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刺的朋友》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适合中年段学生阅读、学习。两位教师在充分解读教材之后,體会统编本教材的编写意图,突出中年段阅读教学旨意进行教学,教学目标比较集中,教学设计各具特色,可供老师们学习、借鉴。
一、整合生字教学方法,形成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课标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中包括“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等要点。两位教师针对识字、写字教学分别做了精心的设计。向桂辛老师先放手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然后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运用字理识字、联系生活识字、联系熟字识记等多种方法指导难读、难写的字。识字教学环节,向老师结合字理出示汉字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识记;写字教学环节,运用比较教学法,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书写“枣、刺”“匆、忽”两组生字,教学中强调相似部件的不同之处。汪玲玲老师则重点教学了“刺”与“枣”两个生字。这两个字都有“朿”偏旁,课始教师由甲骨文溯源,提问你觉得它像什么,接着展示“刺”字的演变经过,并相机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带刺的东西,再指导书写“刺”;随后,由“朿”这个部件引出甲骨文,再用“枣”组词、书写,指导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枣”字的文句。溯源汉字的教学,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由字及物,让汉字背后的故事成为画面,课堂妙趣横生,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兴趣。13个要求会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几个,体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二、借助课后习题设计,达成有效的语文要素教学目标
本单元阅读教学的语文要素为“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课后习题是教材显性地体现教材编者编写意图的教学资源,语文要素的达成可以通过课后习题的教学得以落实。两位教师都关注到课后习题与教学重难点设计的融合。比如,向老师结合课后1、2两题,将阅读教学的重点落实在两次指导学生复述“刺猬偷枣”的内容上,第一次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借助学习单用自己的话大致讲讲“刺猬偷枣”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大致了解主要内容;第二次指导在精读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刺猬偷枣”的动词后,师生共同交流课文描写“刺猬偷枣”的生动词语,学生在朗读、体会之后对文中活泼、有趣的语言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对“高明”一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汪老师的方法另辟蹊径,同样是关注“刺猬偷枣”的内容,却通过乱句组段、编儿歌、配插图、补文字等多种形式的推进式练习,为有条理地讲故事搭桥铺路。两位老师均以不同形式引领学生关注“刺猬偷枣”过程中动作描写的细致之处,品味生动的语言,学生在积极、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刺猬偷枣本事的“高明”之处,教学重点得以突破。
教学难点的突破,两位教师的教学都指向了课后习题第3题的落实。尽管两位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各有千秋,但殊途同归,教学目标达成效果显著。其中,汪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走进人物内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表达愿望,阅读中的情感共鸣得到了升华。
对两篇教学设计我有一点建议,“我”对刺猬的情感变化是贯穿在“我”观察“刺猬偷枣”过程之中的,在第一课时学生阅读“刺猬偷枣”的内容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写“我”情感变化的词句,课后第3题提及的“看看‘我’对刺猬称呼的不同,从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只是其中一个切入点,而并非唯一的着眼点。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责任编辑 郝 帅
一、整合生字教学方法,形成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课标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中包括“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等要点。两位教师针对识字、写字教学分别做了精心的设计。向桂辛老师先放手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然后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运用字理识字、联系生活识字、联系熟字识记等多种方法指导难读、难写的字。识字教学环节,向老师结合字理出示汉字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识记;写字教学环节,运用比较教学法,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书写“枣、刺”“匆、忽”两组生字,教学中强调相似部件的不同之处。汪玲玲老师则重点教学了“刺”与“枣”两个生字。这两个字都有“朿”偏旁,课始教师由甲骨文溯源,提问你觉得它像什么,接着展示“刺”字的演变经过,并相机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带刺的东西,再指导书写“刺”;随后,由“朿”这个部件引出甲骨文,再用“枣”组词、书写,指导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枣”字的文句。溯源汉字的教学,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由字及物,让汉字背后的故事成为画面,课堂妙趣横生,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兴趣。13个要求会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几个,体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二、借助课后习题设计,达成有效的语文要素教学目标
本单元阅读教学的语文要素为“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课后习题是教材显性地体现教材编者编写意图的教学资源,语文要素的达成可以通过课后习题的教学得以落实。两位教师都关注到课后习题与教学重难点设计的融合。比如,向老师结合课后1、2两题,将阅读教学的重点落实在两次指导学生复述“刺猬偷枣”的内容上,第一次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借助学习单用自己的话大致讲讲“刺猬偷枣”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大致了解主要内容;第二次指导在精读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刺猬偷枣”的动词后,师生共同交流课文描写“刺猬偷枣”的生动词语,学生在朗读、体会之后对文中活泼、有趣的语言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对“高明”一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汪老师的方法另辟蹊径,同样是关注“刺猬偷枣”的内容,却通过乱句组段、编儿歌、配插图、补文字等多种形式的推进式练习,为有条理地讲故事搭桥铺路。两位老师均以不同形式引领学生关注“刺猬偷枣”过程中动作描写的细致之处,品味生动的语言,学生在积极、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刺猬偷枣本事的“高明”之处,教学重点得以突破。
教学难点的突破,两位教师的教学都指向了课后习题第3题的落实。尽管两位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各有千秋,但殊途同归,教学目标达成效果显著。其中,汪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走进人物内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表达愿望,阅读中的情感共鸣得到了升华。
对两篇教学设计我有一点建议,“我”对刺猬的情感变化是贯穿在“我”观察“刺猬偷枣”过程之中的,在第一课时学生阅读“刺猬偷枣”的内容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写“我”情感变化的词句,课后第3题提及的“看看‘我’对刺猬称呼的不同,从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只是其中一个切入点,而并非唯一的着眼点。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