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学校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以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为特点的学校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是促进政校分开,实现学校自主管理;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落脚点。
关键词: 现代学校制度 政校分开 办学模式 演进
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点
201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四个部分阐述了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基本内涵,其中着重提到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纲要》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应该是“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在强调现在学校制度要“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同时还强调了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
实行政校分开,是教育部所提倡并正在推行的改革。由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牵头进行的大型研究所提供的报告中解释了“政校分开”的四点要义:“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学校,剥离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直接隶属关系,使政府能够在公开、公正的前提下向所有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良好、公平、有效率的服务;政府成为教育活动秩序的供给者,使政府由过去公共教育产品的唯一提供者转变为公共教育供给多样化的倡导者,成为公共教育各主体关系的协调者以及良好公共教育产品直接或间接供给的服务者;通过建立学校法人制度,实现政校分开,真正赋予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面向社会和市场依法办学的岛主权;强化政府的服务角色和责任意识从主要以单方保护学校利益为重点转变为兼顾学校利益与保护公共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重点。”实行政校分开,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把许多政府不该直接行使的职能转移出去。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中介组织。国外在这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例如美国州际教育评估委员会、大学校长联合会、教师联合会等,以及英国的大学拨款委员会,法国的科学委员会,德国的联邦科学委员会,等等,都是很有效的中介组织,它们扮演着咨询、评估、代理的角色,发挥着政府不便行使的组织、调节、导向等作用。我们要借鉴这些经验,逐步建立起有关的各种中介组织,以帮助政府实现行政职能转变。
要避免千校一面,就要培育学校文化个性。学校的文化个性是学校文化的内涵,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精神积淀。它体现为一种学校品牌,是一种文化标志,一种办学模式,是学校最重要的“资产”。学校的个性首先体现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上。每所学校的区域环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文化历史背景等实际情况都不相同,所以每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相对细化的带有鲜明学校特色的学生培养目标。国外的学校大都突出自己的特色,有的以艺术见长;有的以文学见长,有的是体育明星学校。而在我国,由于现行考试评价制度的弊端,几乎所有的学校千篇一律地都是为高考做准备。《纲要》出台后,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率先进行了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在“一校一章程,一校一规划”的学校依法自主发展的导向下,学校建设迈入追求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轨道,学校办学活力和特色也逐渐得以显现。
二、理想的现代学校制度
我认为现代学校是一种民主制度,这种制度让人相互尊重,体现人与人的平等,鼓励人们实现个人价值。这种制度使权利与义务对等,而且更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而限制强者权力。理想的现代学校制度至少应该有两个追求:一是由权威治校向依法治校进步再向教师治校进步;二现代学校制度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首先,权威治校向依法治校进步。校长治校就是权威治校,依法治校就是学校的一切工作照章办理。为什么依法治校?因为依法治校不是为了约束教职工,为教职工套上新的枷锁,而是要依法限制校长的权力,限制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权力泛化,限制了权力就保障了权利,将危险的权力控制在一定程序和一定范围之内,也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限制权力,使之发挥必要的作用。因此是个进步。更好的治校方式是教师治校,因为教师要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负责任,必须由他们在决定学校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真正实现教师治校,相信现行教育中的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其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的实践表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乃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归宿。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指导学校实践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及其学校实践,张扬了人本主义精神,促进了现代学校制度的人性化。但是,“以人为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切都迁就于学生的现状、兴趣和需要,这样做实质上是放弃了教育,最终害了学生。只有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理解,“以人为本”才是有生命力的命题。
三、人类学校教育制度演进的特点
学校教育制度的生成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近代社会以前虽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教育机构,但是不同学校之间并无明确的衔接与转换关系,同一层次的学校也没有分工与协同,各种教育机构之间处于分散游离状态,因此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制度。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诞生是在近代社会公共教育制度的确立以后。纵观人类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历程,呈现出了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
首先是多样性。学校教育制度出现后就有了双轨制与单轨制的并存。虽然双轨向单轨转化是走向,但是纯粹的单轨制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起构成了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其次从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修业年限及相互衔接等方面看,呈现出了灵活性的特点。最初的学校教育制度中对这些方面是有硬性规定和要求的。学校教育体系正在由过去的“单行道”转变为“立交桥”。最后是终身化。上个世纪60年代,回归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概念在一些国家出现并最终演绎为终身教育的思潮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在这种思潮和理念的引领下,许多国家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重构。学校教育体系正在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杨天平,张水玲.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策略:构建学习型学校[J].当代教育论坛,2004,(4).
[3]欧阳光华.学校教育制度:生成、演进和走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5,(2).
[4]周先荣.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制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3).
[5]李兴洲.反思“建立现代学校制度”[J].教育学报,2007,(8).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 现代学校制度 政校分开 办学模式 演进
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点
201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四个部分阐述了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基本内涵,其中着重提到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纲要》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应该是“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在强调现在学校制度要“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同时还强调了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
实行政校分开,是教育部所提倡并正在推行的改革。由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牵头进行的大型研究所提供的报告中解释了“政校分开”的四点要义:“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学校,剥离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直接隶属关系,使政府能够在公开、公正的前提下向所有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良好、公平、有效率的服务;政府成为教育活动秩序的供给者,使政府由过去公共教育产品的唯一提供者转变为公共教育供给多样化的倡导者,成为公共教育各主体关系的协调者以及良好公共教育产品直接或间接供给的服务者;通过建立学校法人制度,实现政校分开,真正赋予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面向社会和市场依法办学的岛主权;强化政府的服务角色和责任意识从主要以单方保护学校利益为重点转变为兼顾学校利益与保护公共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重点。”实行政校分开,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把许多政府不该直接行使的职能转移出去。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中介组织。国外在这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例如美国州际教育评估委员会、大学校长联合会、教师联合会等,以及英国的大学拨款委员会,法国的科学委员会,德国的联邦科学委员会,等等,都是很有效的中介组织,它们扮演着咨询、评估、代理的角色,发挥着政府不便行使的组织、调节、导向等作用。我们要借鉴这些经验,逐步建立起有关的各种中介组织,以帮助政府实现行政职能转变。
要避免千校一面,就要培育学校文化个性。学校的文化个性是学校文化的内涵,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精神积淀。它体现为一种学校品牌,是一种文化标志,一种办学模式,是学校最重要的“资产”。学校的个性首先体现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上。每所学校的区域环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文化历史背景等实际情况都不相同,所以每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相对细化的带有鲜明学校特色的学生培养目标。国外的学校大都突出自己的特色,有的以艺术见长;有的以文学见长,有的是体育明星学校。而在我国,由于现行考试评价制度的弊端,几乎所有的学校千篇一律地都是为高考做准备。《纲要》出台后,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率先进行了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在“一校一章程,一校一规划”的学校依法自主发展的导向下,学校建设迈入追求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轨道,学校办学活力和特色也逐渐得以显现。
二、理想的现代学校制度
我认为现代学校是一种民主制度,这种制度让人相互尊重,体现人与人的平等,鼓励人们实现个人价值。这种制度使权利与义务对等,而且更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而限制强者权力。理想的现代学校制度至少应该有两个追求:一是由权威治校向依法治校进步再向教师治校进步;二现代学校制度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首先,权威治校向依法治校进步。校长治校就是权威治校,依法治校就是学校的一切工作照章办理。为什么依法治校?因为依法治校不是为了约束教职工,为教职工套上新的枷锁,而是要依法限制校长的权力,限制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权力泛化,限制了权力就保障了权利,将危险的权力控制在一定程序和一定范围之内,也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限制权力,使之发挥必要的作用。因此是个进步。更好的治校方式是教师治校,因为教师要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负责任,必须由他们在决定学校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真正实现教师治校,相信现行教育中的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其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的实践表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乃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归宿。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指导学校实践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及其学校实践,张扬了人本主义精神,促进了现代学校制度的人性化。但是,“以人为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切都迁就于学生的现状、兴趣和需要,这样做实质上是放弃了教育,最终害了学生。只有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理解,“以人为本”才是有生命力的命题。
三、人类学校教育制度演进的特点
学校教育制度的生成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近代社会以前虽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教育机构,但是不同学校之间并无明确的衔接与转换关系,同一层次的学校也没有分工与协同,各种教育机构之间处于分散游离状态,因此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制度。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诞生是在近代社会公共教育制度的确立以后。纵观人类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历程,呈现出了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
首先是多样性。学校教育制度出现后就有了双轨制与单轨制的并存。虽然双轨向单轨转化是走向,但是纯粹的单轨制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起构成了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其次从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修业年限及相互衔接等方面看,呈现出了灵活性的特点。最初的学校教育制度中对这些方面是有硬性规定和要求的。学校教育体系正在由过去的“单行道”转变为“立交桥”。最后是终身化。上个世纪60年代,回归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概念在一些国家出现并最终演绎为终身教育的思潮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在这种思潮和理念的引领下,许多国家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重构。学校教育体系正在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杨天平,张水玲.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策略:构建学习型学校[J].当代教育论坛,2004,(4).
[3]欧阳光华.学校教育制度:生成、演进和走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5,(2).
[4]周先荣.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制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3).
[5]李兴洲.反思“建立现代学校制度”[J].教育学报,2007,(8).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教育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