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里的《水浒传》英雄梦
读书对于我来说,是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除了自己是个教书匠以外,还因为我从小就和书有着不解之缘。
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的一位刘老师调走了,我们几个伙伴帮助刘老师搬家,最后我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一本破旧的《水浒传》上册,连忙大声喊道:“刘老师,这还有一本破书呢!”刘老师说:“那本书我不要了,就送给你看吧!”我心头一喜,啊,太好了!因为我听大伯讲过《武松打虎》的故事好像就出自这本《水浒传》,我小心翼翼地拂去书皮的灰尘,回到家,又把烂掉的几页粘好,外面用一张虎皮纸包上,就这样的半部《水浒传》,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经常拿出来阅读。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被梁山好汉的英雄壮举所感动,竟然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结果可想而知,我尝到了老师的教鞭的滋味,从此不敢把《水浒传》拿到桌子上读了。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在桌子上面挖一个小洞,上课时想读书的时候,就用手拿着书在抽斗里前后移动,眼睛通过小洞看书。可是好景不长,被老师发现了,结果她告诉了我大伯,我又被大伯臭骂了一顿。
那一段日子是我迷恋《水浒传》的时光,当我看到戴宗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放羊的时候我就在山间的小路上练习飞奔,竟然脚上扎了刺也不觉得疼;当我看到时迁有飞檐走壁的功夫时,就在家里的梁头上练习倒挂金钩,有一次从房梁上掉下来,竟然把鼻子摔出了血,妈妈知道了把我好一顿埋怨;当我看到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时候,我就在粮食囤边,对着小麦用双拳击打,直打得小麦溅出囤子,手指上还流出了鲜血,可是练了好多天,也没有练出鲁智深铁拳头的功夫。我知道自己与铁拳无缘,后来也不再糟蹋粮食了。
童年时光点点滴滴的记忆都是那么美好,读书带给我无限的遐想,也在我的心里种下了一个做语文老师的梦想。
初为人师,我成了长大的孩子
1991年3月11日,是我去实习的日子。泗县二小的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把学校的基本情况向我们作了介绍,安排好实习的科目与班级。于是我们便睁大眼睛挨个办公室看着老师们都在做些什么,默默地体会如何去和孩子们相处。
上讲台的前一天晚上,我把课备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晚上11点多,才揉揉困倦的眼皮,沉沉地睡去,要不然心里总感到不踏实。开始几天,我总是害怕听到上课铃声,这声音意味着我要走向那神圣的讲台。每一次上课之前,我总是坐立不安,把粉笔在手中撂来撂去,沾着手中渗出的汗。到后来,不知不觉这铃声竟然变得悦耳起来,我可以和别的老师一样大方自然地走上讲台。以前那种莫名其妙的惊慌和紧张感渐渐地远去了。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乡下一所偏僻的村办小学。学校除了几位老态龙钟的民办教师和几十个天真纯朴的孩子,眼前就是旷野里两排破破烂烂的教室,还有几棵歪歪斜斜的柳树。学校离四周的三个小村庄不远,建在空旷的田野里,连院墙也没有。白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忙忙碌碌感觉还好,放学后,田野里静悄悄、空荡荡的。夜幕降临,只有我的那盏油灯在茫茫的黑夜中忽闪着,血气方刚的我刚刚从喧嚣的城市中走出来,心中不免掠过丝丝惆怅与凄凉。
做一名老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我心中充满了期待。但是现实与梦想总是有距离的,原以为做小学语文老师很简单,但是农村的孩子都野惯了,调皮不说,作业也经常不做。上课的时候,班级乱糟糟的,有时候整顿课堂纪律都要花费十几分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几位老教师的指点下,我每天兢兢业业,备课上课,组织班会,开展课外活动,忙得不亦乐乎,终于能够驾驭住语文课堂。后来校长和教导主任听了我的课说:“小伙子,好好努力,是块好老师的料。”于是对未来我充满了信心。
工作了一年多后,我到徐州鼓楼区去参加语文名师观摩会,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近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和徐善俊老师的课堂,这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语文课可以上得这么精彩,那种感觉让人如沐春风。我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师生,像是观看一场精彩的话剧,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移步换景,处处皆是美景,我竟然幻想自己变成了台上的授课老师。于老师的课虽然结束了,但是他课堂上的举手投足,都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于是,于永正老师成了我心目中的偶像,我不断地去揣摩,去学习,觉得自己变成了一群小孩子中的大孩子,语文课堂变成了自己梦想的舞台,而我则一路跌跌撞撞地向前行走。
重返象牙塔,在教师与
学生间游离
后来通过一次偶然的招聘机会,我调到了县城实验小学工作。在县城的学校工作,教学竞争的压力明显增大,我感到教学水平有必要再上一个台阶。于是,读书就成了个人素质增强的必要途径了。当时我连续几年参加了成人专科、本科自学考试,那一本本中文的专业教材,就成了我生活中的伴侣。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批完作业备好课,便秉烛夜读,直读得如痴如醉,欣喜若狂,物我两忘,一切的孤寂烦恼皆抛到九霄云外了。读书的个中滋味,妙不可言,真可谓:开卷片纸心中暖,子夜书声带月寒。
但遗憾的是,在县实验小学工作开始的几年里,我并没有实现自己做语文老师的梦想,而是当了几年音乐老师,直到2001年我才又一次走进了语文课堂。正当我要大干一场的时候,我得到的却是一盆冷水。学生家长不相信音乐老师会带语文,担心自己孩子的语文成绩会受到影响,纷纷到校长室要求换班,幸亏校长力排众议,坚信我一定能够教好这一班学生。我感到肩顶有千钧压力,只有背水一战了,我要做的只有用行动和结果让家长放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堂课我认为要做到三方面思考:教学预设思考,教学过程思考,课后反馈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必须充分解读教材,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洞悉学生的一切,因材施教,面对课堂的千变万化,灵活变通,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教学反思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我都对自己所教的文本进行反思,看看自己有没有抓住文中的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目标达成如何等,然后是从学生的掌握程度反思自己有没有因材施教,有没有更好的策略,有没有充分发挥教育机智。 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查遗补缺,取长补短,我的语文教学专业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初显成效。我们班的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始终在年级前三名,这些成绩的取得既让校长脸上有光,也得到了那些要求孩子转学的家长的认可。
在语文教学前行的道路上,我觉得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仅仅是个教书匠,要想真正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远一些,就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这也坚定了我想重新走进大学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底蕴的想法。
2004年,我经过了两年英语和专业课程的复习准备,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真正的象牙塔——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始了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如果说以前读中师是多彩生活的开始,充满了朝气与顽皮,那么我的研究生学习,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象牙塔的博大精深,它让我的学习经历更加丰富,磨炼得更加成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知识让人充实,使人高尚。我在四年时间里获得了美学和教育学两个硕士学位。当今社会,浮躁之风蔓延,也许有人对回炉深造有些不理解,可是其中的愉悦,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体会到的。
2008年,我研究生毕业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很明显,我的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课堂也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学生在我的课堂中也是愉快的,我经常博得他们的阵阵掌声和灿烂的笑容,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应邀给师范大学的学生做教学专题讲座,到省内外做现场课堂教学展示。当那些听课的大学生和老师们为我鼓掌,为我送上鲜花,我精神上的享受自然不可言喻,同时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最为欣慰的是,我在教学方面的拙作也不时地刊登在报刊上,每当接到编辑部的信函,手捧样刊,嗅着精美杂志中散发出的墨香,再读读自己的作品,那种喜悦真是难以言表。
情人节,“她”向我姗姗走来
“特级教师”这个荣誉,在20多年前我师范毕业时就听说过,曾经对我是非常陌生和遥远的,但同时也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理想追求。
2011年9月,当省第十批特级教师评审开始报名的时候,我的心里忐忑不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像当年参加研究生考试报名一样,带着满腔的热情,努力着,奋斗着,至于成功与否,就等待着上苍的恩赐吧。紧接着我到市教育局参加教学业务筛选,我抽到了传统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虽然这节课我很熟悉,但是在场的毕竟都是语文教学的专家,我的心里还是很紧张,而且抽到的还是近百位参评者的第一号。当我走上讲台时,首先谈到了《落花生》的写作背景,接着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和感悟重点句段,等等。随着思路的开阔,课堂的进程自然地流淌出来。这节课的课堂结构设计、生活实例的引入、教材深度的把握、写作的迁移等方面也都水到渠成,结果受到了听课评委的一致赞许。
10月23日,市教育局传来消息,我作为县里唯一的语文教师顺利通过初评,被推荐到省城参加最终的课堂教学业务考核,我又一次焦头烂额地投入到紧张的准备阶段。
特级教师的考评正式开始了。考场上静寂一片,只有沙沙的写字声有如春蚕啃食着桑叶。我奋笔疾书,把课文的授课思路倾注在笔端,倾注在纸上。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我活动一下酸痛的手臂,上交了试卷。紧接着,我稍作准备,登上了考核的讲台。这一节课十分顺利,学情比我估计得要好得多,师生配合得也很默契,课题板书质疑,故事导入,生字书写指导,重点句段品析,结尾升华课题,唯一的遗憾是还有一点儿没上完,考官便宣布下课了,当时我甚至都觉得这次参评肯定落选了。但后来听说评委们十分满意,竟然全票通过时,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余下的便是三个月的等待,这三个月对我来说是漫长的,更是痛苦和煎熬,可以说是食不知味,寝不安席。然而十年磨一剑,苦尽甘来,2012年2月14日这天,我在安徽省教育厅网站发现评审结果公示上面赫然写着我的名字!霎时间,激动、释然、欣慰……都涌上了心头。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2月14日情人节这天,这个朦胧而遥远的“梦中情人”真的会变成现实。
语文教学,心中那轮明月
梦想实现了,然而我深深地知道,作为一名特级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有待于迅速提升,底蕴还有待于进一步夯实。我默默地下着决心,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扎根语文课堂的土壤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提升教学业务水平,踏踏实实地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特级教师!让我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得到一种艺术享受,实现一次次心灵默契的对话,在语文课堂中着迷;让我课堂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变成了生命的涓涓溪流,在学生心田里漫漫滋润。
特级教师不仅仅是光环,更多的是一种压力,逼迫着自己不断地前进。明末教育家王夫之在他的《四书训义》中指出:“教者因人才不齐,而教之多术。”这是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善于设计教学和解读教材,还要非常了解学生。
2011年在小学语文名师教学活动中,我展示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节课。王安石的这首诗蕴含着浓浓的乡愁,也融入了他对朝政的担忧与无奈。诗无达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会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因此在古诗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努力使学生的理解贴近作者的真实思想。诗句中的“明月”就是中国传统的思乡的意象,我就抓住这一意象做足文章,课前导入播放歌曲《中国的月亮》:“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我却深深地爱着你,中国的月亮。自古月是故乡明,你深深的爱,你甜甜的情,总珍藏在我的心上。”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描写明月的诗句对比诵读,我带着孩子们与作者的思绪一起飘飞,一起带着乡愁遥望着夜空中那轮明月。
从教20多年,我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语文名师、一名学科带头人、一名特级教师、一名浙派名师导师……当一项项荣誉接踵而来时,我时刻审视着自己,提醒自己“停滞就是落后”,一刻也不敢懈怠。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闻着墨香,我时刻与大师对话,与智者共语。教书给了我生活的乐趣,伴我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人生。读书与教书,无意间达到了合而为一的境界,我的内心感到愉悦,灵魂得以升华,性情得以陶冶。
读好书,是我本性难改的酷爱;教好书,是我无怨无悔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行走虽然坎坷,但是我心中的那轮明月依旧高悬。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郝 波)
读书对于我来说,是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除了自己是个教书匠以外,还因为我从小就和书有着不解之缘。
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的一位刘老师调走了,我们几个伙伴帮助刘老师搬家,最后我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一本破旧的《水浒传》上册,连忙大声喊道:“刘老师,这还有一本破书呢!”刘老师说:“那本书我不要了,就送给你看吧!”我心头一喜,啊,太好了!因为我听大伯讲过《武松打虎》的故事好像就出自这本《水浒传》,我小心翼翼地拂去书皮的灰尘,回到家,又把烂掉的几页粘好,外面用一张虎皮纸包上,就这样的半部《水浒传》,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经常拿出来阅读。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被梁山好汉的英雄壮举所感动,竟然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结果可想而知,我尝到了老师的教鞭的滋味,从此不敢把《水浒传》拿到桌子上读了。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在桌子上面挖一个小洞,上课时想读书的时候,就用手拿着书在抽斗里前后移动,眼睛通过小洞看书。可是好景不长,被老师发现了,结果她告诉了我大伯,我又被大伯臭骂了一顿。
那一段日子是我迷恋《水浒传》的时光,当我看到戴宗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放羊的时候我就在山间的小路上练习飞奔,竟然脚上扎了刺也不觉得疼;当我看到时迁有飞檐走壁的功夫时,就在家里的梁头上练习倒挂金钩,有一次从房梁上掉下来,竟然把鼻子摔出了血,妈妈知道了把我好一顿埋怨;当我看到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时候,我就在粮食囤边,对着小麦用双拳击打,直打得小麦溅出囤子,手指上还流出了鲜血,可是练了好多天,也没有练出鲁智深铁拳头的功夫。我知道自己与铁拳无缘,后来也不再糟蹋粮食了。
童年时光点点滴滴的记忆都是那么美好,读书带给我无限的遐想,也在我的心里种下了一个做语文老师的梦想。
初为人师,我成了长大的孩子
1991年3月11日,是我去实习的日子。泗县二小的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把学校的基本情况向我们作了介绍,安排好实习的科目与班级。于是我们便睁大眼睛挨个办公室看着老师们都在做些什么,默默地体会如何去和孩子们相处。
上讲台的前一天晚上,我把课备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晚上11点多,才揉揉困倦的眼皮,沉沉地睡去,要不然心里总感到不踏实。开始几天,我总是害怕听到上课铃声,这声音意味着我要走向那神圣的讲台。每一次上课之前,我总是坐立不安,把粉笔在手中撂来撂去,沾着手中渗出的汗。到后来,不知不觉这铃声竟然变得悦耳起来,我可以和别的老师一样大方自然地走上讲台。以前那种莫名其妙的惊慌和紧张感渐渐地远去了。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乡下一所偏僻的村办小学。学校除了几位老态龙钟的民办教师和几十个天真纯朴的孩子,眼前就是旷野里两排破破烂烂的教室,还有几棵歪歪斜斜的柳树。学校离四周的三个小村庄不远,建在空旷的田野里,连院墙也没有。白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忙忙碌碌感觉还好,放学后,田野里静悄悄、空荡荡的。夜幕降临,只有我的那盏油灯在茫茫的黑夜中忽闪着,血气方刚的我刚刚从喧嚣的城市中走出来,心中不免掠过丝丝惆怅与凄凉。
做一名老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我心中充满了期待。但是现实与梦想总是有距离的,原以为做小学语文老师很简单,但是农村的孩子都野惯了,调皮不说,作业也经常不做。上课的时候,班级乱糟糟的,有时候整顿课堂纪律都要花费十几分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几位老教师的指点下,我每天兢兢业业,备课上课,组织班会,开展课外活动,忙得不亦乐乎,终于能够驾驭住语文课堂。后来校长和教导主任听了我的课说:“小伙子,好好努力,是块好老师的料。”于是对未来我充满了信心。
工作了一年多后,我到徐州鼓楼区去参加语文名师观摩会,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近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和徐善俊老师的课堂,这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语文课可以上得这么精彩,那种感觉让人如沐春风。我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师生,像是观看一场精彩的话剧,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移步换景,处处皆是美景,我竟然幻想自己变成了台上的授课老师。于老师的课虽然结束了,但是他课堂上的举手投足,都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于是,于永正老师成了我心目中的偶像,我不断地去揣摩,去学习,觉得自己变成了一群小孩子中的大孩子,语文课堂变成了自己梦想的舞台,而我则一路跌跌撞撞地向前行走。
重返象牙塔,在教师与
学生间游离
后来通过一次偶然的招聘机会,我调到了县城实验小学工作。在县城的学校工作,教学竞争的压力明显增大,我感到教学水平有必要再上一个台阶。于是,读书就成了个人素质增强的必要途径了。当时我连续几年参加了成人专科、本科自学考试,那一本本中文的专业教材,就成了我生活中的伴侣。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批完作业备好课,便秉烛夜读,直读得如痴如醉,欣喜若狂,物我两忘,一切的孤寂烦恼皆抛到九霄云外了。读书的个中滋味,妙不可言,真可谓:开卷片纸心中暖,子夜书声带月寒。
但遗憾的是,在县实验小学工作开始的几年里,我并没有实现自己做语文老师的梦想,而是当了几年音乐老师,直到2001年我才又一次走进了语文课堂。正当我要大干一场的时候,我得到的却是一盆冷水。学生家长不相信音乐老师会带语文,担心自己孩子的语文成绩会受到影响,纷纷到校长室要求换班,幸亏校长力排众议,坚信我一定能够教好这一班学生。我感到肩顶有千钧压力,只有背水一战了,我要做的只有用行动和结果让家长放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堂课我认为要做到三方面思考:教学预设思考,教学过程思考,课后反馈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必须充分解读教材,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洞悉学生的一切,因材施教,面对课堂的千变万化,灵活变通,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教学反思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我都对自己所教的文本进行反思,看看自己有没有抓住文中的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目标达成如何等,然后是从学生的掌握程度反思自己有没有因材施教,有没有更好的策略,有没有充分发挥教育机智。 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查遗补缺,取长补短,我的语文教学专业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初显成效。我们班的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始终在年级前三名,这些成绩的取得既让校长脸上有光,也得到了那些要求孩子转学的家长的认可。
在语文教学前行的道路上,我觉得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仅仅是个教书匠,要想真正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远一些,就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这也坚定了我想重新走进大学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底蕴的想法。
2004年,我经过了两年英语和专业课程的复习准备,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真正的象牙塔——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始了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如果说以前读中师是多彩生活的开始,充满了朝气与顽皮,那么我的研究生学习,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象牙塔的博大精深,它让我的学习经历更加丰富,磨炼得更加成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知识让人充实,使人高尚。我在四年时间里获得了美学和教育学两个硕士学位。当今社会,浮躁之风蔓延,也许有人对回炉深造有些不理解,可是其中的愉悦,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体会到的。
2008年,我研究生毕业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很明显,我的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课堂也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学生在我的课堂中也是愉快的,我经常博得他们的阵阵掌声和灿烂的笑容,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应邀给师范大学的学生做教学专题讲座,到省内外做现场课堂教学展示。当那些听课的大学生和老师们为我鼓掌,为我送上鲜花,我精神上的享受自然不可言喻,同时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最为欣慰的是,我在教学方面的拙作也不时地刊登在报刊上,每当接到编辑部的信函,手捧样刊,嗅着精美杂志中散发出的墨香,再读读自己的作品,那种喜悦真是难以言表。
情人节,“她”向我姗姗走来
“特级教师”这个荣誉,在20多年前我师范毕业时就听说过,曾经对我是非常陌生和遥远的,但同时也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理想追求。
2011年9月,当省第十批特级教师评审开始报名的时候,我的心里忐忑不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像当年参加研究生考试报名一样,带着满腔的热情,努力着,奋斗着,至于成功与否,就等待着上苍的恩赐吧。紧接着我到市教育局参加教学业务筛选,我抽到了传统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虽然这节课我很熟悉,但是在场的毕竟都是语文教学的专家,我的心里还是很紧张,而且抽到的还是近百位参评者的第一号。当我走上讲台时,首先谈到了《落花生》的写作背景,接着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和感悟重点句段,等等。随着思路的开阔,课堂的进程自然地流淌出来。这节课的课堂结构设计、生活实例的引入、教材深度的把握、写作的迁移等方面也都水到渠成,结果受到了听课评委的一致赞许。
10月23日,市教育局传来消息,我作为县里唯一的语文教师顺利通过初评,被推荐到省城参加最终的课堂教学业务考核,我又一次焦头烂额地投入到紧张的准备阶段。
特级教师的考评正式开始了。考场上静寂一片,只有沙沙的写字声有如春蚕啃食着桑叶。我奋笔疾书,把课文的授课思路倾注在笔端,倾注在纸上。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我活动一下酸痛的手臂,上交了试卷。紧接着,我稍作准备,登上了考核的讲台。这一节课十分顺利,学情比我估计得要好得多,师生配合得也很默契,课题板书质疑,故事导入,生字书写指导,重点句段品析,结尾升华课题,唯一的遗憾是还有一点儿没上完,考官便宣布下课了,当时我甚至都觉得这次参评肯定落选了。但后来听说评委们十分满意,竟然全票通过时,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余下的便是三个月的等待,这三个月对我来说是漫长的,更是痛苦和煎熬,可以说是食不知味,寝不安席。然而十年磨一剑,苦尽甘来,2012年2月14日这天,我在安徽省教育厅网站发现评审结果公示上面赫然写着我的名字!霎时间,激动、释然、欣慰……都涌上了心头。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2月14日情人节这天,这个朦胧而遥远的“梦中情人”真的会变成现实。
语文教学,心中那轮明月
梦想实现了,然而我深深地知道,作为一名特级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有待于迅速提升,底蕴还有待于进一步夯实。我默默地下着决心,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扎根语文课堂的土壤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提升教学业务水平,踏踏实实地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特级教师!让我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得到一种艺术享受,实现一次次心灵默契的对话,在语文课堂中着迷;让我课堂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变成了生命的涓涓溪流,在学生心田里漫漫滋润。
特级教师不仅仅是光环,更多的是一种压力,逼迫着自己不断地前进。明末教育家王夫之在他的《四书训义》中指出:“教者因人才不齐,而教之多术。”这是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善于设计教学和解读教材,还要非常了解学生。
2011年在小学语文名师教学活动中,我展示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节课。王安石的这首诗蕴含着浓浓的乡愁,也融入了他对朝政的担忧与无奈。诗无达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会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因此在古诗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努力使学生的理解贴近作者的真实思想。诗句中的“明月”就是中国传统的思乡的意象,我就抓住这一意象做足文章,课前导入播放歌曲《中国的月亮》:“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我却深深地爱着你,中国的月亮。自古月是故乡明,你深深的爱,你甜甜的情,总珍藏在我的心上。”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描写明月的诗句对比诵读,我带着孩子们与作者的思绪一起飘飞,一起带着乡愁遥望着夜空中那轮明月。
从教20多年,我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语文名师、一名学科带头人、一名特级教师、一名浙派名师导师……当一项项荣誉接踵而来时,我时刻审视着自己,提醒自己“停滞就是落后”,一刻也不敢懈怠。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闻着墨香,我时刻与大师对话,与智者共语。教书给了我生活的乐趣,伴我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人生。读书与教书,无意间达到了合而为一的境界,我的内心感到愉悦,灵魂得以升华,性情得以陶冶。
读好书,是我本性难改的酷爱;教好书,是我无怨无悔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行走虽然坎坷,但是我心中的那轮明月依旧高悬。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