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学生语用之门的诀窍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ca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课标所言,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以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要达到这一目标效果,具体做法,以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例,可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正确认知语句含义
  一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经验,但对于词汇的理解积累仍然少的可怜。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频繁出现的“用词不当”现象,可资为证。这就涉及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最为基础的内容,遣词造句及其训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采取来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和体味相关词语的正确含义。
  如课文《项链》中,有“雪白”一词,以其叠用来形容“浪花”的颜色。对于该词的真正含义,很多学生是存在误解的,多被理解为事物——“白色的雪”而非颜色——“像雪一样白”。对此,教师的简单的语言纠正是无力的。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做学生理解路径的引导。如多媒体课件播放雪花飘落的情形,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雪花的颜色;然后,次第播放浪花飞溅或白色羽毛飘飞的情形,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浪花或羽毛的颜色等。这样,以几种事物的多次视觉冲击认知做理解的积累,就会帮助学生认识到“‘雪白’,不是指‘雪花’本身,而是指‘白色’这种颜色”。教学到此,学生对该词的正确理解已经基本建立,但仍未得到应有巩固。最明显的证据是学生知识迁移理解的缺位。如出示“金黄”一词,仍有学生会理解为“黄色的金子”等。因此,前述范例的教学需要继续。如出示相关表示颜色的词语“金黄”、“枣红”等及其相关视觉资料以作学生词语理解上的纠偏工作。这样,学生再次遇到类似词语,如“草绿”,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理解,“指一种绿的颜色”而非“草是绿色的”了。
  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有时也会指向其内涵的大小。如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中,有“月牙”一词。对于该词含义,第一,虽然学生知道这是指小马的脚印,但多数学生对马的脚是毫无认知的——他们没有见过真实的马蹄的样子,也就无从将马蹄印与“月牙”对上号;第二,部分学生在理解该词时,偏向“月”而不见“牙”,因而将之理解为“月亮”。这就会将该词的含义进行非法扩大化,而非本意“弯月”所指。所以,教师以视觉材料的提供为基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而不作扩大或缩小,也是极其必要的。
  二、做好品读感悟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积累语用
  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方法,朗读感悟是一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语感获得途径之一,一如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之规定“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一是要为学生的词语或文句理解提供一定的认知背景。余文森教授曾为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情境创设赋予两个维度,其一即是为学生的新知学习提供一定的认知背景以作学生的认知停靠点,并将之作为第二个维度的重要基础。对语文积累非常少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背景提供是极为重要的。它可有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来辅助对新学字词、语句或文章产生正确的理解。事实上,教材中,结合教学内容所提供的大量的精美插图,所起到的正是这一作用。如前述《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在页面下部所提供的动物足迹图,正是来辅助学生理解“小鸡画竹叶,小鸭画枫叶。小狗画梅花,小马画月牙”等语句的。
  二是一些具体的方法运用与指导。其一是读,读得通畅是基本。这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初次阅读课文中发现并标记生字,做好重点识读;然后是教师的朗读示范和引导,如以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所做出的入情入境的朗读等,以引领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给予最为直接的感悟。这也会让学生对文字的优美性产生极其美好的想象和享受。其二是写,本质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有了阅读感受,会想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以“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如学习《四季》一文,对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学生的认知是不同的。此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做书面的表达。当然,读写结合的具体方式会有很多。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水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多一些语用意识并付诸实践是必要的。这样,才会为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添砖加瓦成大厦。
  李爱婷,河北邯鄲市丛台区滏东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专题学习”是苏教版第四学段语文教材建设的一大亮点。每册教材设计一到两个专题,围绕“专题”确定阅读参考内容,以“文章选读”“资料参考”等为阅读文本,设计“思考讨论”“观察联想”“活动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既有内容选读,又给学生留足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既拓展了阅读教学内容,又将课内与课外的语文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既科学地利用了课堂教学资源,又创新开发了课外学习资源,充分留白于教师和学生,满足
字词教学滑向“边缘化”,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思路也转向更为开明、活泼的方向。面对字词教学的转变,教师在求新求变的前提下,容易陷入一些教学的误区。本文对造成语文字词教学“边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  一、“边缘化”表现及原因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字词教学陷入“边缘化”,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蜻蜓点水般的教学。字词
期刊
翻开任何一部宋词选集,我们都会大量地看到“雨”的飘洒,听到“雨”的声响,感到“雨”的情韵。词人们种种的志趣情怀,离情别绪,喜乐哀愁,似乎都随雨而来随雨而去。婉约也好,豪放也罢,又都何曾少了“雨”呢?“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周邦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等等,不胜枚举。虽说唐诗中也有“雨”的意象描写,但数量程度远不及宋词,当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美的欣赏和创作,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树立学生美好的理想。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小学所有的教材都有美育内容。我在教低年级学生识字时,发现从汉字明快的读音、形象的结构、丰富的字义上也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美育素质。于是,我把识字课上成一堂融识字、美育于一体的综合课。  一
期刊
片段(一)  阅读教学《愚公移山》  整个教学过程:疏通文意――开展辩论――剧本表演。  本课教学在进行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第二个环节。  师: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故事,那么对文中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愚智之分,该如何评论呢?请就“愚公愚,智叟智”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展开辩论,畅谈自己的看法。正方,“愚公愚,智叟智”;反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辞海》对成语的诠释为:古语常为今人所引用者,曰“成语”。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大抵为社会间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可见,成语与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它保留了古人许多的语言、思想的精华,素有古代文化的“活化石”之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成语是活在现代文中的古文,又是古文中流传下来的现代文。我们灵活运用熟知的成语辨析理解文言文,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词的活用是
期刊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促使他们具有很好的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口语交际,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也要实施创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创造力。  我们知道,学生们想象力丰富,并且善于幻想,如果在教学阶段教师能结合孩子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实施创新教育,会有效
期刊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每个单元练习中都会设置一篇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它构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的完整体系,成为了语文教科书中必不可少而又特色鲜明的一种教学组成部分。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综合能力的不断要求,这一教学内容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成为了继阅读、作文以后的又一亮点。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简要谈一谈:  一、把握内涵,是确保口语交际开展的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期刊
编者按:身处网络资讯充斥时代的我们,如何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文字中寻找有助于指导学生解读文章的助读资料,成为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难题。以前我们为没有资料发愁,现在是为资料泛滥发愁。湖南省资兴市教研室雷林宙老师的《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筛选的有效策略》一文,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读后不妨一试。福建宁德陈成龙老师和安徽舒城县冯菊荣老师的教学设计也从实践层面为我们提供了根据所教文本特征及作者所处时代,
《木假山记》一文,宋楼昉曾作以下评价:“首尾不过四百以下字,而起伏开阖,有无限曲折。”那么文章之曲折是如何表现的呢?笔者细读文本后,发现文章的曲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下面笔者就结合文章作一阐述。  一.首节迂回曲折,跌宕起伏  树木生长,“或蘖而殇”,尚未接受阳光的沐浴,尚未受到雨露的滋润,尚未享受成长的快乐,生命便匆匆宣告结束,此真不幸也。“或拱而夭”,已然长成合抱,正享受着阳光的照耀,接受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