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工作提高,乃至社会的蓬勃发展都有着基础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尤其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当前,德育工作成为我们当前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德育工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习惯,而且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促进作用。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渗透。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素质教育下德育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抛砖引玉。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现状;对策
一、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一) 德育定位不准确,具体操作过程流于形式
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品德、能力应该始终排在第一位,这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在学校德育过程中仍存在偏差。由于升学、就业等现实问题,家长、教师和学生更看重成绩,因此也更强调课堂教学的效率和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把以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德育只当作一项任务或不受欢迎的课程。因应试和竞争而导致“重智轻德”,再加上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普遍把传授道德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忽视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培养,尤其忽视了道德行为的训练。这种实际情况让德育工作处在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从而学校德育流于形式也在所难免了。
(二) 德育内容不适应时代要求,形式单一,内容滞后
德育内容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但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还必须及时更新,以便与时代的发展相吻合。但当前的德育内容不能充分反映社会变革所引发的道德观念更新。有的内容过于陈旧,而适应时代发展的某些新道德观念(如效益、平等、公正、竞争等观念)却又不能适时得到认可,致使德育的部分内容脱离实际而难以被接受,使人对教育内容产生“假、大、空”的感觉,使本来很正式与严肃的德育变成了走走过场的形式。
德育过程中,理论探索多,实际行动少;目标要求多,采取措施少。尤其是学校的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着理论灌输多、空洞说教多,而教育途径少、社会实践少的现象。没有面对生活实际的内容,要想使青少年德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不现实的。
(三) 德育过程彼此孤立,内外不开放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学校里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是德育工作者。每一个建筑、每一面墙壁都应当闪耀着德育的光辉,从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学校不是德育的唯一阵地。如果把握得好,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等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但目前的德育大多只限于学校德育课堂,只是单纯的理论灌输,不能和实践相结合,也不能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另外,学校不能从大德育观出发,把社会环境纳入德育潜在课程体系,而是客观上将校内与校外相互孤立,课堂与课外截然分开。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使学生掌握一些空洞的理论,一旦走出课堂或校门便会忘得一干二净。遇到了现实情况,他们往往会一切依旧,这些年出现的“优秀生”犯罪问题就是最好的说明。
二、 我国学校德育发展对策
(一) 准确定位,树立“德育第一”的思想
我们应当看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就是需要个人具有浑厚的人文素质,但首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才能想到去做人才和专家。所以,学校教育要站在“德育第一”的高度来对待教育工作,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如何学习知识,提高成绩,发展成才。
(二) 德育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增强“思想成人”的力度
学校德育的内容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但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还必须能够及时更新,以便与时代的整体发展相吻合。因此,要加强引导学生读经典原著,弄清楚最基本的理论和思想.为“思想成人”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 以人为本,展现民主和个性,转变德育理念
内部动机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稳定持久的内驱力。而内部动机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引起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人类动机的研究提出了需要的五层次理论。认为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是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积極性、主动性是以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为基础的。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展现个性,可以调动学生的干劲和热情。此时德育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从理论上真正解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 让德育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加强“生活成人”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德育必须放进社会大背景下进行。单纯的重复性的理论灌输和硬性要求,虽有一定的说教作用,但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触动人的灵魂,不能轻易地使他们接受未经过自身检验的说教或经验。因此,要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就必须强化青少年学生的自主教育,必须强化德育工作中的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一的学校德育只能是理论的堆积,它需要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现实依据。也只有这样,青少年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内省,在活生生的生活中感悟,最终“生活成人”。
参考文献:
[1]厉以贤.马克思列宁教育论著选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3]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张敏,山东省东营市,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第一实验小学。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现状;对策
一、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一) 德育定位不准确,具体操作过程流于形式
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品德、能力应该始终排在第一位,这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在学校德育过程中仍存在偏差。由于升学、就业等现实问题,家长、教师和学生更看重成绩,因此也更强调课堂教学的效率和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把以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德育只当作一项任务或不受欢迎的课程。因应试和竞争而导致“重智轻德”,再加上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普遍把传授道德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忽视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培养,尤其忽视了道德行为的训练。这种实际情况让德育工作处在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从而学校德育流于形式也在所难免了。
(二) 德育内容不适应时代要求,形式单一,内容滞后
德育内容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但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还必须及时更新,以便与时代的发展相吻合。但当前的德育内容不能充分反映社会变革所引发的道德观念更新。有的内容过于陈旧,而适应时代发展的某些新道德观念(如效益、平等、公正、竞争等观念)却又不能适时得到认可,致使德育的部分内容脱离实际而难以被接受,使人对教育内容产生“假、大、空”的感觉,使本来很正式与严肃的德育变成了走走过场的形式。
德育过程中,理论探索多,实际行动少;目标要求多,采取措施少。尤其是学校的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着理论灌输多、空洞说教多,而教育途径少、社会实践少的现象。没有面对生活实际的内容,要想使青少年德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不现实的。
(三) 德育过程彼此孤立,内外不开放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学校里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是德育工作者。每一个建筑、每一面墙壁都应当闪耀着德育的光辉,从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学校不是德育的唯一阵地。如果把握得好,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等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但目前的德育大多只限于学校德育课堂,只是单纯的理论灌输,不能和实践相结合,也不能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另外,学校不能从大德育观出发,把社会环境纳入德育潜在课程体系,而是客观上将校内与校外相互孤立,课堂与课外截然分开。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使学生掌握一些空洞的理论,一旦走出课堂或校门便会忘得一干二净。遇到了现实情况,他们往往会一切依旧,这些年出现的“优秀生”犯罪问题就是最好的说明。
二、 我国学校德育发展对策
(一) 准确定位,树立“德育第一”的思想
我们应当看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就是需要个人具有浑厚的人文素质,但首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才能想到去做人才和专家。所以,学校教育要站在“德育第一”的高度来对待教育工作,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如何学习知识,提高成绩,发展成才。
(二) 德育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增强“思想成人”的力度
学校德育的内容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但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还必须能够及时更新,以便与时代的整体发展相吻合。因此,要加强引导学生读经典原著,弄清楚最基本的理论和思想.为“思想成人”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 以人为本,展现民主和个性,转变德育理念
内部动机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稳定持久的内驱力。而内部动机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引起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人类动机的研究提出了需要的五层次理论。认为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是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积極性、主动性是以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为基础的。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展现个性,可以调动学生的干劲和热情。此时德育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从理论上真正解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 让德育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加强“生活成人”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德育必须放进社会大背景下进行。单纯的重复性的理论灌输和硬性要求,虽有一定的说教作用,但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触动人的灵魂,不能轻易地使他们接受未经过自身检验的说教或经验。因此,要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就必须强化青少年学生的自主教育,必须强化德育工作中的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一的学校德育只能是理论的堆积,它需要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现实依据。也只有这样,青少年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内省,在活生生的生活中感悟,最终“生活成人”。
参考文献:
[1]厉以贤.马克思列宁教育论著选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3]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张敏,山东省东营市,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