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钻研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对教材理解得透彻,讲起课来就不会以概念解释概念,以词解词,停留在定义加例子,死板地解释课文上。如果教师能讲清道理,深入浅出,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可见,唯有深入钻研,才能融会贯通;唯有透彻理解,才能运用自如。
钻深钻透的标志是:能够高屋建瓴,驾驭教材,而不是为教材所局限,作茧自缚。钻深钻透,并不意味着钻牛角尖,而是要下工夫融会贯通。教师要理清知识间的关系,挖掘知识的本质,明确教材的来龙去脉,创造性地去掌握运用。那么,教师怎样才能钻深钻透教材呢?
首先,要正确理解并把握教材,不打无准备的仗。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不同解读,从中也可感悟到语文课不再枯燥乏味。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照搬教参“定论”,到现在倡导在教师、学生、教材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
以《狐狸和乌鸦》一课为例,当老师问学生学完课文有什么感想时,有的觉得乌鸦很可怜,辛辛苦苦叼来的一片又大又肥的肉却被狐狸骗走了;有的觉得狐狸太聪明了,知道乌鸦爱听好话,就一个劲儿夸乌鸦,终于达到了目的;还有的受到了教育,不要上当受骗,要经得住别人的花言巧语。从学生们的发言,我们不难看出:第二位学生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与教材提倡的精神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是要让学生懂得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这位学生这样的曲解显然有悖于尊重多元解读的本意,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真实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并不等于要迁就学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个性化阅读,更要尊重教材。我们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更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把握教材。
其次,要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读出教材的味道。
教师要读懂语言文字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读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要一章、一节、一句、一字地认真研究,逐字逐句地细抠。一位特级教师在讲《草船借箭》一课中,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有11次,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你能想出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何而“笑”吗?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同学说,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都落空,这是一种胜利的笑;有的说,诸葛亮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宽厚的笑;更有同学说,诸葛亮在笑自己,知天时,识地利,懂人心,这是一种自信的笑等。由此,我们感到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是多么重要。正是教师深钻教材,巧妙地抓住“笑”字组织学生讨论,才使学生通过多角度的感悟,表达了“笑”的意蕴。教师不仅要理解课文,还要把握人物形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第三,以学定教,让教学从“随意”走向“刻意”。
我们要认真体会编者意图,要考虑编者为什么选这篇课文,文章的前后次序为什么这样安排,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是什么,等等。教师深入领会了编者和作者意图以后,才能架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例如,一位特级教师执教《落花生》一课时,他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让大家辩论:“当今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各执己见。最后,老师总结道,我们既需要有落花生那样不计名利、踏实肯干的品质,又要有像苹果、石榴那样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才华、得到社会认可的意识。这一番话既是对学生们观点的概括、总结与提升,又是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蒙教育。整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想飞的乌龟》一课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学生纷纷发问:“乌龟为什么想飞啊?”“它飞起来了吗?”“乌龟怎么飞起来的?”在充分讨论之后,她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参与讨论和表演的过程,就是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不是向学生灌输结论、讲述过程,而是要让学生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探究、发现、感悟。
教师只有钻透教材,才能当好学生的“参谋”,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等能力,为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夯实基础。
□ 编辑 吴君
钻深钻透的标志是:能够高屋建瓴,驾驭教材,而不是为教材所局限,作茧自缚。钻深钻透,并不意味着钻牛角尖,而是要下工夫融会贯通。教师要理清知识间的关系,挖掘知识的本质,明确教材的来龙去脉,创造性地去掌握运用。那么,教师怎样才能钻深钻透教材呢?
首先,要正确理解并把握教材,不打无准备的仗。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不同解读,从中也可感悟到语文课不再枯燥乏味。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照搬教参“定论”,到现在倡导在教师、学生、教材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
以《狐狸和乌鸦》一课为例,当老师问学生学完课文有什么感想时,有的觉得乌鸦很可怜,辛辛苦苦叼来的一片又大又肥的肉却被狐狸骗走了;有的觉得狐狸太聪明了,知道乌鸦爱听好话,就一个劲儿夸乌鸦,终于达到了目的;还有的受到了教育,不要上当受骗,要经得住别人的花言巧语。从学生们的发言,我们不难看出:第二位学生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与教材提倡的精神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是要让学生懂得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这位学生这样的曲解显然有悖于尊重多元解读的本意,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真实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并不等于要迁就学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个性化阅读,更要尊重教材。我们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更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把握教材。
其次,要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读出教材的味道。
教师要读懂语言文字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读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要一章、一节、一句、一字地认真研究,逐字逐句地细抠。一位特级教师在讲《草船借箭》一课中,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有11次,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你能想出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何而“笑”吗?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同学说,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都落空,这是一种胜利的笑;有的说,诸葛亮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宽厚的笑;更有同学说,诸葛亮在笑自己,知天时,识地利,懂人心,这是一种自信的笑等。由此,我们感到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是多么重要。正是教师深钻教材,巧妙地抓住“笑”字组织学生讨论,才使学生通过多角度的感悟,表达了“笑”的意蕴。教师不仅要理解课文,还要把握人物形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第三,以学定教,让教学从“随意”走向“刻意”。
我们要认真体会编者意图,要考虑编者为什么选这篇课文,文章的前后次序为什么这样安排,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是什么,等等。教师深入领会了编者和作者意图以后,才能架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例如,一位特级教师执教《落花生》一课时,他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让大家辩论:“当今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各执己见。最后,老师总结道,我们既需要有落花生那样不计名利、踏实肯干的品质,又要有像苹果、石榴那样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才华、得到社会认可的意识。这一番话既是对学生们观点的概括、总结与提升,又是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蒙教育。整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想飞的乌龟》一课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学生纷纷发问:“乌龟为什么想飞啊?”“它飞起来了吗?”“乌龟怎么飞起来的?”在充分讨论之后,她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参与讨论和表演的过程,就是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不是向学生灌输结论、讲述过程,而是要让学生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探究、发现、感悟。
教师只有钻透教材,才能当好学生的“参谋”,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等能力,为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夯实基础。
□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