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阅读教学的又一层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散文和诗歌一样,同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主要、最具特色的文体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瑰丽的文化宝库。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中学生继承古代散文优良传统,培养与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审美能力,高中课本收录了上至先秦下到晚清的优秀散文。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呢?笔者以为,应该由文到人,除了学会品赏散文的文品,还应从文品中品味作者的人品,以便陶冶性灵,获取审美享受,加深他们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以及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一.文品与人品的关系
  什么叫文品?文品指的是文章的品味、格调。散文尤重格调,优秀的散文,总是“妙发性灵,独抒怀抱”(《梁书·文学传》)的,它是作家的性格、修养、才情的自然流露。作家人格之高下、趣味之雅俗、才力之强弱等在散文中的充分表现,成为熔铸散文格调美的重要因素。散文是最亲切、平实,最具有“个人性”,最显作家本色的一种文本类型。什么叫人品?人品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
  散文是最能体现人性、人格的文体。人有人品,文有文品。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的说法。清代叶燮曾说:“功名之士,必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厚大雅之响。”扬雄《法言·问神》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这段话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文论命题——文如其人。类似的说法,在西方也很常见。法国的布封有一句名言:“风格即人格。” 歌德曾说过:“想写出雄伟的风格,必须要有雄伟的人格。”有闪光的思想,才能写出闪光的作品。
  二.如何由文品而到人品
  第一,了解古代散文的写作背景。
  很多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阅读不感兴趣,是因为对古代的文化知识,生活风俗以及散文的创作背景等不大了解,没有审美欣赏的欲望。因此,阅读时,就不会投入太多情感。在古代散文阅读之先,若能介绍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自主鉴赏,这就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条件,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阅读审美能力。
  阅读前,首先要了解散文创作时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深刻见解。比如阅读王勃的《滕王阁序》先向学生介绍背景。王勃字子安,唐初著名文学家。他少年时便很有才学,6岁时就能写文章,而且写得又快又好;14岁时,已能即席赋诗。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合称“初唐四杰”。他15岁应举及第,曾经担任参军(将军府的重要幕僚),后因罪免官。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内)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他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当众炫耀。王勃是当时有名文士,也在被请之列。宴会上,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所以都托辞不作。请到王勃时,他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了著名的《滕王阁序》,众宾客看了一致称好。《唐才子传》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认为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让吴子章出场著文了。了解这些,学生自然能够“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转而去领略文本的艺术趣味和独特风韵,透视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了解古代散文的写作背景,学生能够在散文的鉴赏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人生启迪和熔铸在散文中的深层次的人格熏陶。
  第二,鉴赏散文的艺术氛围和审美倾向。
  趣味的雅俗,是显示作家独特文体风格的重要层面,有意境的散文尤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艺术氛围,是指作品中所笼罩着、洋溢着的一种特定的氛围与情调。它一方面形成于文本的特定环境和内容,与作者选择的体裁、描述的生活场面,以及独特的象征和意象组合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又是主体的心灵和客观对象相互交感内化而成的一种“情调”或情绪,而后渗透到文章的各个构成部分,最后成为涵盖整个作品的生命气息和精神氤氲。艺术氛围尽管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以感受,也能意会,却难于把握和言传。尽管如此,艺术氛围仍是古代散文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这样说,没有艺术氛围的散文一般来说便没有意境,而没有意境的散文往住也就缺乏艺术的感染力。
  经典的古代散文都带有作者鲜明的审美情感倾向,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柳宗元的散文谨峭精博如幽岩怪谷,苏轼的散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的史论散文更是大露峥嵘,凭借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周密的论证,形成了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和观点独特、极富创造性的审美倾向。欧阳修的散文,无论状物写景,或叙事怀人,都显得楚楚动人。如他最著名的《醉翁亭记》,写滁州山间四时的景色和早晚的变化以及人们游玩山间的情景,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抒发了一种解脱束缚后,从容怡然而又怅惘若失的情怀。《醉翁亭记》连同他的《鸣蝉赋》《秋声赋》一样,都保持了骈文注重声律辞采的特点,散文句法的加入,又使得文章节奏变化协调、舒敛自如。简约有法的叙事,迂徐有致的议论,曲折变化的章法,圆融轻快而无窘迫滞涩之感的语句,构成了欧阳修散文含蓄委婉的总体风格。
  通过这些充分显示散文的个性的因素,学生可以透视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领略散文美妙的艺术趣味和独特风韵。
  第三,解读散文字里行间的情意。
  抒发“性灵”的散文,是作者主观情志的外化。袁宏道曾言:“世人所难得唯趣。”明代小品文的确处处体现出一种情趣。这些小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闲情;在观山赏水时充满着野趣;在描绘世态时透出谐趣;即便是写个人的癖好,晚明小品也自有一种雅志。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情志,构成了晚明散文风神摇曳、旨蕴淡远、妙处横生的美妙散文世界。因为有情,理才可爱;由于有情,味才有所依傍,悟才玄妙空灵。
  李密在《陈情表》中反复强调孝情,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儿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正因为此,作者才与祖母建立起深切的感情。同时,作者还怀着怜悯之情,倾述着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单无依的境况。“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凡此都充分地表明一位晚辈对长者的关切与怜爱。李密在《陈情表》中摆给晋武帝的实情,均染上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引致晋武帝感到李密强调的孝是真孝而不是不仕晋的托辞。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字,让历代读者为之动容。解读散文字里行间的情意,自然可以想见作者人品风神。
  第四,品味散文的词句之美。
  散文的文辞,还是显示一篇散文趣味的雅俗,显示作家独特文体风格的重要层面。文字的触觉有细腻和粗俗之分。譬如岩石,有的是高贵的大理石,有的是普通的砂石,优劣立判。一件制成品,无论做工多细,如果质地低劣,总不值钱。同时,“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词汇,他的衣服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辫子》)。从苏轼散文语言的雄健,明畅,可以看到他的放达与热情;从归有光散文语言的流畅,朴实,可以看到他的真挚,自然;从姚鼐散文语言的古朴、雅洁,可以看到他的纯正与敦厚。
  优秀的散文家在语言运用上能见真见性,而学生自然也能从作家的语言,看出作家的趣味、风格和人品。比如《项脊轩志》的选景。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真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
  再品其用词。“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叠音词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古典散文阅读中,学生能够从作者语言运用中准确感受并捕捉散文的独特韵味,从散文文辞之美的细致品味中准确把握作家的文体风格和人品气质,而且,从散文的阅读中最大限度地获得美感享受。英国作家菲茨杰拉德说过:“作家要写好作品,必须把心卖了。”叶圣陶也说:“要做文,先做人。”通过古代散文的阅读,从文品到进行人品鉴赏,可以使学生从热爱生活做起,在阅读中不断地铸造伟大的人格。
  以上是我从文品与人品的角度对古代散文的阅读所作的论述,一家之言,为文简陋,不怕贻笑大方,但求抛砖引玉。
  
  刘子锐,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颍上。本文编校:舒 坦
其他文献
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形式。“诗言志,诗言情”,人们可以通过诗歌来反映生活,抒情言志,可以用诗歌来进行“人文”与“科学”方面的教育,培养立身处事、济时应变的能力。正因为如此,诗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诗歌教学也成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孔子提倡诗教,唐宋时期以诗赋取士……诗歌教学向来深受国人重视。然而,曾几何时,诗歌教学被淡化了。尽管中小学语文课本上选了一些诗歌作为点缀,然而教师与学生都没
格非,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于“先锋作家”之中。先后出版有长篇小说《敌人》、《边缘》、《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第一部)、《山河入梦》(第二部),小说集《迷舟》、《唿哨》、《雨季的感觉》等。1995年出版有《格非文集》(三卷)。此外,还出版有《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格非散文》等。作品被翻
巍巍云台,蕴育着芬芳桃李;滚滚黄海,澎湃着品牌教育。  在“东海第一胜境”江苏省连云港市,成熟而又年轻的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正是春花烂漫,万紫千红。这是传承文明的校园,莘莘学子的青春在这里开花;这是书香浸润的馨园,梦想的种子在这里发芽;这是一所开放的学校,国际化办学视野在这里得到了拓展。  2000年,独立建制的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顺势而立;2007年,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与历经了34年积淀
情境教学,我们教育人并不陌生。特级教师李吉林历经2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创立了“情境课堂”。走进“情境课堂”,这儿洋溢着“美”、荡漾着“情”、贯穿着“思”,孩子们去感受、体验、想象、操作、表达、展示、创造,享受着童年学习的幸福。  多年来,我们老师都在学习和实践着“情境课堂”。近来,笔者有幸参加了灌南县初中课堂教学视导检查,听看了18节课,写下了18节听课手记。在课堂教学深入改革的今天,我们课堂教学
一.比喻不仅仅是修辞方法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从小学到中学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都会涉及到。在常人眼中,它也仅仅是修辞方法而已,它的作用只在于使语言由抽象变得形象,由枯燥变得生动,由深奥变得浅近而已。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它更是一种思维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思考时由此及彼,连类而及,着力发现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比喻作为载体,人类的思维会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母语教学的传统学科,其基础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片面追求升学率,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被人为地“赶”上了应试教育道路,缺失了人文性,没有了审美感。好在有一批有历史责任感的语文教育专家,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活性。自是,语文教学天地一片宽阔。单从语文教学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退却是沙洲。在江苏省的东南端,在万里长江入海口,在东海和黄海交界处,有个美丽的小城——启东。万里长江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形成了大片的沙洲和滩涂。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就坐落在这片号称“东方第一”的南黄海滩涂上。潮来烟波浩淼,潮退碧野纵横,优美的自然环境赋予了这所全国绿色学校特有的灵韵。如果说启东市汇龙中学是一只美丽的贝壳,那汇中语文组就是贝壳里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一.概述:
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结束或过程中,为了学生能正确、完整且深刻地理解课文,对其进一步提问的互动措施。有效地追问是激趣、质疑、探究的很好途径,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提高课堂效率。精彩的追问建立在教师自身对文本潜心钻研的基础上,体现着教师的智慧和学识。那么,怎样进行有效地追问呢?我认为一定要把握住追问的恰当时机。  一.因势利导 寻根追问  “课堂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
浩浩长江水,巍巍葛洲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的即将建成,宜昌市葛洲坝中学(原名葛洲坝第六中学、葛洲坝高级中学)站立在了它的身旁。葛洲坝,带给宜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给葛洲坝中学以至高的起点和无数的光荣。这所创建于1981年的学校,历史不长,但成长迅速,作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湖北省示范学校,一直都是优秀学子向往仰慕的学校。  葛洲坝中学的校园,不大,但曲折有致;不
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文学作品中的想象。“想象”是一个十分迷人的词汇。还有什么词汇比“想象”更加迷人?我很难找到。这个词汇表达了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和绚丽多彩等等。  今天有关想象的话题将从天空开始,人类对于天空的想象由来已久,而且生生不息。我想也许是天空无边无际的广阔和深远,让我们忍不住想入非非;湛蓝的晴天,灰暗的阴天,霞光照耀的天空,满天星辰的天空,云彩飘浮的天空,雨雪纷飞的天空……天空的变幻莫测也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