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环节,彰显目标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hf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活动目标是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设计活动时,要综合考虑目标与过程之间的关系,把目标与过程融合在一起看待,活动设计中的目标与过程是一个交融、渗透、依存、促进的整体。
  关键词:活动目标;追随幼儿;师幼互动
  集体教学活动,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而且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活动过程。目标的制定决定着集体活动的价值取向,过程的匹配影响着目标的达成情况,两者都是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
  一、追随幼儿,定位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境地:挑战太低造成幼儿不满足于此;挑战太高幼儿无法达到而放弃。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客观分析幼儿年龄特点,然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制订目标。
  【案例1】各族人民心连心
  “少数民族”题材的集体活动,本身就是一塊“硬石头”,容易陷入“传授式”的教学“雷区”。面对这样的情况,挑战“高度”要略高于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而并非让幼儿“遥不可及”。怎么做?以“服饰、民居、特色”作为三段体的教学环节,让幼儿将每个民族都割裂开来,无形之间增加了难度,幼儿更加适宜一口口地“啃骨头”,即先将某个民族的服饰、民居、特色弄清楚,再逐步转移到其他少数民族。
  【我的思考】在定位活动目标时,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教师要学会追随幼儿的发展轨迹,确定活动的挑战高度,才能让挑战有支撑、让难点有考证、让目标有依据。
  二、师幼互动,推进目标
  “师幼互动”如今已成为幼教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评价教学活动时,更注重孩子在活动中与老师的回应、互动,这也是证明活动过程的有效性、适宜性。“师幼互动”更能将集体活动推向高潮,推进目标的实现。
  【案例2】名字的秘密
  在“我是中国人”主题背景下,开展“名字的秘密”集体活动,环节依次为:寻找自己的名字、比较姓氏的异同、说说自己名字的含义、写写名字。每一个步骤都为达成目标所服务,推循“将名字进行到底”的活动意图。活动中幼儿的回应引起了我的深度思考:“为何活动中实现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师:“刚才你们都说了自己名字的含义,其实在黑板上,还有一个大人的名字,谁能把它找出来。”
  A:“第二排第三个。”
  师:“对,是我的名字,浦霞晖。你们想知道我名字的意思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想知道。”
  师:“我姓浦是跟我爸爸姓,‘霞晖’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出生的时候是早晨,二是爸爸妈妈希望我长大后像阳光一样漂亮。”
  B:“老师,你已经很漂亮了。”
  C:“对呀,老师你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瞬间,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我被孩子们的回应给弄得手足无措,可孩子们的议论声仍然此起彼伏。
  【我的思考】活动能够实现有效互动的关键,是我把自己名字含义的细节穿插在活动中,也许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策略,但是却激起了涟漪,活跃了课堂气氛,孩子们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反应,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由此可见,一些引发幼儿共鸣、激发幼儿兴趣的教学手段,会凸现活动的目标,更是实现师幼互动的捷径。
  三、浓缩目标,环环相扣
  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教师往往为了让幼儿能在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就将目标制定得面面俱到,目标范围涉及太广。看似孩子学得充实,实则“蜻蜓点水”,没有深度探究和启发引导。所以目标的制定不在于广而宽,更注重的是少而精。
  【案例3】树真好
  活动分成以下几个环节:说说树—认认树—比较常绿树、落叶树—讨论树的好处—如何保护树。活动中交流“树的好处”时,幼儿的经验较少,只知道树可以做纸、家具、乘凉等。进一步涉及树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孩子们并未作答。在讨论“树很有用,我们该怎样保护树呢”时幼儿只寥寥地说了几句,如:浇水、植树、不破坏,至于要借此萌发幼儿护绿的情感,就可谓差之千里了。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环节多,但每一个知识点都是肤浅地讨论,挖得不深,说得不透,给孩子们认知上的冲击不够。所以,在活动设计时要考虑细致,要挖掘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要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我的思考】一次集体活动不在于要将知识点“遍地开花”,而是要让孩子获得亲身感受。在制定目标时切口要有所取舍,目标要尽量具体;环节也不在于多,而应力求环环相扣,紧凑有效。
  在一次次的实践与摸索中我发现,目标的制定与策略的选择是相互牵引、相互联系着的,目标为策略指明抵达的航向,策略给目标提供航行的途径,显然,教学策略是否运用得当、是否起到理想的效果,都将决定着目标的落实度。所以,目标的制定与策略的选择就成为活动设计的先决条件,目标与策略的匹配情况也成为衡量一次活动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走近“新教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浦霞晖,女,本科学历,就职单位:古猗幼儿园。
其他文献
摘 要:水墨画是中华民族具有特色的绘画艺术。在组织水墨画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以“趣”为出发点,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  关键词:幼儿;趣味;水墨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
摘 要:语文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小学阶段,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够制定出科学高效的教学策略,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中吸收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教学策略  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要做到精心开展备课,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其次,在
摘 要: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科素养。模型思想的培养要从教材出发,教材的编排遵循着模型思想,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挖掘教材中的建模思想,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探究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答问题,真正地用活教材。  关键词:模型思想;分析;教材;渗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数据分析观念是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史宁中教授说:“统计教学的正确价值取向是把统计看成一种策略,让学生自主产生统计的需要。要让学生亲历一种过程,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会一种眼光,从统计的角度看生活。也就是说,统计的眼光不是教出来的,需要在实践中发现、培养。统计与概率”教学时“要做到真情境真问题”。厦门市湖里区第二实验小学邵庆德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给我深深的启迪。  一、课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促使教师更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作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教育理念远比教育方法更重要。理念是泉眼,方法是泉水,只要教育理念清晰正确,将会引申出千万个充满智慧的教育方法。将国培语文教师学习计划中接受的培训,从教学方法的创新到教育理念的更新,从新课改的思考到自我教学的反思,都是一场非凡的成长历程。这样的语文教育学习是一次奇妙的生命之旅,更是一次来自生命的蜕变。  关键词:课堂教学
摘 要:残疾儿童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身体上或者是智力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残疾,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不及正常儿童,但是他们享有的权利是与正常儿童一样的,他们也应该享有正当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送教上门”就是这样一种新颖的、能够保障残疾儿童享受教育权利的重要安置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残疾儿童的入学率,那么,就对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相关情况做一探讨。  关键词: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研究  重度残疾
提到“十年”,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香港歌星陈奕迅的那首经典歌曲,又或嘴里会不经意地读出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但此时,这个词却代表了我的心路历程。  曾经读书时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这是提醒人们在人生的旅行中,要常常停下来俯察我们的灵魂,跟自我对话;走出去仰望头顶的星空,和宇宙商量。  在我眼中,教育,就是一场生命的旅行!而最大的幸福,莫过于静静地欣赏花朵开放的绚烂,聆听生命
摘 要:学前幼儿教育对于孩子是个重要的教育过程,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既要基于儿童自然成长的根本进行教育,又要合理地将儿童的发展纳入社会需求的发展轨道,这对于幼儿教师和儿童家长来说都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幼儿教师是个不容忽视的角色。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肩膀上的任务非常重,既要全面掌握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又要顺应时代变化合理地把握好儿童发展的规律。儿童最喜欢的就是做游戏,教师要充分地建立好游
今天上了《牛郎织女》这节组内研讨课,这是篇流传千古以爱情为主题的民间故事,在备课的时候我觉得这篇课文不太好上,孩子对于爱情的理解应该很困难,毕竟这些离孩子很遥远,也是我们家长特意回避的问题,在备课时我又害怕这样的点拨会引起学生早熟、早恋。到底渗透还是不渗透这个敏感的話题?后来我觉得适当的渗透是必要的,毕竟这是篇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也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既然编者把它安排到六年级课文上,自然也有
摘 要:小学品德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针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存在一些误区,我校课题组教师立足课程性质,结合教学实际,致力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效整合的探索,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上研讨课、积累课程资源等大胆尝试,发挥各种信息媒体的最佳效能,改变了信息技术与品德教学因种种原因不能有效整合的艰难局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