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活动目标是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设计活动时,要综合考虑目标与过程之间的关系,把目标与过程融合在一起看待,活动设计中的目标与过程是一个交融、渗透、依存、促进的整体。
关键词:活动目标;追随幼儿;师幼互动
集体教学活动,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而且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活动过程。目标的制定决定着集体活动的价值取向,过程的匹配影响着目标的达成情况,两者都是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
一、追随幼儿,定位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境地:挑战太低造成幼儿不满足于此;挑战太高幼儿无法达到而放弃。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客观分析幼儿年龄特点,然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制订目标。
【案例1】各族人民心连心
“少数民族”题材的集体活动,本身就是一塊“硬石头”,容易陷入“传授式”的教学“雷区”。面对这样的情况,挑战“高度”要略高于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而并非让幼儿“遥不可及”。怎么做?以“服饰、民居、特色”作为三段体的教学环节,让幼儿将每个民族都割裂开来,无形之间增加了难度,幼儿更加适宜一口口地“啃骨头”,即先将某个民族的服饰、民居、特色弄清楚,再逐步转移到其他少数民族。
【我的思考】在定位活动目标时,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教师要学会追随幼儿的发展轨迹,确定活动的挑战高度,才能让挑战有支撑、让难点有考证、让目标有依据。
二、师幼互动,推进目标
“师幼互动”如今已成为幼教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评价教学活动时,更注重孩子在活动中与老师的回应、互动,这也是证明活动过程的有效性、适宜性。“师幼互动”更能将集体活动推向高潮,推进目标的实现。
【案例2】名字的秘密
在“我是中国人”主题背景下,开展“名字的秘密”集体活动,环节依次为:寻找自己的名字、比较姓氏的异同、说说自己名字的含义、写写名字。每一个步骤都为达成目标所服务,推循“将名字进行到底”的活动意图。活动中幼儿的回应引起了我的深度思考:“为何活动中实现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师:“刚才你们都说了自己名字的含义,其实在黑板上,还有一个大人的名字,谁能把它找出来。”
A:“第二排第三个。”
师:“对,是我的名字,浦霞晖。你们想知道我名字的意思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想知道。”
师:“我姓浦是跟我爸爸姓,‘霞晖’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出生的时候是早晨,二是爸爸妈妈希望我长大后像阳光一样漂亮。”
B:“老师,你已经很漂亮了。”
C:“对呀,老师你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瞬间,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我被孩子们的回应给弄得手足无措,可孩子们的议论声仍然此起彼伏。
【我的思考】活动能够实现有效互动的关键,是我把自己名字含义的细节穿插在活动中,也许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策略,但是却激起了涟漪,活跃了课堂气氛,孩子们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反应,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由此可见,一些引发幼儿共鸣、激发幼儿兴趣的教学手段,会凸现活动的目标,更是实现师幼互动的捷径。
三、浓缩目标,环环相扣
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教师往往为了让幼儿能在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就将目标制定得面面俱到,目标范围涉及太广。看似孩子学得充实,实则“蜻蜓点水”,没有深度探究和启发引导。所以目标的制定不在于广而宽,更注重的是少而精。
【案例3】树真好
活动分成以下几个环节:说说树—认认树—比较常绿树、落叶树—讨论树的好处—如何保护树。活动中交流“树的好处”时,幼儿的经验较少,只知道树可以做纸、家具、乘凉等。进一步涉及树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孩子们并未作答。在讨论“树很有用,我们该怎样保护树呢”时幼儿只寥寥地说了几句,如:浇水、植树、不破坏,至于要借此萌发幼儿护绿的情感,就可谓差之千里了。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环节多,但每一个知识点都是肤浅地讨论,挖得不深,说得不透,给孩子们认知上的冲击不够。所以,在活动设计时要考虑细致,要挖掘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要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我的思考】一次集体活动不在于要将知识点“遍地开花”,而是要让孩子获得亲身感受。在制定目标时切口要有所取舍,目标要尽量具体;环节也不在于多,而应力求环环相扣,紧凑有效。
在一次次的实践与摸索中我发现,目标的制定与策略的选择是相互牵引、相互联系着的,目标为策略指明抵达的航向,策略给目标提供航行的途径,显然,教学策略是否运用得当、是否起到理想的效果,都将决定着目标的落实度。所以,目标的制定与策略的选择就成为活动设计的先决条件,目标与策略的匹配情况也成为衡量一次活动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走近“新教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浦霞晖,女,本科学历,就职单位:古猗幼儿园。
关键词:活动目标;追随幼儿;师幼互动
集体教学活动,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而且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活动过程。目标的制定决定着集体活动的价值取向,过程的匹配影响着目标的达成情况,两者都是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
一、追随幼儿,定位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境地:挑战太低造成幼儿不满足于此;挑战太高幼儿无法达到而放弃。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客观分析幼儿年龄特点,然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制订目标。
【案例1】各族人民心连心
“少数民族”题材的集体活动,本身就是一塊“硬石头”,容易陷入“传授式”的教学“雷区”。面对这样的情况,挑战“高度”要略高于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而并非让幼儿“遥不可及”。怎么做?以“服饰、民居、特色”作为三段体的教学环节,让幼儿将每个民族都割裂开来,无形之间增加了难度,幼儿更加适宜一口口地“啃骨头”,即先将某个民族的服饰、民居、特色弄清楚,再逐步转移到其他少数民族。
【我的思考】在定位活动目标时,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教师要学会追随幼儿的发展轨迹,确定活动的挑战高度,才能让挑战有支撑、让难点有考证、让目标有依据。
二、师幼互动,推进目标
“师幼互动”如今已成为幼教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评价教学活动时,更注重孩子在活动中与老师的回应、互动,这也是证明活动过程的有效性、适宜性。“师幼互动”更能将集体活动推向高潮,推进目标的实现。
【案例2】名字的秘密
在“我是中国人”主题背景下,开展“名字的秘密”集体活动,环节依次为:寻找自己的名字、比较姓氏的异同、说说自己名字的含义、写写名字。每一个步骤都为达成目标所服务,推循“将名字进行到底”的活动意图。活动中幼儿的回应引起了我的深度思考:“为何活动中实现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师:“刚才你们都说了自己名字的含义,其实在黑板上,还有一个大人的名字,谁能把它找出来。”
A:“第二排第三个。”
师:“对,是我的名字,浦霞晖。你们想知道我名字的意思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想知道。”
师:“我姓浦是跟我爸爸姓,‘霞晖’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出生的时候是早晨,二是爸爸妈妈希望我长大后像阳光一样漂亮。”
B:“老师,你已经很漂亮了。”
C:“对呀,老师你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瞬间,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我被孩子们的回应给弄得手足无措,可孩子们的议论声仍然此起彼伏。
【我的思考】活动能够实现有效互动的关键,是我把自己名字含义的细节穿插在活动中,也许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策略,但是却激起了涟漪,活跃了课堂气氛,孩子们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反应,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由此可见,一些引发幼儿共鸣、激发幼儿兴趣的教学手段,会凸现活动的目标,更是实现师幼互动的捷径。
三、浓缩目标,环环相扣
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教师往往为了让幼儿能在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就将目标制定得面面俱到,目标范围涉及太广。看似孩子学得充实,实则“蜻蜓点水”,没有深度探究和启发引导。所以目标的制定不在于广而宽,更注重的是少而精。
【案例3】树真好
活动分成以下几个环节:说说树—认认树—比较常绿树、落叶树—讨论树的好处—如何保护树。活动中交流“树的好处”时,幼儿的经验较少,只知道树可以做纸、家具、乘凉等。进一步涉及树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孩子们并未作答。在讨论“树很有用,我们该怎样保护树呢”时幼儿只寥寥地说了几句,如:浇水、植树、不破坏,至于要借此萌发幼儿护绿的情感,就可谓差之千里了。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环节多,但每一个知识点都是肤浅地讨论,挖得不深,说得不透,给孩子们认知上的冲击不够。所以,在活动设计时要考虑细致,要挖掘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要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我的思考】一次集体活动不在于要将知识点“遍地开花”,而是要让孩子获得亲身感受。在制定目标时切口要有所取舍,目标要尽量具体;环节也不在于多,而应力求环环相扣,紧凑有效。
在一次次的实践与摸索中我发现,目标的制定与策略的选择是相互牵引、相互联系着的,目标为策略指明抵达的航向,策略给目标提供航行的途径,显然,教学策略是否运用得当、是否起到理想的效果,都将决定着目标的落实度。所以,目标的制定与策略的选择就成为活动设计的先决条件,目标与策略的匹配情况也成为衡量一次活动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走近“新教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浦霞晖,女,本科学历,就职单位:古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