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145万字以上。”学生要完成这样大的阅读量,如果所有文章都做到细读慢咽,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略读,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阅读。而我们老师也应该充分利用略读课文的教学课堂,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但由于教师把握不准,对课标的理解比较片面,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随心所欲,出现了“教而无法,学而未学”的现状。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教学,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加强教学策略的研究,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感悟,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阅读的方法,并在阅读中学会运用,切实提高略读课文的课堂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略读课文;教学策略;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145万字以上。”学生要完成这样大的阅读量,如果所有文章都做到细读,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略读,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阅读。而我们老师也应该充分利用略读课文的教学课堂,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但由于教师把握不准,对课标的理解比较片面,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随心所欲,出现了“教而无法,学而未学”的现状。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教学,做好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的有效链接,使学生学“法”用“法”,真正提高略读课文阅读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略读课文教学现状
(一)主次不分,精略同步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讲解得比较多,生怕学生学不会,老师不断地讲。因此,对于略读课文有些老师就将它和精读课文一视同仁,宁愿多讲,不愿漏讲。同时,教研部门也没有明确地提出略读课文应该怎样教,教师们没有具体清晰的方向指引。于是,教師们就传统的教学方法宁多勿少,把略读课文当成了精读课文,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都要求学生细细品味,细嚼慢咽。如果每一篇略读课文我们都用与精读课文相同的力度,我们教学课时的安排是不够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走马观花,不了了之
因为考试的时候,对略读课文的要求不高,甚至很少有考到这些课文的内容,所以大部分老师对此置之度外,过度放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学习,读读课文,谈谈学习体会,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老师不会加以点拨指导和总结,结果就是老师教了好像没教,学生学了等于没学一样,有的老师干脆就不讲不提。有些教师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片面,把“粗知大意”理解成“不求甚解”。在教学上走马观花地泛读,没有品读,没有方法的引导,对于教学结果不了了之,学生的略读能力难以提高。
二、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可以把它当成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练兵场”。也就是说,学习精读课文时,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知识、掌握方法,在学习略读课文时就可以尝试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加以巩固。在这样的训练中,才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年段的要求、单元的训练重点、学生的特点及教材的特点把握教学要点,安排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以引导点拨。这样的教学,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有所侧重,螺旋上升,学生学习运用浏览、跳读、默读等略读方法,提高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取相关信息、归纳总结、表述等略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一)单元整合,引发思考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都是以主题编排课文的。我觉得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对本单元前面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实践、补充和延伸。教学中,我们可以先从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入手,通过单元整合,让学生在单元主题、学习方法上思考。每个单元的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这段文字主要是是概括学习的要求及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结合文章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段文字,自己思考确定课文的学习目标。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我根据本单元的阅读要求“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再见了,亲人》一课,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今天,学习这一课,我们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呢?学生根据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和本课的阅读提示,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自己制定的目标,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制定目标的过程,是学生进行阅读观察、思考判断、分析概括等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也是促使其不断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整体感知,自我感悟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无论在教学要求上或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是不一样的,略读课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重点就行了,字词句的理解没有精读课文要求那么高。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在前面的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课文。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根据单元要求和阅读提示,制定本课要解决的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怎样表达母亲的爱的?然后,笔者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对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的句子进行思考;学生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让学生思维进行第一次碰撞。四人小组讨论后,小组分别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思维的第二次碰撞。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内化学生的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老师应该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全心投入到文章中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把握课文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碰撞思维,形成独有的观点,表达独特的想法。这样的教学,笔者是以学生自学、小组交流为主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三)重点引导,掌握方法
在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上,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完全按照老师的思维来展开教学。一句话,学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教师是“授人以鱼”。这样的教学结果就是,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不会思考,不懂如何自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提高,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在略读课文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表达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时,在学生通过读文章,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从生活中得到哪些启示?他是怎样写出这种启示的?学生有了学习《钓鱼的启示》的经验,学习起来比较轻松。笔者接着引导:这篇课文写启示的方法和《钓鱼的启示》写启示的方法一样吗?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在文章的最后直接写出自己在钓鱼这件事上得到的启示,这叫明示。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没有直接写,而是通過爸爸说的话,间接写出自己得到的生活启示,这叫暗示。这样,先由学生思考、讨论,再总结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或写作方法,形成系统的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迁移拓展,学会运用
略读课文教学,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方法的巩固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适当地拓展学生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运用在学习课文中掌握的方法、写法,进行迁移学法,巩固写法的训练,学会运用。例如,在学生学习《与象共舞》一文时,出示《荷兰的风车》一文,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前面的课文的基础,比较能理解这种以点带面,以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事物,写出民族风情,地方特色的写法。这样设计拓展训练,进行群文阅读,有利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方法,有利于提高略读课文的教学效率,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除了学法的迁移运用,教师还可以寻找合适的训练点,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弄明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作者的写作、表达的方法,并学会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目的,掌握写作技巧。如学习《争吵》一文后,我们可以这样安排练笔“你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当时是怎样做的?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写下你的感受。”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在脑海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搜寻写作材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如此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把在课内习得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写作实践中去,巩固学习方法,又能通过这样的练笔,让学生观察生活,描述生活,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的联系起来,学生理解会更加深刻。
略读课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必需正视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加强研究,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阅读,掌握方法,运用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10)
[2]凌霞.浅论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J].黑龙江:成才之路杂志社,2010(27).
【关键词】略读课文;教学策略;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145万字以上。”学生要完成这样大的阅读量,如果所有文章都做到细读,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略读,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阅读。而我们老师也应该充分利用略读课文的教学课堂,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但由于教师把握不准,对课标的理解比较片面,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随心所欲,出现了“教而无法,学而未学”的现状。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教学,做好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的有效链接,使学生学“法”用“法”,真正提高略读课文阅读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略读课文教学现状
(一)主次不分,精略同步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讲解得比较多,生怕学生学不会,老师不断地讲。因此,对于略读课文有些老师就将它和精读课文一视同仁,宁愿多讲,不愿漏讲。同时,教研部门也没有明确地提出略读课文应该怎样教,教师们没有具体清晰的方向指引。于是,教師们就传统的教学方法宁多勿少,把略读课文当成了精读课文,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都要求学生细细品味,细嚼慢咽。如果每一篇略读课文我们都用与精读课文相同的力度,我们教学课时的安排是不够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走马观花,不了了之
因为考试的时候,对略读课文的要求不高,甚至很少有考到这些课文的内容,所以大部分老师对此置之度外,过度放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学习,读读课文,谈谈学习体会,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老师不会加以点拨指导和总结,结果就是老师教了好像没教,学生学了等于没学一样,有的老师干脆就不讲不提。有些教师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片面,把“粗知大意”理解成“不求甚解”。在教学上走马观花地泛读,没有品读,没有方法的引导,对于教学结果不了了之,学生的略读能力难以提高。
二、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可以把它当成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练兵场”。也就是说,学习精读课文时,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知识、掌握方法,在学习略读课文时就可以尝试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加以巩固。在这样的训练中,才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年段的要求、单元的训练重点、学生的特点及教材的特点把握教学要点,安排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以引导点拨。这样的教学,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有所侧重,螺旋上升,学生学习运用浏览、跳读、默读等略读方法,提高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取相关信息、归纳总结、表述等略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一)单元整合,引发思考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都是以主题编排课文的。我觉得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对本单元前面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实践、补充和延伸。教学中,我们可以先从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入手,通过单元整合,让学生在单元主题、学习方法上思考。每个单元的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这段文字主要是是概括学习的要求及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结合文章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段文字,自己思考确定课文的学习目标。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我根据本单元的阅读要求“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再见了,亲人》一课,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今天,学习这一课,我们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呢?学生根据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和本课的阅读提示,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自己制定的目标,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制定目标的过程,是学生进行阅读观察、思考判断、分析概括等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也是促使其不断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整体感知,自我感悟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无论在教学要求上或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是不一样的,略读课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重点就行了,字词句的理解没有精读课文要求那么高。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在前面的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课文。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根据单元要求和阅读提示,制定本课要解决的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怎样表达母亲的爱的?然后,笔者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对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的句子进行思考;学生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让学生思维进行第一次碰撞。四人小组讨论后,小组分别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思维的第二次碰撞。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内化学生的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老师应该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全心投入到文章中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把握课文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碰撞思维,形成独有的观点,表达独特的想法。这样的教学,笔者是以学生自学、小组交流为主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三)重点引导,掌握方法
在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上,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完全按照老师的思维来展开教学。一句话,学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教师是“授人以鱼”。这样的教学结果就是,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不会思考,不懂如何自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提高,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在略读课文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表达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时,在学生通过读文章,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从生活中得到哪些启示?他是怎样写出这种启示的?学生有了学习《钓鱼的启示》的经验,学习起来比较轻松。笔者接着引导:这篇课文写启示的方法和《钓鱼的启示》写启示的方法一样吗?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在文章的最后直接写出自己在钓鱼这件事上得到的启示,这叫明示。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没有直接写,而是通過爸爸说的话,间接写出自己得到的生活启示,这叫暗示。这样,先由学生思考、讨论,再总结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或写作方法,形成系统的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迁移拓展,学会运用
略读课文教学,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方法的巩固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适当地拓展学生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运用在学习课文中掌握的方法、写法,进行迁移学法,巩固写法的训练,学会运用。例如,在学生学习《与象共舞》一文时,出示《荷兰的风车》一文,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前面的课文的基础,比较能理解这种以点带面,以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事物,写出民族风情,地方特色的写法。这样设计拓展训练,进行群文阅读,有利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方法,有利于提高略读课文的教学效率,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除了学法的迁移运用,教师还可以寻找合适的训练点,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弄明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作者的写作、表达的方法,并学会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目的,掌握写作技巧。如学习《争吵》一文后,我们可以这样安排练笔“你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当时是怎样做的?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写下你的感受。”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在脑海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搜寻写作材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如此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把在课内习得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写作实践中去,巩固学习方法,又能通过这样的练笔,让学生观察生活,描述生活,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的联系起来,学生理解会更加深刻。
略读课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必需正视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加强研究,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阅读,掌握方法,运用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10)
[2]凌霞.浅论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J].黑龙江:成才之路杂志社,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