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鼠的冬天

来源 :早期教育(家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_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松鼠多多在树上生活,大家叫他树松鼠;小松鼠乐乐在地面上生活,大家叫他地松鼠。他们都是今年春天刚刚出生的,是很好的月月:友。
  这天,乐乐蹲在橡树下的石头缝里挖地洞,乐乐说:“冬天要来了,我要建一个新家,准备冬眠。”“冬眠?”不需要冬眠的树松鼠多多奇怪地问。“到了冬天。我要在洞里睡上一大觉呢!”乐乐说。
  乐乐用找来的食物堆满了家里的仓库,多多把找来的东西藏到了大森林里。
  冷风吹起来了,乐乐准备去冬眠了,多多有些难过。“别担心,明年春天我们再见面吧。”乐乐安慰多多。
  天下起了大雪。幸好多多身上有很多毛,还有一条大大的尾巴,盖在身上好像一床厚被子。可是,冬天的森林真是冷清,小虫子们藏在树上睡着了,瓢虫们也挤在树上睡觉了。大雪还在不停地下。
  多多储存的食物也剩得不多了。“我讨厌冬天!又冷又饿,还没有朋友。”多多心情糟糕极了。
  “我去找一些朋友,这样冬天就会有意思起来了。”很快,多多和一只雪白的兔子成了朋友,他们经常玩捉迷藏。
  这个冬天,多多学会了很多东西,他也看到了小伙伴们是怎样战胜寒冷和饥饿度过冬天的。
  有一天,多多发现,自己藏了橡子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橡树苗。原来,春天不知不觉地来临了。
  青蛙、蛇,还有小松鼠乐乐,都从冬眠中醒来了。
  “这个冬天过得好吗?冬天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子的呢?”乐乐看到多多后开心极了,问了很多问题。
  多多也开心地给乐乐讲述着大森林里冬天的故事。
其他文献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足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讓学生恪守诚信之道,如何借助经典,在学生心中播下诚信的种子,并使其生根发芽,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我市“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中,学科带头人钱玮老师执教的《论语》让学生学得轻松而扎实,听课教师听得亲切而入境,与以往教师执教时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教学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教
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春联》一课,使我真正感受到了儿童语文素养在课堂中的培养过程。这个过程是细腻而又博大的,对儿童来说,是润物细无声的悄然,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的磅礴。  一、追求教师引导的极致  教师作为儿童语文学习上的引导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一生的行为和习惯。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求。所以,课堂上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主要写“我”的母亲在街道小厂上班,在艰辛的条件下维持生计,却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体现了母亲对“我”无私的愛,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一、选文变化:增加大段的场景描写  《慈母情深》曾被选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现今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被选入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教材。文章内容发生了变化,除了对个别句子做了更精准的调整,最大的变化是
【教学目标】  1.有目的地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2.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大胆地与同学分享。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激发习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咱们班谁的手劲最大?是吗?那你们觉得要是我俩比,谁能赢?觉得他能赢的举手,觉得老师能赢的举手。好,认为他能赢的就是他的啦啦队,认为我能赢的就是我的啦啦队,要为我们加油啊。现在请
习作教学可谓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最“混沌”的区域,各种习作教学观莫衷一是,甚至彼此对立,其中,“有意思”与“有意义”之争堪称“混沌”代表。从当前争论倾向来看,“有意思”似乎略胜一筹。不过,笔者认为,“意思”与“意义”都得有,二者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别,丢掉任一一“有”,都可能导致矫枉过正。与其非此即彼地强调一个“有”,不如让“两有”相得益彰。  要化解“两有”之争,就要追根溯源,彻底弄清争辩缘由。“有
在阅读教学中,本着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与学习体验,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关注学习起点  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观照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由于家庭背景、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的区别,导致学生接受新知的起点也不同,教师只有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才能引导他们自然地进入“最近发展区”,提升阅读质量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托尔斯泰被誉为“心理艺术家”,而《穷人》这篇短篇小说之所以经典也就体现在它的心理描写上。那么,对于这样的短篇小说来说,如何教、怎么教才能教出小说的味道来呢?教师要关注小说的文体特征,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探究人物的形象特点,让学生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首先,故事是小说最基本的骨架。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小说讲了怎样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了一个身无分文而酷爱读书的少年读书的感人故事。作者选取平凡小事,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窃读时的五味杂陈,靠劳动赚钱看书时的坦然自若,得知“无中生有”真相后的心灵感动,凸显知识“无价”,彰显人间“真爱”。文章脉络清晰、语言质朴、极具感染力。  一、刻画了酷爱读书好少年的良好形象  好少年都是志向高
在习作起步阶段,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不会习作,认为学生习作水平差,写不出好文章。其实,这是教师站在成人的立场看学生及习作的结果。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要做到这点,教师要准确把握习作的内涵与指导时机。  一、准确把握习作的内涵  在小学阶段,课标把作文界定为习作,习作应该姓“小”名“习”。习作姓“小”,是学生生
泰戈尔说:“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童年天性的精神理解开始的。”童年,是最自然、最自由的存在期,也是最温暖、最灿烂的生长期,它充盈着神性的美好,满溢着原始的自由精神。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具有本能的创造力,他们的心理结构、精神世界与作家有很多融通之处,因此,他们可以用习作的方式尽情释放生命的本真与自由。基于童年生活的微习作,成为点燃童年习作的一盏明灯。  微习作着重引导儿童的习作回归心灵和自由,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