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一个个体)与学生(其他个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过程,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活动方式,建构合作小组必然要考虑到每个个体的成绩水平、素质能力、学习态度、方法运用、性别性格、家庭背景、个体需要等因素,通过形成同步参与教学活动的多因素、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组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小组互补,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 建构策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合作学习提升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合作意识”在教学中的体现,有效地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进程。这就自然而然低牵扯到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问题。
一、科学认识“合作小组”的真正内涵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小型集体,每个成员个体的成绩水平、素质能力、学习态度、方法运用、性别性格、家庭背景、个体需要等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建构合作小组要兼顾三点:
(一)异质同组。同小组内,每位学生的整体水平、能力差别不应太大,讨论问题过程中,遇到相反或相对观点(有时为更深层次开发潜能,教师也会有意设障)时,才能构成有效争论。直到一方败下阵去,其他小组再递补进来,重新论战。几轮以后,观点就会大致统一(特殊情况可保留意见)。这时,高、中层学生发挥个体作用较多,低层学生就可担当小先生角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补充佐证、查找资料等。
(二)性格交融。为保证每个小组的内外相汇、动静互补,教师分组应考虑不同性格的合理搭配,以便争辩讨论时,既有外向型冲锋陷阵,铺开局面,拓宽问题的广度;又有内向型成员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思考整合,形成精辟论点,增加问题的深度。急先锋带头,营造激烈氛围;慢性子有效补漏,慢慢加速成长,最终会实现知识的有效交融,性格的良性拓展。
(三)性别互补。众所周知,女生偏重“感性”,男生擅长“理性”,主“情”的女生发扬审美感受力,主“理”的男生提高逻辑推导力。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中,既有女生文学式阐发,又有男生科学式概括;既有女生艺术性具象,又有男生逻辑性抽象,才能实现“理性”“感性”有效沟通,“艺术”“逻辑”互补长短。
二、准确把握“合作小组”的构建原则
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学力(就是指一个人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包含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在知识、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水平和在现实水平上所具备的潜力——学习的实际可能性)水平、个体差异,合理组建4人或5人学习小组,要遵循三个原则,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有时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也可以组建同质小组)。
(1)相对均衡。每个小组都要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学困生,男女生数量平衡、水平相近,才能保证各个成员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在同等条件下展开公平竞争。
(2)自愿参与。确定一个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自愿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保证更充分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动态调整。学习小组组建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学期内变动二至三次,及时从人员结构上解决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学生的座位每周轮换一次,保证学生用眼健康。
三、有效运用“合作小组”的学习策略
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要按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弱依次编号,能力相对较强的为1号,第4一般为学困生或个别生(编号由教师自己掌握,不公布给学生;但学生座位的安排要按编号编座,见图),同时分配角色、分享领导:设立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5人组增设朗读员),经过一段时间后轮换(开始时担任同一角色时间稍长,以后逐渐缩短轮换时间)。常见的有二人组、四人组、五人组。
(一)两人组
两人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初期,帮助学生个体初步掌握合作方法的基础。合作中,可以着重解决怎样发表意见,怎样听取其他个体的意见,怎样接受其他个体的指导,怎样与其他个体共同探讨研究,怎样与其他个体合理竞争等问题。
使用这种策略,必须是学习程度差不多的两个个体编在一个小组内,便于教师辅导,融洽气氛,有效避免出现“强中弱”分组造成的差生自卑、优生权威等情况。考虑到学困生的合作问题,可以适当安排个别优等生向学困生介绍学习方法,传授学习技巧,创设互帮互助的友好氛围。教师随时把握机会,发现学困生的潜在优势,帮助树立自信。
(二)四人组
四人组是当前课堂教学中采取的主要合作方式,比两人组的合作范围扩大,研讨内容更多,信息交流更大。主要有以下形式:
1、专家型。是建立在四人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一种较高级的合作形式。先根据课文内容划分为几块或几个小节,然后分别布置给各小组的某一位学生,明确任务分工。各组拿到相同任务的同学重组为四人组,共同讨论研究问题,成为“专家”,回到原来的小组内,教授其他成员;不懂或不明确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2、参观型。随着知识的不断加深,在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面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差异慢慢变大。这时,教师可让“学困小组”的成员分别散到其他小组参加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然后再把思路、方法带回到自己本组,再与其他成员相互交流、讨论,最终形成本组的意见。
3、目标型。多在做练习、处理作业时使用,最能体现学生个体的自主意识。教师设计练习时,要把题目分成三个等级:A、基本知识,B、综合练习(有一定难度),C、提高练习(综合性更强,探究目标更重),让各个小组实事求是第地根据自己本小组情况进行挑选,(教师要做适当的调控,避免出现“低能高选”、“高能低选”等不均衡现象),自主合作解决,实现因材施教。
4、指导型。某个小组对问题分析比较透彻,只用去规定时间的一部分,就能获得有效解题方式和解题结果,教师可以分配给他们一些任务,带着相应的辅导技巧,分别深入到其他小组进行排疑解难。注意事项是不要简单地明确答案,要注重方法、手段、技巧等的使用。
(三)五人组
五人组成员分配时,要根据学习的具体情况,每一小组在四人组设立主持人(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的基础上,在设立一个朗读员,明确朗读员的任务,主要负责课文或语段的朗读,适当时候可以兼任其他成员的职责。
教学活动是教师(一个个体)与学生(其他个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活动方式,借助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小组互补,形成师生同步参与教学活动的多因素、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组合,能够实现学习与做人、交往与合作、互助与提高的多方共赢。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我们当勉!
关键词:小组合作 建构策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合作学习提升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合作意识”在教学中的体现,有效地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进程。这就自然而然低牵扯到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问题。
一、科学认识“合作小组”的真正内涵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小型集体,每个成员个体的成绩水平、素质能力、学习态度、方法运用、性别性格、家庭背景、个体需要等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建构合作小组要兼顾三点:
(一)异质同组。同小组内,每位学生的整体水平、能力差别不应太大,讨论问题过程中,遇到相反或相对观点(有时为更深层次开发潜能,教师也会有意设障)时,才能构成有效争论。直到一方败下阵去,其他小组再递补进来,重新论战。几轮以后,观点就会大致统一(特殊情况可保留意见)。这时,高、中层学生发挥个体作用较多,低层学生就可担当小先生角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补充佐证、查找资料等。
(二)性格交融。为保证每个小组的内外相汇、动静互补,教师分组应考虑不同性格的合理搭配,以便争辩讨论时,既有外向型冲锋陷阵,铺开局面,拓宽问题的广度;又有内向型成员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思考整合,形成精辟论点,增加问题的深度。急先锋带头,营造激烈氛围;慢性子有效补漏,慢慢加速成长,最终会实现知识的有效交融,性格的良性拓展。
(三)性别互补。众所周知,女生偏重“感性”,男生擅长“理性”,主“情”的女生发扬审美感受力,主“理”的男生提高逻辑推导力。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中,既有女生文学式阐发,又有男生科学式概括;既有女生艺术性具象,又有男生逻辑性抽象,才能实现“理性”“感性”有效沟通,“艺术”“逻辑”互补长短。
二、准确把握“合作小组”的构建原则
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学力(就是指一个人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包含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在知识、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水平和在现实水平上所具备的潜力——学习的实际可能性)水平、个体差异,合理组建4人或5人学习小组,要遵循三个原则,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有时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也可以组建同质小组)。
(1)相对均衡。每个小组都要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学困生,男女生数量平衡、水平相近,才能保证各个成员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在同等条件下展开公平竞争。
(2)自愿参与。确定一个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自愿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保证更充分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动态调整。学习小组组建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学期内变动二至三次,及时从人员结构上解决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学生的座位每周轮换一次,保证学生用眼健康。
三、有效运用“合作小组”的学习策略
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要按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弱依次编号,能力相对较强的为1号,第4一般为学困生或个别生(编号由教师自己掌握,不公布给学生;但学生座位的安排要按编号编座,见图),同时分配角色、分享领导:设立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5人组增设朗读员),经过一段时间后轮换(开始时担任同一角色时间稍长,以后逐渐缩短轮换时间)。常见的有二人组、四人组、五人组。
(一)两人组
两人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初期,帮助学生个体初步掌握合作方法的基础。合作中,可以着重解决怎样发表意见,怎样听取其他个体的意见,怎样接受其他个体的指导,怎样与其他个体共同探讨研究,怎样与其他个体合理竞争等问题。
使用这种策略,必须是学习程度差不多的两个个体编在一个小组内,便于教师辅导,融洽气氛,有效避免出现“强中弱”分组造成的差生自卑、优生权威等情况。考虑到学困生的合作问题,可以适当安排个别优等生向学困生介绍学习方法,传授学习技巧,创设互帮互助的友好氛围。教师随时把握机会,发现学困生的潜在优势,帮助树立自信。
(二)四人组
四人组是当前课堂教学中采取的主要合作方式,比两人组的合作范围扩大,研讨内容更多,信息交流更大。主要有以下形式:
1、专家型。是建立在四人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一种较高级的合作形式。先根据课文内容划分为几块或几个小节,然后分别布置给各小组的某一位学生,明确任务分工。各组拿到相同任务的同学重组为四人组,共同讨论研究问题,成为“专家”,回到原来的小组内,教授其他成员;不懂或不明确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2、参观型。随着知识的不断加深,在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面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差异慢慢变大。这时,教师可让“学困小组”的成员分别散到其他小组参加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然后再把思路、方法带回到自己本组,再与其他成员相互交流、讨论,最终形成本组的意见。
3、目标型。多在做练习、处理作业时使用,最能体现学生个体的自主意识。教师设计练习时,要把题目分成三个等级:A、基本知识,B、综合练习(有一定难度),C、提高练习(综合性更强,探究目标更重),让各个小组实事求是第地根据自己本小组情况进行挑选,(教师要做适当的调控,避免出现“低能高选”、“高能低选”等不均衡现象),自主合作解决,实现因材施教。
4、指导型。某个小组对问题分析比较透彻,只用去规定时间的一部分,就能获得有效解题方式和解题结果,教师可以分配给他们一些任务,带着相应的辅导技巧,分别深入到其他小组进行排疑解难。注意事项是不要简单地明确答案,要注重方法、手段、技巧等的使用。
(三)五人组
五人组成员分配时,要根据学习的具体情况,每一小组在四人组设立主持人(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的基础上,在设立一个朗读员,明确朗读员的任务,主要负责课文或语段的朗读,适当时候可以兼任其他成员的职责。
教学活动是教师(一个个体)与学生(其他个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活动方式,借助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小组互补,形成师生同步参与教学活动的多因素、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组合,能够实现学习与做人、交往与合作、互助与提高的多方共赢。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我们当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