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运用字理识字推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这里的小学语文文本包括阅读课文与诗歌内容。在阅读教学与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把生字和文本割裂开来学习,先字后文。有些有经验的老师经常会使用随文识字,或者通过生字来导入课文,解读文本。而字理识字与普通的生字解读文本不同,它更多地借助字源来辅助我们对生字的理解,通过观察、质疑、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结合字理,联系上下文深入文本,解读文本。既深化了主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自主探讨的兴趣。
关键词: 字理识字 小学语文 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2-172
一、字理识字的概念
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简而言之,就是汉字为什么这么写。我们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每个汉字的构型都存在一定的道理和依据,这是汉字的规律。得到最普遍认可的是“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但是经过“隶变”乃至当代大规模简化之后,“六书”已不能涵盖所有字形。因此江苏徐州彭城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杨洪清、朱新兰夫妇也与时俱进地对现行汉字的字形进行系统归类、科学分析,将“六书”发展为“十书”。所谓的“十书”就是把甲骨文、篆文里的一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经过隶化、简化后其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不明显的字按现行的字形归类为笔画字、部件字、存意字、存音字。
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贾国均总结提出了字理识字法,并在湖南省十二个实验学校的十七个班级开展了对应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可行的识字教学模式——字理识字教学。他认为:“字理识字教学法就是依据汉字的组成规律,借助于形与义、音间的关系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无论是“六书”还是“十书”,其实,都旨在抓住汉字的这些组构规律,指导教学与学习。
二、字理识字的实践意义
汉字是音形义结合的表意文字,然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音形义的统一性,学生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并没有理解它的构型意义。因此经常出现写错字的现象。而且错别字总是像约定好了似的,无论是同班同学,还是别班同学,无论是现届学生,还是往届学生,错误神奇地类似。而字理识字教学方式成功地規避了这些问题,学生能从根源中知道汉字的构型意义,也就避免了这样的错误。
1、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象形字就是按照事物的形体特点描绘而成的文字,具有形象的特点,易于记忆和理解。部编版教学在小学一年级上册,便出现了甲骨文。如日月水火山石等。这些字现在依然能大致看出原形的样子。一年级小朋友的直观思维是最明显的,他们对图形的兴趣近乎天性,所以象形识字非常有效。
但是也有一些象形字在演变过程中,失去了它的形,如犬,电、衣、王、斤。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追溯字源,展示其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等。小篆是一个过程期,既是原形的特点,又趋于符号化。
象形字如同一幅幅古代历史图画,将历史风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让学生沉浸在古代人类生活的画卷里。
会意就是把在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进而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表示的意义要从字与字组合的关系上显示出来。会意会意 ,见字会意。如,双人从(两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三人众(三人为众,表示人多);旦(日出地平线,表示早晨)、莫(日落草丛中,表示傍晚)、休(人在木旁休息)等。
把会意字的组构规律教给学生,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轻松快乐地记汉字。
2、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了解其构造规律对认识汉字和进行识字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这些组合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音和义。如教学形声字“泡、饱、抱、跑、炮、雹”,“泡”中的氵表意,包表声,泡是气体在水中使水鼓起来的球状体;“饱”中的饣表意,包表声,饱指吃食物吃足了;“抱”中的扌表意,包表声,抱是用手臂围住;“跑”中的足表意,包表声,跑的意思就是“足跑地也”,用脚在地上快走;“炮”中的火表意,包表声,原指“毛炙肉也”,即用火烤不去毛的肉,读第二声,意为烤、烧,引申为一种烹饪方法,后引申为武器、炸药、爆竹等,读第四声;“雹”中的雨表意,包表声,原指“雨冰也”,即由雨冻结而成原冰。学生掌握了这些以票表声的形声字的规律,再遇到“泡、饱、抱、跑、炮、雹”等字时就能触类旁通,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抓住这些字的不同形旁来区别、识记这些字就轻松容易多了。
字理识字的首要目的是开心识字,清晰记字,但是字理识字不仅仅是识字的工具,也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工具。随文识字,重点在识字;而以字解文,重点在文,识字成了解读文本的一种工具。识字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因此字理识字推动文本解读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方法了。
三、字理识字的应用方法。
字理识字将如何推动文本解读呢?下面我们以具体实例来解释一下。
1、字理识字解读诗歌内容。
如三上《山行》,一个“寒”字点明了天气。“寒”的金文为“ ”,意为“天气寒冷,人在屋中以草取暖。”
“远上寒山石径斜”,“寒山”的“寒”仅仅是天气的冷吗?“寒”字与后文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什么联系?
从字意的角度,回答了诗歌所写的时令季节。
从字意延伸的角度,如天气寒冷,人会取暖,那枫树会有什么变化呢?从而回答了“寒”与红枫的因果关系,体现了诗人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的审美情趣。
有时候古诗中会出现一些古今义变化很大的字,我们难以理解。这时可以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进行简易处理。 如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读xiù,还是读chòu?溯其字源,我们知道,“自”指鼻子,“犬”指狗,即狗臭子,是“嗅”的本字,即嗅觉,引申为气味,有时也指香气。这样一来,“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就只能读xiù了。
2、字理识字解读阅读文本内容。
如三上《带刺的朋友》一文中,刺和枣都是生字,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字理的方式去解读。
刺和枣的小篆分别是和,从字型来看,相似度“朿”部分完全一致。这就意味着它们有着密切的关联。
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这里体现了刺猥的聪明。而它最聪明的地方,就在于它善于利用自己的特点,浑身带刺。
而刺为什么这么写呢?它的左边为什么是“朿”而不是“束”呢?
我们再来看看“枣”字,你发现什么了?没错,上面也有一个“朿”字,那么“朿”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来看它的小篆,像一棵树上长了刺。是什么树?枣树。“枣”字下的两点,就是落下来的枣子。“朿”字就是长刺的树。一个长刺的动物,爬到一树长刺的树上,所以它要“缓慢地往树上爬……”这不仅是因为它怕别人发现,也是因为它怕被刺扎到。这就体现了刺猬的聪明。
3、字理识字破题,贯串全文。
如三下《我不能失信》,取“信”字来破题。信,形声字,信字从人从言, 小篆有两个写法,和,第一个是人加口,第二个是人加言,都是强调人所说的话。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即是人说的话,而且是重要的话,要说到做到的话。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从文中找到庆龄和父亲的对话,并且朗读对话。
接着我们让学生找一找庆龄说的哪句话,是她要去做到的?
她做到了吗?做到了,这就叫守信。
如果她听从了父亲的话,改天再教小珍,那么她就没有做到答应小珍的事,这就叫失信。
4、字理识字突破难点,疏通文本。
如三下《守株待兔》,其中“因释其耒而守株”的“释”和“耒”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甲骨文为,像两只手拿东西。《说文解字》,将小篆解释为“解也。从釆;釆,取其分別物也。从睪聲。”意为取下,引申为放下。在这里,就是放下的意思。而“耒”的金文就更形象了,像耕田用的工具,《说文解字》将小篆解释为“手耕曲木也”。在这里指的,就是古代耕地的农具。
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它为什么这么写,也知道了它原来是什么。朗读的时候,自然就知道应该这样读了:“因/释其耒/而守株”。
三、字理识字的应用建议。
1、教师充分准备,掌握字理,从大局观去理解字理识字。
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对教师而言,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掌握字理,知道如何查找字源,完善字源查询的渠道,如网站“汉典”,工具书《说文解字》等等。
隨着出土的文物增多,同一个字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古文字,尤其是秦统一文字以前的古文字。我们需要根据汉字演变的规律以及专家建议,选择性地运用字源,将字理识字与文本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
如“自”,原指鼻子。它的古文字就有好几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的需求,选择适合学生容易理解的字形。例如甲骨文,理由是最形象。
而在选择字理识字解读文本时,我们要从文本的整体去考虑,而不能为了字理识字而字理识字,需要根据课时安排,文本内容,学生认知基础,教师教学风格等进行统筹安排。
2、字理识字解读文本不能千篇一律,要灵活变通。
字理识字推动文本解读,并不是万能的,它必须与其他阅读方法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在运用字理识字的时候也不要一个模式到底,无论开头使用,还是中间使用,都应因文制宜,适时而为。
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可以不必出示甲骨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说。如“又”代表手,“隹”指短尾鸟。
然而,当学生问“隹”既然是指短尾鸟,为什么“孔雀”的尾巴那么长?那么雀是指孔雀吗?成语“鸦雀无声”中的“雀”指什么呢?指“麻雀”。而麻雀正好是短尾鸟。这种字理识字方法,就不是教师的课堂设计内容,而是随机而生的。
灵活处理字理识字不仅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更为佩服教师的“博学多才”,还可以因字而导,生成课堂资源,为教师所用,丰富课堂内容。
3、以图文方式进行字理识字,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包”字,《说文解字》解释,“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包”像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还未成型,被肚子包裹的样子。现在引申为包裹的意思。
图文呈现字理,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汉字之所以受到学生喜欢,主动原因还是汉字本身存在独特的魅力,汉字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还是整体汉字系统,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与汉字之间,汉字与传统文化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紧密的联系。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之以渔。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在字理识字的过程,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字理识字表面上看需要教师“渊博”的知识储备,但是实际上是我们所教的并不是知识储备,而是汉字的规律,自主学习汉字的能力。
当我们将汉字的规律传授给学生的时候,我们在以后字理识字中就要不断给孩子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如当我们在学习“骨”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问,“骨”是什么偏旁?(月)月代表是什么?这时候,学生就会说“肉,身体”。然后再通过图片,展示“骨”字的上半部分。
遇到生字的时候,我们可让学生通过字形来猜测字义。如《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中的“瓮”,我们可以轻易看出这是一个形声字,那么“瓮”的下半部分是“瓦”说明什么?
当然不是瓦做的,而是和瓦一样,是用土陶制的,结合图片,我们知道这是用土陶制的大缸。这样的大缸当然可以用石头砸破。当然这不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是突显司马光的机智。那么什么叫机智?机智就是随机应变,巧妙应对。那么砸缸的办法是怎么来的呢?靠观察——观察到缸是用土陶制的,可以用石头砸破,这样水就流出来了,人得救了。
这些都是可以引导学生对思考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得出的结论会我们教师预设得要更加精彩。
总而言之,字理识字是推动文本解读的办法,借的是巧力,而不是蛮力。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学会,认真思考,恰如其分地运用。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 许慎(汉).1998
[2]《字源识字教学手册》[M].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崔增亮. 2011
[3]《在字理识字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探讨》[D].《现代阅读》,首学良.2013 [4]小学识字教学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佟乐泉,张一清,1999
[5]《小学低段字理识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宁波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施科君.2017
[6]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D].王艳霞.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7]《小学中年级运用字理析词理解课文的基本模式探究》[D]. 《课程教育研究》, 倪静.2017
[8]《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研究》[D].《课程教育研究》,陈莉.2017
关键词: 字理识字 小学语文 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2-172
一、字理识字的概念
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简而言之,就是汉字为什么这么写。我们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每个汉字的构型都存在一定的道理和依据,这是汉字的规律。得到最普遍认可的是“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但是经过“隶变”乃至当代大规模简化之后,“六书”已不能涵盖所有字形。因此江苏徐州彭城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杨洪清、朱新兰夫妇也与时俱进地对现行汉字的字形进行系统归类、科学分析,将“六书”发展为“十书”。所谓的“十书”就是把甲骨文、篆文里的一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经过隶化、简化后其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不明显的字按现行的字形归类为笔画字、部件字、存意字、存音字。
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贾国均总结提出了字理识字法,并在湖南省十二个实验学校的十七个班级开展了对应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可行的识字教学模式——字理识字教学。他认为:“字理识字教学法就是依据汉字的组成规律,借助于形与义、音间的关系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无论是“六书”还是“十书”,其实,都旨在抓住汉字的这些组构规律,指导教学与学习。
二、字理识字的实践意义
汉字是音形义结合的表意文字,然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音形义的统一性,学生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并没有理解它的构型意义。因此经常出现写错字的现象。而且错别字总是像约定好了似的,无论是同班同学,还是别班同学,无论是现届学生,还是往届学生,错误神奇地类似。而字理识字教学方式成功地規避了这些问题,学生能从根源中知道汉字的构型意义,也就避免了这样的错误。
1、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象形字就是按照事物的形体特点描绘而成的文字,具有形象的特点,易于记忆和理解。部编版教学在小学一年级上册,便出现了甲骨文。如日月水火山石等。这些字现在依然能大致看出原形的样子。一年级小朋友的直观思维是最明显的,他们对图形的兴趣近乎天性,所以象形识字非常有效。
但是也有一些象形字在演变过程中,失去了它的形,如犬,电、衣、王、斤。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追溯字源,展示其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等。小篆是一个过程期,既是原形的特点,又趋于符号化。
象形字如同一幅幅古代历史图画,将历史风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让学生沉浸在古代人类生活的画卷里。
会意就是把在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进而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表示的意义要从字与字组合的关系上显示出来。会意会意 ,见字会意。如,双人从(两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三人众(三人为众,表示人多);旦(日出地平线,表示早晨)、莫(日落草丛中,表示傍晚)、休(人在木旁休息)等。
把会意字的组构规律教给学生,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轻松快乐地记汉字。
2、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了解其构造规律对认识汉字和进行识字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这些组合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音和义。如教学形声字“泡、饱、抱、跑、炮、雹”,“泡”中的氵表意,包表声,泡是气体在水中使水鼓起来的球状体;“饱”中的饣表意,包表声,饱指吃食物吃足了;“抱”中的扌表意,包表声,抱是用手臂围住;“跑”中的足表意,包表声,跑的意思就是“足跑地也”,用脚在地上快走;“炮”中的火表意,包表声,原指“毛炙肉也”,即用火烤不去毛的肉,读第二声,意为烤、烧,引申为一种烹饪方法,后引申为武器、炸药、爆竹等,读第四声;“雹”中的雨表意,包表声,原指“雨冰也”,即由雨冻结而成原冰。学生掌握了这些以票表声的形声字的规律,再遇到“泡、饱、抱、跑、炮、雹”等字时就能触类旁通,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抓住这些字的不同形旁来区别、识记这些字就轻松容易多了。
字理识字的首要目的是开心识字,清晰记字,但是字理识字不仅仅是识字的工具,也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工具。随文识字,重点在识字;而以字解文,重点在文,识字成了解读文本的一种工具。识字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因此字理识字推动文本解读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方法了。
三、字理识字的应用方法。
字理识字将如何推动文本解读呢?下面我们以具体实例来解释一下。
1、字理识字解读诗歌内容。
如三上《山行》,一个“寒”字点明了天气。“寒”的金文为“ ”,意为“天气寒冷,人在屋中以草取暖。”
“远上寒山石径斜”,“寒山”的“寒”仅仅是天气的冷吗?“寒”字与后文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什么联系?
从字意的角度,回答了诗歌所写的时令季节。
从字意延伸的角度,如天气寒冷,人会取暖,那枫树会有什么变化呢?从而回答了“寒”与红枫的因果关系,体现了诗人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的审美情趣。
有时候古诗中会出现一些古今义变化很大的字,我们难以理解。这时可以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进行简易处理。 如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读xiù,还是读chòu?溯其字源,我们知道,“自”指鼻子,“犬”指狗,即狗臭子,是“嗅”的本字,即嗅觉,引申为气味,有时也指香气。这样一来,“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就只能读xiù了。
2、字理识字解读阅读文本内容。
如三上《带刺的朋友》一文中,刺和枣都是生字,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字理的方式去解读。
刺和枣的小篆分别是和,从字型来看,相似度“朿”部分完全一致。这就意味着它们有着密切的关联。
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这里体现了刺猥的聪明。而它最聪明的地方,就在于它善于利用自己的特点,浑身带刺。
而刺为什么这么写呢?它的左边为什么是“朿”而不是“束”呢?
我们再来看看“枣”字,你发现什么了?没错,上面也有一个“朿”字,那么“朿”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来看它的小篆,像一棵树上长了刺。是什么树?枣树。“枣”字下的两点,就是落下来的枣子。“朿”字就是长刺的树。一个长刺的动物,爬到一树长刺的树上,所以它要“缓慢地往树上爬……”这不仅是因为它怕别人发现,也是因为它怕被刺扎到。这就体现了刺猬的聪明。
3、字理识字破题,贯串全文。
如三下《我不能失信》,取“信”字来破题。信,形声字,信字从人从言, 小篆有两个写法,和,第一个是人加口,第二个是人加言,都是强调人所说的话。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即是人说的话,而且是重要的话,要说到做到的话。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从文中找到庆龄和父亲的对话,并且朗读对话。
接着我们让学生找一找庆龄说的哪句话,是她要去做到的?
她做到了吗?做到了,这就叫守信。
如果她听从了父亲的话,改天再教小珍,那么她就没有做到答应小珍的事,这就叫失信。
4、字理识字突破难点,疏通文本。
如三下《守株待兔》,其中“因释其耒而守株”的“释”和“耒”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甲骨文为,像两只手拿东西。《说文解字》,将小篆解释为“解也。从釆;釆,取其分別物也。从睪聲。”意为取下,引申为放下。在这里,就是放下的意思。而“耒”的金文就更形象了,像耕田用的工具,《说文解字》将小篆解释为“手耕曲木也”。在这里指的,就是古代耕地的农具。
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它为什么这么写,也知道了它原来是什么。朗读的时候,自然就知道应该这样读了:“因/释其耒/而守株”。
三、字理识字的应用建议。
1、教师充分准备,掌握字理,从大局观去理解字理识字。
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对教师而言,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掌握字理,知道如何查找字源,完善字源查询的渠道,如网站“汉典”,工具书《说文解字》等等。
隨着出土的文物增多,同一个字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古文字,尤其是秦统一文字以前的古文字。我们需要根据汉字演变的规律以及专家建议,选择性地运用字源,将字理识字与文本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
如“自”,原指鼻子。它的古文字就有好几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的需求,选择适合学生容易理解的字形。例如甲骨文,理由是最形象。
而在选择字理识字解读文本时,我们要从文本的整体去考虑,而不能为了字理识字而字理识字,需要根据课时安排,文本内容,学生认知基础,教师教学风格等进行统筹安排。
2、字理识字解读文本不能千篇一律,要灵活变通。
字理识字推动文本解读,并不是万能的,它必须与其他阅读方法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在运用字理识字的时候也不要一个模式到底,无论开头使用,还是中间使用,都应因文制宜,适时而为。
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可以不必出示甲骨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说。如“又”代表手,“隹”指短尾鸟。
然而,当学生问“隹”既然是指短尾鸟,为什么“孔雀”的尾巴那么长?那么雀是指孔雀吗?成语“鸦雀无声”中的“雀”指什么呢?指“麻雀”。而麻雀正好是短尾鸟。这种字理识字方法,就不是教师的课堂设计内容,而是随机而生的。
灵活处理字理识字不仅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更为佩服教师的“博学多才”,还可以因字而导,生成课堂资源,为教师所用,丰富课堂内容。
3、以图文方式进行字理识字,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包”字,《说文解字》解释,“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包”像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还未成型,被肚子包裹的样子。现在引申为包裹的意思。
图文呈现字理,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汉字之所以受到学生喜欢,主动原因还是汉字本身存在独特的魅力,汉字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还是整体汉字系统,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与汉字之间,汉字与传统文化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紧密的联系。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之以渔。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在字理识字的过程,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字理识字表面上看需要教师“渊博”的知识储备,但是实际上是我们所教的并不是知识储备,而是汉字的规律,自主学习汉字的能力。
当我们将汉字的规律传授给学生的时候,我们在以后字理识字中就要不断给孩子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如当我们在学习“骨”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问,“骨”是什么偏旁?(月)月代表是什么?这时候,学生就会说“肉,身体”。然后再通过图片,展示“骨”字的上半部分。
遇到生字的时候,我们可让学生通过字形来猜测字义。如《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中的“瓮”,我们可以轻易看出这是一个形声字,那么“瓮”的下半部分是“瓦”说明什么?
当然不是瓦做的,而是和瓦一样,是用土陶制的,结合图片,我们知道这是用土陶制的大缸。这样的大缸当然可以用石头砸破。当然这不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是突显司马光的机智。那么什么叫机智?机智就是随机应变,巧妙应对。那么砸缸的办法是怎么来的呢?靠观察——观察到缸是用土陶制的,可以用石头砸破,这样水就流出来了,人得救了。
这些都是可以引导学生对思考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得出的结论会我们教师预设得要更加精彩。
总而言之,字理识字是推动文本解读的办法,借的是巧力,而不是蛮力。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学会,认真思考,恰如其分地运用。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 许慎(汉).1998
[2]《字源识字教学手册》[M].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崔增亮. 2011
[3]《在字理识字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探讨》[D].《现代阅读》,首学良.2013 [4]小学识字教学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佟乐泉,张一清,1999
[5]《小学低段字理识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宁波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施科君.2017
[6]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D].王艳霞.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7]《小学中年级运用字理析词理解课文的基本模式探究》[D]. 《课程教育研究》, 倪静.2017
[8]《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研究》[D].《课程教育研究》,陈莉.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