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于职业原因,我总会在每年高考开考后的第一时间去搜集当年的高考作文题,并不揣浅陋作出粗浅的分析。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曾兴奋过,也曾沮丧过。个中滋味,真是一言难尽。当我搜集、整理完2013年全国18套高考卷的作文题的时候,觉出的是一种淡淡的失望——或许缘于多年从事这一工作而产生的审美疲劳。
从总体上看,今年的作文题与前几年相比,从内容到形式均未有突破,质量上甚至有所回落。其主旨基本上还是“品不尽的人生哲理,谈不完的道德话题”,对社会、自然、民生的关注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点缀。
人生哲理品味不尽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让他们多明白一些人生哲理,多了解一些生活经验的确很有必要。但是应当注意两点:一是这些人生哲理必须切合当今中学生的实际,既不能无端拔高,又不能低级庸俗;二是学生毕竟是十七八岁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对人生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而不是让他们来空谈人生。让中学生去畅谈人生之要义大多会沦为一种清谈。
今年辽宁卷的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是这样一则材料: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终于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这道作文题在审题上可以说毫无难度——人不能做沙子,必须做珍珠。这可谓是2011年江苏卷作文题“拒绝平庸”的翻版。但是除了“励志”之外,我觉得这道题实在乏善可陈。试想:如果这个世界上只剩下珍珠,我们拿什么铺路?拿什么建房?珍珠有珍珠的价值,沙子也有沙子的功用,甚至沙子的作用更广泛。厚此薄彼,甚至扬此抑彼,恐怕只会冷了这个世界上广大“沙子们”(草根阶层)的心。
湖北卷要求学生根据这样一则材料,以“方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这则材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玄。援引古诗,化用《老子》,无非为了说明人生在世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能够随圆就方。如果命题者的意图是让考生学会改变自己顺应社会,我觉得就有些过于“老庄”了。即便是古人,论及做人之道时也是讲究“外圆内方”的。倘一味地“任方圆”,我们的字典中还有“个性”一词吗?
重庆卷作文题中援引的材料似乎正是对湖北卷作文材料的一种通俗的诠释——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真可谓:大豆诚可贵,惜乎不合味。变身为豆腐,身价增百倍!这与《易经》中所言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暗合;当然,如果从发明豆腐这一角度去思考,亦可得出创造性思维会给庸常之物带来点石成金的效果这一结论,从而凸显出创新的意义。
提到创新,今年安徽卷的作文题还是有些“嚼头”的: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语)——材料中萧伯纳的这段话揭示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也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所言的“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有几分接近。其实这两种思维方式本无优劣之分,关键是需要形成互补——追问过去是为了创造未来,而创造未来亦离不开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二者不是并列而应是一种辨正关系,即思考过去为“辨”,梦想未来为“正”。辨正结合,社会才会向前发展,而不会重蹈覆辙。
在探讨生活方式这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四川卷的作文题。题目出得似乎很有其省城—成都这个“全国最休闲的城市”的“地方风味”: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儿……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习、思考、工作、生活、休闲并重,应该说这是天下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但在当今中国,很多人却是难以做到——中学生做不到,他们为考分所羁绊;农民工做不到,他们为生计所困扰;失业者做不到,他们想做事却无从着落;解放军做不到,哪里有困难他们要奔赴哪里……就让我们把“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当作一种美好的愿景吧,因为“学些东西,想些问题”才会促使我们充实提高,“做些事情”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才会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使我们得以放松,从而更有精力去学习和工作。应该说四川卷作文的命题者们还是颇有几分魄力和胆识的,尤其在强调“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力求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切实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与四川卷追求生活的“平衡”相对的是今年湖南卷的作文题。湖南卷作文题引用了这样两则材料——第一则: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第二则: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前一则材料中的“它”尝遍了搏击风云的艰辛,但带来的是内心的丰盈和满足;后一则材料中的儿子陪着自己的父亲,父子俩相对无言,但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两则材料一动一静,一气势恢弘一恬静温馨,意境相去甚远,但二者都是故事主人公所“愿意”去过的生活。四川卷作文题追求的是生活的“平衡”,而湖南卷作文题更看重生活的遂心。两者看似矛盾,却反映出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人们不同的人生志趣,都值得肯定。
从总体上看,今年的作文题与前几年相比,从内容到形式均未有突破,质量上甚至有所回落。其主旨基本上还是“品不尽的人生哲理,谈不完的道德话题”,对社会、自然、民生的关注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点缀。
人生哲理品味不尽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让他们多明白一些人生哲理,多了解一些生活经验的确很有必要。但是应当注意两点:一是这些人生哲理必须切合当今中学生的实际,既不能无端拔高,又不能低级庸俗;二是学生毕竟是十七八岁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对人生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而不是让他们来空谈人生。让中学生去畅谈人生之要义大多会沦为一种清谈。
今年辽宁卷的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是这样一则材料: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终于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这道作文题在审题上可以说毫无难度——人不能做沙子,必须做珍珠。这可谓是2011年江苏卷作文题“拒绝平庸”的翻版。但是除了“励志”之外,我觉得这道题实在乏善可陈。试想:如果这个世界上只剩下珍珠,我们拿什么铺路?拿什么建房?珍珠有珍珠的价值,沙子也有沙子的功用,甚至沙子的作用更广泛。厚此薄彼,甚至扬此抑彼,恐怕只会冷了这个世界上广大“沙子们”(草根阶层)的心。
湖北卷要求学生根据这样一则材料,以“方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这则材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玄。援引古诗,化用《老子》,无非为了说明人生在世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能够随圆就方。如果命题者的意图是让考生学会改变自己顺应社会,我觉得就有些过于“老庄”了。即便是古人,论及做人之道时也是讲究“外圆内方”的。倘一味地“任方圆”,我们的字典中还有“个性”一词吗?
重庆卷作文题中援引的材料似乎正是对湖北卷作文材料的一种通俗的诠释——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真可谓:大豆诚可贵,惜乎不合味。变身为豆腐,身价增百倍!这与《易经》中所言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暗合;当然,如果从发明豆腐这一角度去思考,亦可得出创造性思维会给庸常之物带来点石成金的效果这一结论,从而凸显出创新的意义。
提到创新,今年安徽卷的作文题还是有些“嚼头”的: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语)——材料中萧伯纳的这段话揭示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也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所言的“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有几分接近。其实这两种思维方式本无优劣之分,关键是需要形成互补——追问过去是为了创造未来,而创造未来亦离不开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二者不是并列而应是一种辨正关系,即思考过去为“辨”,梦想未来为“正”。辨正结合,社会才会向前发展,而不会重蹈覆辙。
在探讨生活方式这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四川卷的作文题。题目出得似乎很有其省城—成都这个“全国最休闲的城市”的“地方风味”: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儿……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习、思考、工作、生活、休闲并重,应该说这是天下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但在当今中国,很多人却是难以做到——中学生做不到,他们为考分所羁绊;农民工做不到,他们为生计所困扰;失业者做不到,他们想做事却无从着落;解放军做不到,哪里有困难他们要奔赴哪里……就让我们把“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当作一种美好的愿景吧,因为“学些东西,想些问题”才会促使我们充实提高,“做些事情”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才会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使我们得以放松,从而更有精力去学习和工作。应该说四川卷作文的命题者们还是颇有几分魄力和胆识的,尤其在强调“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力求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切实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与四川卷追求生活的“平衡”相对的是今年湖南卷的作文题。湖南卷作文题引用了这样两则材料——第一则: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第二则: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前一则材料中的“它”尝遍了搏击风云的艰辛,但带来的是内心的丰盈和满足;后一则材料中的儿子陪着自己的父亲,父子俩相对无言,但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两则材料一动一静,一气势恢弘一恬静温馨,意境相去甚远,但二者都是故事主人公所“愿意”去过的生活。四川卷作文题追求的是生活的“平衡”,而湖南卷作文题更看重生活的遂心。两者看似矛盾,却反映出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人们不同的人生志趣,都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