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厌学”现象已引起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重视。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
关键词:厌学;研究;攻略
一、分析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和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个体对环境情况的认知,同一个人对同一个客观现实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认知,因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学生厌学,古来有之。那么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哪些呢?概括地说可以分为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两类。厌学的一方面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学生对学习目的模糊,认识不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对学习没有兴趣,丧失了求知欲,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厌学便是很自然的事了。学生本身的内在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虽然很重要,但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厌学的三大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一)家庭因素
1.过分溺爱
生活中孩子在家时父母的过分溺爱使他们习以为常,认为自己天生就应该过“小皇帝”的生活,不但没有感恩心理,而且稍有不满意,就对父母发脾气,甚至逆反顶撞。有时父母由于工作繁忙,顾不上教育孩子,使一些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无所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回家也不愿意写作业、学习成绩老是跟不上,久而久之,学生便习以为常,形成了恶性循环。
2.放任自流
部分家长有时觉得孩子对学习厌烦而导致学习很累,自己很心疼,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导致学生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3.家长期望值过高
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迁怒于学生。久而久之,把本来有乐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二)学校因素
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大部分的老师的作业布置超过国家的有关规定,使学生的作业量增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心理。
(三)社会因素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再就是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运用,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家长和老师是拔也拔不出来。
二、指导策略及启示
(一)希望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苦恼,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平时多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与辅导,不要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要多听听孩子是如何思考的,看看他的想法。如果发现孩子的想法有不正确的地方,家长再加以讲解和辅导。对孩子的关爱和体贴会减弱孩子的厌学现象。
2.重视、关心孩子的学习
每天都应该过问、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比如今天学了什么?做什么作业?完成了没有?会做吗?对比较懒惰的就要督促严点,对孩子多表扬、鼓励,采取正确的方法,也不能听到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就打,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啊!
3.多与学校、老师沟通,随时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在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学生意志力
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不把学习看成包袱。
(三)建立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1.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赞可夫曾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尤其对学习有偏差的學生,教师更应常投以关爱的目光,以证实教师对他们格外重视,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同伴的热情与快乐感染了他,让他的情绪得到调节,心理达到平衡保持了良好的心态,厌学心理也就逐渐消失。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
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三、结论与反思
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要教师能对症下药地耐心细致地做好厌学心理的辅导,并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就可以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有效矫治其厌学心理,让其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对待学习和生活,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厌学;研究;攻略
一、分析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和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个体对环境情况的认知,同一个人对同一个客观现实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认知,因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学生厌学,古来有之。那么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哪些呢?概括地说可以分为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两类。厌学的一方面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学生对学习目的模糊,认识不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对学习没有兴趣,丧失了求知欲,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厌学便是很自然的事了。学生本身的内在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虽然很重要,但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厌学的三大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一)家庭因素
1.过分溺爱
生活中孩子在家时父母的过分溺爱使他们习以为常,认为自己天生就应该过“小皇帝”的生活,不但没有感恩心理,而且稍有不满意,就对父母发脾气,甚至逆反顶撞。有时父母由于工作繁忙,顾不上教育孩子,使一些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无所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回家也不愿意写作业、学习成绩老是跟不上,久而久之,学生便习以为常,形成了恶性循环。
2.放任自流
部分家长有时觉得孩子对学习厌烦而导致学习很累,自己很心疼,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导致学生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3.家长期望值过高
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迁怒于学生。久而久之,把本来有乐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二)学校因素
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大部分的老师的作业布置超过国家的有关规定,使学生的作业量增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心理。
(三)社会因素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再就是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运用,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家长和老师是拔也拔不出来。
二、指导策略及启示
(一)希望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苦恼,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平时多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与辅导,不要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要多听听孩子是如何思考的,看看他的想法。如果发现孩子的想法有不正确的地方,家长再加以讲解和辅导。对孩子的关爱和体贴会减弱孩子的厌学现象。
2.重视、关心孩子的学习
每天都应该过问、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比如今天学了什么?做什么作业?完成了没有?会做吗?对比较懒惰的就要督促严点,对孩子多表扬、鼓励,采取正确的方法,也不能听到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就打,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啊!
3.多与学校、老师沟通,随时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在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学生意志力
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不把学习看成包袱。
(三)建立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1.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赞可夫曾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尤其对学习有偏差的學生,教师更应常投以关爱的目光,以证实教师对他们格外重视,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同伴的热情与快乐感染了他,让他的情绪得到调节,心理达到平衡保持了良好的心态,厌学心理也就逐渐消失。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
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三、结论与反思
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要教师能对症下药地耐心细致地做好厌学心理的辅导,并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就可以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有效矫治其厌学心理,让其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对待学习和生活,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