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英语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堆系民族精神的纽带。在学英语时要时时比较两种语言。形成两个频道思维的自由转换才是更高的境界,切不可失落汉语这个中国人的“魂”。
关键词:英语教学;母语讲授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18-002
现代英语教学把提供英语环境,创设英语情景(Eng-lish-English situation)看作一个理念,也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课堂上则把母语当作洪水猛兽,各种优质课,观摩课如果用汉语做介绍、讲解或分析,都被认为不合时宜,不可接受。可是历史事实是“语法翻译法”在上个世纪初就有了,并且广泛使用为标准外语教学法,采用了一个世纪,又发展至今,怎么几乎就成了过街老鼠了呢?
有一种风景也许曾让国人眼前一亮,之后多有思忖:成千上万的人在广场上扯着嗓子喊着叫着,疯狂地操练着英语。换个角度思之。会不会令人汗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规模的校外培训呢?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学校课内学不到东西,没办法他们只有自己花钱,牺牲身体,牺牲休息,到外面去学去练。故此能否诘责:目前的主流英语教学会否有失偏颇?而李阳的疯狂英语正是语法翻译法教程之一蓝本,其社会影响及价值也颇受国人关注。
学习外语在国外和国内是两种不同情况。在国外的环境中其他学科也是用英语,大家课内外同用一种语言;但是在国内我们离开英语课堂大家用的都是母语,这两种环境迥然不同。比如有母语环境一个孩子每天可以习得13个单词,到高中时可以掌握10万单词,这就是母语习得;学习母语之外的语言却主要还是学得。因为没有国外环境,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用他一点都不会的语言去教他,困难可想而知,是教与学双方的困难。翻译法其实更能节省时间,更经济,这就必须借助母语。此外,做练习以及课堂讲解之前的组织也必须用汉语,要不学生会稀里糊涂弄不明白;还有,在语法学、词汇掌握、功能使用上,如果不通过母语,学生既不明白又掌握不了。因此外语学习是离不开母语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英语教学专家也曾有一个共识,说的是母语对外语学习至关重要,说母语相当于第二语言的基础,是学习外语的阶梯,甚至把母语描绘成第二语言的mother。引用包天人教授的说法:我们都是成年人,如果第二语言是孩子。母语就相当于孕育这个孩子的子宫,是第二语言的摇篮,第二语言离不开母语,母语太重要了。国外环境与语言习得确实令人向往。有条件的家庭早早送孩子去国外,语言习得颇丰,却又发现基础教育国内最佳。也是矛盾。非母语环境下,排斥母语讲授之全英模拟语言习得现象,认为时尚,着实迷惘,结果怎样呢?
在教学改革大潮中,新老师往往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他们比较年轻,刚从大学毕业,朝气蓬勃,英语口语比较好,因此喜欢全英语授课(English-English dass)。这样做本质上是一件好事,希望能加大学生英语的输入量,更多感受英语气氛和魄力,但是实际上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听不懂,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尤其是学生基础不好,或水平参差不齐较严重的情况下,效果更差。一般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会采取双语授课,英汉两种语言混合使用。并不排斥母语,教学效果反而会比较好。
英语教学法有百来年的发展路径,从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一直到Communicative Approach,可谓层出不穷地创新。大力提倡的全英授课,就某种角度而言,逼学生“用英语思维”是不现实的。比如说师资和资源是很大阻碍,全英授课以及引导学生英语思维尚需诸多辅助手段,这就给师生伏下许多困难。举个例子,教英语虚拟语气subjunctive mood/conditionals。英语条件句体现在时态上,与汉语不同,用英语讲来讲去学生还是不清楚,用母语就舒服多了,用中英比较法,都明白了。再设情景。写出典型时态例句,提供可能需要的词语,让学生(全班,小组,个人)练习并创造新的语句,如:If I were a new Eng-lish teacher,I would—,教会了学生form学生就由form创造新语句去表达自己,效果会挺好的。新教法的层出不穷,以适应当代社会创新发展的步伐。可具体到外语教学课堂的实践,尤其是作为活生生的课堂主体的外语教师和学生,时尚的全英教学之“创新的东西,未必就是更有效的东西(专家语)。”而其对立面的、遵循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之“务实”,或可比较有效。
很多研究者从理论角度对语法翻译法之传统生命力也有广泛研究。比如以往的研究多是从知识结构的不同,文化习俗差异等外部因素来分析,由于这些不同和差异的根源在于历史和地域的客观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习得的,这就给以习得为主要路径教学法的局限性设下了死结,而给予以学得为主要路径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以恒久的生命力和持久的不被边缘化。新近有学者从人的内部心理机制,即心理语言学的方法切入,来分析和探究语法翻译法。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范围包括语言的生物和心理基础、语言的心理机制、语言习得、心理词汇以及语言与思维等诸多方面。比如他们从大脑的功能定位分区来看语法翻译法。说明纯粹语音文字的英语,主要靠左脑掌控,而象形文字的汉语需要右脑的参与,所以汉语同英语的差异不仅仅是字母、汉字和语法的差异,还存在着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语法翻译法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因为语法翻译法的讲解将跨文化的语言和思维方法的内容直接传递给学生,使外语学习效率更高。他们还从母语迁移来看语法翻译法,说明母语的负迁移只是迁移的一部分,而人类语言有其普遍性的一面,各种语言有其共性的东西。
拿英语和汉语来说,二者都有主谓宾、名词、动词,也有许多共同的范畴,虽然在曲折变化、单负数、时态语态等方面存在差异。实际上明确了差异部分,就可以调控负迁移,而使两者之间相似部分的正迁移成为必然。他们再从双语心理词汇来看语法翻译法,关于心理词汇是学者认为在人脑中有一本心理词典,人类掌握词汇数量之多,和提取之快是因为我们拥有一个高度组织起来的心理词汇。人们的一个共识是,双语者的心理词汇整体上是同质性的,只是在某些层面上是异质性的。双语心理词汇等值词的激活就是翻译过程,而且只能是翻译过程。双语心理词汇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重视语法翻译法加快双语转换速度也是必然的。
之所以一些人认为语法翻译法落后,应该被淘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法翻译法必须大量使用母语作为元语言进行讲述解释,而全英授课这种浸入式教学更能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毋庸讳言,一些人为了破旧立新往往贬低传统,也有少不更事者,由于对传统不甚了解,便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唯恐被扣上过时落后的帽子。而一不争的事实是,教师上公开课用交际法,公开课以后又回到了传统法。因为传统法历经实践检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著名的许国璋教授的语法翻译法教材是中国发行最多的教材,到目前还是最优秀的。复旦大学教授陆古孙则在呼吁:在学英语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在学英语时要时时比较两种语言,形成两个频道思维的自由转换才是更高的境界,切不可失落汉语这个中国人的“魂”。教授的忠告无疑是从高于学术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给我们以警示。更振聋发聩的事情是,日本政府曾下死令,要求必须使用日语教学,不得全英语授课。更是把外文化“浸入”现象,提高到民族利益相关的程度上。起始于学术的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之论,我们也务必正襟危坐,而非等闲视之了。
关键词:英语教学;母语讲授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18-002
现代英语教学把提供英语环境,创设英语情景(Eng-lish-English situation)看作一个理念,也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课堂上则把母语当作洪水猛兽,各种优质课,观摩课如果用汉语做介绍、讲解或分析,都被认为不合时宜,不可接受。可是历史事实是“语法翻译法”在上个世纪初就有了,并且广泛使用为标准外语教学法,采用了一个世纪,又发展至今,怎么几乎就成了过街老鼠了呢?
有一种风景也许曾让国人眼前一亮,之后多有思忖:成千上万的人在广场上扯着嗓子喊着叫着,疯狂地操练着英语。换个角度思之。会不会令人汗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规模的校外培训呢?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学校课内学不到东西,没办法他们只有自己花钱,牺牲身体,牺牲休息,到外面去学去练。故此能否诘责:目前的主流英语教学会否有失偏颇?而李阳的疯狂英语正是语法翻译法教程之一蓝本,其社会影响及价值也颇受国人关注。
学习外语在国外和国内是两种不同情况。在国外的环境中其他学科也是用英语,大家课内外同用一种语言;但是在国内我们离开英语课堂大家用的都是母语,这两种环境迥然不同。比如有母语环境一个孩子每天可以习得13个单词,到高中时可以掌握10万单词,这就是母语习得;学习母语之外的语言却主要还是学得。因为没有国外环境,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用他一点都不会的语言去教他,困难可想而知,是教与学双方的困难。翻译法其实更能节省时间,更经济,这就必须借助母语。此外,做练习以及课堂讲解之前的组织也必须用汉语,要不学生会稀里糊涂弄不明白;还有,在语法学、词汇掌握、功能使用上,如果不通过母语,学生既不明白又掌握不了。因此外语学习是离不开母语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英语教学专家也曾有一个共识,说的是母语对外语学习至关重要,说母语相当于第二语言的基础,是学习外语的阶梯,甚至把母语描绘成第二语言的mother。引用包天人教授的说法:我们都是成年人,如果第二语言是孩子。母语就相当于孕育这个孩子的子宫,是第二语言的摇篮,第二语言离不开母语,母语太重要了。国外环境与语言习得确实令人向往。有条件的家庭早早送孩子去国外,语言习得颇丰,却又发现基础教育国内最佳。也是矛盾。非母语环境下,排斥母语讲授之全英模拟语言习得现象,认为时尚,着实迷惘,结果怎样呢?
在教学改革大潮中,新老师往往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他们比较年轻,刚从大学毕业,朝气蓬勃,英语口语比较好,因此喜欢全英语授课(English-English dass)。这样做本质上是一件好事,希望能加大学生英语的输入量,更多感受英语气氛和魄力,但是实际上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听不懂,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尤其是学生基础不好,或水平参差不齐较严重的情况下,效果更差。一般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会采取双语授课,英汉两种语言混合使用。并不排斥母语,教学效果反而会比较好。
英语教学法有百来年的发展路径,从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一直到Communicative Approach,可谓层出不穷地创新。大力提倡的全英授课,就某种角度而言,逼学生“用英语思维”是不现实的。比如说师资和资源是很大阻碍,全英授课以及引导学生英语思维尚需诸多辅助手段,这就给师生伏下许多困难。举个例子,教英语虚拟语气subjunctive mood/conditionals。英语条件句体现在时态上,与汉语不同,用英语讲来讲去学生还是不清楚,用母语就舒服多了,用中英比较法,都明白了。再设情景。写出典型时态例句,提供可能需要的词语,让学生(全班,小组,个人)练习并创造新的语句,如:If I were a new Eng-lish teacher,I would—,教会了学生form学生就由form创造新语句去表达自己,效果会挺好的。新教法的层出不穷,以适应当代社会创新发展的步伐。可具体到外语教学课堂的实践,尤其是作为活生生的课堂主体的外语教师和学生,时尚的全英教学之“创新的东西,未必就是更有效的东西(专家语)。”而其对立面的、遵循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之“务实”,或可比较有效。
很多研究者从理论角度对语法翻译法之传统生命力也有广泛研究。比如以往的研究多是从知识结构的不同,文化习俗差异等外部因素来分析,由于这些不同和差异的根源在于历史和地域的客观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习得的,这就给以习得为主要路径教学法的局限性设下了死结,而给予以学得为主要路径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以恒久的生命力和持久的不被边缘化。新近有学者从人的内部心理机制,即心理语言学的方法切入,来分析和探究语法翻译法。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范围包括语言的生物和心理基础、语言的心理机制、语言习得、心理词汇以及语言与思维等诸多方面。比如他们从大脑的功能定位分区来看语法翻译法。说明纯粹语音文字的英语,主要靠左脑掌控,而象形文字的汉语需要右脑的参与,所以汉语同英语的差异不仅仅是字母、汉字和语法的差异,还存在着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语法翻译法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因为语法翻译法的讲解将跨文化的语言和思维方法的内容直接传递给学生,使外语学习效率更高。他们还从母语迁移来看语法翻译法,说明母语的负迁移只是迁移的一部分,而人类语言有其普遍性的一面,各种语言有其共性的东西。
拿英语和汉语来说,二者都有主谓宾、名词、动词,也有许多共同的范畴,虽然在曲折变化、单负数、时态语态等方面存在差异。实际上明确了差异部分,就可以调控负迁移,而使两者之间相似部分的正迁移成为必然。他们再从双语心理词汇来看语法翻译法,关于心理词汇是学者认为在人脑中有一本心理词典,人类掌握词汇数量之多,和提取之快是因为我们拥有一个高度组织起来的心理词汇。人们的一个共识是,双语者的心理词汇整体上是同质性的,只是在某些层面上是异质性的。双语心理词汇等值词的激活就是翻译过程,而且只能是翻译过程。双语心理词汇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重视语法翻译法加快双语转换速度也是必然的。
之所以一些人认为语法翻译法落后,应该被淘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法翻译法必须大量使用母语作为元语言进行讲述解释,而全英授课这种浸入式教学更能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毋庸讳言,一些人为了破旧立新往往贬低传统,也有少不更事者,由于对传统不甚了解,便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唯恐被扣上过时落后的帽子。而一不争的事实是,教师上公开课用交际法,公开课以后又回到了传统法。因为传统法历经实践检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著名的许国璋教授的语法翻译法教材是中国发行最多的教材,到目前还是最优秀的。复旦大学教授陆古孙则在呼吁:在学英语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在学英语时要时时比较两种语言,形成两个频道思维的自由转换才是更高的境界,切不可失落汉语这个中国人的“魂”。教授的忠告无疑是从高于学术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给我们以警示。更振聋发聩的事情是,日本政府曾下死令,要求必须使用日语教学,不得全英语授课。更是把外文化“浸入”现象,提高到民族利益相关的程度上。起始于学术的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之论,我们也务必正襟危坐,而非等闲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