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设计和执行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提出优化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诵读感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程中,想要兼顾学生情感养成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的双重任务,诵读感悟是教学的基本途径。诵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手段,通过读,学生才能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文本是情感的载体,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学生才能领悟文本内涵的情感意蕴,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诵读时流露出的感情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汉字语言的特点使之在表达上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对语言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为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教学中,教师都要重视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注意综合采用齐读、个别读、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带着领会到的感情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品味文章中的精妙语言,学习内化文本的遣词造句方式,同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陶冶情感,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得以发扬,工具性得以深化。
二、设置优质问题,提高探究教学效率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优质有效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紧扣文眼进行设问,更能“以一问而动全文”,帮助学生在纵贯全文中理清思路,有效地掌握学习目标。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既要设置出优质的探究问题,更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抓住文章的文眼。挖掘文本内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写作背景,丰富对文本的认知,多角度了解作品内涵;从文章重要字词入手,将其作为课堂中探究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形式的精妙,在细微之处体会文本的精深之义;直面文本,抓住文章主旨,以文眼为核心进行设问。如,在《长相思》一课的教学中,围绕诗人思念故园的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这一主旨设问“作者的身在哪儿,心在哪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便能真切感受到作者身所经之地和心向往之地的不同,进而理解作者身心分离、思念家乡的深情。
三、构建体验情境,增加课堂教学活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知识、学习是与情景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倡导建立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对情境的参与形成相应的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文本内容设立体验情境,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结合多媒体技术和教师语言讲解,采集教学素材,向学生呈现文本所表达的情景,丰富学生的感知;通过教师描述,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创设想象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结合文本语言特点,将文本内容以角色扮演、课本剧、演讲比赛、诗朗诵等形式再现出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可以设计由学生扮演威尼斯“船夫和游客”的教学环节,引导“船夫”将课文中介绍小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第一人称用语,来向“游客”介绍小艇的优点和自己驾驶技术的高超,招揽生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能锻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执行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不断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经常参考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时刻总结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锻炼下,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构建可以使学生语言和精神协调发展的高效课堂。
(作者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关志强)
一、重视诵读感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程中,想要兼顾学生情感养成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的双重任务,诵读感悟是教学的基本途径。诵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手段,通过读,学生才能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文本是情感的载体,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学生才能领悟文本内涵的情感意蕴,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诵读时流露出的感情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汉字语言的特点使之在表达上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对语言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为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教学中,教师都要重视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注意综合采用齐读、个别读、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带着领会到的感情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品味文章中的精妙语言,学习内化文本的遣词造句方式,同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陶冶情感,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得以发扬,工具性得以深化。
二、设置优质问题,提高探究教学效率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优质有效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紧扣文眼进行设问,更能“以一问而动全文”,帮助学生在纵贯全文中理清思路,有效地掌握学习目标。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既要设置出优质的探究问题,更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抓住文章的文眼。挖掘文本内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写作背景,丰富对文本的认知,多角度了解作品内涵;从文章重要字词入手,将其作为课堂中探究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形式的精妙,在细微之处体会文本的精深之义;直面文本,抓住文章主旨,以文眼为核心进行设问。如,在《长相思》一课的教学中,围绕诗人思念故园的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这一主旨设问“作者的身在哪儿,心在哪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便能真切感受到作者身所经之地和心向往之地的不同,进而理解作者身心分离、思念家乡的深情。
三、构建体验情境,增加课堂教学活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知识、学习是与情景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倡导建立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对情境的参与形成相应的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文本内容设立体验情境,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结合多媒体技术和教师语言讲解,采集教学素材,向学生呈现文本所表达的情景,丰富学生的感知;通过教师描述,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创设想象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结合文本语言特点,将文本内容以角色扮演、课本剧、演讲比赛、诗朗诵等形式再现出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可以设计由学生扮演威尼斯“船夫和游客”的教学环节,引导“船夫”将课文中介绍小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第一人称用语,来向“游客”介绍小艇的优点和自己驾驶技术的高超,招揽生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能锻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执行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不断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经常参考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时刻总结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锻炼下,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构建可以使学生语言和精神协调发展的高效课堂。
(作者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