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教学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体质,而如今学生的体质普遍下降,这就使体育教学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作用。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游戏,玩这种游戏的人应该是很快乐的。有些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不能从中寻找到快乐。本文针对以上现象进行论述,重点是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理念与行为脱节比较普遍,追求的是花样、形式上的新课程教学,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为此我们借鉴了陶行知教育理论,论述体育教学中应进行健身教育,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健身;创新;自主学习
一、 前言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描述中,中小学应由应试教育全面转向国民素质的改革,对于所有学生,综合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文化科学、思想道德和劳动技能全方位的发展。提倡特色办学均衡发展。传统教育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很多缺点,促使教育改革必须进行。体育新课标在实践过程中,健康放在首位一直是广大体育教师的指导思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教学中一直被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被放得过高。现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全面结合,代替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有所体现。把原来的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在课堂教学中,多了很多动力与生机,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二、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互联网法。
三、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健身意义
传统的体育教学没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健身的重要意义。传统的体育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使学生的兴趣与激情荡然无存,学生喜歡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情况普遍存在。于是造成体育教学效率低下,教师难教,学生厌学。长此以往,将造成严重后果。最近几年来的全国中小学生体质普查就表明学生的体质有明显的下降,从而充分说明这一问题。陶行知清楚地看到传统教育的很多缺点,并描述它为“吃人的教育”,从上学到毕业,十多年的教育经历下来,相当于一个吸食鸦片的烟民,全身无力手脚发木,面目全非,弱不禁风,再加上经过那些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等考试,最后大学毕业出来工作,脚无用,手也没有用,脑子也坏掉了,身体的健康更加谈不上了,直接就是未老先衰,没有半点可用之处。他常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休闲时间要多活动,锻炼体魄。”后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又写道:“人生第一要事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这充分说明了健康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中学体育教学就要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有健康的身体,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体育教学要充分地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使健身思想应用于教学中来,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体质进一步提高。
(二)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
陶行知教育理论一直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对个性下了定义:“决定了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和动力组织。”个性是在生活中,经历种种磨难,经过各种风吹雨打,慢慢积累形成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在个性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体育教学中,教师过多强调外在形式的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地追求教学模式的统一,从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练而无趣。长期的考核和达标要求,使体育课都成为了身体素质课练习,学生主观能动性几乎为零,更甚者为负数,这样的体育课效率可想而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不可能像在其他科目教学中一样,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课桌前静静倾听。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使学生融入游戏、竞赛和运动中,使他们的身心都积极参与其中,让机体活动和思维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个性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与发展。运动心理学表明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对运动神经的刺激会在人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心理感受。如果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运动形式的感受,就会形成相对稳定心理特征的个性。体育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环境,在其中学生的社会交往得到很好的体现,社会适应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不仅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愉悦,还应该让学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证明自我能力,提高自信心,使每个人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研究创造性体育学习的时候,针对学生的“创”的目的、目标的把握上还存在不科学和不合理性。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肤浅,理论指导依据比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性。在以后继续研究的时候,在学生的“创造”上多作研究,努力使之更加的完整。
(三)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意义
陶行知教育理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做过大力的提倡。陶行知先生曾对旧的教育进行过彻底、全面的剖析,他在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空间、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时间),充分说明他已经把握了旧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要害之处,从而提出教育改革的新的措施。在创新精神与造能力中,首先要求个人必须有生机与活力。然而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为了达到形式上的效果,而扼杀人的生机和活力。传统教育往往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口号,应用不当的方式方法,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使学生受到压制和压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必须在我们的教育、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去解除压迫和掩盖学生个性的一切老观念和老做法。体育教学环境本身应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愿意参与其中,积极地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学习和运动。而现在却并非如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难在体育课上得到充分的调动。要解决当今面临的问题,体育教师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解放学生的眼睛——使学生从固定的运动模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寻找运动乐趣;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运动起来,去活动,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从“被动接受,不加思考”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会思考;解放学生的嘴——给学生提问的权力,积极鼓励学生提问;解放学生的空间——除课堂运动外,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健身锻炼,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活动,使他们有充足自主学习的时间。
四、 总结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代,体育教学应该得到全面的重视,我们更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紧密结合陶行知教育理论,把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放在现在,更要放眼于未来的生活中间,不是只单纯为运动成绩,片面为完成教学目标,要更好地培养千百万各行各业的、有生机和活力的、有创造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劳动者。要丰富课外生活,增加社团活动,让学生自我宣传和组织,全面参与,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力,促使其个性特长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方周明.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EB/OL].
[2]周志俊,潘志琛.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27):12.
[3]钱炳生.体育课让学生个性飞扬[EB/OL].
[4]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6]陆黎明.陶行知教育理论对现代素质教育的启示[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行动版,2005,(12):57-59.
关键词:新课程;健身;创新;自主学习
一、 前言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描述中,中小学应由应试教育全面转向国民素质的改革,对于所有学生,综合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文化科学、思想道德和劳动技能全方位的发展。提倡特色办学均衡发展。传统教育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很多缺点,促使教育改革必须进行。体育新课标在实践过程中,健康放在首位一直是广大体育教师的指导思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教学中一直被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被放得过高。现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全面结合,代替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有所体现。把原来的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在课堂教学中,多了很多动力与生机,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二、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互联网法。
三、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健身意义
传统的体育教学没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健身的重要意义。传统的体育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使学生的兴趣与激情荡然无存,学生喜歡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情况普遍存在。于是造成体育教学效率低下,教师难教,学生厌学。长此以往,将造成严重后果。最近几年来的全国中小学生体质普查就表明学生的体质有明显的下降,从而充分说明这一问题。陶行知清楚地看到传统教育的很多缺点,并描述它为“吃人的教育”,从上学到毕业,十多年的教育经历下来,相当于一个吸食鸦片的烟民,全身无力手脚发木,面目全非,弱不禁风,再加上经过那些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等考试,最后大学毕业出来工作,脚无用,手也没有用,脑子也坏掉了,身体的健康更加谈不上了,直接就是未老先衰,没有半点可用之处。他常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休闲时间要多活动,锻炼体魄。”后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又写道:“人生第一要事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这充分说明了健康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中学体育教学就要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有健康的身体,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体育教学要充分地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使健身思想应用于教学中来,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体质进一步提高。
(二)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
陶行知教育理论一直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对个性下了定义:“决定了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和动力组织。”个性是在生活中,经历种种磨难,经过各种风吹雨打,慢慢积累形成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在个性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体育教学中,教师过多强调外在形式的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地追求教学模式的统一,从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练而无趣。长期的考核和达标要求,使体育课都成为了身体素质课练习,学生主观能动性几乎为零,更甚者为负数,这样的体育课效率可想而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不可能像在其他科目教学中一样,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课桌前静静倾听。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使学生融入游戏、竞赛和运动中,使他们的身心都积极参与其中,让机体活动和思维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个性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与发展。运动心理学表明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对运动神经的刺激会在人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心理感受。如果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运动形式的感受,就会形成相对稳定心理特征的个性。体育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环境,在其中学生的社会交往得到很好的体现,社会适应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不仅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愉悦,还应该让学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证明自我能力,提高自信心,使每个人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研究创造性体育学习的时候,针对学生的“创”的目的、目标的把握上还存在不科学和不合理性。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肤浅,理论指导依据比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性。在以后继续研究的时候,在学生的“创造”上多作研究,努力使之更加的完整。
(三)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意义
陶行知教育理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做过大力的提倡。陶行知先生曾对旧的教育进行过彻底、全面的剖析,他在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空间、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时间),充分说明他已经把握了旧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要害之处,从而提出教育改革的新的措施。在创新精神与造能力中,首先要求个人必须有生机与活力。然而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为了达到形式上的效果,而扼杀人的生机和活力。传统教育往往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口号,应用不当的方式方法,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使学生受到压制和压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必须在我们的教育、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去解除压迫和掩盖学生个性的一切老观念和老做法。体育教学环境本身应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愿意参与其中,积极地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学习和运动。而现在却并非如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难在体育课上得到充分的调动。要解决当今面临的问题,体育教师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解放学生的眼睛——使学生从固定的运动模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寻找运动乐趣;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运动起来,去活动,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从“被动接受,不加思考”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会思考;解放学生的嘴——给学生提问的权力,积极鼓励学生提问;解放学生的空间——除课堂运动外,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健身锻炼,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活动,使他们有充足自主学习的时间。
四、 总结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代,体育教学应该得到全面的重视,我们更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紧密结合陶行知教育理论,把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放在现在,更要放眼于未来的生活中间,不是只单纯为运动成绩,片面为完成教学目标,要更好地培养千百万各行各业的、有生机和活力的、有创造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劳动者。要丰富课外生活,增加社团活动,让学生自我宣传和组织,全面参与,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力,促使其个性特长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方周明.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EB/OL].
[2]周志俊,潘志琛.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27):12.
[3]钱炳生.体育课让学生个性飞扬[EB/OL].
[4]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6]陆黎明.陶行知教育理论对现代素质教育的启示[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行动版,2005,(1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