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分组学习 协同增效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ps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5月下旬,我有幸参加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中学名校长)第二批的学习,到香港的中小学校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学生的分组学习经验,此行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一、构建学习伙伴模式,促进学与教的关系
   在此行参观的学校中,无论是圣保禄学校、培侨小学、拔萃女书院还是播道书院,因为班额小,每班只有30人,都采取分组学习的方法,一共分成七个小组:A、B、C、D、E、F、G组,每个小组只有4至5个同学,学习小组比较固定,采用学力水平分班。这种分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能都得到最大的发展,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步建立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学习伙伴模式。双方各自的角色会随着伙伴关系的发展和运作而改变。学习是互动活动和社交过程,其中师生成为学习伙伴关系。当学生加深对某个范畴的知识时,教师也能拓展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当学生被委以重任,积极分担工作、表达想法、给予回应,以及协作研究达成共同目标时,学习伙伴的关系便产生了。
   第二步形成伙伴关系中的角色。学生应根据各自的能力和倾向,在学习伙伴关系中担任不同角色,人际技巧和协作能力较高的学生,可担当教重要的角色,负责带领小组讨论;而擅长明辨性思考的学生,则可带领组员审视他人提出的说法及建立论点。教师作为经验丰富的学习者,可因情况而提供支援和引导,担当学习伙伴,营造彼此分享、学习的氛围。
   第三步促进学与教的关系。教师对不同教学模式和如何有效运用各种学与教策略的稳固认识,对提高学习成效、发挥学生的潜能,以及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尤为重要。共同建构学习小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协作、分享、反思、建立知识的过程,学生获赋权与教师、同学及公众以共同学习的形式协作,从中建立知识、产生学习意义,并增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种学习理念仿如学术研究和成人在其专业范畴的学习社群的运作模式:学习小组的成员各具其已有的知识、学习经历和多元观点,在探究特定议题的过程中,共同参与、分享及协作。一般来说,采用共同建构形式的学习活动和课业都是开放式和具备真实的情境。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担任推动学习者和主动学习者的角色。为推动协作及讨论,教师会营造互相支持、具启发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投入以建构知识为目的的交流。教师的工作并非决定学生研习特定的资讯或材料,而是对学生如何选择及识别相关的资料及资源,在对当时提供意见或指示,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
   很明显,我从他们的分组学习中还看到了同伴教育的效果。所谓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同伴教育通常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据最近的研究表明,按学力水平分班不仅能够提高特定学生的学力,而且对全体学生的学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样的道理,在分组学习中教师更容易按照孩子们的基础水平和理解能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而学力相近的孩子也不会因相互比较而丧失努力的意愿,相反他们会彼此帮助,共同进步。
   二、提供协作学习机会,打破学习环境限制
   “思考——讨论——分享”和“内外圈”的做法都是推动协作学习常见的有效学习策略。在协作学习中,学生得以表达意见、讨论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引发新的见解。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欣赏发问同学的努力,培养学生发问的习惯,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分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让各组组员都有均等的参与机会,并照顾组员个别的学习需要。让组员习惯同心协力,轮流分担工作。安排学生在学习小组中担任不同岗位,推动积极相互依存。透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及反思能力。透过同伴互评,让组员评价彼此的贡献,安排机会让学生进行同伴教学及指导。
   解难既要慎思明辨,亦需要创意思考,学生交替运用这两种思考模式,以解决问题。为帮助学生辨识思考模式及培养思维能力,教师需向学生展示思考过程,让他们学习及练习使用这些技能。教师还需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运用设计认知策略来解难,帮助学生提升解难技巧。
   此外,电子科技在分组学习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电子学习环境可提供方便获取资讯的途径,让学习打破环境的限制,有助于建立学习小组及学习伙伴关系。在这个环境中,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室中进行,也不受特定的时间所限制。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获得资源及工具,以便运用不同的学与教方法,以及进行不同目的的评估。教师运用科技,轻易将生活议题融入课程,令学习经历更真实和贴近生活,从而有助设计深度学习的课业。这个途径与我正在研究的课题《电子书包在初中分层教学中运用的探索与研究》一样,都是希望通过电子科技的途径打破学习环境的限制,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更深度的切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也是教育现代化2.0时代,“互联网 教育”的一大趋势。
   三、关注学生的差异,建立全人评价体系
   首先,倡导用爱与包容关注学生的差异。播道书院被誉为最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学校。创校校长卢伟成,人称教育界的“林峰”(原香港無线电视台知名演员),帅气的外表下,是一颗永远年轻的中国心。卢校长从宗教的教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那就是“爱”与“包容”,在他眼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差生,每一个学生都是“资优”生,只是有些孩子还没有被发掘出来,还没有被我们所点亮,他为每一个愿意发展自己的孩子搭建平台,给孩子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卢伟成校长看重的并不是学生当下的成功,而是未来的发展,他说,在播道书院,老师们关注的是学生的“品格、学业、才能”,唯三者兼具,人才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平台,鼓励学生“高动机、高参与、高展示、高期望”,做最优秀的自己。
其他文献
初读《窦娥冤》的时候,我感佩于窦娥的刚强与勇敢,一个弱女子,敢于直面荒谬而悲剧的人生,面对死亡而无所畏惧。再读的时候不禁心生疑惑,难道窦娥真的不怕死吗?她为什么不抓住一些生的机会?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逼上绝路?当张驴儿诬陷窦娥药杀她父亲,问她官了还是私了,窦娥刚强地选择了“情愿和你见官去”。面对严刑拷打,窦娥被打得血淋漓也没有承认是自己药死了张驴儿父亲。最后为了婆婆免遭酷刑,为了救下婆婆,她只好“招
【正】 中国是一个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商品流通的规模和范围受到较大的局限,商业很不发达。1979年商业所创造的社会产值409亿元(均为人
学生就本课提出的问题是课堂的生成问题,而这些生成的问题才是学生在本课学习时遇到的难点。教师给予时间学生进行提问,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课堂,也是让教师卸下重担、轻松教学的课堂。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大胆提问呢?   一、抓课题,开篇抛疑引提問   课题是全篇课文的眼睛,也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所以它里面蕴藏着很多的信息。
评价一节语文课,关键在于把准两个基点:一是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二是文章内容的理性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才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一、理性预设,情理铺垫  《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今天的教育家面临着一件使人着迷的任务,即发现如何在理智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怎么追求这种平衡呢?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心并且附带情感的理性预设,“凡事预则立,不
【正】 1985年9月2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要通过综合信贷计划、金融政策、外汇
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鲜明的目标和明确的方向,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在高校推行教育成本核算,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校保持持续发展的
教师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充分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还孩子一片自己的天空,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控制论的原理,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作必要、恰当、适时地调控。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   一、目标确立,优化教法方式   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整个学期的
【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和北京商学院联合发起并主办的全国商业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1987年11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现将讨论和论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政策和法律是党和政府调控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种基本手段。政策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一直以来,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是党和政府调控高等职业教育的最主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