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杭州市广化寺东,有一家很具名气的楼外楼餐厅,依孤山,临西湖,环境优美。楼外楼的名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叫化鸡、西湖莼菜汤、龙井虾仁等浙江名菜,而其中尤以西湖醋鱼最负盛名。因其风味独特,名不虚传,很多食客就是慕其名而来楼外楼用餐,可谓楼以食兴隆,食以楼传名也。
说起楼外楼的店名,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南宋诗人林升的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北宋灭亡后,当时康王赵构(宋高宗)从北方都城汴梁(开封)南渡逃到杭州建“行都”后,偷安宴乐,醉生梦死,消磨了恢复中原,迎还徽、钦二帝之志。这首诗含蓄蕴藉,隐喻讽刺。然而,杭州的饮食也恰因其南渡而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时期,浙江的名菜名点也因此奠定了基础,后来名声鹊起的西湖醋鱼出现就是一例。当时杭州烹制西湖醋鱼最为驰名的菜馆当数“五柳居”,清人方恒泰有《西湖》一诗咏之:
小泊湖边五柳居,当筵举网得鲜鱼。
味酸最爱银刀桧,河鲤河鲂总不如。
这首诗不仅道出西湖醋鱼的烹制与美味,而且还特别点出了五柳居菜馆名。还有清代美食家袁枚在其《随园食单》中,介绍“醋溜(熘)鱼”时说:“此物杭州五柳居最有名。”可见当时五柳居菜馆做的醋鱼在社会上是很有名气的。
到了晚清的1848年(道光年间)“楼外楼”创业,这才逐渐取代“五柳居”而独步杭城。据史料记载,楼外楼建成时,店主人请寓居杭州广化寺东的著名学者俞曲园(名樾,字曲园,清代著名学者,楹联大家)给新店取名。按理说,一般名人都不喜欢别家在自己居前建楼房,以免挡了风光。可这位曲园老人气量大度,欣然同意店家之请。俞曲园说:“既然你的菜馆选在我俞楼之外,就称“楼外楼”吧”。同时,他还热心肠地题写了“楼外楼”菜馆匾额一块,可惜此匾额如今不知去向。
自楼外楼建成挂牌营业后,俞曲园与楼外楼就交往甚密。这可从他的《曲因日记》中得到佐证:光绪18年(1892年)3月的一则日记中这样说:“初八日,吴清卿河师,岱霖观察同来,留之小饮,买楼外楼醋溜(熘)鱼佐酒”。由此可见,当时楼外楼的醋溜鱼已享有盛名,成为名士飨客的席上之珍。
俞曲园的曾孙俞平伯(现代诗人、散文家、红楼梦研究者)也是一位楼外楼醋鱼的爱好者。他在20世纪20年代写的《古槐书屋》旧体诗词中,就有一首记及楼外楼醋鱼的《双调望江南》词:
西湖忆,三忆洒边鸥,楼上酒招堤上柳,柳丝风约水明楼,风紧柳花稠。
鱼羹美,佳话昔年留。泼醋烹鲜全带冰,乳莼新翠不须油,芳指动纤柔。
词中“醋鱼带冰”(应作柄),是当时楼外楼烹制醋鱼的一种款式;客人点了醋鱼这道菜后,跑堂的就喊道:“全醋鱼带柄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近代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醋鱼带柄》条目解释说:“西湖酒家食品,有所谓醋鱼带柄者。”醋鱼烩成进献时,别有一簋(音鬼)之所盛者随之以上,簋盖以鲜鱼切为小片,不加酱油,惟以麻油、酒、盐、葱和之而食,亦曰鱼生;呼之曰“柄”者,与醋鱼有连带关系吧。
这段话的意思是:客人点了一大盆醋鱼后,厨师还要配置一小碟生片鱼和各种配料端上餐桌,由客人自己配食。这种附属食品被称为“柄”,即客人吃了一大盆醋鱼后,还可附带吃这一小碟奉送的生鱼片。后来,大概考虑到鱼生不太卫生,或有客人不喜食鱼生,逐渐把它取消了。现在楼外楼醋鱼是不带“柄”的。
新中国成立后,楼外楼每日客流量大,加之有接待外宾的任务,当年周恩来、陈毅、贺龙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陪同国外政要到楼外楼品尝西湖醋鱼。原有的楼外楼餐厅规模已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求,便于1978年开始扩建,其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 000余平方米增加到3 700 平方米。楼外楼经过一番扩建装饰后,更是飞檐拱栋,花窗绿瓦,楼内陈设既古香古色又不失现代气派,真是相得益彰,宛如一座古雅华丽的宫苑。其经营的主菜品种达20多种,均为浙江名菜,这正如餐厅里悬挂的一副楹联云:
推窗望湖平,水清柳翠,楼外风光好;
举箸尝鲢肥,笋嫩莼鲜,席间笑语盈。
在这风景如画的楼外楼,饱餐四时景色,遍尝百味佳肴,其景其味,真是太迷人了,真可谓赏景品味两相宜,眼福口福独此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杭州的酒店餐厅,装饰华丽的不在少数,而经营西湖醋鱼的菜馆也不止楼外楼一家,为何楼外楼生意人气更旺呢?听说楼外楼卖西湖醋鱼的销量,其一日的营业额占该店当天总营业额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来楼外楼品尝西湖醋鱼食客之众多。这些食客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楼外楼烹制出的西湖醋鱼十分地道,不只是肉质细嫩如蟹肉,而且口味酸、甜、鲜三味和谐,妙不可言。那么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
被誉为儒厨的楼外楼副总经理张谓林很坦然地告诉客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秘密,我们只不过坚持了鲜而精的传统。”张总所谓的“鲜”,主要是指用鲜活的鱼,绝不用陈腐的次品。一般餐厅无非是靠现买活鱼现做菜,这样就必然会带来泥土味,而楼外楼采取的是“饿养活杀”的方法:早年是在湖水中置一竹笼养育半至一天左右,使其排净肠内杂物,除去泥土气,然后再随用随取,这是保证鱼肉鲜美的根本所在,现在改用大网箱养鱼。100多年来能如此一以贯之,在杭州众多菜馆中,恐怕只有楼外楼一家了。所谓“精”,是指精心制作,决不马虎应付。烹制西湖醋鱼一菜,多是名厨亲自操作,或者在名厨指导下,严格按照名厨操作规程精心制作,坚持一丝不苟,特别是在烧鱼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既不生也不老,仅用数分钟就烤得恰到好处,胸翅竖起,着刀处鱼肉略向外翻,形状鲜活,鱼肉嫩美,带有蟹肉滋味,别具特色,大为古今中外食客所赏识。楼外楼“鲜而精”的烹调风范,是从百年的洗练中获得的,这就是该店更胜一筹的根本原因,从而赢得众多客人的交口称赞,引来每日顾客盈门。
西湖醋鱼,又名宋嫂鱼,醋溜鱼,相传出自“叔嫂传珍”的故事,说的是南宋时,有宋姓兄弟二人,颇有学问,不愿为官,隐居西湖以打鱼为生。当地恶霸赵大官人游湖偶遇一浣纱女,见其美姿诱人,欲想霸占。经打听得知此女为宋兄之妻,即施阴谋手段,害死宋兄。为报冤仇,叔嫂将赵大官人告上官府,哪知告状不成,反被一顿棍棒将他们赶出了衙门。
宋嫂为了防止恶棍报复,力劝小叔子赶快外逃,临行前,嫂子特用糖、醋烧鲩鱼块一碗。小叔尝后问嫂嫂:“今天鱼怎么烧得这个味?”嫂嫂说:“鱼有甜有酸,我想让你外出后,千万不要忘记你哥哥是怎么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也不要忘记你嫂嫂饮恨的辛酸。”小叔子听后,牢记嫂子的心意而去,后来,小叔子取得功名,回杭州惩办了恶棍,报了杀兄之仇,可一直寻不到嫂嫂的下落。有一次,小叔子去一官家赴宴,席间吃到一盘鱼,其味同他离家时嫂嫂为他烧的鱼味一样,连忙追问这鱼是谁烧的,始知其嫂因避恶棍,躲身官府为厨娘,这鱼正是其嫂所烹制,叔嫂终于得到团聚。
后人仿制宋嫂的烹调方法烧制醋鱼,并把品尝这道菜作为对叔嫂反抗恶势力的赞扬。于是,以“叔嫂传珍”为佳话的“西湖醋鱼”就广泛流传开来,成了杭州的传统名菜。“宋嫂鱼”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历代厨师的不断加工,特别经过傍湖依山的杭州“楼外楼”的挖掘研制,又经刻意改进,将原来的瓦块醋鱼由全鱼代替,风味更臻完善。因此菜源于西湖之畔,故人们称其为“西湖醋鱼”,并一直流传至今,成了楼外楼的“当家菜”:一只青花白地大瓷盆,里面盛一尾鲩鱼(草鱼),浇一层玫瑰色的浓汁,把鱼身盖住,肉质嫩如豆腐,酸中带甜,鲜美可口。清代曾有一位食客吃了楼外楼这道菜后,引得诗兴大发,随即在菜馆壁上题了一首诗:
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
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
何必归寻张翰鲈,鱼美风味说西湖。
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
其诗誉西湖醋鱼味美胜过晋朝张翰眷恋的松江鲈鱼。而诗中提到的“宋嫂”,则是指其因创制美味醋鱼而传名。
自食客题诗楼外楼后,使楼外楼更加声名远播,引得众多食客前来品尝西湖醋鱼,一时传为佳话。时间到了改革开放的1987年,台湾一位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史的逯跃东教授,偕夫人來楼外楼品尝过西湖醋鱼后,很有感触地说:“醋鱼,鱼眼明亮,胸翅竖起,芡薄泽润,且无土腥,拌姜食之,略有螃蟹味……能吃到这种水准的菜肴,已是上上了。”或许,他的话代表了众多食客对楼外楼西湖醋鱼美味的评价吧。
说起楼外楼的店名,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南宋诗人林升的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北宋灭亡后,当时康王赵构(宋高宗)从北方都城汴梁(开封)南渡逃到杭州建“行都”后,偷安宴乐,醉生梦死,消磨了恢复中原,迎还徽、钦二帝之志。这首诗含蓄蕴藉,隐喻讽刺。然而,杭州的饮食也恰因其南渡而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时期,浙江的名菜名点也因此奠定了基础,后来名声鹊起的西湖醋鱼出现就是一例。当时杭州烹制西湖醋鱼最为驰名的菜馆当数“五柳居”,清人方恒泰有《西湖》一诗咏之:
小泊湖边五柳居,当筵举网得鲜鱼。
味酸最爱银刀桧,河鲤河鲂总不如。
这首诗不仅道出西湖醋鱼的烹制与美味,而且还特别点出了五柳居菜馆名。还有清代美食家袁枚在其《随园食单》中,介绍“醋溜(熘)鱼”时说:“此物杭州五柳居最有名。”可见当时五柳居菜馆做的醋鱼在社会上是很有名气的。
到了晚清的1848年(道光年间)“楼外楼”创业,这才逐渐取代“五柳居”而独步杭城。据史料记载,楼外楼建成时,店主人请寓居杭州广化寺东的著名学者俞曲园(名樾,字曲园,清代著名学者,楹联大家)给新店取名。按理说,一般名人都不喜欢别家在自己居前建楼房,以免挡了风光。可这位曲园老人气量大度,欣然同意店家之请。俞曲园说:“既然你的菜馆选在我俞楼之外,就称“楼外楼”吧”。同时,他还热心肠地题写了“楼外楼”菜馆匾额一块,可惜此匾额如今不知去向。
自楼外楼建成挂牌营业后,俞曲园与楼外楼就交往甚密。这可从他的《曲因日记》中得到佐证:光绪18年(1892年)3月的一则日记中这样说:“初八日,吴清卿河师,岱霖观察同来,留之小饮,买楼外楼醋溜(熘)鱼佐酒”。由此可见,当时楼外楼的醋溜鱼已享有盛名,成为名士飨客的席上之珍。
俞曲园的曾孙俞平伯(现代诗人、散文家、红楼梦研究者)也是一位楼外楼醋鱼的爱好者。他在20世纪20年代写的《古槐书屋》旧体诗词中,就有一首记及楼外楼醋鱼的《双调望江南》词:
西湖忆,三忆洒边鸥,楼上酒招堤上柳,柳丝风约水明楼,风紧柳花稠。
鱼羹美,佳话昔年留。泼醋烹鲜全带冰,乳莼新翠不须油,芳指动纤柔。
词中“醋鱼带冰”(应作柄),是当时楼外楼烹制醋鱼的一种款式;客人点了醋鱼这道菜后,跑堂的就喊道:“全醋鱼带柄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近代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醋鱼带柄》条目解释说:“西湖酒家食品,有所谓醋鱼带柄者。”醋鱼烩成进献时,别有一簋(音鬼)之所盛者随之以上,簋盖以鲜鱼切为小片,不加酱油,惟以麻油、酒、盐、葱和之而食,亦曰鱼生;呼之曰“柄”者,与醋鱼有连带关系吧。
这段话的意思是:客人点了一大盆醋鱼后,厨师还要配置一小碟生片鱼和各种配料端上餐桌,由客人自己配食。这种附属食品被称为“柄”,即客人吃了一大盆醋鱼后,还可附带吃这一小碟奉送的生鱼片。后来,大概考虑到鱼生不太卫生,或有客人不喜食鱼生,逐渐把它取消了。现在楼外楼醋鱼是不带“柄”的。
新中国成立后,楼外楼每日客流量大,加之有接待外宾的任务,当年周恩来、陈毅、贺龙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陪同国外政要到楼外楼品尝西湖醋鱼。原有的楼外楼餐厅规模已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求,便于1978年开始扩建,其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 000余平方米增加到3 700 平方米。楼外楼经过一番扩建装饰后,更是飞檐拱栋,花窗绿瓦,楼内陈设既古香古色又不失现代气派,真是相得益彰,宛如一座古雅华丽的宫苑。其经营的主菜品种达20多种,均为浙江名菜,这正如餐厅里悬挂的一副楹联云:
推窗望湖平,水清柳翠,楼外风光好;
举箸尝鲢肥,笋嫩莼鲜,席间笑语盈。
在这风景如画的楼外楼,饱餐四时景色,遍尝百味佳肴,其景其味,真是太迷人了,真可谓赏景品味两相宜,眼福口福独此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杭州的酒店餐厅,装饰华丽的不在少数,而经营西湖醋鱼的菜馆也不止楼外楼一家,为何楼外楼生意人气更旺呢?听说楼外楼卖西湖醋鱼的销量,其一日的营业额占该店当天总营业额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来楼外楼品尝西湖醋鱼食客之众多。这些食客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楼外楼烹制出的西湖醋鱼十分地道,不只是肉质细嫩如蟹肉,而且口味酸、甜、鲜三味和谐,妙不可言。那么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
被誉为儒厨的楼外楼副总经理张谓林很坦然地告诉客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秘密,我们只不过坚持了鲜而精的传统。”张总所谓的“鲜”,主要是指用鲜活的鱼,绝不用陈腐的次品。一般餐厅无非是靠现买活鱼现做菜,这样就必然会带来泥土味,而楼外楼采取的是“饿养活杀”的方法:早年是在湖水中置一竹笼养育半至一天左右,使其排净肠内杂物,除去泥土气,然后再随用随取,这是保证鱼肉鲜美的根本所在,现在改用大网箱养鱼。100多年来能如此一以贯之,在杭州众多菜馆中,恐怕只有楼外楼一家了。所谓“精”,是指精心制作,决不马虎应付。烹制西湖醋鱼一菜,多是名厨亲自操作,或者在名厨指导下,严格按照名厨操作规程精心制作,坚持一丝不苟,特别是在烧鱼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既不生也不老,仅用数分钟就烤得恰到好处,胸翅竖起,着刀处鱼肉略向外翻,形状鲜活,鱼肉嫩美,带有蟹肉滋味,别具特色,大为古今中外食客所赏识。楼外楼“鲜而精”的烹调风范,是从百年的洗练中获得的,这就是该店更胜一筹的根本原因,从而赢得众多客人的交口称赞,引来每日顾客盈门。
西湖醋鱼,又名宋嫂鱼,醋溜鱼,相传出自“叔嫂传珍”的故事,说的是南宋时,有宋姓兄弟二人,颇有学问,不愿为官,隐居西湖以打鱼为生。当地恶霸赵大官人游湖偶遇一浣纱女,见其美姿诱人,欲想霸占。经打听得知此女为宋兄之妻,即施阴谋手段,害死宋兄。为报冤仇,叔嫂将赵大官人告上官府,哪知告状不成,反被一顿棍棒将他们赶出了衙门。
宋嫂为了防止恶棍报复,力劝小叔子赶快外逃,临行前,嫂子特用糖、醋烧鲩鱼块一碗。小叔尝后问嫂嫂:“今天鱼怎么烧得这个味?”嫂嫂说:“鱼有甜有酸,我想让你外出后,千万不要忘记你哥哥是怎么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也不要忘记你嫂嫂饮恨的辛酸。”小叔子听后,牢记嫂子的心意而去,后来,小叔子取得功名,回杭州惩办了恶棍,报了杀兄之仇,可一直寻不到嫂嫂的下落。有一次,小叔子去一官家赴宴,席间吃到一盘鱼,其味同他离家时嫂嫂为他烧的鱼味一样,连忙追问这鱼是谁烧的,始知其嫂因避恶棍,躲身官府为厨娘,这鱼正是其嫂所烹制,叔嫂终于得到团聚。
后人仿制宋嫂的烹调方法烧制醋鱼,并把品尝这道菜作为对叔嫂反抗恶势力的赞扬。于是,以“叔嫂传珍”为佳话的“西湖醋鱼”就广泛流传开来,成了杭州的传统名菜。“宋嫂鱼”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历代厨师的不断加工,特别经过傍湖依山的杭州“楼外楼”的挖掘研制,又经刻意改进,将原来的瓦块醋鱼由全鱼代替,风味更臻完善。因此菜源于西湖之畔,故人们称其为“西湖醋鱼”,并一直流传至今,成了楼外楼的“当家菜”:一只青花白地大瓷盆,里面盛一尾鲩鱼(草鱼),浇一层玫瑰色的浓汁,把鱼身盖住,肉质嫩如豆腐,酸中带甜,鲜美可口。清代曾有一位食客吃了楼外楼这道菜后,引得诗兴大发,随即在菜馆壁上题了一首诗:
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
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
何必归寻张翰鲈,鱼美风味说西湖。
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
其诗誉西湖醋鱼味美胜过晋朝张翰眷恋的松江鲈鱼。而诗中提到的“宋嫂”,则是指其因创制美味醋鱼而传名。
自食客题诗楼外楼后,使楼外楼更加声名远播,引得众多食客前来品尝西湖醋鱼,一时传为佳话。时间到了改革开放的1987年,台湾一位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史的逯跃东教授,偕夫人來楼外楼品尝过西湖醋鱼后,很有感触地说:“醋鱼,鱼眼明亮,胸翅竖起,芡薄泽润,且无土腥,拌姜食之,略有螃蟹味……能吃到这种水准的菜肴,已是上上了。”或许,他的话代表了众多食客对楼外楼西湖醋鱼美味的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