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重视朗读的现象,师生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阅读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手段,它能够开阔视野,使知识更具体、更充实,为理解新问题提供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是读者主动、积极地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因,对维系阅读注意力,增强阅读理解和记忆,唤起情感体验等具有积极作用。而从当前学生的现状来看,课堂上学生接触作品的时间少、接触面狭窄,再加上课外电影、电视、动画、漫画等造成了青少年对文字、书本的冷淡等原因,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普遍降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语文教学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学生个性、心理、理想和意志的影响,另一方面得益于教师健康地推介和引荐。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做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采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法进行教学。文中的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上学,还不辞辛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与下岗工人节衣缩食给子女请家教,买学习资料、与许多父母不辞辛劳为子女找好的学校就读,接送上学、送衣送伞、问寒问暖何等相似?教师若能把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景勾连起来,《背影》所传达的父爱怎能不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产生强烈的共鸣呢?总之,我们教师应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慢慢体悟到其中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果实。
二、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
我们的教学应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最多的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实现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的转变。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讲得太多,问得过杂。课上,教师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非常狭小,他们用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用理性的分析代替了学生感性的体验,讲得不厌其多、不厌其深。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是一个独立、主动的阅读者,而只是一个消极被动、穷于应付的接受者,学生很难独立发现问题,即使偶尔发现了问题,课上也难得有质疑问难的机会,教师成了“主演”,而学生只是一个“看客”。语文教学依靠作品的形象来感染、熏陶读者,引发其情感的共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直接与作品对话,从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而教师则不多讲,只给予指点,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玩索,从而悟出文中道理来。
三、多种朗读形式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范读、齐读、单读、分角色读、精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如我在教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雪》时,就自己示范朗读。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诗歌的境界中。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如我教《白毛女》节选戏时,请两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分别来朗读杨白劳和黄世仁的对白,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全班同学更快地进入情境。另外要想使学生全面理解文意,深刻把握核心,还需要让他们对课文中重点的内容精心阅读、仔细品味。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阅读有时不止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要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看来,文章要反复阅读,反复“吟味”,才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四、加强课外阅读
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要使学生学好语文,仅靠掌握课本的百余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是日积月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阅读量的积累、语言例子的极大丰富是形成语文能力的首要前提条件。由于升学压力大,各科题海挤占了大量的课外时间,再加上不少教师、家长担心课外阅读会冲击课内学习,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掌握课本上的课文和有关知识,但仅有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培养读书习惯的需要,因为它的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也就带有局限性,而课外阅读却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地中。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看来,只有课内与课外阅读形成内外互补,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总之,提高语文素养,改善语文教学,须“读”占鳌头。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文学修养和阅读兴趣,激发其联想、想象以及创造思维的能力,最终实现提高育人效果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是读者主动、积极地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因,对维系阅读注意力,增强阅读理解和记忆,唤起情感体验等具有积极作用。而从当前学生的现状来看,课堂上学生接触作品的时间少、接触面狭窄,再加上课外电影、电视、动画、漫画等造成了青少年对文字、书本的冷淡等原因,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普遍降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语文教学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学生个性、心理、理想和意志的影响,另一方面得益于教师健康地推介和引荐。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做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采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法进行教学。文中的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上学,还不辞辛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与下岗工人节衣缩食给子女请家教,买学习资料、与许多父母不辞辛劳为子女找好的学校就读,接送上学、送衣送伞、问寒问暖何等相似?教师若能把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景勾连起来,《背影》所传达的父爱怎能不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产生强烈的共鸣呢?总之,我们教师应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慢慢体悟到其中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果实。
二、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
我们的教学应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最多的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实现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的转变。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讲得太多,问得过杂。课上,教师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非常狭小,他们用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用理性的分析代替了学生感性的体验,讲得不厌其多、不厌其深。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是一个独立、主动的阅读者,而只是一个消极被动、穷于应付的接受者,学生很难独立发现问题,即使偶尔发现了问题,课上也难得有质疑问难的机会,教师成了“主演”,而学生只是一个“看客”。语文教学依靠作品的形象来感染、熏陶读者,引发其情感的共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直接与作品对话,从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而教师则不多讲,只给予指点,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玩索,从而悟出文中道理来。
三、多种朗读形式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范读、齐读、单读、分角色读、精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如我在教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雪》时,就自己示范朗读。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诗歌的境界中。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如我教《白毛女》节选戏时,请两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分别来朗读杨白劳和黄世仁的对白,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全班同学更快地进入情境。另外要想使学生全面理解文意,深刻把握核心,还需要让他们对课文中重点的内容精心阅读、仔细品味。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阅读有时不止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要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看来,文章要反复阅读,反复“吟味”,才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四、加强课外阅读
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要使学生学好语文,仅靠掌握课本的百余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是日积月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阅读量的积累、语言例子的极大丰富是形成语文能力的首要前提条件。由于升学压力大,各科题海挤占了大量的课外时间,再加上不少教师、家长担心课外阅读会冲击课内学习,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掌握课本上的课文和有关知识,但仅有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培养读书习惯的需要,因为它的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也就带有局限性,而课外阅读却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地中。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看来,只有课内与课外阅读形成内外互补,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总之,提高语文素养,改善语文教学,须“读”占鳌头。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文学修养和阅读兴趣,激发其联想、想象以及创造思维的能力,最终实现提高育人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