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错”,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失误。教育专家曾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词语教学中,对课堂上的错误,教师应时刻留心,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并加以巧妙地点拨。让学生的错误认识转变为正确认识,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体验超越的快乐。
一、开门见山
在写作中,开门见山式的开头,直入文题,一下抓住读者的心,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词语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如果也能开门见山地引导,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语言登台
对一些抽象深奥的词语,当学生理解“卡壳”时,教师直接用语言描绘出词语的意象,这样不绕弯子,简单、省时、高效。请看《两只小狮子》的教学片断:
师:到底“刻苦”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一边听老师介绍,一边想象,好吗?
生:好!
师:早上,天刚蒙蒙亮,别的小动物都躲在被窝里睡大觉,小狮子就早早起床练习滚、扑、撕、咬;中午,烈日当空,小狮子肚子饿得“咕咕”叫了,还在练习——
生:滚、扑、撕、咬。
师:练得——
生:满头大汗。
师:晚上,月亮姐姐早已悄悄地爬上了树梢,腰酸背痛的小狮子仍然独自一人在——
生:练习滚、扑、撕、咬。
师,小狮子就这样从早上一直练到晚上,无论是酷热难当的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练功,这就是“刻苦”的意思。现在我们理解了“刻苦”,一定能更好地读第一句话。
(学生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
本片断中,当学生对“刻苦”一词理解不到位时,教师机智地用语言描绘出狮子勤学苦练的场景。这样,学生很快在大脑中便有了“刻苦练功”的表象,“刻苦”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2,事物亮相
对一些解释生僻、很难用语言表达、形象性强的词语被孩子们误解时,我们可用实物、多媒体、插图等事物让学生看看,便一目了然了。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中,我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时,发现有好几个孩子在完成“你最想说什么”这一道题时,都是这么回答的:我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作者把“矛和盾”写错了,本来“矛盾”是一个词,我们经常说谁和谁闹矛盾了、有意见了。课文中,作者无缘无故地在它们中间加上一个“和”,真是太粗心啦!学生能有自己的想法,不错。可这里的“矛”和“盾”分明是指古代的两种兵器。于是,第二天一上课,我就给学生看了特大插图的“矛”和“盾”,学生很快在“啧啧啧”的惊讶声中记住了它们。这样的捷径,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顺水推舟
当学生在学习词语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可顺水推舟,从他们的错误出发。进行引导推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错误,获得新的正确的认识。请看《燕子专列》的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一位学生站起来把“纷纷”读成了“赶紧”,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说那位同学把课文读错了。教师表扬了学生听得认真后,围绕读错处做文章)
师:“赶紧走出家门”通顺不通顺呢?
生:通顺的。
师: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不用“赶紧”,而用“纷纷”呢?你们先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你觉得居民们怎样地走出家门,才可以叫纷纷走出家门。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品味,很快有了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是许许多多的居民走出家门。
师:居民们走出家门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说:非常的焦急、心急如焚、迫不及待)
师:是啊,他们就是这样焦急地、心急如焚地走出了家门。这就是“纷——纷”。谁再来读这个词?
本片断中,当学生把“纷纷”读成“赶紧”时,教师马上顺水推舟,围绕读错处做文章,巧妙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再设计,化“错”为“对”,激活教学,真可谓是点石成金。
三、旁敲侧击
旁敲侧击是以一种委婉间接的方法,使人产生正确的认识,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去品位、去体会。
1,与文本对话
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是孤立存在的,有些贯穿全段,有些反映全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与文本对话,产生独特感悟,丰富体验,以正确理解词语。请看《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认真读文后,积极发言)
生:我知道“光”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生:对。就是光溜溜的。
生:不对,它是……我一下子还没想出来。
师:(笑了笑)别急,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学生读句子)
师:这里邻居劝种葫芦的人要做什么?
生:(齐)要治叶子上的蚜虫。
师:好,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想想邻居为什么要劝那个人治蚜虫。
(学生读完课文,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对呀,那个人不管叶子上的蚜虫,一心只想着小葫芦,所以邻居要劝告他。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刚光……快治一治吧!”),一定知道“光”是什么意思了。
(学生读句子后明确了“光”的意思)
这样,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充分感悟文本,词语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了。
2,与生活牵手
当一些抽象性词语靠老师的讲解,学生还是不明白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去理解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事物,使词语的内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把握词语的形象意义。请看《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片断:
师:燕子阿姨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生:(齐)因为燕子阿姨要用尾巴掌握方向。
生1:老师,“掌握”是什么意思?
生2:“掌握”就是“紧握”,这还不懂。
师:小朋友,你们玩过碰碰车吗?
生:玩过。
师:大家想想,你开碰碰车前进、后退、转弯、躲避别的车时,是怎么做的?
生:当然是转动方向盘喽!
师:看来,你们都是爱观察的好孩子。像这样转动方向盘或车把子来调整方向,就是“掌握方向”。那么,燕子怎样用尾巴来掌握方向呢?
(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开了,说得头头是道)
教学中,当学生对“掌握”一词无法理解时,教师不从概念出发,而是机智地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不仅形象地领悟了“掌握”的意思,而且懂得了燕子尾巴的作用,领会了句子的含义。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关注错误,正视错误,在错误资源中挖掘各种生长点,加以有效地利用,使学生在错误中学会成长。
一、开门见山
在写作中,开门见山式的开头,直入文题,一下抓住读者的心,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词语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如果也能开门见山地引导,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语言登台
对一些抽象深奥的词语,当学生理解“卡壳”时,教师直接用语言描绘出词语的意象,这样不绕弯子,简单、省时、高效。请看《两只小狮子》的教学片断:
师:到底“刻苦”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一边听老师介绍,一边想象,好吗?
生:好!
师:早上,天刚蒙蒙亮,别的小动物都躲在被窝里睡大觉,小狮子就早早起床练习滚、扑、撕、咬;中午,烈日当空,小狮子肚子饿得“咕咕”叫了,还在练习——
生:滚、扑、撕、咬。
师:练得——
生:满头大汗。
师:晚上,月亮姐姐早已悄悄地爬上了树梢,腰酸背痛的小狮子仍然独自一人在——
生:练习滚、扑、撕、咬。
师,小狮子就这样从早上一直练到晚上,无论是酷热难当的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练功,这就是“刻苦”的意思。现在我们理解了“刻苦”,一定能更好地读第一句话。
(学生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
本片断中,当学生对“刻苦”一词理解不到位时,教师机智地用语言描绘出狮子勤学苦练的场景。这样,学生很快在大脑中便有了“刻苦练功”的表象,“刻苦”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2,事物亮相
对一些解释生僻、很难用语言表达、形象性强的词语被孩子们误解时,我们可用实物、多媒体、插图等事物让学生看看,便一目了然了。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中,我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时,发现有好几个孩子在完成“你最想说什么”这一道题时,都是这么回答的:我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作者把“矛和盾”写错了,本来“矛盾”是一个词,我们经常说谁和谁闹矛盾了、有意见了。课文中,作者无缘无故地在它们中间加上一个“和”,真是太粗心啦!学生能有自己的想法,不错。可这里的“矛”和“盾”分明是指古代的两种兵器。于是,第二天一上课,我就给学生看了特大插图的“矛”和“盾”,学生很快在“啧啧啧”的惊讶声中记住了它们。这样的捷径,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顺水推舟
当学生在学习词语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可顺水推舟,从他们的错误出发。进行引导推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错误,获得新的正确的认识。请看《燕子专列》的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一位学生站起来把“纷纷”读成了“赶紧”,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说那位同学把课文读错了。教师表扬了学生听得认真后,围绕读错处做文章)
师:“赶紧走出家门”通顺不通顺呢?
生:通顺的。
师: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不用“赶紧”,而用“纷纷”呢?你们先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你觉得居民们怎样地走出家门,才可以叫纷纷走出家门。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品味,很快有了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是许许多多的居民走出家门。
师:居民们走出家门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说:非常的焦急、心急如焚、迫不及待)
师:是啊,他们就是这样焦急地、心急如焚地走出了家门。这就是“纷——纷”。谁再来读这个词?
本片断中,当学生把“纷纷”读成“赶紧”时,教师马上顺水推舟,围绕读错处做文章,巧妙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再设计,化“错”为“对”,激活教学,真可谓是点石成金。
三、旁敲侧击
旁敲侧击是以一种委婉间接的方法,使人产生正确的认识,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去品位、去体会。
1,与文本对话
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是孤立存在的,有些贯穿全段,有些反映全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与文本对话,产生独特感悟,丰富体验,以正确理解词语。请看《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认真读文后,积极发言)
生:我知道“光”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生:对。就是光溜溜的。
生:不对,它是……我一下子还没想出来。
师:(笑了笑)别急,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学生读句子)
师:这里邻居劝种葫芦的人要做什么?
生:(齐)要治叶子上的蚜虫。
师:好,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想想邻居为什么要劝那个人治蚜虫。
(学生读完课文,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对呀,那个人不管叶子上的蚜虫,一心只想着小葫芦,所以邻居要劝告他。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刚光……快治一治吧!”),一定知道“光”是什么意思了。
(学生读句子后明确了“光”的意思)
这样,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充分感悟文本,词语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了。
2,与生活牵手
当一些抽象性词语靠老师的讲解,学生还是不明白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去理解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事物,使词语的内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把握词语的形象意义。请看《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片断:
师:燕子阿姨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生:(齐)因为燕子阿姨要用尾巴掌握方向。
生1:老师,“掌握”是什么意思?
生2:“掌握”就是“紧握”,这还不懂。
师:小朋友,你们玩过碰碰车吗?
生:玩过。
师:大家想想,你开碰碰车前进、后退、转弯、躲避别的车时,是怎么做的?
生:当然是转动方向盘喽!
师:看来,你们都是爱观察的好孩子。像这样转动方向盘或车把子来调整方向,就是“掌握方向”。那么,燕子怎样用尾巴来掌握方向呢?
(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开了,说得头头是道)
教学中,当学生对“掌握”一词无法理解时,教师不从概念出发,而是机智地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不仅形象地领悟了“掌握”的意思,而且懂得了燕子尾巴的作用,领会了句子的含义。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关注错误,正视错误,在错误资源中挖掘各种生长点,加以有效地利用,使学生在错误中学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