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历史人物是指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深远影响的个人。按其对历史所产生影响的性质,又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他们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历史教师应尽的责任,历史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本身有着无以伦比、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文精神最可贵的求真、求善、求美就在历史课堂中凸现,其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学会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当前我国已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摆在了首位,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历史课程中发挥以德育人,以史育人的独特教育作用。新一届领导人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更是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德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也关系到家庭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与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历史人物的示范和榜样作用,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
其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当今学生应该培养和具备的一种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一些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应该正确地、实事求是地给以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批判。老师应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历史科考试说明》也明确地规定:学生要具有“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在近年的中考和高考中,都有类似的评价历史人物的题目不断呈现,如:(江苏卷)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许多政略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发挥过积极作用。列举这些政略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广东卷)有的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试从“时会”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这两道试题都考查了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第一题中的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题目的设计却“反其道而行之”,考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第二题要求考生分析回答“贞观之治”出现的“时会”(客观条件)和“人力”(唐太宗个人的因素)两方面原因,隐含着对“杰出人物”认识的考查。学生要学会评价历史人物,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解决考试中遇到相关评价题目。
最后,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个清醒的认识。长期以来,受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的影响,历史人物脸谱化、陈式化,真可谓已经深入人心了。苏轼《东坡志林》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即快”。可见曹操的“奸臣白脸”至少在宋代已经定型了。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在传播普及历史知识上的功效远胜于历史学,但因此而带来的不少曲解、误会,甚至背离史实,则有劳历史学者来加以纠正。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就要教会学生通过真实的历史史料,对该历史人物进行全方位的认识。
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中永无止境的课题,因为每一时代,总需要按该时代的价值尺度来理解、评述历史人物。重新评述历史人物,可以提出些新观点、新看法,但不认可历史人物“翻案”式重评,因为这种历史人物的评述,最易犯的毛病,即褒之捧煞,贬之棒煞,而捧煞的毛病,都是不能实事求是,尊重史实的真相。就像郭沫若评价曹操,实际上就是替曹操的翻案。那么,如何客观而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呢?
第一、评价历史人物要掌握评价的标准。标准就是要判断该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到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依据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通常我们常见的具体标准有:是否完成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发展;是否调整了政治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否采取了促进民族融合与团结的措施;是否反击了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民族利益;是否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是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等。
第二、评价历史人物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1)分段法。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显示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其矛盾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同一历史人物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同样有不同特点,甚至会出现自相矛盾,性质完全相反的情形。因此我们分析每一具体历史人物时,遇到前后反差比较大的,就要采用分段法进行评价。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陈独秀就是典型,前期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孟之道,积极参加早期共产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成为中共早期的领导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后期的活动则表现出对国民党的妥协,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被国民党大量杀害。因此,对陈独秀的评价就需采取分段法,才能客观、公正。
(2)辩证分析法。所谓辩证分析法,就是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根据历史人物的具体活动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人物,分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因为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的特殊性,同时也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决定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每一历史人物的活动都对客观现实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积极的一面;也有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意志并造成社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一面,就秦始皇本人而言,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攻打匈奴等措施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这是其有功的一面;而焚书坑儒,聚敛赋税,加重赋役,严刑苛法等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意愿的,这是其有过的一面。
(3)阶级分析法。历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例如,在1840年,拿破仑从罗马教会手中夺过皇冠,戴在头上,当上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皇帝”一词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从这点看拿破仑的政权是封建性质的,但我们从拿破仑的对内对外政策来看,他不但没有恢复,保护过时的封建制度,而恰恰相反,是进一步摧毁这种制度,保卫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成果。
最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拿破仑的政权不是封建政权,而是大资产阶级的军事政权。林则徐也是如此。林则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却在民族面临外来侵略时,坚决抗击,决不妥协,他领导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因此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可见,对有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随意贴标签,一定要在特定的环境下,考虑其阶级属性进行历史人物的评价。
首先,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历史教师应尽的责任,历史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本身有着无以伦比、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文精神最可贵的求真、求善、求美就在历史课堂中凸现,其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学会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当前我国已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摆在了首位,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历史课程中发挥以德育人,以史育人的独特教育作用。新一届领导人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更是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德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也关系到家庭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与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历史人物的示范和榜样作用,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
其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当今学生应该培养和具备的一种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一些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应该正确地、实事求是地给以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批判。老师应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历史科考试说明》也明确地规定:学生要具有“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在近年的中考和高考中,都有类似的评价历史人物的题目不断呈现,如:(江苏卷)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许多政略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发挥过积极作用。列举这些政略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广东卷)有的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试从“时会”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这两道试题都考查了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第一题中的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题目的设计却“反其道而行之”,考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第二题要求考生分析回答“贞观之治”出现的“时会”(客观条件)和“人力”(唐太宗个人的因素)两方面原因,隐含着对“杰出人物”认识的考查。学生要学会评价历史人物,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解决考试中遇到相关评价题目。
最后,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个清醒的认识。长期以来,受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的影响,历史人物脸谱化、陈式化,真可谓已经深入人心了。苏轼《东坡志林》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即快”。可见曹操的“奸臣白脸”至少在宋代已经定型了。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在传播普及历史知识上的功效远胜于历史学,但因此而带来的不少曲解、误会,甚至背离史实,则有劳历史学者来加以纠正。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就要教会学生通过真实的历史史料,对该历史人物进行全方位的认识。
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中永无止境的课题,因为每一时代,总需要按该时代的价值尺度来理解、评述历史人物。重新评述历史人物,可以提出些新观点、新看法,但不认可历史人物“翻案”式重评,因为这种历史人物的评述,最易犯的毛病,即褒之捧煞,贬之棒煞,而捧煞的毛病,都是不能实事求是,尊重史实的真相。就像郭沫若评价曹操,实际上就是替曹操的翻案。那么,如何客观而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呢?
第一、评价历史人物要掌握评价的标准。标准就是要判断该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到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依据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通常我们常见的具体标准有:是否完成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发展;是否调整了政治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否采取了促进民族融合与团结的措施;是否反击了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民族利益;是否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是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等。
第二、评价历史人物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1)分段法。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显示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其矛盾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同一历史人物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同样有不同特点,甚至会出现自相矛盾,性质完全相反的情形。因此我们分析每一具体历史人物时,遇到前后反差比较大的,就要采用分段法进行评价。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陈独秀就是典型,前期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孟之道,积极参加早期共产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成为中共早期的领导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后期的活动则表现出对国民党的妥协,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被国民党大量杀害。因此,对陈独秀的评价就需采取分段法,才能客观、公正。
(2)辩证分析法。所谓辩证分析法,就是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根据历史人物的具体活动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人物,分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因为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的特殊性,同时也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决定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每一历史人物的活动都对客观现实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积极的一面;也有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意志并造成社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一面,就秦始皇本人而言,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攻打匈奴等措施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这是其有功的一面;而焚书坑儒,聚敛赋税,加重赋役,严刑苛法等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意愿的,这是其有过的一面。
(3)阶级分析法。历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例如,在1840年,拿破仑从罗马教会手中夺过皇冠,戴在头上,当上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皇帝”一词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从这点看拿破仑的政权是封建性质的,但我们从拿破仑的对内对外政策来看,他不但没有恢复,保护过时的封建制度,而恰恰相反,是进一步摧毁这种制度,保卫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成果。
最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拿破仑的政权不是封建政权,而是大资产阶级的军事政权。林则徐也是如此。林则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却在民族面临外来侵略时,坚决抗击,决不妥协,他领导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因此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可见,对有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随意贴标签,一定要在特定的环境下,考虑其阶级属性进行历史人物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