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大儒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启发语文教师要把一堂课上好,紧紧抓住课堂的“源头活水”——课堂的动态生成。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存在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出于教师预设涌现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展现许多意外之美,正如布鲁纳所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新的生成,并及时机智地处理生成的信息,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
一、充分预设,有效“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靈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如在《蜗牛的奖杯》的教学中,正因为教师对学生与蜗牛的对话作了充分的估计,才使课堂呈现精彩。
师:同学们,看着蜗牛背着重重的硬壳在地上慢慢地爬行,你想说些什么呢?(师做蜗牛爬行状)
生:蜗牛啊,你的翅膀退化了,以后也飞不起来了,你不可能夺冠军了,真可惜呀!
生:蜗牛啊,现在你身体也被硬壳粘住了,连探个头都那么艰难,一点行动的自由都没有了。太可怜了!
师:大家都同情我,可怜我,可我更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呀。(茫然而痛苦)
生:蜗牛呀,你如果不整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晚上又睡在奖杯里的话,也不至于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师:我不把奖杯背在身上,大家不知道我飞得多快呀!
生:自己有本事就行了,干吗要人人都知道呢?这么骄傲,人家会讨厌你的。
生:再说,这冠军也只是在那次飞行比赛中产生的,下次就不一定轮得上你!
师:哦,有道理。可是……我不睡在奖杯里的话,奖杯会被别人偷去的!
生:离开了奖杯,你还是飞行冠军呀!你把荣誉看得太重了!
师:哦,谢谢你们的劝告。哎,如果当初我把到处炫耀自己的时间用在练习飞行本领上,那该多好呀!
生:对。蜗牛,你现在就开始苦练爬行本领吧。祝你在爬行比赛中再次夺冠!
师:谢谢!谢谢同学们!我会吸取教训,振作精神的。(十分激动地)
此处生成别样精彩。本节课前我预设了结果,让学生从中悟出两个道理:成功时不要过于骄傲;不要把荣誉看得太重。从本节课中学生不但知道了“胜不骄”,而且懂得了“败不馁”。对此过程我也作了预设,当学生的发言局限于“同情”这一意思时,引导他们帮助蜗牛总结教训;当学生所总结的教训停留于“不该成天背奖杯,晚上睡在奖杯里”这一层面时,引导他们将问题根源查找到底。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预约的精彩。
二、捕捉契机,精彩“生成”
以往的课堂由于受教学活动的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不敢越“案”半步,课堂教学沉闷、封闭、机械。生成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主宰、学生跟着走的局面,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师生进行共同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因此课堂往往出现了许多“节外生枝”的现象,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而必须捕捉有价值的“意外”资源,给以适当的引领,并及时纳入弹性灵活的临场设计之中,让学生顺着自身的“意向”不断深入。下面是一位老师执教《丑小鸭》一课的片断。(初读课文后)
生:老师,我觉得课文里的“他”字写错了,应该是“它”。(话音刚落,立刻有学生响应)
师:(很有兴趣地问)为什么呀?
生:因为课文里写的是鸭子呀!
师:老师觉得娟娟同学很勇敢,能清楚地讲出和课文不同的意见,而且有自己的道理!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稍等片刻,学生依然沉默)
师:同学们可以再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
生:我明白了,课文里用“他”,是因为作者把这些“鸭子”都当作人来写的。
生:对,这是一篇童话,童话是可以想象的。作者很喜欢这些小动物,在作者的心里,他们是跟人一样的。
生:大家看,作者还在书里写着“鸭妈妈、哥哥、姐姐、小伙伴、嘲笑”等,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把动物当作人来写的。如果把“他”改成“它”就矛盾了,我们看看也别扭。
师:(高兴地说)从这几位同学精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娟娟的问题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生:(兴奋地说)我懂了,写童话故事时,我也要这样写,我要把小动物当作朋友。
师:老师也学习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像娟娟同学那样勇于怀疑,也要像这几位同学那样善于思考。
该师紧抓学生对文本的质疑这一生态教学资源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思考、感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释,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的理念。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质疑和教学成为“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失之交臂。
过去,我们是利用学生理解文本的趋同性,以完成对文本“统一思想”的提炼,完成对文本标准答案的灌输。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让学生从文本的“固定意义”中解放出来,以多元视角解读文本。
三、随机应变,拓展“生成”
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当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理解时,我突然有了灵感,何不让学生将其与昨日布置的拓展知识结合起来说一说?出乎意料地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通过上网、看声像资料、查阅书本等方式到海洋去“畅游”,然后把你们认为最有趣的动物或植物介绍给大家。现在请你们用一分钟时间向大家作介绍,让大家都长长见识。
生1:我知道海里最凶恶的鱼是噬人鲨,也叫大白鲨。它嗅觉特别灵敏,能闻到海水里百分之一的血肉味。在这种鲨鱼的胃中曾发现过整只的驯鹿、企鹅、四五十公斤的大海龟。
生2:有一种鱼叫射水鱼,又叫高射炮、枪手鱼。它有奇特的射水本领,可以从口中射出一股细水柱,击落水面附近树枝、草叶上的昆虫来当食物,它的“枪法”可准了,据说能百发百中呢。
师:这种鱼还是神枪手呢,你用了拟人的手法,学以致用,很好。
短短几句话的介绍看似简单,却凝聚了孩子们辛勤搜索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有选择地剔除不合格的内容,组织有效信息,从而培养收集、选择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一举多得,阅读课后延伸出了多种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可以预设的,但是效果的生成却是不能铺垫的,因而更显得珍贵。
动态生成的课堂,就如一池活水,碧波荡漾,风光旖旎,但也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生成”,怎样捕捉“动态生成”的契机,使“动态生成”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
一、充分预设,有效“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靈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如在《蜗牛的奖杯》的教学中,正因为教师对学生与蜗牛的对话作了充分的估计,才使课堂呈现精彩。
师:同学们,看着蜗牛背着重重的硬壳在地上慢慢地爬行,你想说些什么呢?(师做蜗牛爬行状)
生:蜗牛啊,你的翅膀退化了,以后也飞不起来了,你不可能夺冠军了,真可惜呀!
生:蜗牛啊,现在你身体也被硬壳粘住了,连探个头都那么艰难,一点行动的自由都没有了。太可怜了!
师:大家都同情我,可怜我,可我更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呀。(茫然而痛苦)
生:蜗牛呀,你如果不整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晚上又睡在奖杯里的话,也不至于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师:我不把奖杯背在身上,大家不知道我飞得多快呀!
生:自己有本事就行了,干吗要人人都知道呢?这么骄傲,人家会讨厌你的。
生:再说,这冠军也只是在那次飞行比赛中产生的,下次就不一定轮得上你!
师:哦,有道理。可是……我不睡在奖杯里的话,奖杯会被别人偷去的!
生:离开了奖杯,你还是飞行冠军呀!你把荣誉看得太重了!
师:哦,谢谢你们的劝告。哎,如果当初我把到处炫耀自己的时间用在练习飞行本领上,那该多好呀!
生:对。蜗牛,你现在就开始苦练爬行本领吧。祝你在爬行比赛中再次夺冠!
师:谢谢!谢谢同学们!我会吸取教训,振作精神的。(十分激动地)
此处生成别样精彩。本节课前我预设了结果,让学生从中悟出两个道理:成功时不要过于骄傲;不要把荣誉看得太重。从本节课中学生不但知道了“胜不骄”,而且懂得了“败不馁”。对此过程我也作了预设,当学生的发言局限于“同情”这一意思时,引导他们帮助蜗牛总结教训;当学生所总结的教训停留于“不该成天背奖杯,晚上睡在奖杯里”这一层面时,引导他们将问题根源查找到底。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预约的精彩。
二、捕捉契机,精彩“生成”
以往的课堂由于受教学活动的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不敢越“案”半步,课堂教学沉闷、封闭、机械。生成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主宰、学生跟着走的局面,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师生进行共同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因此课堂往往出现了许多“节外生枝”的现象,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而必须捕捉有价值的“意外”资源,给以适当的引领,并及时纳入弹性灵活的临场设计之中,让学生顺着自身的“意向”不断深入。下面是一位老师执教《丑小鸭》一课的片断。(初读课文后)
生:老师,我觉得课文里的“他”字写错了,应该是“它”。(话音刚落,立刻有学生响应)
师:(很有兴趣地问)为什么呀?
生:因为课文里写的是鸭子呀!
师:老师觉得娟娟同学很勇敢,能清楚地讲出和课文不同的意见,而且有自己的道理!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稍等片刻,学生依然沉默)
师:同学们可以再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
生:我明白了,课文里用“他”,是因为作者把这些“鸭子”都当作人来写的。
生:对,这是一篇童话,童话是可以想象的。作者很喜欢这些小动物,在作者的心里,他们是跟人一样的。
生:大家看,作者还在书里写着“鸭妈妈、哥哥、姐姐、小伙伴、嘲笑”等,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把动物当作人来写的。如果把“他”改成“它”就矛盾了,我们看看也别扭。
师:(高兴地说)从这几位同学精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娟娟的问题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生:(兴奋地说)我懂了,写童话故事时,我也要这样写,我要把小动物当作朋友。
师:老师也学习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像娟娟同学那样勇于怀疑,也要像这几位同学那样善于思考。
该师紧抓学生对文本的质疑这一生态教学资源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思考、感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释,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的理念。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质疑和教学成为“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失之交臂。
过去,我们是利用学生理解文本的趋同性,以完成对文本“统一思想”的提炼,完成对文本标准答案的灌输。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让学生从文本的“固定意义”中解放出来,以多元视角解读文本。
三、随机应变,拓展“生成”
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当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理解时,我突然有了灵感,何不让学生将其与昨日布置的拓展知识结合起来说一说?出乎意料地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通过上网、看声像资料、查阅书本等方式到海洋去“畅游”,然后把你们认为最有趣的动物或植物介绍给大家。现在请你们用一分钟时间向大家作介绍,让大家都长长见识。
生1:我知道海里最凶恶的鱼是噬人鲨,也叫大白鲨。它嗅觉特别灵敏,能闻到海水里百分之一的血肉味。在这种鲨鱼的胃中曾发现过整只的驯鹿、企鹅、四五十公斤的大海龟。
生2:有一种鱼叫射水鱼,又叫高射炮、枪手鱼。它有奇特的射水本领,可以从口中射出一股细水柱,击落水面附近树枝、草叶上的昆虫来当食物,它的“枪法”可准了,据说能百发百中呢。
师:这种鱼还是神枪手呢,你用了拟人的手法,学以致用,很好。
短短几句话的介绍看似简单,却凝聚了孩子们辛勤搜索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有选择地剔除不合格的内容,组织有效信息,从而培养收集、选择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一举多得,阅读课后延伸出了多种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可以预设的,但是效果的生成却是不能铺垫的,因而更显得珍贵。
动态生成的课堂,就如一池活水,碧波荡漾,风光旖旎,但也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生成”,怎样捕捉“动态生成”的契机,使“动态生成”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