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局长,您好!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研学旅行正式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为把研学旅行落到实处,贵局做了哪些工作部署?
于瑞泳:2016年教育部牵头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山东省教育厅、青岛市教育局领导对比高度重视,相继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和《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工作任务。2018年7月,我区结合各级文件,印发了《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小学幼儿园研学旅行实施方案》。至此,我区研学旅行工作全面开启。我们按照上级单位要求,明确各自责任,成立研学旅行办公室,由普教科统一牵头协调、管理研学旅行工作,从组织上保障研学旅行如实开展。
我们出台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小学幼儿园研学旅行实施方案》从制度上规范了研学旅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我择取其中五个要点来谈谈:
第一,组织安排规范化。我们要求各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年度课程规划中,坚持工作有计划、外出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结束有总结。各学校每学年开学后第一周上报研学旅行计划,研学旅行办公室根据基地承接能力,在征求学校意见的基础上统筹调配。
第二,基地遴选严格化。我们协同区旅游委、妇联、关工委、科协等部门,依照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评审条件,对申报单位进行多次摸底考察,先后遴选出两批研学资源丰富、主题特色鲜明、教育功能突出、组织接待成熟的基地作为合作单位,为学校研学旅行提供充分的选择。
第三,外出风险最小化。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学校组织研学旅行一定要有应急安全预案,对参与研学旅行的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帮助其掌握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学校为师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和校方责任险,并与学生家长和服务机构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研学旅行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必须由符合规定的单位来保障,并由相关部门全面检查、监督。
第四,经费筹措多元化。进一步探索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减免。需要学生家长负担费用的研学旅行项目,学校必须精准核算,列出明细,征求家长意见,充分公示,做到研学旅行经费公开透明。
第五,督查考核常态化。学生层面,我局要求学校将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情况和成果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层面,我局定期查看学校的研学档案,把研学旅行纳入对学校督导评估的计划里。研学基地层面,我们对遴选出的基地定期开展各类评比,动态考核基地的服务能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研学基地。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方式,研学旅行一直广受关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研学资源的整合,贵局在其中做了哪些推进工作?
于瑞泳:青岛西海岸新区是2014年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丰厚的人文积淀和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我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承担海洋强国与军民融合两大战略任务的国家级新区,深入开展海洋教育课题研究,拓展海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区重点推进的工作。为此,我们推动驻区部队和军工科研企业与我们合作,共同打造独具海洋特色的研学旅行基地和研学旅行课程。
投资500亿的“东方好莱坞”万达影视产业园落户新区后,业界翘楚的云集、周边电影博物馆的汇集、国际电影节的成功举办,也打开了我们的研学思路。我局协同这些影视资源单位,成立了集产、学、研于一体的高端研学旅行基地联盟。学生在“片场探秘”这个研学项目中,可以做导演、策划、编剧、演员,拍摄一部微电影或专题短片。如今,这里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基地。
我們坚持“外引内培”的工作思路,积极整合资源。除了上述亮点工程,我们还整合了新区著名景点、博物馆、科技馆、红色纪念馆、未成年人社会课堂等场馆,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借助新区内8所高校雄厚的课程开发实力和规范的课程评价机制,广泛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同时,我们向创新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运用大数据评价分析手段指导、改进研学旅行工作;依托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等平台,开发研学基地VR课程等数字化研学体验资源;运用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技术,丰富研学旅行形式和内容。
:目前研学旅行市场发展尚不成熟,需要有关部门的规范与引导。尤其在基地的遴选上,贵局有何考量?
于瑞泳:研学旅行基地的遴选责任重大,事关全体师生的安全和研学的质量,我们不会简单地交给第三方机构。相应地,我们建立了非常严格的遴选制度,联合我区文化和旅游局、市场监管局、消防大队等多个部门,依据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评审条件,经有关基地(场馆)自主申报、专家评审和实地考查等程序,分两批遴选出53个研学旅行基地,涵盖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国防科工、自然生态、国情教育等多个研学主题。
具体选拔时,我们提出所有参选基地要符合国家旅游局出台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并要在以下方面有明显优势:第一,政策配套完善。本着对研学活动最大优惠、对困难学生减免费用原则,各基地对全区中小学研学项目统一价格目录、统一执行标准、统一服务要求。第二,接待能力良好。大型基地单次接待能力不少于300名学生,小型基地单次接待能力不少于100名学生。同时,基地的安全与应急制度健全,管理人员到位,餐饮、住宿等环境整洁,卫生、安全双达标。第三,项目设置丰富。能利用区域特色元素和自身优势资源开发出具有观赏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研学项目,在地区和业内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第四,人员结构要合理,导师团队要专业,且具有丰富的项目指导经验。第五,研学课程体系完整。以小初高不同学段学生为主,每个基地至少具备三个主题以上的研学课程。课程的教材、讲义要具有较强教育性、实践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且经过教学目标检测、过程管理、成果评价、社会评估(或第三方评估)等形式完成研学课程评价,满足学生的研学需求。 综合上述评审条件,我们对最终入围的基地实行统一命名授牌,采用灵活的准入、退出机制和一年一小评、三年一大评的检评机制,进行动态监管,督促各基地强化品牌意识,创新思路,加强团队建设,不断进行项目升级,打造精品课程,形成更有利于学生素质提升的研学项目。对于那些研学课程效果不佳、安全管理不好、优惠承诺不兑现、接待研学频次少、学校满意度低的基地,我们直接取消基地称号。
截至目前,我区共有1个全国研学旅行基地,19个青岛市首批研学旅行基地,53个区级研学旅行基地,从源头上确保中小学、幼儿园研学旅行规范、科学、可持续地开展。
:当前,许多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都不理想,一些所谓研学课程只是简单地介绍场地和粗浅的思想教育,真正对孩子有意义的研学内容少之又少,贵局在这方面有哪些考虑?
于瑞泳:的确,研学旅行课程是高质量研学至关重要的一环,不能盲目开设。我们按照《青岛市中小学研学实践课程标准》严格把关、开发、升级研学旅行课程,避免出现研学旅行形式大于内容、行程代替课程的现象。
青岛西海岸新区依海而生、因海而兴,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也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强化新区人经略海洋、向海发展的意识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协调了中国海洋局青岛北海分局、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开发海洋专题类的研学旅行课程,在提升海洋研学内涵和价值的同时,争取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研学旅行品牌项目。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优化、培育其他主题课程,對那些操作性强、研学效果明显、创新程度高的课程不断升级。截至目前,由普教科牵头规划、设计的24门示范性研学旅行课程已在全区推广、使用。
在研学旅行课程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全面调研各校已开设的研学旅行课程,指出学校不能单纯、被动依靠研学基地设计课程,要学会利用优势资源,结合本校实际,主动构建独具本校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我区第二实验小学与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合作开发的精品研学课程“解码海藻科技 探索海洋奥秘”,2018年荣获了山东省首批研学旅行示范课程,这也是青岛市唯一获奖的研学旅行课程。
此外,我们还全面铺开了研学旅行基地的课程建设工作,督促他们在课程研发上认真投入。一方面要求研学旅行基地要主动同学校联系,加深基地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融合,明晰研学目标,明确研学内容,设计出针对性强且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另一方面要求研学旅行基地要邀请第三方或专业课程团队参与课程研发,提升基地课程建设能力。青岛贝壳博物馆的“贝壳生物标本”课程和“贝壳应用”课程,青岛明月海藻生物科技馆的“古今中外小海藻课程”和“海藻大世界”课程等,就是由研学旅行基地邀请专业课程团队共同研发的精品研学课程。
经过一番摸索,目前我们形成了四类稳定的课程开发模式:以中小学德育联盟为主体的协作开发模式、以学校为主体的单一开发模式、以基地和学校为主体的联合开发模式、以基地为主体的社会开发模式,实现了研学旅行课程可共享、优秀课程可复制、不同层级课程相互映衬的多彩局面。
:要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产生有价值的体悟,不仅要有高质量的课程,还需要一支专业的研学导师队伍。贵局在这方面有哪些探索和规划?
于瑞泳:研学旅行课程的综合性非常强,对研学导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自然也非常高。当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基地,高水平、专职的研学导师团队还没有建立起来。学校的研学导师多由班主任兼任,或是由学科教师转岗上来,缺少专业培训,教师指导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甚至对研学旅行的价值与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基地的研学导师情况更不乐观,他们的导师团队更多是由场馆讲解员或导游转变而来,基本没有教学资质和教学经验。结合这些现状,我们采取学校、基地同步抓的策略,邀请领域内的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跨地域、跨学校、跨基地进行专业授课与指导,加速研学导师的专业培养。
学校层面,建立健全研学导师选拔、培养机制,努力提升研学导师专业性。通过专题学习、现场观摩、指导基本功比赛、专题研究和小课题研究及综合考评等方式,对研学旅行专兼职导师展开全员培训。持续提升青年骨干研学导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实践规划指导能力、团队协作管理能力和研学旅行探究能力,实现新导师“一年要合格,两年能称职,三年成骨干”的阶段目标。
基地层面,我们要求基地必须组建一支有相关资质的研学导师团队,这也是入选我区研学基地的硬性条件。基地的每个项目都要有对应的研学导师,所有教职人员必须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且从业后按照规定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20课时的正规培训。我们会定期对基地的师资培训进行督查,确保培训制度化。此外,我们还协调了相关部门,建立基地导师入校学习制度。基地导师定期到学校,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积累教育教学知识和经验。
现在,我区的研学导师团队已经过各类培训,统一了思想和理论认识,实现了从业余到专业的转化。学校导师与基地导师紧密联结,资源共享,形成了研学导师共同体,一同为研学旅行保驾护航。
:经过不断地探究与实践,您认为研学旅行给新区教育带来了哪些变化?
于瑞泳:从近两年工作推进的情况看,我区研学旅行的实效性正在显现。就学生而言,研学旅行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让他们在学习祖国悠久历史、感受祖国壮美山川的过程中,接受了人文教育、自然教育和生命教育,这对学生汲取知识、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建构成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意义深远。对家庭而言,让家长参与学校研学旅行工作的各个环节,一方面有助于家长明确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支持学校工作;另一方面也为家长们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和成长平台,使家校共育、同向而行成为可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拓展了教育教学资源,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更为开放、课程更加丰富、办学更具活力。
伴随研学旅行各项制度的逐步规范,2018年我区有11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研学旅行,2019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8万。如此大规模地推进研学旅行工作,并营造出学生乐于参加、家长大力支持、社会广泛认可的良好氛围,引发了周边地区教育局、学校的关注。不少外地学校开始频繁到我区的研学旅行基地进行研学、交流,促使我区的教育环境更加开放、包容。
总而言之,研学旅行课程已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具有校内课程无法替代的功能,让我区的素质教育更加具体化,教育方式更符合时代开放、包容、进步的要求。家庭、学校、社会为之聚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看得出新区的研学旅行工作日趋规范,成果丰硕。未来,贵局还会有哪些举措?
于瑞泳:2019年是我区研学旅行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政策上我们颁布了系列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建立了一套管理规范、责任清晰的工作机制,建设了一批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基地,开发了一批育人效果明显的课程,培养了一批指导能力突出的种子教师,从根上解决了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研学旅行所顾虑的安全、经费、课程和师资等问题。
未来,我区研学旅行事业将继续走专业化、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课题引领、任务推动,三年内建设出一批研学旅行特色校;进一步壮大研学指导教师队伍,部分研学导师要成为青岛市研学导师带头人;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计研学旅行课程,争取到明年完成30门区本课程设计,覆盖海洋教育、科技教育、人文教育等主题,形成相对成熟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让研学旅行课程成为学校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高新科技完善研学电子版图,构建联动区域内研学旅行基地的网络,为学校研学旅行配备“导航仪”;到2020年,我们要与周边市区建立10个优质基地联盟,扩大研学圈子,形成内外联动、功能互补、机动灵活的开放格局;借助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青岛海军名城资源优势,整合海洋科普联盟、海洋科技馆、海洋生物标本馆、海军博物馆等科普场馆以及在新区的涉海高校、科研院所、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共同打造出国内一流的海洋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培育学生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精神,让优秀乡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做好“根”的教育。
责任编辑︱赵 庭
于瑞泳:2016年教育部牵头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山东省教育厅、青岛市教育局领导对比高度重视,相继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和《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工作任务。2018年7月,我区结合各级文件,印发了《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小学幼儿园研学旅行实施方案》。至此,我区研学旅行工作全面开启。我们按照上级单位要求,明确各自责任,成立研学旅行办公室,由普教科统一牵头协调、管理研学旅行工作,从组织上保障研学旅行如实开展。
我们出台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小学幼儿园研学旅行实施方案》从制度上规范了研学旅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我择取其中五个要点来谈谈:
第一,组织安排规范化。我们要求各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年度课程规划中,坚持工作有计划、外出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结束有总结。各学校每学年开学后第一周上报研学旅行计划,研学旅行办公室根据基地承接能力,在征求学校意见的基础上统筹调配。
第二,基地遴选严格化。我们协同区旅游委、妇联、关工委、科协等部门,依照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评审条件,对申报单位进行多次摸底考察,先后遴选出两批研学资源丰富、主题特色鲜明、教育功能突出、组织接待成熟的基地作为合作单位,为学校研学旅行提供充分的选择。
第三,外出风险最小化。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学校组织研学旅行一定要有应急安全预案,对参与研学旅行的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帮助其掌握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学校为师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和校方责任险,并与学生家长和服务机构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研学旅行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必须由符合规定的单位来保障,并由相关部门全面检查、监督。
第四,经费筹措多元化。进一步探索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减免。需要学生家长负担费用的研学旅行项目,学校必须精准核算,列出明细,征求家长意见,充分公示,做到研学旅行经费公开透明。
第五,督查考核常态化。学生层面,我局要求学校将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情况和成果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层面,我局定期查看学校的研学档案,把研学旅行纳入对学校督导评估的计划里。研学基地层面,我们对遴选出的基地定期开展各类评比,动态考核基地的服务能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研学基地。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方式,研学旅行一直广受关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研学资源的整合,贵局在其中做了哪些推进工作?
于瑞泳:青岛西海岸新区是2014年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丰厚的人文积淀和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我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承担海洋强国与军民融合两大战略任务的国家级新区,深入开展海洋教育课题研究,拓展海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区重点推进的工作。为此,我们推动驻区部队和军工科研企业与我们合作,共同打造独具海洋特色的研学旅行基地和研学旅行课程。
投资500亿的“东方好莱坞”万达影视产业园落户新区后,业界翘楚的云集、周边电影博物馆的汇集、国际电影节的成功举办,也打开了我们的研学思路。我局协同这些影视资源单位,成立了集产、学、研于一体的高端研学旅行基地联盟。学生在“片场探秘”这个研学项目中,可以做导演、策划、编剧、演员,拍摄一部微电影或专题短片。如今,这里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基地。
我們坚持“外引内培”的工作思路,积极整合资源。除了上述亮点工程,我们还整合了新区著名景点、博物馆、科技馆、红色纪念馆、未成年人社会课堂等场馆,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借助新区内8所高校雄厚的课程开发实力和规范的课程评价机制,广泛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同时,我们向创新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运用大数据评价分析手段指导、改进研学旅行工作;依托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等平台,开发研学基地VR课程等数字化研学体验资源;运用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技术,丰富研学旅行形式和内容。
:目前研学旅行市场发展尚不成熟,需要有关部门的规范与引导。尤其在基地的遴选上,贵局有何考量?
于瑞泳:研学旅行基地的遴选责任重大,事关全体师生的安全和研学的质量,我们不会简单地交给第三方机构。相应地,我们建立了非常严格的遴选制度,联合我区文化和旅游局、市场监管局、消防大队等多个部门,依据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评审条件,经有关基地(场馆)自主申报、专家评审和实地考查等程序,分两批遴选出53个研学旅行基地,涵盖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国防科工、自然生态、国情教育等多个研学主题。
具体选拔时,我们提出所有参选基地要符合国家旅游局出台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并要在以下方面有明显优势:第一,政策配套完善。本着对研学活动最大优惠、对困难学生减免费用原则,各基地对全区中小学研学项目统一价格目录、统一执行标准、统一服务要求。第二,接待能力良好。大型基地单次接待能力不少于300名学生,小型基地单次接待能力不少于100名学生。同时,基地的安全与应急制度健全,管理人员到位,餐饮、住宿等环境整洁,卫生、安全双达标。第三,项目设置丰富。能利用区域特色元素和自身优势资源开发出具有观赏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研学项目,在地区和业内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第四,人员结构要合理,导师团队要专业,且具有丰富的项目指导经验。第五,研学课程体系完整。以小初高不同学段学生为主,每个基地至少具备三个主题以上的研学课程。课程的教材、讲义要具有较强教育性、实践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且经过教学目标检测、过程管理、成果评价、社会评估(或第三方评估)等形式完成研学课程评价,满足学生的研学需求。 综合上述评审条件,我们对最终入围的基地实行统一命名授牌,采用灵活的准入、退出机制和一年一小评、三年一大评的检评机制,进行动态监管,督促各基地强化品牌意识,创新思路,加强团队建设,不断进行项目升级,打造精品课程,形成更有利于学生素质提升的研学项目。对于那些研学课程效果不佳、安全管理不好、优惠承诺不兑现、接待研学频次少、学校满意度低的基地,我们直接取消基地称号。
截至目前,我区共有1个全国研学旅行基地,19个青岛市首批研学旅行基地,53个区级研学旅行基地,从源头上确保中小学、幼儿园研学旅行规范、科学、可持续地开展。
:当前,许多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都不理想,一些所谓研学课程只是简单地介绍场地和粗浅的思想教育,真正对孩子有意义的研学内容少之又少,贵局在这方面有哪些考虑?
于瑞泳:的确,研学旅行课程是高质量研学至关重要的一环,不能盲目开设。我们按照《青岛市中小学研学实践课程标准》严格把关、开发、升级研学旅行课程,避免出现研学旅行形式大于内容、行程代替课程的现象。
青岛西海岸新区依海而生、因海而兴,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也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强化新区人经略海洋、向海发展的意识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协调了中国海洋局青岛北海分局、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开发海洋专题类的研学旅行课程,在提升海洋研学内涵和价值的同时,争取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研学旅行品牌项目。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优化、培育其他主题课程,對那些操作性强、研学效果明显、创新程度高的课程不断升级。截至目前,由普教科牵头规划、设计的24门示范性研学旅行课程已在全区推广、使用。
在研学旅行课程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全面调研各校已开设的研学旅行课程,指出学校不能单纯、被动依靠研学基地设计课程,要学会利用优势资源,结合本校实际,主动构建独具本校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我区第二实验小学与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合作开发的精品研学课程“解码海藻科技 探索海洋奥秘”,2018年荣获了山东省首批研学旅行示范课程,这也是青岛市唯一获奖的研学旅行课程。
此外,我们还全面铺开了研学旅行基地的课程建设工作,督促他们在课程研发上认真投入。一方面要求研学旅行基地要主动同学校联系,加深基地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融合,明晰研学目标,明确研学内容,设计出针对性强且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另一方面要求研学旅行基地要邀请第三方或专业课程团队参与课程研发,提升基地课程建设能力。青岛贝壳博物馆的“贝壳生物标本”课程和“贝壳应用”课程,青岛明月海藻生物科技馆的“古今中外小海藻课程”和“海藻大世界”课程等,就是由研学旅行基地邀请专业课程团队共同研发的精品研学课程。
经过一番摸索,目前我们形成了四类稳定的课程开发模式:以中小学德育联盟为主体的协作开发模式、以学校为主体的单一开发模式、以基地和学校为主体的联合开发模式、以基地为主体的社会开发模式,实现了研学旅行课程可共享、优秀课程可复制、不同层级课程相互映衬的多彩局面。
:要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产生有价值的体悟,不仅要有高质量的课程,还需要一支专业的研学导师队伍。贵局在这方面有哪些探索和规划?
于瑞泳:研学旅行课程的综合性非常强,对研学导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自然也非常高。当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基地,高水平、专职的研学导师团队还没有建立起来。学校的研学导师多由班主任兼任,或是由学科教师转岗上来,缺少专业培训,教师指导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甚至对研学旅行的价值与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基地的研学导师情况更不乐观,他们的导师团队更多是由场馆讲解员或导游转变而来,基本没有教学资质和教学经验。结合这些现状,我们采取学校、基地同步抓的策略,邀请领域内的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跨地域、跨学校、跨基地进行专业授课与指导,加速研学导师的专业培养。
学校层面,建立健全研学导师选拔、培养机制,努力提升研学导师专业性。通过专题学习、现场观摩、指导基本功比赛、专题研究和小课题研究及综合考评等方式,对研学旅行专兼职导师展开全员培训。持续提升青年骨干研学导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实践规划指导能力、团队协作管理能力和研学旅行探究能力,实现新导师“一年要合格,两年能称职,三年成骨干”的阶段目标。
基地层面,我们要求基地必须组建一支有相关资质的研学导师团队,这也是入选我区研学基地的硬性条件。基地的每个项目都要有对应的研学导师,所有教职人员必须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且从业后按照规定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20课时的正规培训。我们会定期对基地的师资培训进行督查,确保培训制度化。此外,我们还协调了相关部门,建立基地导师入校学习制度。基地导师定期到学校,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积累教育教学知识和经验。
现在,我区的研学导师团队已经过各类培训,统一了思想和理论认识,实现了从业余到专业的转化。学校导师与基地导师紧密联结,资源共享,形成了研学导师共同体,一同为研学旅行保驾护航。
:经过不断地探究与实践,您认为研学旅行给新区教育带来了哪些变化?
于瑞泳:从近两年工作推进的情况看,我区研学旅行的实效性正在显现。就学生而言,研学旅行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让他们在学习祖国悠久历史、感受祖国壮美山川的过程中,接受了人文教育、自然教育和生命教育,这对学生汲取知识、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建构成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意义深远。对家庭而言,让家长参与学校研学旅行工作的各个环节,一方面有助于家长明确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支持学校工作;另一方面也为家长们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和成长平台,使家校共育、同向而行成为可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拓展了教育教学资源,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更为开放、课程更加丰富、办学更具活力。
伴随研学旅行各项制度的逐步规范,2018年我区有11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研学旅行,2019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8万。如此大规模地推进研学旅行工作,并营造出学生乐于参加、家长大力支持、社会广泛认可的良好氛围,引发了周边地区教育局、学校的关注。不少外地学校开始频繁到我区的研学旅行基地进行研学、交流,促使我区的教育环境更加开放、包容。
总而言之,研学旅行课程已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具有校内课程无法替代的功能,让我区的素质教育更加具体化,教育方式更符合时代开放、包容、进步的要求。家庭、学校、社会为之聚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看得出新区的研学旅行工作日趋规范,成果丰硕。未来,贵局还会有哪些举措?
于瑞泳:2019年是我区研学旅行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政策上我们颁布了系列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建立了一套管理规范、责任清晰的工作机制,建设了一批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基地,开发了一批育人效果明显的课程,培养了一批指导能力突出的种子教师,从根上解决了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研学旅行所顾虑的安全、经费、课程和师资等问题。
未来,我区研学旅行事业将继续走专业化、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课题引领、任务推动,三年内建设出一批研学旅行特色校;进一步壮大研学指导教师队伍,部分研学导师要成为青岛市研学导师带头人;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计研学旅行课程,争取到明年完成30门区本课程设计,覆盖海洋教育、科技教育、人文教育等主题,形成相对成熟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让研学旅行课程成为学校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高新科技完善研学电子版图,构建联动区域内研学旅行基地的网络,为学校研学旅行配备“导航仪”;到2020年,我们要与周边市区建立10个优质基地联盟,扩大研学圈子,形成内外联动、功能互补、机动灵活的开放格局;借助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青岛海军名城资源优势,整合海洋科普联盟、海洋科技馆、海洋生物标本馆、海军博物馆等科普场馆以及在新区的涉海高校、科研院所、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共同打造出国内一流的海洋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培育学生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精神,让优秀乡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做好“根”的教育。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