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够从图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画图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也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用画图解决数学问题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画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低年级的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比较欠缺,不管是平时做题还是测试,解决问题是学生最容易出错,也最容易失分的的地方。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有所突破,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数学问题阐述一些看法。
一、让低年级学生学会看懂图意解决数学问题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该从低年级的数学学习就开始培养,并且教师要教学生观察的顺序和观察的方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这本教材中的图片内容和习题的素材都贴近学生生活,图文配合和色彩都符合儿童认知特点,使学生一看到数学书就喜欢学数学。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解决有关大括号的实际问题》呈现的是学生喜欢的动物小兔和青蛙这两幅主题图。教材以小兔为素材呈现了求和的数学问题,教学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有序地仔细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话表达图意:“左边有4只小兔,右边有2只小兔”。图下面的符号叫做“大括号”,它表示把左边的4只小兔和右边的2只小兔合起来,还有一个符号叫“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一共有几只。”教材以青蛙为素材呈现了一个简单的求剩余的数学问题,与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不同的是大括号下面是总数,问号的位置移动到图中去了,图意也改变成“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2只,还剩几只?”然后在“怎样解答”环节中,教师把要求的问题与图里的条件联系起来,让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含义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初步用图形或简单的图案来画图解决数学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理念是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低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或生活中就已经开始接触图形,对三角形、圆、正方形和长方形并不陌生。而且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图形,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學。
例如本题:这个游戏公平吗?说一说怎样才能使这个游戏变得公平。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在交流反馈时教师把学生说的意思用图来表示:
(图1)表示右边要离开2人,两边的人数相等;
(图2)表示右边移动1人到左边,两边的人数相等;
(图3)表示左边增加2人,两边的人数相等。
通过观察这三幅图让学生明白:两边人数同样多才是公平的。画图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初步体会画图解决问题的好处。
三、指导低年级学生用画图解决数学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低年级的学生是6、7岁的儿童模仿能力比较强,在画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也得快。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里的《解决中间有几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问题是:“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之间”一词的理解不深刻。这时,作为教师不能把现成的图画好展现给学生看,而是请几名学生出来模拟排队,让学生形象地数数:小丽第10,后面是第11、12、13、14,第15是小宇,从而得出中间有4人。然后,根据刚才排队的情境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推理:
【关键词】画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低年级的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比较欠缺,不管是平时做题还是测试,解决问题是学生最容易出错,也最容易失分的的地方。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有所突破,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数学问题阐述一些看法。
一、让低年级学生学会看懂图意解决数学问题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该从低年级的数学学习就开始培养,并且教师要教学生观察的顺序和观察的方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这本教材中的图片内容和习题的素材都贴近学生生活,图文配合和色彩都符合儿童认知特点,使学生一看到数学书就喜欢学数学。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解决有关大括号的实际问题》呈现的是学生喜欢的动物小兔和青蛙这两幅主题图。教材以小兔为素材呈现了求和的数学问题,教学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有序地仔细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话表达图意:“左边有4只小兔,右边有2只小兔”。图下面的符号叫做“大括号”,它表示把左边的4只小兔和右边的2只小兔合起来,还有一个符号叫“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一共有几只。”教材以青蛙为素材呈现了一个简单的求剩余的数学问题,与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不同的是大括号下面是总数,问号的位置移动到图中去了,图意也改变成“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2只,还剩几只?”然后在“怎样解答”环节中,教师把要求的问题与图里的条件联系起来,让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含义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初步用图形或简单的图案来画图解决数学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理念是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低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或生活中就已经开始接触图形,对三角形、圆、正方形和长方形并不陌生。而且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图形,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學。
例如本题:这个游戏公平吗?说一说怎样才能使这个游戏变得公平。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在交流反馈时教师把学生说的意思用图来表示:
(图1)表示右边要离开2人,两边的人数相等;
(图2)表示右边移动1人到左边,两边的人数相等;
(图3)表示左边增加2人,两边的人数相等。
通过观察这三幅图让学生明白:两边人数同样多才是公平的。画图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初步体会画图解决问题的好处。
三、指导低年级学生用画图解决数学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低年级的学生是6、7岁的儿童模仿能力比较强,在画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也得快。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里的《解决中间有几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问题是:“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之间”一词的理解不深刻。这时,作为教师不能把现成的图画好展现给学生看,而是请几名学生出来模拟排队,让学生形象地数数:小丽第10,后面是第11、12、13、14,第15是小宇,从而得出中间有4人。然后,根据刚才排队的情境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