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设计的空间形式类型和创意形式表达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c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示空间是展示商品及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场所,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参与社会交往的空间。作为现代人越来越重要的功能空间,展示空间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文化需求、交往需求,还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展示空间规划与空间安排、流线设置贯穿于展示设计的整个过程,是展示设计的核心要素。正确处理展示空间与物品陈设的关系是展示空间设计的前提与基础,良好的展示空间设计需要推陈出新,在传统展示逻辑的基础上探索创意形式与多功能展示范式。另外,室内展示设计及场址规划与空间密不可分,中国大剧院、北京博物馆等大型场馆的展览空间利用、交通流线规划、空间指示系统均是建立在空间形式这一基础上的,三者相得益彰、互相制约、相互影响。同时,展示空间具有非物质性功用,它是一个向客户提供和传输更多信息、增进信息流通并满足客户观展的基本需求的空间。它给人的直观感觉是第一位的,它具有展示、启发、沟通和促进的功能。
  一、展示设计空间发展概述
  (一)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后,现代形式的展示空间得以出现,其最集中、最经典的代表即是世界博览会。18世纪中叶,因世界经济、科技、工业的进步,以英国为代表,其率先组织开展了以展示工业革命之进步为目的展示活动,使展示这一社会行为从传统的精英文化变为大众文化。1756年举行的英国工业博览会和1798年举行的法国国家展示会成为现代世界博览会及现代展示空间与形式的雏形和开始。1851年,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主持的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届国际博览会。这次博览会的创办因新材料、新建筑技术的引入将展示空间又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水晶宫的设计者约瑟夫·帕克斯顿以玻璃、水泥等现代材料和新技术为基础,进行场馆设计,为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该次展示持续超过160天,水晶宫这一空间功能完备、流线设置合理的展示空间接待了来自欧洲、美国、加拿大、印度、中国和其他国家的600多名游客,其盛况空前、史无前例并创造了186000英镑的利润。
  世界博览会的开展不仅记录并展示了世界经济、工业、文化等多维度的成就与进步,促进了世界工业技术、科研创新和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为展示设计及空间规划的创新与进步奠定基础。促进展示设计及空间流线规划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
  迄今为止,以世界博览会为代表的展示设计不断展示先进的设计逻辑、新颖的建筑材料,展示人类创造的智慧,展示现代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展示设计的发展历史充分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历史背景。展示的主题、形式和科学技术水平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主流,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里程碑。
  (二)当代展示设计
  当代的展示设计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源于席卷世界的国际主义风格设计逻辑,功能主义的追求促使当代展示设计迈向了新的高度。可以说,1958年的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是一个新开始,现代主义设计的少就是多、功能大于形式之思想不断渗入设计领域,使设计师开始关注展示空间的功能性设计与空间利用率的最大化设计。从那时起,展示设计的主题是鲜明的,其运用现代设计原理,自由发挥,彰显科技感,以人为本,注重展示后的再利用。
  二、展示空间的形式
  (一)开放空间
  展示空间的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的展示空间因形式不同而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它主要包括开放空间、封闭空间、动态空间、静态空间、虚拟空間和结构空间。展示设计中的开放空间即展馆周围的界面没有任何限制,不围不合或不围半合,其开放程度主要取决于是否有侧向界面的阻碍与分割和侧向界面的封闭程度。开放空间的空间形式与设计目的主要强调展馆内外空间的交流与渗透,以增进空间活力、场址空间氛围为目的,它可以扩大展示维度,并显示出可接受性和开放性。
  开放空间没有清晰景观节点、标志节点等的分区来划分空间,因此没有围合界面,其空间畅通度高、人流动线多样化。展示期间,其有利于展馆内外的交流,促进各个不同展示空间的共通共融。但是,开放空间不受界面的限制,常常给人平淡、乏味的单一感,因此,在开放式展厅设计中,人们需要寻找空间灵活性的变化基点,以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等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美学为基础,需要根据功能规划对空间进行重新划分。
  (二)封闭空间
  展示设计中的封闭空间绝非闭而不透。它指的是以展馆的展示功能为基础而增加其周围界面的阻隔性。展示区周围环绕着高高的构筑物,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隔离性的独立空间。封闭空间的感觉通常表现为强烈的领域意、隐私意识和安全意识。其缺点是展厅的流线通达度不高,其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差,空间相对单一,沉闷、呆板,缺乏兴趣点、共生点与空间优化节点。因此,在封闭的空间中设计展厅时,设计师需要处理交通流线与不同展示空间的关系,在保证空间隐私性和内向性之特征的同时使空间交通更为合理、科学。
  (三)动态空间
  展示设计中的动态空间也称为“流”空间。在展示设计中,其空间的流动性非常重要并被广泛使用。动态空间主要以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暗示为基点,它可以引导客户多维度、动态地观察事物并将人们带到一个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的四维空间。展厅是典型的动态展厅,由螺旋形组成,使展厅充满活泼的气氛。动态空间可以使人感觉连续性和节奏性。动态空间设计可以使用一些设计元素,如跌落或逐渐变化的形式,在视觉或听觉上创造动感;强烈的色彩对比可以采用显示的形式,产生动感;展厅的具体形状可以线性密集地排列,以产生动感。动态展示空间的使用具有明确的方向,可以有条理地组织和引导参观路线,并使客户能够从动态角度观看事物,使客户的视线从一个点转向另一个点。同时,它具有灵活性,可以使空间丰富多彩。
  (四)静态空间
  静态空间也是空间的一种常见形式。它通常使用对称显示来处理水平或垂直平面形式的空间。与动态空间相比,静态空间在形式上表现出稳定和宁静的感觉,其空间形式清晰和确定。   (五)架构空间
  展示活动需要一定的空间,并且该空间的形式是通过划分和限制现有的建筑空间来完成的。封闭和开放、静态和滚动、虚拟和真实的变化等均是基于展示的功能要求而定的。
  展示空间形式首先必须满足展品陈设的功能要求,这种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在设计中表现为功能对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不同的产品展示或信息要求不同空间形式的规定性。
  (六)虚拟空间
  精神功能是物质功能的反映,它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虚拟空间的使用功能是否合理,空间的视觉效果以及空间划分是否全面,受众的行为及心理特征考量是否到位,环境气氛的构造是否强烈等,所有这些设计都是根据人体形状的特征而设计的。因此,人性化设计在虚拟空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展示活动不仅要达到展示的目的,而且要引导观众参加展示活动,满足观众的生理及心理要求。虚拟空间的意义在于参与度。因此,在设计虚拟展示空间时,必须考虑人们的心理和生理感受,虚拟展示空间的设计必须顺应现代潮流。
  三、展示空间中表达创意形式
  (一)仿生融合
  空间是无生命的体块与界面的围合,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模仿有机或无机形状、结构、材料或生物的组织,并通过模仿或类比获得有机的空间图像及空间句法。仿生形式可以直接有效地增加展示空间的亲切感和趣味性,使人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欣赏展品,增强展品的印象。
  同时,仿生展示空间可以更好地表达空间的主题和风格,阐明空间与展品之间的关系,增强展示信息的可访问性、可传达性。
  (二)有张力形态的使用
  为了抓住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引导受众的关注点,展示设计应打破传统的空间形态。具有张力的空间形式及具有张力的景观节点可以自然地确立并标识空间的转折点,这种隐喻性的标识性节点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带来独特的体验。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非线性和参数化设计方法创造了许多奇特的景观。空间突破了点、线、面和物理形态的束缚,打破了比例和比例之间的正常关系,使人们感到空间的矛盾、歧义和复杂性,突出了空间和奇异个性的表达。后现代主义主义设计师运用突变、解构、重构的设计方式,增加了空间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之具体方法包括:叠加和合成,分散和解構,虚拟化、变形和突变等。例如,多伦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水晶博物馆)的扩建工程具有不规则的棱镜外观,室内空间打破了传统的六面体结构。界面和天花板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和变化。一些异类组件被插入到空间中,以形成动态且充满张力的空间形式。
  (三)多媒体显示技术的参与
  利用色彩与周边环境的变化产生对比,或者利用声音信息的刺激,甚至是光电的动态效果,都可以实现良好的个性化和特定效果的产出。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和可穿戴设备是目前相对先进的显示技术,其可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声、光和电效果,更好地显示三维动态效果,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形式和多元的空间句法。在2015年米兰世界博览会上,中国馆布置了模仿小麦穗的LED灯,并通过技术控制颜色的变化,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水田、花海、奔腾的骏马,非常惊人和华丽。多媒体技术可以显示奇怪的现象或场景,使人们能够积极探索形态变化的规律,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体现创意设计。
  四、结语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展示空间的设计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不难发现,现代展示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反映了时代的背景和特征。传统的展陈方法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优良的现代展示空间设计符合当前对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的综合利用之大事,这实现了展示形式和展示内容的完美结合,提高了观众的兴趣,促进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冯豫皖(1999-),男,安徽六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其他文献
杨丽萍是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舞蹈独特风格。早年的杨丽萍仅仅是一名舞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杨丽萍已经发展成为舞蹈编排者和创作者,这其中经历的艰辛和磨难是外人很难想象的。本文结合杨丽萍编排的舞蹈作品《云南映印象》和《雀之灵》,分析其舞蹈风格。  一、杨丽萍和《云南映象》  自诞生以来,舞蹈作品《云南映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切期待,形成了一股“杨丽萍风”。这部作品共分为6场,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
期刊
3D墙绘是指建立在二维基础上的一种立体绘画。这种绘画形式不同于平面绘画,在特定的视角下,它会产生强烈的立体视觉冲击,会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3D墙绘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视觉效果的绘画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起源于街头涂鸦,现在已经广泛运用在商业与生活中。3D墙绘这个概念可以基本囊括这种形式的主要运用之处,以墙、地等媒介为载体,通过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手段对建筑物进行装饰美化,已成为环境艺术的重要手段
期刊
云南红河流域世代居住着一个古老的傣族支系,因当地傣族女性喜欢在腰间缠绕多条华丽的花腰彩带,得名花腰傣。基于此,本文以花腰傣的主要聚集地元江县为例,简要分析了传承至今的元江花腰傣舞蹈类型,探寻传承元江花腰傣舞蹈的有效方法。  花腰傣以能歌善舞、服饰华丽闻名,其传统文化较为原始,并没有受到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显著影响,所以传承至今的文化极为原生态。元江花腰傣传承至今的舞蹈类型和风格较为独特,研究其舞蹈
期刊
中华大地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独特的地貌、风土人情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乡土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巨大的艺术价值,一直受到大众的青睐。本文概述了中国乡土油画的发展过程及现状,结合一些乡土题材的油画作品对画中的情感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国乡土油画作品的艺术风格,揭示艺术家在创作乡土题材油画作品时的情感表现。总体来说,乡土油画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探究乡土油画对当前中国油画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期刊
视觉传达艺术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可以融入生活的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艺术,具体体现在广告、室内装修、企业形象等的设计方面。视觉传达艺术主要用于商业,是设计者与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桥梁,视觉传达艺术体现在商品上,用于直接联系设计者与消费者。从根本上来看,视觉传达艺术是设计的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和改变。人们要将创新设计理念融入这项艺术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根据这一发展背景,本文将重点分析创新设计
期刊
秧歌是山东民间文化的一大特色,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和鼓子秧歌并稱为山东三大秧歌,其中,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的女角都有“三道弯”的形态而易被混淆,但其实二者有很大差异,如形态表现、大众审美取向、历史源流等。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只是在形态上容易被误认,其实二者在体态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正是因为海阳秧歌和胶州秧歌有着这样的训练意义,因此,有必要探讨二者表演体态中“拧”的形态,在具体的舞蹈表演中,通过道具和身体舒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环境艺术设计已经开始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将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仿真技术融为一体,利用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给人以环境沉浸感。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变得更加简单、精确,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效率。  当前,互联网与计算机基本普及,信息交流效率显著提高,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虚拟现实技术逐渐地应用于不同行业。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降低设计
期刊
茶叶包装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展示,更是文化宣传。而视觉传达艺术是提高茶叶包装设计水平的有效手段,可以充分表达包装设计者的思想情感。本文重点分析了视觉传达艺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了视觉传达艺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期利用视觉传达艺术来有效提升茶叶包装设计水平。  一般来说,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优秀设计者能够很好地运用图形、色彩和文字来描述产品,将视觉传达艺术有效地应用在茶叶包装设
期刊
蜡染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蕴含着独特且珍贵的艺术文化价值,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蜡染具有丰富的艺术形态,装饰图案精美多样,色调协调统一,风格清新独特,反映着当地苗族居民从古至今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述了蜡染艺术的传承与应用,探讨了蜡染工艺在当代社会中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了蜡染艺术元素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
期刊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色彩是最重要的一种要素,对空间装饰的基调与视觉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为研究对象,首先简单介绍中国传统色彩的起源与发展,然后分析现代室内装饰中色彩的运用,论述中国传统色彩与现代室内装饰效果融合的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中国传统色彩与现代室内装饰效果融合的策略,以期为现代室内空间构建独特的色彩文化体系。  一、中国传统色彩的起源与发展  (一)传统色彩的概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