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认可,并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近阶段,学校举行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在活动中,许多教师把合作学习看成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的运用得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走入“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误区一:重结果,轻过程
现象:课堂上教师通过知识铺垫、谈话情境迁移等方法引入新课例题,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学生没有反应,教师再让学生想想有什么发现,学生还是没有反应,教师只好让学生小组讨论.于是,课堂上就开始了小组合作学习. 这时,老师也不“闲着”,深入到小组中,汇报交流时,那几个被老师光顾的小组纷纷发表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思考:在这个现象中,教师只关注了合作学习的结果,没有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不知道怎样学习. 合作前,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较为恰当的合作目标,应关注每一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倾向,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 可以把学习任务分割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小任务,让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教师要设计好合作前的准备、合作中的参与、合作后的汇报等,为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
误区二:重形式,轻实质
现象:一个青年教师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情境导入后,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数365,让学生读出来,学生高举着手要求回答,可这位教师却让同学们放下手,让他们小组讨论读法.
思考:在课堂上多次听过类似的课,不管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动不动就要合作学习,好像没有合作学习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本案例中,让学生直接回答就可以了,是没必要让学生讨论得出的.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 一个简单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就知道的问题,或让学生怎么讨论也得不出结果的问题,都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在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个体无法有效完成任务,或是受到外在条件限制,或是学生对自己产生的想法和做法有待于他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时,才有必要、有价值.
误区三:重合作,轻独立
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一个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布置后,各组学生并没有讨论,而是在独立思考,几分钟过去了,老师看时间不允许了就草草收场,进入下一个环节.
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时学生(特别是中差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更谈不上有独立的方案,很容易造成优生一言堂,使讨论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独立思考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 假如老师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思考我准备怎么办,再组织合作学习,才会有效地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矛盾,学生要参与讨论、交流,需要以自己的独立见解作为支撑,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误区四:重个性张扬,轻全面提高
现象:课堂上,4人小组讨论开始,生1滔滔不绝地在说,生2在那儿东张西望,生3低着头,玩弄着手中的笔,生4在那儿写书上的练习.
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很多时候是在复制“缺乏合作的传统的师生交往方式”,只不过是“好学生”扮演了教师的角色,那些学困生在小组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往往会在小组掩护下逃避责任. 合作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工,并在组内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让他们先说出最容易想到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合作中,让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操作活动时,应先重点指导学困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让每一位小组成员体会到:在相互信任中合作,在相互启发中学习,在相互帮助中完成任务.
误区五:重发现,轻表述
现象:小组合作后,有个别同学有发现,但说得不够明白、完整,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就代替学生表述发现的规律.
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说的条件不多,原因是时间不够,学生的观点很零乱,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急于求成,及时灌输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实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小组成员,并学会倾听其他人发言,从中学习别人优点. 对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提供发言机会,增强自信心,要大胆放手,及时引导,尽量做到让学生敢说、会说、乐说. 对问题有争议,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把多种意见综合整理,得出正确结论.
误区六:重个别鼓励,轻小组评价
现象:开展小组活动后,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发表个人意见. 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
思考:学生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评价造成的,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反思改进,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误区一:重结果,轻过程
现象:课堂上教师通过知识铺垫、谈话情境迁移等方法引入新课例题,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学生没有反应,教师再让学生想想有什么发现,学生还是没有反应,教师只好让学生小组讨论.于是,课堂上就开始了小组合作学习. 这时,老师也不“闲着”,深入到小组中,汇报交流时,那几个被老师光顾的小组纷纷发表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思考:在这个现象中,教师只关注了合作学习的结果,没有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不知道怎样学习. 合作前,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较为恰当的合作目标,应关注每一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倾向,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 可以把学习任务分割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小任务,让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教师要设计好合作前的准备、合作中的参与、合作后的汇报等,为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
误区二:重形式,轻实质
现象:一个青年教师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情境导入后,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数365,让学生读出来,学生高举着手要求回答,可这位教师却让同学们放下手,让他们小组讨论读法.
思考:在课堂上多次听过类似的课,不管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动不动就要合作学习,好像没有合作学习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本案例中,让学生直接回答就可以了,是没必要让学生讨论得出的.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 一个简单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就知道的问题,或让学生怎么讨论也得不出结果的问题,都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在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个体无法有效完成任务,或是受到外在条件限制,或是学生对自己产生的想法和做法有待于他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时,才有必要、有价值.
误区三:重合作,轻独立
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一个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布置后,各组学生并没有讨论,而是在独立思考,几分钟过去了,老师看时间不允许了就草草收场,进入下一个环节.
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时学生(特别是中差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更谈不上有独立的方案,很容易造成优生一言堂,使讨论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独立思考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 假如老师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思考我准备怎么办,再组织合作学习,才会有效地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矛盾,学生要参与讨论、交流,需要以自己的独立见解作为支撑,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误区四:重个性张扬,轻全面提高
现象:课堂上,4人小组讨论开始,生1滔滔不绝地在说,生2在那儿东张西望,生3低着头,玩弄着手中的笔,生4在那儿写书上的练习.
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很多时候是在复制“缺乏合作的传统的师生交往方式”,只不过是“好学生”扮演了教师的角色,那些学困生在小组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往往会在小组掩护下逃避责任. 合作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工,并在组内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让他们先说出最容易想到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合作中,让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操作活动时,应先重点指导学困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让每一位小组成员体会到:在相互信任中合作,在相互启发中学习,在相互帮助中完成任务.
误区五:重发现,轻表述
现象:小组合作后,有个别同学有发现,但说得不够明白、完整,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就代替学生表述发现的规律.
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说的条件不多,原因是时间不够,学生的观点很零乱,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急于求成,及时灌输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实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小组成员,并学会倾听其他人发言,从中学习别人优点. 对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提供发言机会,增强自信心,要大胆放手,及时引导,尽量做到让学生敢说、会说、乐说. 对问题有争议,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把多种意见综合整理,得出正确结论.
误区六:重个别鼓励,轻小组评价
现象:开展小组活动后,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发表个人意见. 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
思考:学生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评价造成的,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反思改进,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