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阐述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背景、理论基础和意义,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专业办学为例, 通过合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企业资源,构建并实施了具有工学交替“411”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更多高等职业院校在采取工学交替模式进行改革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依据。
【关键词】工学交替 网络技术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1-02
1.引言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能不断的接受新技术、新知识,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运用校企双方的广度和深度的合作开展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力图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专业“工学交替”的办学实践为例,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剖析和探讨。
2.工学交替理论基础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是在实践创新中形成的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高职院校学生在完成专业理论系统学习,并进行实践学习之后,进入一个半工半读模式的阶段,要求学生不仅完成课程学习,而且从事真实的工作,接受校企共同管理,学生的工作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部分,企业对学生的考核反馈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在毕业之前能够走入真实的工作岗位,了解专业相关的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业的最新动态,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继而可以在“工学交替”的回笼阶段补充知识,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社会服务效果。
3.工学交替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走工学交替之路,按企业的用人规格和标准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争取并依靠企业的资源与学校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第一,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最新的行业动态,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从企业聘请一线的行业专家,一般具有高级职称,除了可以加强学校“双师”队伍的师资力量,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工作环境特有的氛围,接触到企业的核心设备和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只要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二,学校可以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节约经费。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学校不可能保证实训设备的先进,而企业为了生产的需要设备更新较快,能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期接触到新设备,学习到新技术。同时可以节省学校大量购买新设备的资金,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4.网络技术专业“4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网络技术专业教师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聘请企业一线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多种形式进行市场调研和论证,在以我们学校“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指导方针下,从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为基准,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制订培养计划,建立课程体系。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全面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网络管理与应用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计算机系统维护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能力和网站建设管理与维护应用能力,并提供相关领域的售前、售后支持与营销方面的专科学历层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表1 网络技术专业职业范围与主要就业岗位
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方式上,合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企业资源,坚持生产与教学的互动,构建了具有工学交替的“411”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图1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框图
(1)教学做结合阶段(四个学期)
第一、二学年前四个学期在专业教室和实训室,以“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专业基本知识学习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实训,重点培养中小型企业网的设计、组建、维护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和网站的建设、维护、管理的基本技能。
(2)工学交替渗透阶段(一个学期)
第三学年的上半年,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或者企业采用“工学交替渗透”模式,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包括网络工程(包括智能化楼宇的综合布线、网络的系统集成)设计与应用和企业网站项目的设计制作与维护的技能等,实现校企共管,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分置换和弹性学制为基础,实施教学计划,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学生深入校内外实训基地或者企业一线,全面熟悉网络技术岗位职业技能,通过指导、观察、学习、思考,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学生也可以到社会培训机构和科研院所、企业、兄弟院校参加网络专业相关的专项进修培训,取得最新的企业行业证书,学校认可进修培训结果并给与相应学分;建立参加高职全国或者全省的大赛与选修课程学分置换机制,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能力要求和就业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以上培养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修读。甚至学生还可以根据情况申请延长该阶段的实训时间(但全部学习时间在这个阶段最长不超过1年)。
(3)顶岗实习阶段(一个学期)
通过工学交替阶段夯实了理论基础,掌握了实践经验,同时解了企业文化,最新行业动态后,学生在最后半年到企业,通过岗位锻练,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养成职业习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5.结束语
我院经过几年的实践、努力,网络技术专业工学交替的“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 本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总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包含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意义,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一同探索和实践,通过校企的无缝对接,实现校企共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Z]
[2]阎琦. 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3):203-204
[3]骆昭平.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151-152
作者简介:
王勇(1981-),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技术。
于本成(1980-),男,辽宁大连人,硕士,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技术。
【关键词】工学交替 网络技术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1-02
1.引言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能不断的接受新技术、新知识,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运用校企双方的广度和深度的合作开展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力图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专业“工学交替”的办学实践为例,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剖析和探讨。
2.工学交替理论基础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是在实践创新中形成的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高职院校学生在完成专业理论系统学习,并进行实践学习之后,进入一个半工半读模式的阶段,要求学生不仅完成课程学习,而且从事真实的工作,接受校企共同管理,学生的工作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部分,企业对学生的考核反馈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在毕业之前能够走入真实的工作岗位,了解专业相关的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业的最新动态,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继而可以在“工学交替”的回笼阶段补充知识,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社会服务效果。
3.工学交替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走工学交替之路,按企业的用人规格和标准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争取并依靠企业的资源与学校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第一,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最新的行业动态,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从企业聘请一线的行业专家,一般具有高级职称,除了可以加强学校“双师”队伍的师资力量,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工作环境特有的氛围,接触到企业的核心设备和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只要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二,学校可以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节约经费。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学校不可能保证实训设备的先进,而企业为了生产的需要设备更新较快,能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期接触到新设备,学习到新技术。同时可以节省学校大量购买新设备的资金,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4.网络技术专业“4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网络技术专业教师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聘请企业一线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多种形式进行市场调研和论证,在以我们学校“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指导方针下,从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为基准,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制订培养计划,建立课程体系。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全面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网络管理与应用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计算机系统维护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能力和网站建设管理与维护应用能力,并提供相关领域的售前、售后支持与营销方面的专科学历层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表1 网络技术专业职业范围与主要就业岗位
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方式上,合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企业资源,坚持生产与教学的互动,构建了具有工学交替的“411”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图1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框图
(1)教学做结合阶段(四个学期)
第一、二学年前四个学期在专业教室和实训室,以“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专业基本知识学习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实训,重点培养中小型企业网的设计、组建、维护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和网站的建设、维护、管理的基本技能。
(2)工学交替渗透阶段(一个学期)
第三学年的上半年,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或者企业采用“工学交替渗透”模式,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包括网络工程(包括智能化楼宇的综合布线、网络的系统集成)设计与应用和企业网站项目的设计制作与维护的技能等,实现校企共管,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分置换和弹性学制为基础,实施教学计划,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学生深入校内外实训基地或者企业一线,全面熟悉网络技术岗位职业技能,通过指导、观察、学习、思考,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学生也可以到社会培训机构和科研院所、企业、兄弟院校参加网络专业相关的专项进修培训,取得最新的企业行业证书,学校认可进修培训结果并给与相应学分;建立参加高职全国或者全省的大赛与选修课程学分置换机制,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能力要求和就业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以上培养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修读。甚至学生还可以根据情况申请延长该阶段的实训时间(但全部学习时间在这个阶段最长不超过1年)。
(3)顶岗实习阶段(一个学期)
通过工学交替阶段夯实了理论基础,掌握了实践经验,同时解了企业文化,最新行业动态后,学生在最后半年到企业,通过岗位锻练,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养成职业习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5.结束语
我院经过几年的实践、努力,网络技术专业工学交替的“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 本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总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包含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意义,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一同探索和实践,通过校企的无缝对接,实现校企共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Z]
[2]阎琦. 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3):203-204
[3]骆昭平.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151-152
作者简介:
王勇(1981-),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技术。
于本成(1980-),男,辽宁大连人,硕士,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