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首发真相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C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师院院刊发表毛泽东这首传世名作时,附加了编者撰写的“关于毛主席词的说明”,明确指出:“毛主席于1957年5月写信给李淑一同志,信中附‘蝶恋花’一阕。语四张明霞同学看到后,写信给毛主席,请求发表。毛主席于11月25日回信表示同意。特将毛主席的词在本刊登载”。五十余年来,毛泽东诗词研究者对该词公开发表的背景都以此为据,并不存异议,仅只表述有详有略。湖南师大校史也是如此记载。然而,2008年第8期《湘潮》杂志刊登署名曾锐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公开发表的前前后后》一文却对这一历史真实作了颠覆,湖南经济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故事湖南”栏目摄制的《〈蝶恋花〉1957》(2008年10月3日首播)对该词的发表过程也基本上同于曾文“事实”所述,并制作了情景画面,纪实不实,流传甚广。因此,对这一史实有必要加以澄清,还历史真实,防止误导,以讹传讹。
  “曾文”的失实与杜撰
  “曾文”叙述毛泽东新词《蝶恋花》发表过程时,全然不顾湖南师院院刊发表此词编者所写的说明,除了失实,就是杜撰,不仅背离了历史真实,且破绽百出,手法拙劣:
  1.附在“曾文”题下注明“1958年1月1日毛泽东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发表在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的图片,采用的是毛泽东写给李淑一信中该词的手迹影印件。实际上院刊发表该词用的是印刷体,加了花框,并附有落款为编者的“说明”。作者写此文时为何不查阅一下这份院刊原件?这期院刊师大至今保存完好。
  2.该词的发表过程,“曾文”说成是1957年11月的一天,院刊《湖南师院》编辑林松年去长沙市十中采访实习生时,得知李淑一老师收到了毛主席的信及词,便拜访李老师,向李老师提出将信“借用几天”,在院刊上发表这首词,然后“怀揣信件,兴冲冲赶回了编辑部”。试想,李淑一收到的毛主席这封极其珍贵的私人信件,怎能轻易地就借给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编辑?况且,这一事实与当年同样任院刊编辑的于沙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首发何处》(载1991年11月2日《湖南日报·周末增刊》)所叙也大相径庭。这明显是杜撰,一种笨拙的杜撰!
  3.据“曾文”所述,林松年回到编辑部,将此事和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编辑部另外两位编辑于沙和徐运汉。他们向院领导汇报后,“以学生的名义,写了一封致毛主席的信,并就此事专门向湖南省委宣传部请示。省委宣传部与中央办公厅取得了联系,此信很快转到毛泽东手里。毛泽东满足了青年人的要求”。读者至少可以产生这样的疑问,向毛主席写信,光明正大,作为编辑,为什么不署自己的真名,而要以学生的名义?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而且“曾文”引用的毛泽东复信,却是毛泽东给张明霞同学的信,只是删去了信开头的称谓:“张明霞同志”,将信中“来信早收到,迟复为歉!”写成“来信收到,迟复为歉!”实际上这是作者将毛主席回复张明霞的信偷换成回复给三位编辑的信了。这样的失实,难免造成三位编辑有欺世盗名之嫌。再者,三位编辑写信时间是11月,毛主席11月就回了信,那信中为何有“迟复为歉”?这一事实又是杜撰,不言自明。
  4.“曾文”说:“《湖南师院》当时是一张四开版的小报。毛泽东的这首传世名作,刊发在第三版文艺副刊版的右上角位置”。这也与事实不符!这首名作是刊发在该报第四版左上角位置。应该说,这首词的刊发,当时的编辑,在请示有关部门、领导等方面,是做了自己应做的工作,付出了心血。在他们的努力下,毛主席的这首新词毕竟在《湖南师院》得以首发,他们的工作不应当埋没。不过,毛主席这样一首使人感奋的新词,为什么没有刊发在该报头版的重要位置,而放在第四版?这只能请林松年等当时的编辑作出解释了。
  此外,“曾文”文首引用毛泽东的词未分上下阕,在描述毛泽东给李淑一信的信封时,这样写到:“这是一个牛皮纸做的长信封,上面竖写着‘李淑一同志收’6个龙飞凤舞的毛体字,左下方落款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毛缄’”。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个信封右边是竖写“长沙福湘女学校”,中间是“李淑一同志”,左下方落款是“毛寄”。在引用毛泽东的这封信中,“曾文”又将“我们是一辈子的人”写成是“我们是一辈的人”,将“大作读毕”,写成“大作读罢”。这样的失实和错误,也足已见该文写作的随意性。
  实际上,与这首词发表密切相关的当时中文系学生张明霞、陈贻博早在1992年1月4日《湖南日报·周末增刊》撰文讲述了该词公开发表的前后细节,确凿不移。他们是读了于沙的文章(载1991年11月2日《湖南日报·周末增刊》)有感而发的,指出:“《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脍炙人口的词,首发是在《湖南师院》报上。但在此之前,毛主席卻是同意首发湖南师院大学生油印诗刊《鹰之歌》上的。我们都是当事人,而且有毛主席当年的亲笔信为证”。想不到十多年后,又冒出了“曾文”这一说,并通过湖南经视摄制的电视片加以强化。若不澄清,势必又要造成新的历史疑团。
  “曾文”最后引用林松年的话:“几十年来,关于这首词发表真相一直是毛主席诗词研究者说不清的问题。……一般说是师院学生拿去发表的,这一点与事实有出入。”对照张明霞、陈贻博的文章,出入何在?若这话确实是林松年所说,作为当时的编辑,他不应当不知道院刊刊载毛主席新词时编者写的“说明”,只能这样理解,不是他健忘,就是他在自我否定。“曾文”又引林的话说:“弄清发表的过程如何,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这话不错,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就不能说不是最重要的了。这是宣传和传媒工作者职业操守的底线,不然,将葬送宣传和传媒工作者的道德信誉。
  《蝶恋花·答李淑一》首发始末真相
  1957年1月,毛泽东十八首诗词在《诗刊》创刊号发表,长沙市第十中学(原福湘女子中学)语文教师李淑一(杨开慧的好友)拜读后,回想起毛泽东早年曾用“虞美人”词牌填过一首词赠杨开慧,但只记得头两句了,便在1957年2月7日写信给毛泽东。信中谈了自己读毛泽东诗词的感想,也附上了她在1933年夏悼念自己的丈夫柳直荀的词《菩萨蛮·惊梦》: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并说:“1933年夏,道路传言直荀牺牲,我结想成梦,大哭而醒,和泪填《菩萨蛮》一首。”同时请求毛泽东将赠杨开慧的《虞美人》全词抄录给自己。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复信给李淑一:“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罢。有《游仙》一首为赠。”并抄录了这首词在信中。
  李淑一收到毛泽东复信和赠词,不久被湖南师院中文系54级“十月”诗社学生得知。“十月”诗社是1956年秋湖南师院中文系一群大三学生成立的学生社团。该诗社取高尔基的散文诗《鹰之歌》题名为社刊刊名,其成员以诗会友,结识了一些中学生诗歌爱好者。1957年5月,他们的诗友、长沙第十中学初中女生薛守淳来信,说毛主席给她的老师李淑一写了封信,并附了一首《蝶恋花·游仙》。收到信后,恰好诗社成员肖幼艾分配在第十中学实习。他拜访了李淑一老师,提出了拜读毛主席信和词的要求。经李淑一老师同意,他在毛泽东复信中抄录了这首词带回诗社。诗社成员读到这首词,激动万分,决定立即去信恳请毛主席同意将此新词在他们的“十月”诗社油印诗刊《鹰之歌》上发表。信由诗社社长张明霞起草,由诗社全体成员讨论定稿,最后由张明霞誊写,1957年5月28日寄出。随信还有他们抄录的请毛主席校正的词稿及他们印出的《鹰之歌》第三、四期。1957年11月25日,毛泽东给当时已升入四年级的“十月”诗社社长张明霞同学复信,欣然支持他们的请求:
  张明霞同志:
  来信早收到,迟复为歉!
  《蝶恋花》一词可以在你们刊物上发表。《游仙》改《赠李淑一》。
  祝你们好!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信是用粗黑的铅笔写在雪白的信笺上的,并寄回了“十月” 诗社抄录的词稿。毛泽东在“十月” 诗社抄录并请求给予校正的词稿上,用铅笔将标题《蝶恋花·游仙》中的“游仙”二字涂掉,改为“赠李淑一”,并对抄录稿的字、词、标点、格式一一作了订正。由于《鹰之歌》在1957年秋反右运动中被迫停刊,张明霞同学也被错划为右派,这首词就改由院刊《湖南师院》1958年元旦特刊公开发表,题为《蝶恋花(赠李淑一)》。该词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1958年1月5日《文汇报》予以转载,1月7日《人民日报》予以刊载,《诗刊》1958年1月号(1月25日出版)影印了词的手稿,随后全国多家报刊均以醒目位置陆续刊登。一时注家蜂起,人们争相传诵。
  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词》中,把“赠”改为“答”,题为《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末注明: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五八年一月一日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
  原载:《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2月02日 05 版)
其他文献
1918年,写出了童话《寻快乐》,他的童话作品还有《大槐国》《负国报恩》《树中饿》《驴大哥》《金龟》《飞行鞋》《怪花园》《风雪云》。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率”的概念。如何紧扣“倍”的数学本质,让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呢?  一、结合认知结构,认识“倍”的概念  倍的认识是对“比较两个数量大小的两种基本方法”的深入探究,即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既可以比较它们的差(相差问题),也可以比较它们的比率(倍比问题)。  本节课,笔者利用主题图
小学阶段三个学段的古诗教学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教学中,面对同一首古诗,不同的学段应该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实施怎样的教学策略,以体现出学段之间的差异与渐进呢?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作具体分析。之所以选这首诗,是因为它的内容浅显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三个学段的学生都能读懂。  一、教学目标之对比  为了便于比较,笔者先采用表格的形式,把三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展示
第29节:日记(29)  就你有核动力啊  每个人都是核动力,灵魂深处爆发原子弹不是瞎说。虹化就是核动力。  量子流现象之三  向心的,万流归一,如屁眼液体化,紧急内缩;逆流而出如不断喷薄、怒放的喇叭花。粉红,不!--明亮的橘红色。  你能想象一朵大菊每一条花瓣都轮子化,像"占座"的等待信号,不停旋转?三哥讲话:跃上葱茏四百旋。活画也。  关于汉字  把汉字,方块字,当三千幅画看,欣赏;五万幅也行
劳动教育的落实离不开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目标清晰、方向明确的顶层设计能增强劳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黄冈市红安县教研室带领相关学校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课程,做同主题分年级劳动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经过研究,课题取得预期成果。  为帮助学校科学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课程,规范有序地开展劳动教育,笔者和学科组同事共同开发了“农事”课程。该课程以初中生为实施对象,采用同主题分年级的方式进行整体规划,即
“圆环的面积”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圆的面积》例2的内容。本节课在解决圆的面积、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同时,优化运算过程,运用整体思维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笔者以“圆环的面积”教学为例,谈谈提升运算能力的方法。  一、实物演示,在动态和静态变化中理解算理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圆的周长及面积,能够用其计算公式解决问题,本节课试图在动态和静态的变化过程中,让学生脑海里形成圆环面积的基
《鹿角和鹿腿》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篇寓言。在教学时,笔者借助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体验角色,朗读想象  《鹿角和鹿腿》课后习题的第一题是“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鹿的心情变化”。从这道题中可以得出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一是注重朗读课文,进行朗读练习;二是要在朗读中体会鹿的心情变化。可见,课后习题在暗示我们:在寓言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将课文朗读好,还要引导学生进
武汉市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小学以“培养心智绽放的阳光少年”为目标,通过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特需课程,从“善思考”“慧阅读”“爱健美”“愿探究”“乐分享”五个维度构建SMART课程体系。本期组文从课程体系构建、具体实施和典型课例三方面集中呈现了该校的课程建设成果,以期给大家一定的启发。  学校通过课程设置不断丰盈学生的经历,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体验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将使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生命成长的质
在这个秋假,我与爸爸妈妈、亲戚朋友一起去了向往已久的黄山,观赏了一次黄山秋景。  黄山的云,犹如望不到边的海洋,变幻莫测,波涛汹涌;黄山的雾,好似仙女的纱衣,飘渺轻盈;黄山的石,个个怪石嶙峋,像顽猴、像书籍;黄山的松,似军人般挺直耸立,在断崖石缝中伸出绿色大手。除了这些著名的奇观,还有不少“参与者”,才构成了黄山春夏秋冬不同的图画。  第二天,我们早早走出了宾馆,天还是有些灰蒙蒙的,秋霜与雾气配合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精准地表情达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呢?笔者试就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琥珀》一课的教学谈谈看法。  一、紧扣文体特点,解读、运用语言  《琥珀》是一篇科普类文章,记叙了一块奇特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过程,所以,本文的学习重点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作为一篇科普作品,其准确、严谨、精练的语言特点也应该是教学重点。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