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再别康桥》中的“徽因情结”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es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我认为,“徽因情结” 贯穿在《再别康桥》的始终。
  胡适尝言:“徐志摩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
  徐志摩出身望族,按现在的说法是资本家家庭。他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硖山镇巨富,经营银行,是有名的银行家。按照父亲的意愿,徐志摩应该子承父业,因此,到西方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无缘,他经常与文学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不久即辍学到欧美各国游历。在伦敦,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林徽因,当即坠入爱河。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读书时,林徽因就住在国王学院,他们每天都会走过拜伦桥。1996年出版的《一代才女林徽因》(林杉著)书里描写徐、林两人在拜伦桥相会的一段情景:“当他们踩着泼洒下来的月光和雾,静静地在康河岸边漫步时,徽因耳边响起了波浪一样的话语:‘徽因,在这样的时候,你最想干的一件事是什么?’她微笑不语,伸手摘下一片柳叶,轻轻地衔在在嘴上。”
  剑桥大学东方学系教授、汉学家里查德在他的《徐志摩英伦趣事》一书中写道:“在剑桥的日子里,徐志摩整天幻想着和林徽因的美丽生活。他与她常在叹息桥上散步,他对林说,你我融化在了这康河里,所以这康河才是美的。而在林回国后,徐竟一天都呆不下去了,据说这也是他在剑桥只旁听了一年的缘故……”
  有徐志摩研究“老黄牛”之称的海宁籍作家顾永棣在《徐志摩传奇》一书中认为,似乎《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与林徽因分手失恋后的一声叹息。只有在这座桥(叹息桥)上,徐志摩才会抒发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失意,由此而生出怅然的忧伤心结,诗句里才会蕴藏着对林徽因的无奈的不舍情缘。
  徐志摩爱林徽因。他爱屋及乌,自然地爱上了剑桥大学的一切。康桥对于徐志摩而言,不只是风光宜人,景物清新的求学之地,更是徐志摩精神的家园,“康桥”被他称为“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泉源”“精神的依恋之乡”。因此,他在故地重游时,眼前怎么不会浮现林徽因的美丽形象呢?所以,我们在赏析这首诗时,就不能不考虑到诗中的“徽因情结”了。
  诗中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正像是喃喃自语,又像是浅回低吟,正因为来时的惊喜欢畅,让诗人走时充满了对徽因的眷恋与失去徽因的惆怅。所以轻轻的走时不可能正如轻轻的来,话不正谈,偏反差说,在反差中,恰恰流露了难以抑制的真情。
  诗的第二节,转入了对康桥自然风光的描写,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夕阳西下,却又彩乡辉煌。真让人目眩神迷。“新娘”既娇羞默默,又光彩照人,诗人眼中的康河,就像是他心中的新娘,神秘、华美,撩拨着诗人的情感,吸引着诗人渐渐的走进康河,走进自然。金柳、新娘、艳影、不正是徽因形象的再现吗?
  诗的第三节写道:“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他曾对林徽因说:“你我融化在了这康河里,所以这康河才是美的。”所以一尘不染的康河,自由欢快的水草,让诗人心甘情愿和康河融为一体。只做一条水草,就心満意足,其乐无穷。实际上自然的纯美,让诗人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尘世的苦病、烦闷、束缚、压抑、枯燥,全都远去了,剩下的只有这纯净、安宁和自由。所以诗人沉浸在灵魂的安宁和自由中,要放声歌唱,追寻梦想了。彩虹似的梦不正是他幻想的与徽因的美丽生活吗?
  诗歌的第四节,陡然一转,由梦境回到了现实(与徽因分手失恋),现实的自己已经不能放歌了。笙箫是可以吹奏的,可诗人的笙箫只能是悄悄的了。康桥也为诗人沉默了,也体察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失去徽因的惆怅)。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徽因情结”贯穿了《再别康桥》的始终。我们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赏析《再别康桥》就会更容易。
其他文献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既为经典,那内容必定是博大精深的,必定是一千个读者一千部《西游记》。笔者不揣鄙陋,从目前较流行的词汇“团队”的角度作一点解读,不冀首肯,但博一哂。  团队,就是为了完成某一既定任务,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合成的团体。在更宽泛的意义上,一个集体或一个集体的领导班子都可算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都必须为同一个任务和目标而努力,任何成员的行为都不能有碍于集体
期刊
吕叔湘提出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朗读教学正体现了这一观点。初中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总之,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粗读知晓大意,精读品味文字,熟读体验感情。那么怎样进行“读”的训练?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
期刊
一、界定潜能生,把握要脉  本文所指的潜能生,是指那些品质、学习上或者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学生优秀,而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教育下却有潜力可挖的学生。潜能生由于学习、品德和心理品质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目标,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表现较差。  心理研究表明,潜能生通常存在如下一些特点:  1、神经系统特点:会存在脑结构异常、脑机能异常或脑发育迟缓。  2、认知特点
期刊
一、狠抓入学教育,以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学校以教育部颁发的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结合实际制定出适合我校校情的《羊尾中学学生守则》等,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木要求。在每学年新生入学两周内,以团队活动、主题班会、课间集会、国旗下讲话、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同时,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青
期刊
语文作为一门感性较强的学科,它与生活的距离最近,如果我们用热爱生活的热情去热爱它,就会觉得它有滋有味。  一、树立远大理想,快快乐乐学语文  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中有许多“朋友”可交,语文学习生活丰富而多彩。只有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对语文的学习有一种快乐的期望和追求,语文学习才可能真正快乐起来。  二、变革学习方式,快快乐乐学语文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之初,设
期刊
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规律”,如何有效进行语言积累呢?我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边学边用,激发兴趣  要让学生知道梨的滋味,就应当让学生自己动手采摘,亲口尝一尝。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试学试用,通过模仿嫁接,借别人的花枝,插在自己田里开花结果,让学生尝到积累的甜头,提高语言积累意识,形成语言积累的动力。 
期刊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朗读,犹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花木离不开泥土,优秀的诗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需要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意蕴,在朗读中明白文章的事理,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  朗读是将无声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
期刊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或者说是全方位的。社会的任何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教育的贡献。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生产的促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对政治制度稳定的维护以及对文化的传播普及和创新融合,对社会环境的保护,对人口数量的控制,对人口质量的提升等诸多方面。教育的这些作用都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的。  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施者,教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即教师是教育
期刊
提问是语文课堂上最常用的师生之间和引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这对于引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是十分有意义的。  创新始于问题。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教学活动以问题为出发点又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按照新型的教学观点,我认为,问题的提出,应该是由学生提出。因为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经过头脑加工厂的加工,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显现出了他
期刊
一、细心倾听学生答问,完整准确地接受信息  教师细心倾听学生答问是对学生的理解、接纳和期待,是了解学生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它能改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答问应表示十分关心和重视,尽量不要在学生答问时进行其他工作,如板书、熟悉教案等。倾听学生答问,我常常运用体态语言表示,如走上前去侧耳倾听,或加上手势、微笑表情等。教师决不能放过学生答问时的任何一个字眼,争取完整准确地接受信息。这样也可以拉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