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气氛严肃,师生互动缺乏,教师只是对课文做一些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把“分段”、“概括段意”变成了必不可少的训练程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回想我们当时所受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始终给我们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方式主宰了我们,师生互动极少,唯一的互动方式就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而且始终局限于课文本身,学生只是知识的单向接受者。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信息的流动方式基本上是单向性的,即师→生,这种封闭的信息系统,导致信息的“淤积”,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表达与交流,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方式上,以往采用的是“组(组织教学)——复(复习旧知)——新(教师讲解,分析课文)——巩固(巩固练习)”这一基本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很少有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的,对教学形式也很少进行更新。而且传统的阅读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课本本身,很少涉及课本以外的知识。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平淡而没有感情,不能给学生以积极鼓励,而且评价标准单一,往往是以标准答案为准绳,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学生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受,甚至刚刚萌发的创新的火花也被老师的一句否定的评价给浇灭了。教学目标也比较单一,认为只要能够读懂就行,完全忽略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及不同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差异。
由统观传统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内容,教学目标及评价方式等可以知道,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手法都是相对封闭的,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提倡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反对灌输的教学方法,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强调要教给学生方法,他明确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今天重新认识陶行知先生的创新精神,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我国进行的教改活动中推出的新课程标准正是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理念的体现。开放与创新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最鲜明的要求,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想象力需要保护,只有通过开放性的阅读教学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阅读教学是在大语文教育观、大课程观的指导下,打破单一的、封闭的教育模式的束缚,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根据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自由、多元、广阔的阅读环境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学模式。
开放性阅读教学的课堂不再以书本为唯一的信息来源,不再以教室为唯一的课堂,把大自然社会生活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广泛挖掘教育资源。开放性阅读教学本着“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教为学服务”的观点,把学的权利教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时间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有想象驰骋的天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开放性阅读教学的课堂应呈现出教育信息空间和沟通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时空的纵深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教育技术手段的网络化,教育组织形式的单性化,教育评价的个性化和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化。它使学科间相融合、课内外相结合、阅读与体验相结合,学生得以在开放的阅读背景下自主阅读,自主发展。
(一)营造开放性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参与。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开放性阅读首先必须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着力构建多边多项交往互动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营造使学生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情境,通过语言鼓励、神态暗示,动作启发、情绪感染、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標新立异,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开放课堂阅读教学内容。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社会,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
1.活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学习的载体。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例子,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这门工具,形成自己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内容,根据自己的教学所需,可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 2.渗透教材,加强校内外沟通。作为教材的语文课本虽然大部分都是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生动形象,但也有少数课文中人物的背景或生平事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缺乏那个时代的体验,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本内容。因此,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不能停留在教材上,不能受课本知识的限制,而应不断补充拓展一些学生感兴趣和喜欢的内容,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3.融合教材,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言文字是载体,教材或具有道德认识的价值,或含着科学启蒙的因素,这使语文学科和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又使语文学科和音乐、美术息息相通。传统的课堂教学割裂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制造了人为的分科教学。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开放课堂阅读教学空间。
教学空间的开放指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向课前、课后、家庭、社会开放。学生可以预先知道所学内容,课前查找资料、思考问题,做好预习。可以将课内未解决的问题带出课外、带向图书馆、带向家庭、带向社会、带向生活,去查阅、去观察、去思考、去与不同的人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答案。打破原来的学校、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课堂应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提高创新素质的需要,又是现代科技发展牵动教育的必然走向。教育空间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宏博大的胸襟。
(四)开放课堂阅读教学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合理的评价,能把学生已形成的学习上的内在需要充分激发起来,使学生始终保持乐此不疲且持之以恒的积极学习状态。语文教学开放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进行开放评价呢?
1.鼓励为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評价有三种基本类型:鼓励型、训斥型、淡漠型。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赞赏。以鼓励为主,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还需给予赞扬。如:“×××同学你答对了一半,但我相信只要你仔细想一想刚才所学知识,一定能答全。”
2.因材施评。开放性评价,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这就决定了评价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学生由于在基础性格、智力上存在差异,评价自然应该有所不同。
3.把“评价权”还给学生。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正误、优劣多由教师评判,信息渠道限于“师”与“生”的单向流通,多数学生思维处于“休止”状态。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组织讨论,比如:“他(她)读得怎样?”“你认为他(她)说得对吗?为什么?”“这样回答全面吗?为什么?”这样就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其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
总之,我们要用开放的理念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只有大胆地“开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大胆地“开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去体验;只有大胆地“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气氛严肃,师生互动缺乏,教师只是对课文做一些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把“分段”、“概括段意”变成了必不可少的训练程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回想我们当时所受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始终给我们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方式主宰了我们,师生互动极少,唯一的互动方式就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而且始终局限于课文本身,学生只是知识的单向接受者。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信息的流动方式基本上是单向性的,即师→生,这种封闭的信息系统,导致信息的“淤积”,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表达与交流,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方式上,以往采用的是“组(组织教学)——复(复习旧知)——新(教师讲解,分析课文)——巩固(巩固练习)”这一基本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很少有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的,对教学形式也很少进行更新。而且传统的阅读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课本本身,很少涉及课本以外的知识。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平淡而没有感情,不能给学生以积极鼓励,而且评价标准单一,往往是以标准答案为准绳,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学生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受,甚至刚刚萌发的创新的火花也被老师的一句否定的评价给浇灭了。教学目标也比较单一,认为只要能够读懂就行,完全忽略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及不同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差异。
由统观传统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内容,教学目标及评价方式等可以知道,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手法都是相对封闭的,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提倡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反对灌输的教学方法,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强调要教给学生方法,他明确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今天重新认识陶行知先生的创新精神,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我国进行的教改活动中推出的新课程标准正是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理念的体现。开放与创新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最鲜明的要求,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想象力需要保护,只有通过开放性的阅读教学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阅读教学是在大语文教育观、大课程观的指导下,打破单一的、封闭的教育模式的束缚,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根据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自由、多元、广阔的阅读环境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学模式。
开放性阅读教学的课堂不再以书本为唯一的信息来源,不再以教室为唯一的课堂,把大自然社会生活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广泛挖掘教育资源。开放性阅读教学本着“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教为学服务”的观点,把学的权利教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时间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有想象驰骋的天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开放性阅读教学的课堂应呈现出教育信息空间和沟通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时空的纵深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教育技术手段的网络化,教育组织形式的单性化,教育评价的个性化和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化。它使学科间相融合、课内外相结合、阅读与体验相结合,学生得以在开放的阅读背景下自主阅读,自主发展。
(一)营造开放性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参与。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开放性阅读首先必须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着力构建多边多项交往互动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营造使学生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情境,通过语言鼓励、神态暗示,动作启发、情绪感染、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標新立异,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开放课堂阅读教学内容。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社会,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
1.活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学习的载体。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例子,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这门工具,形成自己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内容,根据自己的教学所需,可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 2.渗透教材,加强校内外沟通。作为教材的语文课本虽然大部分都是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生动形象,但也有少数课文中人物的背景或生平事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缺乏那个时代的体验,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本内容。因此,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不能停留在教材上,不能受课本知识的限制,而应不断补充拓展一些学生感兴趣和喜欢的内容,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3.融合教材,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言文字是载体,教材或具有道德认识的价值,或含着科学启蒙的因素,这使语文学科和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又使语文学科和音乐、美术息息相通。传统的课堂教学割裂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制造了人为的分科教学。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开放课堂阅读教学空间。
教学空间的开放指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向课前、课后、家庭、社会开放。学生可以预先知道所学内容,课前查找资料、思考问题,做好预习。可以将课内未解决的问题带出课外、带向图书馆、带向家庭、带向社会、带向生活,去查阅、去观察、去思考、去与不同的人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答案。打破原来的学校、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课堂应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提高创新素质的需要,又是现代科技发展牵动教育的必然走向。教育空间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宏博大的胸襟。
(四)开放课堂阅读教学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合理的评价,能把学生已形成的学习上的内在需要充分激发起来,使学生始终保持乐此不疲且持之以恒的积极学习状态。语文教学开放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进行开放评价呢?
1.鼓励为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評价有三种基本类型:鼓励型、训斥型、淡漠型。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赞赏。以鼓励为主,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还需给予赞扬。如:“×××同学你答对了一半,但我相信只要你仔细想一想刚才所学知识,一定能答全。”
2.因材施评。开放性评价,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这就决定了评价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学生由于在基础性格、智力上存在差异,评价自然应该有所不同。
3.把“评价权”还给学生。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正误、优劣多由教师评判,信息渠道限于“师”与“生”的单向流通,多数学生思维处于“休止”状态。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组织讨论,比如:“他(她)读得怎样?”“你认为他(她)说得对吗?为什么?”“这样回答全面吗?为什么?”这样就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其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
总之,我们要用开放的理念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只有大胆地“开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大胆地“开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去体验;只有大胆地“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