气。青少年,尤其是儿童、婴儿,当与抚养人,特别是母亲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他会对与亲人、家庭的分离深表不安,害怕想象中的危险。潜意识中萧军不想和家庭(母亲)分开,害怕和母亲分开。
5.父亲未能有效帮助萧军完成与母亲的分离。俄狄浦斯期男孩通过认同父亲,变成像父亲一样的男人,将来选择像母亲一样的女性而完成。这其中重要的环节是父亲进入母子的二元关系中,促成母子之间的分离。但是父亲屈从于母亲,无法促成母子之间的分离,萧军与父亲、母亲无法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更多的是粘滞在母子二元关系中。
6.妈妈更不能接受孩子的“离开”。妈妈无法把儿子当成一个孩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无意识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达成自己内心的渴望。比如,妈妈希望儿子能够样样满意,无法接受孩子的挫折,而事实上一个孩子遭遇挫折是必然的,因为成长是一条挫折铺就的路。当儿子成长有了自主意识并即将独立之际,妈妈体会到的是剥肉般的痛苦,是心理意义上的分娩。
强迫症某种程度缓解了这样分离焦虑,因为萧军痛苦得不能正常学习、正常外出工作,这样只能一直呆在家里,和母亲生活。这也是一种症状获益的表现。
后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工作,萧军的强迫思维明显减少,萧军恢复了日常的学习工作。萧军主动寻求自己的未来,放弃做父母的调解员,开始变得自信,表示“虽然你们认为我还不够好,但是我自己认为我还是不错的,我还是可以更努力的……”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六合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