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农村学校软硬件欠缺,生物教学质量一直难如人意。在新课改革背景下,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研究,本文就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质量问题,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探索了“优化教材、简省装置、简化程序、漫画点睛、浓缩记忆”教学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 生物教学 教学策略 去芜存菁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阶段的各种投入,“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的局面有所缓解,但短时间内仍然无法满足新课程的需要。调查发现, “生物是副科”传统观念和“中考指挥棒”的惯性作用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生物学科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上农村中小学生科学基本知识普遍薄弱,学习困难,传统教学已经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笔者从实际出发,潜心探索多年,以“去芜存菁”策略,即运用“优化教材、简省装置、简化程序、漫画点睛、浓缩记忆”等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优化教材”
对于需要和其他学科知识衔接,思维跳跃比较大的学习内容,由于农村初中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也缺少上网上图书馆等自学渠道,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因此有必要重新组织教材,逐级搭台,步步推进,形成简洁明了的指导思路,使之符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学情。
例如,生物新课程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探究活动。教材上所给指导思路是:
“暗处理(其意是除去叶片旧有的淀粉)→遮盖部分叶片(其意是设置有光照和无光照的两种环境)→光照→脱色(其意是防止叶绿素干扰淀粉的显色)→滴碘显色(其意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紫色的特性证明叶片上哪些部位存在淀粉)”。
农村学生因缺乏生物、化学知识背景,课堂上学生提出诸多疑问:滴碘显色能说明淀粉存在吗?为什么要暗处理?暗处理真的能除去淀粉吗?叶子上原来真的有淀粉存在吗?
关键问题在于,多数学生在小学期间因不重视,还没有学好淀粉的碘液显色检验法,甚至了无记忆。要是安排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结果又变成了“为实验而实验”无意义的机械操作。如果告诉他们每一步操作的理由,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了。因此有必要将这种思路打破重新调整:
1.演示“淀粉遇碘变蓝紫色”的实验。使学生掌握淀粉的这一特性,并掌握鉴别淀粉的方法。
2.将实验对象植物的任意几张叶子摘下,脱色,滴碘显色。使学生形成“叶子在暗处理前是有淀粉的”。
3.将多片叶进行暗处理,任取一片脱色,滴碘显色。使学生认识到暗处理能除去原有淀粉。
4.任意选取一张已暗处理的叶片,进行半张光照半小时。脱色,显色。
实验结果很直观地表明一个结论:光合作用果然能制造淀粉!
这种设计思路简洁明了,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加强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探究进程更趋于合理化。
二、“简省装置,简化程序”
有些探究活动,按常规,使用仪器多,操作繁琐,容易顾此失彼。吃透实验探究活动的原理、目的,利用身边一些日常用品,做成理想的简易装置,实现低成本,易操作。既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还有利于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实验探究活动,按教材主要仪器有500ml烧杯、试管、短颈漏斗,实验操作也不够简便。简省简化做法是:
用一个560ml的常见纯净水塑料瓶就能很好的代替了上述一套仪器。瓶子内装好绿藻后,注满碳酸钠稀溶液,挤压瓶体使其溢出10ml,拧紧瓶盖,不使空气进入使,瓶子呈瘪下状态。移到阳光下进行了光照,绿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将瘪下的瓶子填充恢复至原状,打开瓶盖检验所得气体。
三、“漫画点睛”
漫画是绘画艺术,它以简捷、直观的、夸张的手法表现生活,更充满着智慧和哲理。借鉴漫画,把它的幽默、智慧和哲理性融入教学中,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高深的问题通俗化,生动地揭示生物科学问题。
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难点重点是:外界气体如何进入人体组织细胞。涉及器官较多,有肺、肺泡、毛细血管、组织细胞,空间上又有几个转换,还有人体内环境的平衡问题。为方便学生理解,我用人性化动作、表情、箭头和文字符号,以及天平符号,概括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当学生自习完教材后,展示这幅漫画给他们,他们觉得真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还不失有些温馨感觉。
四、“浓缩记忆”
研究表明:内容较少的信息容易记住;形象具体的,记忆程度高。根据这个原理,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记忆方法时,采用了“精简浓缩法”。即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形成高度精练的文字或图式。本人主要根据自己实际,采用歌诀、概念图、思维导图、维恩图和漫画等方法。
歌诀法是把一些枯燥的记忆内容编成口诀、顺口溜等来记忆。琅琅上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记忆。
如细胞分裂过程可记为“染体复制排中央,均分两份移两端,中间长膜成两厢”。显微镜的操作使用,我就一边演示,一边念口诀:“一托一握摆中央,安装两镜后对光,调好光线装片上,注目侧面物镜降,慢调细看镜中像。”种子结构和种子萌发,我就和学生一起编歌:“种子结构皮和胚,胚根胚芽和胚轴,还有肥肥一子叶。水足氧够温适宜,破土是根先出列。”再如根尖结构,可编成:“白毛密密成熟区,腰肢细长伸长区,分分裂裂分生区,敢打头阵是根冠。”肾单位结构编成“彩线紧把小蛇绕,小蛇猛将彩线咬。”
“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图式理论对于向学生解释知识结构并提高其对信息的回忆能力非常有效。在教学中,我采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维恩图、漫画等图式策略来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和加强记忆。如雄花雌花的结构对比,我就采用维恩图来归纳。
“去芜存菁”作为一种教学策略,重在创新性浓缩,对知识构建和记忆进行了大胆尝试,容易激起学习兴趣,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其短处,可能不利于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一些基本操作如掌握一些基本仪器(如漏斗、试管等使用和操作)技能操作训练的达成。
【关键词】农村初中 生物教学 教学策略 去芜存菁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阶段的各种投入,“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的局面有所缓解,但短时间内仍然无法满足新课程的需要。调查发现, “生物是副科”传统观念和“中考指挥棒”的惯性作用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生物学科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上农村中小学生科学基本知识普遍薄弱,学习困难,传统教学已经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笔者从实际出发,潜心探索多年,以“去芜存菁”策略,即运用“优化教材、简省装置、简化程序、漫画点睛、浓缩记忆”等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优化教材”
对于需要和其他学科知识衔接,思维跳跃比较大的学习内容,由于农村初中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也缺少上网上图书馆等自学渠道,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因此有必要重新组织教材,逐级搭台,步步推进,形成简洁明了的指导思路,使之符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学情。
例如,生物新课程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探究活动。教材上所给指导思路是:
“暗处理(其意是除去叶片旧有的淀粉)→遮盖部分叶片(其意是设置有光照和无光照的两种环境)→光照→脱色(其意是防止叶绿素干扰淀粉的显色)→滴碘显色(其意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紫色的特性证明叶片上哪些部位存在淀粉)”。
农村学生因缺乏生物、化学知识背景,课堂上学生提出诸多疑问:滴碘显色能说明淀粉存在吗?为什么要暗处理?暗处理真的能除去淀粉吗?叶子上原来真的有淀粉存在吗?
关键问题在于,多数学生在小学期间因不重视,还没有学好淀粉的碘液显色检验法,甚至了无记忆。要是安排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结果又变成了“为实验而实验”无意义的机械操作。如果告诉他们每一步操作的理由,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了。因此有必要将这种思路打破重新调整:
1.演示“淀粉遇碘变蓝紫色”的实验。使学生掌握淀粉的这一特性,并掌握鉴别淀粉的方法。
2.将实验对象植物的任意几张叶子摘下,脱色,滴碘显色。使学生形成“叶子在暗处理前是有淀粉的”。
3.将多片叶进行暗处理,任取一片脱色,滴碘显色。使学生认识到暗处理能除去原有淀粉。
4.任意选取一张已暗处理的叶片,进行半张光照半小时。脱色,显色。
实验结果很直观地表明一个结论:光合作用果然能制造淀粉!
这种设计思路简洁明了,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加强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探究进程更趋于合理化。
二、“简省装置,简化程序”
有些探究活动,按常规,使用仪器多,操作繁琐,容易顾此失彼。吃透实验探究活动的原理、目的,利用身边一些日常用品,做成理想的简易装置,实现低成本,易操作。既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还有利于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实验探究活动,按教材主要仪器有500ml烧杯、试管、短颈漏斗,实验操作也不够简便。简省简化做法是:
用一个560ml的常见纯净水塑料瓶就能很好的代替了上述一套仪器。瓶子内装好绿藻后,注满碳酸钠稀溶液,挤压瓶体使其溢出10ml,拧紧瓶盖,不使空气进入使,瓶子呈瘪下状态。移到阳光下进行了光照,绿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将瘪下的瓶子填充恢复至原状,打开瓶盖检验所得气体。
三、“漫画点睛”
漫画是绘画艺术,它以简捷、直观的、夸张的手法表现生活,更充满着智慧和哲理。借鉴漫画,把它的幽默、智慧和哲理性融入教学中,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高深的问题通俗化,生动地揭示生物科学问题。
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难点重点是:外界气体如何进入人体组织细胞。涉及器官较多,有肺、肺泡、毛细血管、组织细胞,空间上又有几个转换,还有人体内环境的平衡问题。为方便学生理解,我用人性化动作、表情、箭头和文字符号,以及天平符号,概括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当学生自习完教材后,展示这幅漫画给他们,他们觉得真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还不失有些温馨感觉。
四、“浓缩记忆”
研究表明:内容较少的信息容易记住;形象具体的,记忆程度高。根据这个原理,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记忆方法时,采用了“精简浓缩法”。即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形成高度精练的文字或图式。本人主要根据自己实际,采用歌诀、概念图、思维导图、维恩图和漫画等方法。
歌诀法是把一些枯燥的记忆内容编成口诀、顺口溜等来记忆。琅琅上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记忆。
如细胞分裂过程可记为“染体复制排中央,均分两份移两端,中间长膜成两厢”。显微镜的操作使用,我就一边演示,一边念口诀:“一托一握摆中央,安装两镜后对光,调好光线装片上,注目侧面物镜降,慢调细看镜中像。”种子结构和种子萌发,我就和学生一起编歌:“种子结构皮和胚,胚根胚芽和胚轴,还有肥肥一子叶。水足氧够温适宜,破土是根先出列。”再如根尖结构,可编成:“白毛密密成熟区,腰肢细长伸长区,分分裂裂分生区,敢打头阵是根冠。”肾单位结构编成“彩线紧把小蛇绕,小蛇猛将彩线咬。”
“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图式理论对于向学生解释知识结构并提高其对信息的回忆能力非常有效。在教学中,我采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维恩图、漫画等图式策略来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和加强记忆。如雄花雌花的结构对比,我就采用维恩图来归纳。
“去芜存菁”作为一种教学策略,重在创新性浓缩,对知识构建和记忆进行了大胆尝试,容易激起学习兴趣,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其短处,可能不利于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一些基本操作如掌握一些基本仪器(如漏斗、试管等使用和操作)技能操作训练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