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让经济困难大学生可以正常完成学业,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公平性,我国逐步完善了资助育人体系。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指明了新方向。
关键词:新时代;精准化资助育人;构建完善
资助育人工作既是我国高校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政策,又是我国精准扶贫重要组成部分。为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高校如何做到精准化资助育人是我们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一、精准化资助育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即“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以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结合高校资助育人实际情况,做到精准化资助育人工作,不仅对贫困大学生,对高校、对社会、对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已近70年历史,各项资助育人体系也逐渐建立和完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重视经济扶贫,缺乏思想扶贫
我国已经完全建立起完备的“奖、勤、助、贷、补”等相关资助体系,基本能解决学生上学物质困难的问题,但相应的精神思想帮扶不匹配。家庭困难的学生之中其大部分不仅仅是物质缺乏,主要还是心理层面的压力,经常不愿与人交流导致极端现象的产生。随着国家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在精神层面的投入相对滞后,评选“奖、勤、助、贷、补”过程中把关不尽严谨及监管中的疏忽,部分学生在申请时弄虚作假、拉帮结派,得到资助后随意挥霍、不及时偿还,缺乏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2.重视简单识别对象,缺乏精准识别
高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相应申请资助学生也逐年增加,然而学生分布广人员构成复杂,自然为贫困的界定带来巨大的困扰。国家、社会、学校都想精准资助到该帮扶的群体,但在实际操作中,识别过于简单和不科学以及师资配备少等种种原因,许多本该资助的贫困生未受到资助现象也时常发生。
3.重视资助工作,缺乏育人工作
部分高校意识到,我们可以通过“奖、勤、助、贷、补”政策给予贫困生经济帮扶,以此解决他们的生活、学习方面的经济压力,但是通过资助没有达到全方面的育人目的。部分学生因受到资助认为理所当然,没有受到资助的认为社会不公,个人价值观出现严重的偏差。在等待受资助的过程中,些许学生逐渐慢慢丧失自立自强精神品格,面对困难缺乏勇气,受资助后拖欠不还贷款,懒散思想膨胀,适应社会能力逐渐下降。
4.重视完成资助任务,缺乏精准成效反馈
对资助育人工作有效的检验、跟踪、反馈,可以彰显高等教育公平性,以及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部分高校仅仅为了完成对象评定、完成名额分配、完成资金的发放,忽略了受资助对象个体的成长、教育、发展都需要关心,缺乏对后续满意度调查跟踪反馈,根本不知道资助是否合理、受助学生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受助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受资助学生是否还需要继续关怀等,不能知道资助工作效用的发挥如何。
三、高校实施精准化资助育人的对策
面对高校资助育人中存在不精准化现象,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主张采取经济扶貧和思想扶贫两手抓;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精准开发育人体系;精准开展资助育人队伍建设等措施。
1.经济扶贫和思想扶贫两手抓
在申请资助前,对所有学生进行诚信、感恩教育;资助中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完善评选体系和监督体系;得到资助后,对所有学生进行自立自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经济扶贫和思想扶贫两手抓。
2.精准识别资助对象
精准识别是精准资助的前提。首先,量化评估学生日常实际消费水平,客观采纳师生民主评议,完善评选制度。其次,成立一般同学、骨干班委、院系教师等评选委员会,多次梯度评选,以保证其公平公正。只有通过这样,我们才能合理配置高校资助资源,才能精准识别资助对象。
3.精准开发育人体系
面对精准育人工作体系的缺乏,我们可以配备优良的育人师资队伍,在政策宣传、资助评价体系、监督反馈体系等方面下功夫做工作;开设德育、伦理、诚信感恩等通识专项资助育人体系课程,让学生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让诚信感恩积极向上的思想深入骨髓,以此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建立资助育人网络平台,线上解答疑问、在线举报监督、不定期推送资助育人信息,便于全方位的做育人工作。
4.精准有效工作反馈
在资助育人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完成前半段的资助,后半段的精准育人精准反馈同等重要。我们要建立起严格的考核体系,特别对于满意度的调查、后续的跟踪反馈占据一定指标,对于不负责任懒散工作人员,及时制止并惩戒问责。资助完成后,我们要知晓资助是否合理、受助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价值观和心理是否出现偏差、是否还需要其他或者持续的关心等,做到精准反馈达到资助育人最终的目的。
四、结束语
精准化资助育人工作任重道远,新时代背景下,扶贫需要、扶志更需要。只有做好精准化的资助育人工作,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才能做好“精准扶贫”这篇大文章,才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最终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EB/OL].新华网,2013(11):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03/c117984236.htm.
[2]朱莉等.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91-94.
[3]金明媚.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9(01):85-89.
作者简介
魏平强(1988—),男,四川资阳人,助教、硕士,西华大学宜宾校区管委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资助科研项目“新时期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研究”(项目编号:SZY2019013)。
关键词:新时代;精准化资助育人;构建完善
资助育人工作既是我国高校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政策,又是我国精准扶贫重要组成部分。为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高校如何做到精准化资助育人是我们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一、精准化资助育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即“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以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结合高校资助育人实际情况,做到精准化资助育人工作,不仅对贫困大学生,对高校、对社会、对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已近70年历史,各项资助育人体系也逐渐建立和完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重视经济扶贫,缺乏思想扶贫
我国已经完全建立起完备的“奖、勤、助、贷、补”等相关资助体系,基本能解决学生上学物质困难的问题,但相应的精神思想帮扶不匹配。家庭困难的学生之中其大部分不仅仅是物质缺乏,主要还是心理层面的压力,经常不愿与人交流导致极端现象的产生。随着国家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在精神层面的投入相对滞后,评选“奖、勤、助、贷、补”过程中把关不尽严谨及监管中的疏忽,部分学生在申请时弄虚作假、拉帮结派,得到资助后随意挥霍、不及时偿还,缺乏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2.重视简单识别对象,缺乏精准识别
高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相应申请资助学生也逐年增加,然而学生分布广人员构成复杂,自然为贫困的界定带来巨大的困扰。国家、社会、学校都想精准资助到该帮扶的群体,但在实际操作中,识别过于简单和不科学以及师资配备少等种种原因,许多本该资助的贫困生未受到资助现象也时常发生。
3.重视资助工作,缺乏育人工作
部分高校意识到,我们可以通过“奖、勤、助、贷、补”政策给予贫困生经济帮扶,以此解决他们的生活、学习方面的经济压力,但是通过资助没有达到全方面的育人目的。部分学生因受到资助认为理所当然,没有受到资助的认为社会不公,个人价值观出现严重的偏差。在等待受资助的过程中,些许学生逐渐慢慢丧失自立自强精神品格,面对困难缺乏勇气,受资助后拖欠不还贷款,懒散思想膨胀,适应社会能力逐渐下降。
4.重视完成资助任务,缺乏精准成效反馈
对资助育人工作有效的检验、跟踪、反馈,可以彰显高等教育公平性,以及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部分高校仅仅为了完成对象评定、完成名额分配、完成资金的发放,忽略了受资助对象个体的成长、教育、发展都需要关心,缺乏对后续满意度调查跟踪反馈,根本不知道资助是否合理、受助学生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受助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受资助学生是否还需要继续关怀等,不能知道资助工作效用的发挥如何。
三、高校实施精准化资助育人的对策
面对高校资助育人中存在不精准化现象,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主张采取经济扶貧和思想扶贫两手抓;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精准开发育人体系;精准开展资助育人队伍建设等措施。
1.经济扶贫和思想扶贫两手抓
在申请资助前,对所有学生进行诚信、感恩教育;资助中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完善评选体系和监督体系;得到资助后,对所有学生进行自立自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经济扶贫和思想扶贫两手抓。
2.精准识别资助对象
精准识别是精准资助的前提。首先,量化评估学生日常实际消费水平,客观采纳师生民主评议,完善评选制度。其次,成立一般同学、骨干班委、院系教师等评选委员会,多次梯度评选,以保证其公平公正。只有通过这样,我们才能合理配置高校资助资源,才能精准识别资助对象。
3.精准开发育人体系
面对精准育人工作体系的缺乏,我们可以配备优良的育人师资队伍,在政策宣传、资助评价体系、监督反馈体系等方面下功夫做工作;开设德育、伦理、诚信感恩等通识专项资助育人体系课程,让学生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让诚信感恩积极向上的思想深入骨髓,以此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建立资助育人网络平台,线上解答疑问、在线举报监督、不定期推送资助育人信息,便于全方位的做育人工作。
4.精准有效工作反馈
在资助育人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完成前半段的资助,后半段的精准育人精准反馈同等重要。我们要建立起严格的考核体系,特别对于满意度的调查、后续的跟踪反馈占据一定指标,对于不负责任懒散工作人员,及时制止并惩戒问责。资助完成后,我们要知晓资助是否合理、受助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价值观和心理是否出现偏差、是否还需要其他或者持续的关心等,做到精准反馈达到资助育人最终的目的。
四、结束语
精准化资助育人工作任重道远,新时代背景下,扶贫需要、扶志更需要。只有做好精准化的资助育人工作,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才能做好“精准扶贫”这篇大文章,才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最终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EB/OL].新华网,2013(11):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03/c117984236.htm.
[2]朱莉等.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91-94.
[3]金明媚.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9(01):85-89.
作者简介
魏平强(1988—),男,四川资阳人,助教、硕士,西华大学宜宾校区管委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资助科研项目“新时期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研究”(项目编号:SZY201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