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趣的表情》是一节通过了解QQ表情,模仿QQ表情从而对幼儿情绪疏导、情绪控制做出一定导向作用的教学活动。
幼儿在了解了遇到不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表情后,我出示了一张历险图,请幼儿根据历险图的内容,贴上相应的QQ表情,如遇到仙人掌就可以贴上哭泣的QQ表情,但在活动中我看到一个幼儿在掉到蛇洞的情景上贴了一张笑嘻嘻的QQ表情。于是——
师:哇,这条蛇的嘴巴张得好大啊,牙齿也好尖啊。你见到这样的蛇会不会害怕啊?
幼儿蒋:我啊,我是会怕的。
师:你怕的时候会做什么表情啊?
幼儿蒋:害怕的表情。
师:对啊,所以你好像弄错了呢!
说完我就把“害怕”的QQ表情塞到孩子的手里,然后赶快去“巡逻”看看还有哪个“笨宝宝”也贴错了。
在活动最后,我邀请孩子们互相介绍,讲述自己所编的“QQ历险记”,当我走到幼儿蒋这一组时听到了以下的对话———
幼儿王:蒋××,轮到介绍你的故事了。
幼儿蒋:没什么好听的,和你差不多。
幼儿王:老师说,做好的都要向别人介绍的。
幼儿蒋:这个不是我做的,我才不讲呢!
听到这番对话后,我很汗颜,我的“引导”硬生生地使孩子失去了展现自我思想的机会,这不禁让我想到美国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的一句话:“每个成人都会或多或少、不由自主地帮助幼儿做一些事,总是不相信幼儿,认为他们在没有成人指导下会犯错!”“痛定思痛”在课后我深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未能给幼儿营造一个生态化的课堂,背离了生态课堂所要求的“自由的课堂”“绿色的课堂”,没有让幼儿彰显天性的自主学习。对此我总结出以下三个反思,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再剥夺孩子自我学习的机会。
一、平衡课堂教学的预设生成,播撒幼儿自主学习的“种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幼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在本次活动中我没能走到孩子的中间去,敞开心扉与孩子倾心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紧紧地抓住自己的“预设”,“拽”着孩子往我的“点”上走。无法让课堂真正成为幼儿发展主体人格 、获取人际体验 、实现心灵沟通的世界。
所以虽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教师就怕“节外生枝”,总是期望并牵引学生按照自己的预设做出回答,那实际上,学生只是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制了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只会使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
教育家杜威说:“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所以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应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注意及时为生成“变奏”,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样动态生成的“大课堂”中,师生都能体验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二、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能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纲要》也提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蒋”不愿意展示作品的缘由是因为孩子觉得这个作品不是我做的,不是我原来想要的样子。究其原因就是我没能真正尊重儿童的人格,没能放下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指导者的架子。
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新的师幼关系观,转变“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幼观,建构教学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良性的师幼互动需要平等、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需要和谐默契的师幼关系,教师应为幼儿建立起“心灵互动的平台”。就如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而是建立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同时要改变“发问”的习惯,搭建“对话”的平台,成为孩子的学习伙伴。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互动的“倾听”;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交流”。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给予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的心智之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容易将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
三、运用启发思维的有效提问,建构幼儿积极探究的“空间”
在活动中,当我发现幼儿蒋的“错误”时,马上利用提问进行“干预”,这些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显——就是把孩子拉回我的预设。这些问题像一串钥匙把幼儿探究的空间一下子锁了起来。
《纲要》指出:“注意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引起幼儿的思考和探索。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开放性和挑战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激发幼儿的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这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地进一步推进或延伸教学活动。
其次,要了解幼儿,尊重幼儿。教师要真正静下心来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只有充分了解幼儿,掌握幼儿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才能发现幼儿的需要,及时满足幼儿的需要,从而做出有效的提问和回应。
“生态化”的课堂,是诗性的学习场所,是享受学习的绿色环境。这样的课堂,显露了自由之美,焕发了孩子的天性,萌发了创新的智慧的火花,是我们所应追求的。我们相信在这样的生态课堂中,幼儿才能积极、主动、自由地投入学习……
【作者单位:苏州吴江区北门幼儿园 江苏】
幼儿在了解了遇到不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表情后,我出示了一张历险图,请幼儿根据历险图的内容,贴上相应的QQ表情,如遇到仙人掌就可以贴上哭泣的QQ表情,但在活动中我看到一个幼儿在掉到蛇洞的情景上贴了一张笑嘻嘻的QQ表情。于是——
师:哇,这条蛇的嘴巴张得好大啊,牙齿也好尖啊。你见到这样的蛇会不会害怕啊?
幼儿蒋:我啊,我是会怕的。
师:你怕的时候会做什么表情啊?
幼儿蒋:害怕的表情。
师:对啊,所以你好像弄错了呢!
说完我就把“害怕”的QQ表情塞到孩子的手里,然后赶快去“巡逻”看看还有哪个“笨宝宝”也贴错了。
在活动最后,我邀请孩子们互相介绍,讲述自己所编的“QQ历险记”,当我走到幼儿蒋这一组时听到了以下的对话———
幼儿王:蒋××,轮到介绍你的故事了。
幼儿蒋:没什么好听的,和你差不多。
幼儿王:老师说,做好的都要向别人介绍的。
幼儿蒋:这个不是我做的,我才不讲呢!
听到这番对话后,我很汗颜,我的“引导”硬生生地使孩子失去了展现自我思想的机会,这不禁让我想到美国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的一句话:“每个成人都会或多或少、不由自主地帮助幼儿做一些事,总是不相信幼儿,认为他们在没有成人指导下会犯错!”“痛定思痛”在课后我深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未能给幼儿营造一个生态化的课堂,背离了生态课堂所要求的“自由的课堂”“绿色的课堂”,没有让幼儿彰显天性的自主学习。对此我总结出以下三个反思,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再剥夺孩子自我学习的机会。
一、平衡课堂教学的预设生成,播撒幼儿自主学习的“种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幼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在本次活动中我没能走到孩子的中间去,敞开心扉与孩子倾心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紧紧地抓住自己的“预设”,“拽”着孩子往我的“点”上走。无法让课堂真正成为幼儿发展主体人格 、获取人际体验 、实现心灵沟通的世界。
所以虽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教师就怕“节外生枝”,总是期望并牵引学生按照自己的预设做出回答,那实际上,学生只是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制了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只会使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
教育家杜威说:“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所以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应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注意及时为生成“变奏”,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样动态生成的“大课堂”中,师生都能体验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二、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能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纲要》也提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蒋”不愿意展示作品的缘由是因为孩子觉得这个作品不是我做的,不是我原来想要的样子。究其原因就是我没能真正尊重儿童的人格,没能放下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指导者的架子。
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新的师幼关系观,转变“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幼观,建构教学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良性的师幼互动需要平等、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需要和谐默契的师幼关系,教师应为幼儿建立起“心灵互动的平台”。就如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而是建立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同时要改变“发问”的习惯,搭建“对话”的平台,成为孩子的学习伙伴。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互动的“倾听”;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交流”。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给予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的心智之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容易将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
三、运用启发思维的有效提问,建构幼儿积极探究的“空间”
在活动中,当我发现幼儿蒋的“错误”时,马上利用提问进行“干预”,这些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显——就是把孩子拉回我的预设。这些问题像一串钥匙把幼儿探究的空间一下子锁了起来。
《纲要》指出:“注意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引起幼儿的思考和探索。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开放性和挑战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激发幼儿的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这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地进一步推进或延伸教学活动。
其次,要了解幼儿,尊重幼儿。教师要真正静下心来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只有充分了解幼儿,掌握幼儿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才能发现幼儿的需要,及时满足幼儿的需要,从而做出有效的提问和回应。
“生态化”的课堂,是诗性的学习场所,是享受学习的绿色环境。这样的课堂,显露了自由之美,焕发了孩子的天性,萌发了创新的智慧的火花,是我们所应追求的。我们相信在这样的生态课堂中,幼儿才能积极、主动、自由地投入学习……
【作者单位:苏州吴江区北门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