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有效运用对于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启发思维、自主学习、活跃气氛、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谈谈点滴体会。
一、要还给学生提问的主动权
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来说,学生的问题应是主宰教学脉搏的重要因素,它既是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主要依据,也是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特别是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将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
传统的教学长期以来一直习惯于“师问生答”,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师的问题走,没有提问的机会和权力。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尝试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是小组共同讨论提出,可以由教师回答,也可以由其他学生回答,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切入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对这些问题不能一味地全盘“接收”,应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必要的筛选、整合与分类,将那些有意义、有价值,能够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本课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提炼出来,分门别类地予以处理和解决。长此以往,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提问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提问技能,提高学生的提问水平。
二、要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
提问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教师应如何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第一,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在小学英语课上,由于学生英语能力与他们的思维发展是不同步的,他们想到的未必说得出,教师常会因为担忧学生无法表达,而降低对思维的要求,甚至怕学生听不懂,反复问“Yes or no”,学生不需要作任何思考就作答,这样的问题既无思考价值,又无益于语言训练。语言学习不能停留于此,需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如可以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加一些追问:“Why do you think so?”“What do you think of ...?”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怕出错,敢于与众不同,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真正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中。让思维促进语言学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第二,提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问题,启发引导他们思考,使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收获,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低于这一水平则太简单,对学生来说没有思维的含金量,不需思考就能够脱口而出,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更不能从中有所收获;高于这一水平则太难,偏离了学生的生活感知和认知水平,学生竭尽全力而终不能至,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不仅打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且难以达到提问的真正目的。第三,提问要出现在学生的困惑之时。在多种不同级别的公开课、评优课上可以看到很多教师不管学生的水平与需求,抛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结果往往是只有那么少数几个学生能够举手发言,其他学生成了观众,没有丝毫反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自身:你的启发没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你的引导没有针对学生的知识对接点,你的问题没有出现在学生的困惑与急切期盼中,怎么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怎么能奢求学生的精彩回答?记得有个国外的大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学习最为困难的时候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天才。”这是对教师如何把握恰当教学时机的一种最好的教学启示。
三、提问要达到交际的目的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交际。那么课堂提问也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提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回答问题中实现其交际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在教授《 牛津小学英语 》4B Unit 8 Open day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把自己家的卧室、书房或者其他房间画出来,课堂上可以针对所画的内容提问,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问题并回答问题,因为学生对自己所画的内容了如指掌,从而实现真实的交际目的。这种交际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问答。T: What?蒺s in your study?S:... T: Is there a desk in your study?S:... T: How many books are there on the desk?S:... 教師还可以针对学生所熟悉的校园里的电脑室、图书室、音乐室等提问,T:What?蒺s in your school?S:... T:Are there any books in the library?S:... T:How many books are there in the library? S:... 最后一个问题可能学生回答不出,这时教师正好顺水推舟,将其布置成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后用英语去询问图书室的教师,如果图书室的教师不会,你可以当教师教教他。这样的作业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因为它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把课堂提问的交际性辐射到了课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把语言知识真正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做到了学以致用。
四、提问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有效的提问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的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推进学生的思维呈螺旋式上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语篇教学的课堂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如《 牛津小学英语 》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一课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提问:第一,听音判断。这类问题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听课文录音判断正误,学生能够从听录音或课文中直接找出问题的答案。① Wang Bing often surfs the Internet. He learns a lot from it. ②Mike often goes climbing. He likes sport. ③Helen likes watching TV at home. ④Yang Ling often goes to the garden. She likes playing on the swing. ⑤Su Hai often watches cartoons. Sometimes they catch butterflies in the park. 第二,回答问题。这类问题相对于判断题提升了难度,要求学生听第二遍录音并自读课文回答问题。①How does Wang Bing spend his weekends?②How does Mike spend his weekends?③How does Yang Ling spend her weekends?④How does Helen spend her weekends?⑤How do Su Hai and Su Yang spend their weekends? 这些问题虽然增加了难度,但是都出自课文,学生通过阅读也能够找到答案。第三,改变句型。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陈述句改变成问句,虽然增加了难度,但是有了上面两个层次提问的基础,学生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提问,教师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分析课文的内在联系,设计了由易到难的问题,使得课堂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逐步消化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作者单位: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江苏 洪泽,223100)
一、要还给学生提问的主动权
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来说,学生的问题应是主宰教学脉搏的重要因素,它既是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主要依据,也是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特别是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将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
传统的教学长期以来一直习惯于“师问生答”,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师的问题走,没有提问的机会和权力。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尝试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是小组共同讨论提出,可以由教师回答,也可以由其他学生回答,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切入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对这些问题不能一味地全盘“接收”,应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必要的筛选、整合与分类,将那些有意义、有价值,能够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本课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提炼出来,分门别类地予以处理和解决。长此以往,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提问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提问技能,提高学生的提问水平。
二、要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
提问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教师应如何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第一,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在小学英语课上,由于学生英语能力与他们的思维发展是不同步的,他们想到的未必说得出,教师常会因为担忧学生无法表达,而降低对思维的要求,甚至怕学生听不懂,反复问“Yes or no”,学生不需要作任何思考就作答,这样的问题既无思考价值,又无益于语言训练。语言学习不能停留于此,需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如可以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加一些追问:“Why do you think so?”“What do you think of ...?”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怕出错,敢于与众不同,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真正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中。让思维促进语言学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第二,提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问题,启发引导他们思考,使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收获,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低于这一水平则太简单,对学生来说没有思维的含金量,不需思考就能够脱口而出,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更不能从中有所收获;高于这一水平则太难,偏离了学生的生活感知和认知水平,学生竭尽全力而终不能至,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不仅打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且难以达到提问的真正目的。第三,提问要出现在学生的困惑之时。在多种不同级别的公开课、评优课上可以看到很多教师不管学生的水平与需求,抛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结果往往是只有那么少数几个学生能够举手发言,其他学生成了观众,没有丝毫反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自身:你的启发没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你的引导没有针对学生的知识对接点,你的问题没有出现在学生的困惑与急切期盼中,怎么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怎么能奢求学生的精彩回答?记得有个国外的大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学习最为困难的时候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天才。”这是对教师如何把握恰当教学时机的一种最好的教学启示。
三、提问要达到交际的目的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交际。那么课堂提问也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提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回答问题中实现其交际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在教授《 牛津小学英语 》4B Unit 8 Open day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把自己家的卧室、书房或者其他房间画出来,课堂上可以针对所画的内容提问,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问题并回答问题,因为学生对自己所画的内容了如指掌,从而实现真实的交际目的。这种交际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问答。T: What?蒺s in your study?S:... T: Is there a desk in your study?S:... T: How many books are there on the desk?S:... 教師还可以针对学生所熟悉的校园里的电脑室、图书室、音乐室等提问,T:What?蒺s in your school?S:... T:Are there any books in the library?S:... T:How many books are there in the library? S:... 最后一个问题可能学生回答不出,这时教师正好顺水推舟,将其布置成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后用英语去询问图书室的教师,如果图书室的教师不会,你可以当教师教教他。这样的作业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因为它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把课堂提问的交际性辐射到了课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把语言知识真正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做到了学以致用。
四、提问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有效的提问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的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推进学生的思维呈螺旋式上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语篇教学的课堂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如《 牛津小学英语 》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一课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提问:第一,听音判断。这类问题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听课文录音判断正误,学生能够从听录音或课文中直接找出问题的答案。① Wang Bing often surfs the Internet. He learns a lot from it. ②Mike often goes climbing. He likes sport. ③Helen likes watching TV at home. ④Yang Ling often goes to the garden. She likes playing on the swing. ⑤Su Hai often watches cartoons. Sometimes they catch butterflies in the park. 第二,回答问题。这类问题相对于判断题提升了难度,要求学生听第二遍录音并自读课文回答问题。①How does Wang Bing spend his weekends?②How does Mike spend his weekends?③How does Yang Ling spend her weekends?④How does Helen spend her weekends?⑤How do Su Hai and Su Yang spend their weekends? 这些问题虽然增加了难度,但是都出自课文,学生通过阅读也能够找到答案。第三,改变句型。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陈述句改变成问句,虽然增加了难度,但是有了上面两个层次提问的基础,学生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提问,教师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分析课文的内在联系,设计了由易到难的问题,使得课堂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逐步消化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作者单位: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江苏 洪泽,22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