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兰校长也经常对我们说:“乐学教育浸润孩子一生,要以课堂教学为根本”。现在全校正在推行课程改革,当然课堂教学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当全校教师都风风火火的投入这场改革浪潮时,我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整容与改造,收到了一点成效,当然也面临着一些困惑。下面把我的一点做法与想法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直以来,我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多么的深信不疑:精心备课,心中记下课堂每一问题的标准答案,课上认真组织教学,提问,学生一丝不苟的解答,对于不会的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最后说出标准答案。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在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可实际上我们又收到多少成效呢?课堂上我们花费很大力气讲过的问题课后仍要反反复复练上几遍,甚至沿留到家庭作业;更可怕的是那些后进生,课上什么也没学会,课下仍需要我们磨碎嘴皮一遍又一遍的讲解。说实话如果不是李凤荣主任将改革之风吹进我们学校,吹进我们班级,或许我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挤占了学生的课堂,霸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抹杀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更主要的是,我始终没有弄清楚我该教点什么,怎么去教,我的主导作用应该怎么体现,何时体现的问题。所以我认为真的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了!那么如何还呢?
二、我的几点具体做法
1、重视课前教学设计。每一节课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设计结构和弹性化的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准备丰富多彩的、能突破本课重难点的、或者对本课能力训练有帮助的材料。(例如课件、实物样本、道具等)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简单地说,上课前我要清楚本节课的几种预案,学生出现不同状况我该怎么办。不能简单的指望在课堂上靠自己的教学经验随机应变。
2、重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原则。建立“教与学” 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分成两部分;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首先,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时间还给学生,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必定会解决一些问题,也会产生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老师会说,有些问题学生嘴上说已经解决,但实际上很有可能囫囵吞枣、麽凌两可,通常情况,我都把这类问题用于反馈或者练习中再次出现,目的是让部分学生再次明确。例如:在教到“拨”这个字时,学生在识字环节时谁都没错,都认识这个字,是真的记住了吗?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就出现了一组组词(拨、拔),部分学生就混淆了,借此机会我再次追问:那怎么记住这两个字呢?(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可巧妙地把学生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反馈再次强化,也做到了把不会的知识教会。再例如:在教到《12课北京亮起来了》学完第二段之后,我放手让学生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剩下的3、4、5自然段。学生自学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代表汇报时,一位同学汇报“从哪看出立交桥亮起来”这一问题时,说道“立交桥犹如一道道彩虹,很漂亮,很亮丽!”我问到:其他同学对这句话都明白吗?是否要说说自己的看法?无人回答。大家都表示已经懂了。真的懂了吗?我追问:“犹如”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好像)为什么说像彩虹呢?(很亮很美)我出示图片(学生“哇”的一声连连感叹!)我再次问: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再说说(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说的格外形象具体)紧接着我问学生:你还能用“犹如”再来说一个句子吗?(再次强化)也就是说老师再把课堂真正放手给孩子的同时,要根据课堂学习生成的情况,把握哪些问题学生是真的会了(老师无需再讲)哪些问题可能是麽凌两可的,老师要有针对性的反馈验收。那么对于学生不会的,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当然要运用多种方式、手段(课件,音乐、道具..)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以突破本课的难点。当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同时老师也要参与进去,适时调控,有些问题是个别小组个别人的问题,我就直接在组内帮助学生解决,不必非要在全班再来阐述讲解,以节省时间。
对于写字教学我也是这样做的,先鼓励孩子,瞪大眼睛,认真观察,自己仿写。教师趁机巡视,发现哪些生字写得不好,存在哪些共性问题,大家一起观察,纠正,教师再次指导,强化,范写。
我认为课堂要敢于放手,将表演舞台让给学生。不要仅限于老师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方法,要广开言路,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每一位学生都打开思维大门,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课堂人文气氛的营造,还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我觉得都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
其次,课堂上老师要注意倾听。教师上课时的注意力要时刻放在学生身上,认真的听学生讲,听学生读,听学生争论、评价,并适时的给与点拨和纠正,不论学生回答得对与错,都不要轻易的打断学生。让他们通过彼此的说,产生灵感,思维产生碰撞,久而久之,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老实说,在这方面我还差得远了,经常从孩子的话中被我漏掉了很多可教可训练的点。比如:前几天的76中礼堂的那节课,从录像中我发现,开课一个小女孩说“新疆吐鲁番”中“吐”发音不对,我没听出来。再比如,课中我问道:“此时孩子们假如你就在这个凉棚下,你会做些什么”?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要折一个葡萄枝种在我家,这样我就会在自己家吃到葡萄了。由于课上过于高度集中紧张,思维广度不够,只是表扬了他对绿意的向往喜欢,而没有及时进行思想教育(不能随便折枝),可见老师倾听的准确性绝对是一种课堂的能力。听得准听得好,更便于老师的顺学而导!
再次,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能力,多给学生创造质疑、提问的机会、权利。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就要体现和考虑学生的差异,大胆放手,鼓励学生思维的发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在知识上反驳教师,不同于老师,甚至高于老师。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沿用的课堂教学方法:老师问学生答、老师问学生讨论,学生总在老师设计的教案下活动,我也一直这么做的,并且还觉得自己做的挺好。可是自从遇见了李凤荣主任,得到了她的教诲、指导,我才发现课堂原来可以这样放给学生,我更发现课堂真的放给学生原来可以收到这么多!例如,还是在76中上的那堂课,第二课时,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我让孩子在读完文章之后,仿照老师那样,也出2个小阅读题考考你的同桌。孩子们出的真不错,有的说“我们家乡都生产哪些水果?用○划出”;有的说“成熟以后的苹果什么样?用﹋划出”等等。同桌之间考得不亦乐乎,反馈的时候,同桌俩纷纷汇报,当然问题不一样的同学也及时作了补充汇报,全场老师也都为之啧啧称赞,慨叹二年级的学生能力也可以这样棒!就在这时又有一位男孩说:我的问题和大家还不一样。他的问题是“清明节过后,苹果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要知道我本课学习的是《葡萄沟》,所问的问题都是某某什么样、某某怎么样,而这个孩子能变通老师的问题,重新组织语言,高于老师的问题,这对于仅仅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不得不承认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当时不仅是全场的听课老师,就连我自己也是万万没想到的!当然现场我给予了这个孩子高度的评价,大力的表扬!事后我想,孩子这种能力的体现源于平时课堂上的思维练习!源于平时我真的把课堂放给了学生!学生在一次次自主的学习,研究,争论中能力得到了提升!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多给孩子创造机会,在一次次的训练中,孩子的思维定会变得越来越开阔、多元、敏捷!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说到就可以做到的,以上所说的这些要在课堂中很好的操作,还离不开一点:那就是平日学生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认真思考老师问题的习惯,小组如何很好的合作交流、汇报的习惯…教育要用心,教学何不是如此,只要用心去琢磨,勇于去实践,孩子们的表现会让我们惊喜连连!
一、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直以来,我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多么的深信不疑:精心备课,心中记下课堂每一问题的标准答案,课上认真组织教学,提问,学生一丝不苟的解答,对于不会的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最后说出标准答案。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在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可实际上我们又收到多少成效呢?课堂上我们花费很大力气讲过的问题课后仍要反反复复练上几遍,甚至沿留到家庭作业;更可怕的是那些后进生,课上什么也没学会,课下仍需要我们磨碎嘴皮一遍又一遍的讲解。说实话如果不是李凤荣主任将改革之风吹进我们学校,吹进我们班级,或许我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挤占了学生的课堂,霸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抹杀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更主要的是,我始终没有弄清楚我该教点什么,怎么去教,我的主导作用应该怎么体现,何时体现的问题。所以我认为真的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了!那么如何还呢?
二、我的几点具体做法
1、重视课前教学设计。每一节课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设计结构和弹性化的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准备丰富多彩的、能突破本课重难点的、或者对本课能力训练有帮助的材料。(例如课件、实物样本、道具等)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简单地说,上课前我要清楚本节课的几种预案,学生出现不同状况我该怎么办。不能简单的指望在课堂上靠自己的教学经验随机应变。
2、重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原则。建立“教与学” 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分成两部分;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首先,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时间还给学生,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必定会解决一些问题,也会产生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老师会说,有些问题学生嘴上说已经解决,但实际上很有可能囫囵吞枣、麽凌两可,通常情况,我都把这类问题用于反馈或者练习中再次出现,目的是让部分学生再次明确。例如:在教到“拨”这个字时,学生在识字环节时谁都没错,都认识这个字,是真的记住了吗?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就出现了一组组词(拨、拔),部分学生就混淆了,借此机会我再次追问:那怎么记住这两个字呢?(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可巧妙地把学生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反馈再次强化,也做到了把不会的知识教会。再例如:在教到《12课北京亮起来了》学完第二段之后,我放手让学生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剩下的3、4、5自然段。学生自学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代表汇报时,一位同学汇报“从哪看出立交桥亮起来”这一问题时,说道“立交桥犹如一道道彩虹,很漂亮,很亮丽!”我问到:其他同学对这句话都明白吗?是否要说说自己的看法?无人回答。大家都表示已经懂了。真的懂了吗?我追问:“犹如”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好像)为什么说像彩虹呢?(很亮很美)我出示图片(学生“哇”的一声连连感叹!)我再次问: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再说说(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说的格外形象具体)紧接着我问学生:你还能用“犹如”再来说一个句子吗?(再次强化)也就是说老师再把课堂真正放手给孩子的同时,要根据课堂学习生成的情况,把握哪些问题学生是真的会了(老师无需再讲)哪些问题可能是麽凌两可的,老师要有针对性的反馈验收。那么对于学生不会的,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当然要运用多种方式、手段(课件,音乐、道具..)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以突破本课的难点。当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同时老师也要参与进去,适时调控,有些问题是个别小组个别人的问题,我就直接在组内帮助学生解决,不必非要在全班再来阐述讲解,以节省时间。
对于写字教学我也是这样做的,先鼓励孩子,瞪大眼睛,认真观察,自己仿写。教师趁机巡视,发现哪些生字写得不好,存在哪些共性问题,大家一起观察,纠正,教师再次指导,强化,范写。
我认为课堂要敢于放手,将表演舞台让给学生。不要仅限于老师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方法,要广开言路,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每一位学生都打开思维大门,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课堂人文气氛的营造,还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我觉得都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
其次,课堂上老师要注意倾听。教师上课时的注意力要时刻放在学生身上,认真的听学生讲,听学生读,听学生争论、评价,并适时的给与点拨和纠正,不论学生回答得对与错,都不要轻易的打断学生。让他们通过彼此的说,产生灵感,思维产生碰撞,久而久之,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老实说,在这方面我还差得远了,经常从孩子的话中被我漏掉了很多可教可训练的点。比如:前几天的76中礼堂的那节课,从录像中我发现,开课一个小女孩说“新疆吐鲁番”中“吐”发音不对,我没听出来。再比如,课中我问道:“此时孩子们假如你就在这个凉棚下,你会做些什么”?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要折一个葡萄枝种在我家,这样我就会在自己家吃到葡萄了。由于课上过于高度集中紧张,思维广度不够,只是表扬了他对绿意的向往喜欢,而没有及时进行思想教育(不能随便折枝),可见老师倾听的准确性绝对是一种课堂的能力。听得准听得好,更便于老师的顺学而导!
再次,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能力,多给学生创造质疑、提问的机会、权利。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就要体现和考虑学生的差异,大胆放手,鼓励学生思维的发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在知识上反驳教师,不同于老师,甚至高于老师。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沿用的课堂教学方法:老师问学生答、老师问学生讨论,学生总在老师设计的教案下活动,我也一直这么做的,并且还觉得自己做的挺好。可是自从遇见了李凤荣主任,得到了她的教诲、指导,我才发现课堂原来可以这样放给学生,我更发现课堂真的放给学生原来可以收到这么多!例如,还是在76中上的那堂课,第二课时,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我让孩子在读完文章之后,仿照老师那样,也出2个小阅读题考考你的同桌。孩子们出的真不错,有的说“我们家乡都生产哪些水果?用○划出”;有的说“成熟以后的苹果什么样?用﹋划出”等等。同桌之间考得不亦乐乎,反馈的时候,同桌俩纷纷汇报,当然问题不一样的同学也及时作了补充汇报,全场老师也都为之啧啧称赞,慨叹二年级的学生能力也可以这样棒!就在这时又有一位男孩说:我的问题和大家还不一样。他的问题是“清明节过后,苹果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要知道我本课学习的是《葡萄沟》,所问的问题都是某某什么样、某某怎么样,而这个孩子能变通老师的问题,重新组织语言,高于老师的问题,这对于仅仅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不得不承认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当时不仅是全场的听课老师,就连我自己也是万万没想到的!当然现场我给予了这个孩子高度的评价,大力的表扬!事后我想,孩子这种能力的体现源于平时课堂上的思维练习!源于平时我真的把课堂放给了学生!学生在一次次自主的学习,研究,争论中能力得到了提升!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多给孩子创造机会,在一次次的训练中,孩子的思维定会变得越来越开阔、多元、敏捷!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说到就可以做到的,以上所说的这些要在课堂中很好的操作,还离不开一点:那就是平日学生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认真思考老师问题的习惯,小组如何很好的合作交流、汇报的习惯…教育要用心,教学何不是如此,只要用心去琢磨,勇于去实践,孩子们的表现会让我们惊喜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