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些自认错嫁的女人们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我身边抽样调查的结果可见,世上的已婚女子80%以上都会患上一种悔不当初的通病,后悔当初上对花轿却错嫁了郎。
  先从我接触的第一位女性——我的母亲说起。从我有记忆开始,每次父母为生活中的鸡零狗碎犬牙交错后,从母亲嘴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便是:“我真是后悔,不该当初没听姐姐的劝告,被你哄骗到这个兔都不拉屎的山沟沟里来。”一次次被这样的言辞磨砺得已经麻木不仁的父亲,每遭此境遇,或转身离去,或拉长着脸默不作声。越是这样,母亲心底的怨愤越似山洪般翻涌,急需开闸引洪。父亲的沉默对抗或许隐衷若若,在那些我们作为儿女无法考证的当初里,父亲究竟是不是个情感骗子,他若与母亲口牙对峙,我们或许从中会了然一二。偏偏他离去或沉默的對抗,如同瓮底添薪,不仅燃旺了母亲心中的火,同时也殃及了我们几个懵懂无辜的儿女的婚姻观。
  若说,母亲如何优秀,在我们会例举若干事实加以佐证。比如母亲外在俊秀,皮肤白皙,身材适中,心灵手巧,勤劳持家,乐善好施……但同样父亲英俊健朗的外在以及睿智强干的头脑,和一身足以营生养家的工程师的技艺,也会让我们无可厚非他们的匹配。若实在想找个失衡点来证实母亲的下嫁,或许正如她自己一遍遍的数叨,她的户口本来落定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姐姐家,却被同一单位的正在跟母亲热恋中的父亲偷偷转到乡下。若干年后便在乡下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历经生活的磨难,家境的拮据,辛勤的付出,所谓城市人的光环非但没在她心里磨损,反而愈发耀眼,她说自己放着都市职工生活不过,怎堪与泥土打交道一辈子?所以怨缘的根源,就是下嫁了父亲。母亲和父亲当初是自由恋爱,彼此在知根知底、两情相悦的前提下,结下生死契阔与子成说的婚约。所以,母亲自认下嫁父亲,确实觉得父亲婚后给她的生活不是当初她想要的,那个以前在母亲心目中像神话故事里信誓旦旦的王子的父亲,最终不过是个“行走江湖的情感乞丐”而已。
  临到姐姐们到了恋爱成婚的季节,母亲自做媒妁,都一一把关,把两个好端端的大姑娘都嫁给了她自认般配的郎君,结果让她看到的是两个女儿都在重蹈她的覆辙。好在姐姐把“后悔下嫁了郎”改为“后悔嫁错了郎”。下嫁与嫁错绝非同日而语。下嫁里有委屈和不甘,还可引申为具有那么一点自是、自高、自傲的分量;而嫁错里只有蒙昧和无知,进一步可理解为上当受骗的意味。我现在都搞不明白,她们岂能在母亲这个媒妁之言唆使下,相信了爱情呢?或许在姐姐们看来母亲一遍遍的悔过言辞已在说明她世事练达,人情洞明,所以才如此轻信一个婚姻观一直在动荡的女人的话,又何况是母亲,不会害自己女儿的。她们因相信母亲所以无需深一层去考究爱情,人云亦云。其实在外人眼里她们的郎君都还不错,有良好的人性和人品,相貌又很匹配,但婚姻里她们的“后悔错嫁了”的话或许是一种习惯,一种世袭的濡染。
  临到我时,或许母亲一下子看明白了,不再插手我的事。我也自认对爱情婚姻很有独见。但保守的我在拒绝一个个求爱者后,最终还是沿袭了媒妁之缘这条老路。跟郎君相处不到一年里,我百般观察了解,生怕误走了母亲的旧路。鬼使神差般,一贯注重志趣相投的我竟忽视了这一条,或许那时他秀拔的外在和身上体贴入微、善解人意、事无巨细等等闪亮点掩盖了它。这确实不能怪谁,我们确实先相爱,后走进婚姻的。
  当镶嵌在爱情外沿的那道玲珑柔美的坠饰慢慢被婚姻生活风剥雨蚀后,两人开始尽现生命的本色。随之婚姻生活里诸多的不如意一夜间如异军突起般袭来。于是我秉承着母亲的“上当受骗”“后悔下嫁”等等言辞,即便被郎君杵了一句:“请问,当初我是绑架你来的吗?”
  忽然有一天,不再说这句话了,才知道说这话比那种连吵架都没有了心情还要可怕。其实,我身边无处不现这样的婚姻模式,里面弥漫着同样的婚姻言辞,我的同事、同学、朋友、文友、闺蜜,以及由她们派生出的人际关系网,大多时候,是女方有口无心的一种潜意识的表白,让男人不予理解,甚至会尊严扫地,再者怒言相对。但随着光阴流转,岁月更迭,心智被磨砺得越来越柔韧的男人不会再理会女人这种N次方的自慰自安的言辞,他们会像我父亲那样选择离开,或是沉默不语。
  作为女人,也不要得寸进尺。不妨沉敛下来,问问自己,如若优秀,何以下嫁或错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说这种话时,其实在自我嘲讽。如今白富美的剩女为何越来越多?她们终要找一个能与自己三观完全咬合,完全匹配的郎君,但这个社会,个人三观千差万别,能找个不下嫁或不错嫁的郎君,概率基本为零。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卢仝(775—835年),河南济源人,亦说范阳(今河北涿州)人,社会名流。隐居登封少室山,自号玉川子。朝廷闻其品德高洁,才华出众,曾先后两次召他入朝任谏议大夫,他拒不应召,终生不仕。《全唐诗》存卢仝诗三卷,《七碗茶歌》是卢仝的代表作,被视作与陆羽《茶经》齐名的茶歌。入夜,我每每坐在书房饮茶时,就会想起这首诗中的几句: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
一  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瓦是象形字吗?瓦的结构之特别,超出了汉字的基本特征。那个往里拐的勾,在我开始习字时,总是让它不情愿地往外拐一下,此种固习很长时间不能改变,以致使我对瓦一开始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想象一场天火,很大的天火,天火过后,先人看到了被火烧过的东西,其中或许有像瓦的形状的物质,扁扁的,带有一点弯曲。泥土形成了瓦的雏形。这个雏形或让我们的先人想到了防雨的功能,也就在房顶上加以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三学段的写字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可见写字教学在小学第三学段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写得好,还要求有一定的书写速度。但是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到了第三学段,教师关注更多的是知识的达成度,却忽视了学生写字习惯的继续培养和有效写字方法的指导,以至于学生的书写每况愈下。学生在书写方面主要存在着汉字结构无
【摘 要】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然而,其教学正面临缺乏真情实感、过于强调技巧、评价流于表面等问题。为此,以《新编普通话教程》为理论指引,结合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一课展开探索,引导学生依次经历感悟、想象、求气、创调和返听等过程,提升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困境;突破路径  当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
我想,这世上的相得相失都是有缘分的,所以,赵源在显摆它的时候,我开了口,他只得送了我。赵源说:我保存了它七年,不曾一日离过身的。或许是这样,我说,可我等了它七年。  七年不是个小的时间。  那是在乡下,冬天里的一场雪,崖根下出现了一溜梅花印,房东阿哥说夜里走过狐了。从那一刻起,我极力想认识狐,欲望是那么强烈。曾追了梅花去寻,只寻到梦里。梦里的狐是一团火红,因此,它的蹄印才是梅花。以后是朝朝暮暮读《
一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个乡下派出所工作。临近腊月的一天清晨,天黑黢黢的,伸手不见五指。正在值班室酣睡的我被报警群众的敲门声惊醒,我开门让报警人进到值班室,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和一个三十五六的农村妇女,那个女的好像在哪见过似的。我来不及多想,就让群众坐下,开始询问警情。  原来,那个老头的棺材在夜间被盗。盗窃棺材,那是平生前所未闻的事,一般人提起棺材都会毛骨悚然,我也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噤。在
顾三爷从民政局局长位子上退下来以后,迷上了麻将场,虽然入道较晚,但是干劲十足。  两年前,顾三爷刚退休,赋闲在家,送完孙子上学后,没事儿会在小区里四处转转,看看别人下下棋,打打牌,或者跟左邻右舍拉拉呱,就是在那时认识了在自家楼下车库开棋牌室的李阿姨,她是个退休教师,儿女怕她无聊就帮她申请办证开了这个店。李阿姨长得慈眉善目,人也热情好客,和三爷谈话中,知道他年轻时也喜欢打牌,就顺势要下了三爷的电话号
豆豆语文考试又得了0分,老师很生气。  老师问道:“为什么你篮球打得那么好,考试那么差?”  豆豆回答:“老師,打篮球时有人配合,考试可没人配合呀。”
对于盐城,一直没有什么概念,即便是从教科书中读到,也是一个名词而已,没有深切的体会。后来,女婿从南京到盐城工作了两年,听得多了起来,便有一种亲切感。人就是这样,你要与哪个地方发生联系,总需有一个媒介,或者是有亲戚朋友在那个地方,或者是自己曾经去过那里,最不济也是在电视电影甚至小人书里读到,才会去熟悉它,亲近它,融入它。  当画家赵华双先生提出,要与盐城联合举办画展的时候,我就想到,也许这就是一种缘
写写文章,搞搞文字工作,不是历史的误会,而是上苍对他的恩赐,一笔还不错的文字救了他。我时常这样想。  翻检父亲李克因先生的文稿时,耳朵边老响起先生苍老的京腔:“狼舞蹈起来是要吃人的!”  “怎么办?”  “赶快跑!”  克因先生如此教导我。克因先生的一生似乎总有一头狼跟在身后,如影随形。因此先生好多时候是痛苦的。当然,狼也有休息的时候,这位京戏票友就也停下脚步,唱一唱“空城计”,表示自己并不张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