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理心理学指出:当学生精神饱满时,脑下垂体就会使内分泌系统积极活动,肾上腺素加速分泌,血糖增加,新陈代谢过程加快,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水平提高。在这种情绪下学习,效率高并且不易疲劳。在相反的情绪下,则血糖减少,新陈代谢减缓,整个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学习效率不高,并且容易疲劳。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在我们普通中学,面对那些起点低、基礎差,甚至对学习有厌倦情绪的孩子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拨动他们的心弦,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是他们的精力持续集中在四十五分钟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体会如下。
一、由同学们所熟悉的现象入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
心理学家的实验和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都说明,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富有启发性或联系实际的问题,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有效的。
正象许多物理老师做过的那样、在讲动量时,首先问同学们: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掉在土地上不易摔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先提问:一块砖头和一枚硬币同时从楼上落下,哪个先着地?很多同学根据自己的感觉回答道:“砖头!”这时老师不急于否定,而是通过讲有关的故事,或做过毛钱管实验。这样,同学们才在信服中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给新知识的讲授创设了良好的情景。
二、把握时机,恰当设疑,活跃气氛,使兴奋持续下去
一堂课中,新概念、规律得出后,同学们很容易产生松懈情绪。这时,老师在总结中再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同学们已听不进去了。若老师把要强调的东西巧妙地化为一个富有色彩的问题,并适当地带上点风趣,则可使同学们在倦怠中再振作,加深对课堂主要内容的消化理解。
例如,在讲摩擦力一节时,主要介绍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大小,其中静摩擦力是个难点。在这堂课内容中,最易引起同学们大脑兴奋的是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我是以同学们容易接受的水平方向推桌子,但没推动为例来介绍静摩擦力的。课堂总结时,若再举水平方向的例子就没什么新意了,因陋就简地把黑板擦按在黑板面上,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出它受力情况,然后问:“我手指对黑板擦压力不断增大过程中、黑板擦受力情况如何?”
有人立即答道:“因为f=μN,所以N增大,f也增大。”
我便借题发挥道:“那黑板擦受的摩擦力增到大于重力时,它就该沿黑板面“爬”上去了?”
同学们哈哈大笑,而后兴奋、思考:怎么回事呢?于是变被动地信口回答问题为主动地探索,强化了静摩擦力的最大值问题。
随后,老师再接着问:若手指压力逐渐减小,黑板擦会怎样?
同学们就可以自己分析得出:黑板擦受到黑板的支持力也逐渐减小,当手指压力大小恰能使静摩擦力等于重力时,黑板擦刚好能保持静止,继续减小手指压力,则黑板擦受静摩擦力小于重力而滑下,从而理解了静摩擦力的变化问题。
三、随机应变,不断激疑,使思维活跃下去
教学是一个不断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教师要善于“激疑“。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就是掌握知识促进智力发展的过程。
在一次机械能的复习课中,有一道基本训练的小题:一个物体沿光滑斜面滑上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老师以为题中有“光滑”二字,同学们一定能答出守恒,没想到题一出现,很多同学都答不守恒,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有外力对物体做了功。这暴露了同学们所学的知识有缺陷。老师立即抓住整个矛盾追问下去:什么外力?
有的说是推力,有的说是拉力。
老师再问:施力物体是什么?
这下把同学们问住了,他们冷静下来,再看看题,题中找不出施力物体,便有沉不住气的同学说:“是人,是人把物体推上去的。”
老师又问:“根据什么说是人呢?”
答道:“不给力,物体不能滑上去呀!”
这时如果老师急于指出错误,说明正确答案,那么同学们还是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若继续用疑问调动同学们思维积极性,让他们通过探讨自己教育自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于是老师接着反问道:“那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了?”
同学们听到这句熟悉的错话,立即本能地答道:“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又问:“题中说物体加速上去了吗?”
同学们再审题后,有点失望地回答:“没有。”
“那么物体上滑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时同学们的思考被激发到制高点,看着他们那迷茫的神情,老师再轻轻地点拨道:“竖直上抛的原因是什么?”于是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高兴地说出:“啊!有初速度!”
至此,物体运动的原因明白了,再把同学们的思维引回到原题上去,重新考虑和回答这个问题,不但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还进一步澄清了掩盖起来的物题,同学们也在一系列思索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在我们普通中学,面对那些起点低、基礎差,甚至对学习有厌倦情绪的孩子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拨动他们的心弦,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是他们的精力持续集中在四十五分钟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体会如下。
一、由同学们所熟悉的现象入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
心理学家的实验和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都说明,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富有启发性或联系实际的问题,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有效的。
正象许多物理老师做过的那样、在讲动量时,首先问同学们: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掉在土地上不易摔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先提问:一块砖头和一枚硬币同时从楼上落下,哪个先着地?很多同学根据自己的感觉回答道:“砖头!”这时老师不急于否定,而是通过讲有关的故事,或做过毛钱管实验。这样,同学们才在信服中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给新知识的讲授创设了良好的情景。
二、把握时机,恰当设疑,活跃气氛,使兴奋持续下去
一堂课中,新概念、规律得出后,同学们很容易产生松懈情绪。这时,老师在总结中再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同学们已听不进去了。若老师把要强调的东西巧妙地化为一个富有色彩的问题,并适当地带上点风趣,则可使同学们在倦怠中再振作,加深对课堂主要内容的消化理解。
例如,在讲摩擦力一节时,主要介绍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大小,其中静摩擦力是个难点。在这堂课内容中,最易引起同学们大脑兴奋的是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我是以同学们容易接受的水平方向推桌子,但没推动为例来介绍静摩擦力的。课堂总结时,若再举水平方向的例子就没什么新意了,因陋就简地把黑板擦按在黑板面上,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出它受力情况,然后问:“我手指对黑板擦压力不断增大过程中、黑板擦受力情况如何?”
有人立即答道:“因为f=μN,所以N增大,f也增大。”
我便借题发挥道:“那黑板擦受的摩擦力增到大于重力时,它就该沿黑板面“爬”上去了?”
同学们哈哈大笑,而后兴奋、思考:怎么回事呢?于是变被动地信口回答问题为主动地探索,强化了静摩擦力的最大值问题。
随后,老师再接着问:若手指压力逐渐减小,黑板擦会怎样?
同学们就可以自己分析得出:黑板擦受到黑板的支持力也逐渐减小,当手指压力大小恰能使静摩擦力等于重力时,黑板擦刚好能保持静止,继续减小手指压力,则黑板擦受静摩擦力小于重力而滑下,从而理解了静摩擦力的变化问题。
三、随机应变,不断激疑,使思维活跃下去
教学是一个不断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教师要善于“激疑“。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就是掌握知识促进智力发展的过程。
在一次机械能的复习课中,有一道基本训练的小题:一个物体沿光滑斜面滑上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老师以为题中有“光滑”二字,同学们一定能答出守恒,没想到题一出现,很多同学都答不守恒,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有外力对物体做了功。这暴露了同学们所学的知识有缺陷。老师立即抓住整个矛盾追问下去:什么外力?
有的说是推力,有的说是拉力。
老师再问:施力物体是什么?
这下把同学们问住了,他们冷静下来,再看看题,题中找不出施力物体,便有沉不住气的同学说:“是人,是人把物体推上去的。”
老师又问:“根据什么说是人呢?”
答道:“不给力,物体不能滑上去呀!”
这时如果老师急于指出错误,说明正确答案,那么同学们还是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若继续用疑问调动同学们思维积极性,让他们通过探讨自己教育自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于是老师接着反问道:“那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了?”
同学们听到这句熟悉的错话,立即本能地答道:“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又问:“题中说物体加速上去了吗?”
同学们再审题后,有点失望地回答:“没有。”
“那么物体上滑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时同学们的思考被激发到制高点,看着他们那迷茫的神情,老师再轻轻地点拨道:“竖直上抛的原因是什么?”于是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高兴地说出:“啊!有初速度!”
至此,物体运动的原因明白了,再把同学们的思维引回到原题上去,重新考虑和回答这个问题,不但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还进一步澄清了掩盖起来的物题,同学们也在一系列思索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