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破解学前教育既难又贵的问题
对于如何破解学前教育既难又贵的问题,主流的呼声是纳入义务教育。近些年来,每年的两会上都有代表提出这样的提案。
在今年两会上,严琦委员建议幼儿园的管理和收费按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执行,并建议政府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将幼儿教育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幼儿园不再收费,而是按户籍入园。无论是民办幼儿园还是公办幼儿园,统一纳入国家财政补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焱在2008年也提过类似提案,但她的方案保守一些,只提出将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刘焱说,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拿出一年的学前教育补贴不是问题。但在世界上,除了一些福利较好的北欧国家,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做不到学前三年全免费,大多也就着眼于解决学前一年。
重庆代表团的黑新雯代表则建议制定《学前教育法》,规范全国的学前教育,尤其是要规范收费。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惠玲委员则认为,目前的主要改革方向应是加强幼儿园建设。她介绍说,天津市河西区通过大园办分园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入园难的问题。
据了解,北京也开始从2009年加快幼儿园建设,计划在3年内新增120所公办幼儿园,增加4万多个幼儿园学位容量。
最近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明确政府职责,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摊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等解决措施。
孙惠玲委员表示,纲要未提及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说明政府还将采取成本分摊机制,“但应规范学前教育管理,解决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2010年3月14日 叶铁桥/文)
混龄班孩子发展更健康
兄弟姐妹多更知心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些实验,研究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和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在揣摩别人心理方面是否存在差距。从小和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更容易感受别人的想法,并且能更加准确地推理别人的行为。而且,兄弟姐妹人数越多,在这方面的水平就越高。不过,双胞胎和三胞胎们就没有显示出这方面的优势,这是因为大家都属于同龄人。
关于混龄教育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一直是教育研究者们的热点话题。经常和大孩子“混”在一起的小年龄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加卓越。因为婴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有了这些口语表述能力较强、词汇量较多的大朋友相伴,小年龄孩子的口语能力会得到极大促进。
混龄规避竞争伤害
心理学家认为,在同龄班中,孩子间的能力和知识都差不多,发展比较落后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处于落后的位置,从而产生自卑感;一些优秀的孩子会比较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而在混龄班中,这两类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需求,能力差一点的孩子能够从和更小一点孩子的玩耍中得到乐趣,而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在年龄大一点的孩子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首先,在混龄班中,孩子的社会性得到更好发展,群体中大一点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大哥哥大姐姐的责任感。在这样的群体中,经常看到大孩子牵着小孩子的手玩或者保护小孩子,会无意识地承担一些大人的任务。而比较小的孩子会自然学习到大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比如对人有礼貌、帮助别人等,这种榜样的力量非常明显。
其次,在混龄班中,比较小的孩子的语言以及认知能力发展会非常快,混龄班等于为他们创造了一个“高级的模拟环境”。
最后,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居多,混龄班能弥补这些“独苗”天生的家庭缺失。一个孩子进入到混龄班,从一个被照顾的小朋友逐渐成长为照顾别人的大哥哥大姐姐,社会角色从一个学习者演变成一个小老师,他知道其他小朋友在想什么,积累了丰富的多层次的社交经验,并且还不断地适应和接受自己的新角色。
(《当代健康报》2010年4月2日 鲁 杰/文)
超前识字:有毒的儿童“催熟剂”
“一岁能背诵五言绝句,两岁识字2000、背诵30首以上古诗,三岁识字达到3000个,四岁左右能流畅地读书、看报纸,五六岁时会使用汉语字典,喜欢古典文学或现代文学。”这是某早教机构提出的“早期儿童教育标准”。面对这类明显忽悠人的不负责任的宣传,家长们竟趋之若鹜,争相解囊。
在这种超前识字教育的狂热与躁动中,却很少有人去反思:超前识字教育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不是孩子的真正发展所需?这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是在透支孩子未来的发展?
“学前教育的效果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往往在若干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而且是和后续教育阶段的效果综合在一起显示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表示,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心态、自信、懂得与他人交往等非智力因素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效果,但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等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了、不会与同学交往,影响学习了,这才开始重视。而这些问题大多出现在小学三年级以后。”冯晓霞表示,由于孩子的记忆是比较短暂的,除非是不停的强化,否则很难保持长久。大量识字、机械地背诵会占去孩子大量的时间,使他没有时间游戏,没有时间去和同伴交往。这对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显然是十分不利的。“许多很聪明的人最后并不是失败在智商和学业上,而是失败在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上。现在的很多心理疾病、精神疾病都与人际关系有关。”冯晓霞感慨地说。
“在幼儿教育阶段,家长是最容易被误导的,家长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眼前的效果,而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恰恰不一定是那些眼前可见的学业成果,而这些所谓教育成果有可能是短暂的,甚至有可能是弊大于利的。”冯晓霞告诉记者,如果这种学业上的教育成果是用强迫的、剥夺孩子自信、压抑孩子兴趣和想象力的方式获得的,实际上是贻害无穷的。
“超前识字这种观念,历史上早已有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晓东认为,人们自古以来对“神童”的崇拜,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喜欢神童,实际上如同站在麦田里,只喜欢那几株疯长的苗子。君不知,这几株苗子很难结出丰满的穗子。”刘晓东表示,实际上,爱迪生、爱因斯坦就不是神童,而且显得比平常的孩子还有些迟钝,但他们后来却干了大事。另一方面,“神童”也未必能干大事,宋朝的仲永就是一例。“还是让儿童按照大自然规定的速度成长发育吧。拔苗不能助长,反而会毁了一株好苗子,到头来只能是一无所获。”
“其实,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更多的不在学业上,但幼儿园也有为小学的学习作准备的内容,因为智力发展也需要有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冯晓霞表示,不强调识字并不表明不阅读,早期阅读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发展阅读理解能力。“但我们不主张脱离一定语言情境而把识字当作一个硬任务的机械训练。”
“语言文字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以儿童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刘晓东认为,当幼儿对接触到的文字感兴趣时,也不反对这时候教他认一些字。“但是,不能把识字当作学前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10日 苏 令/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搜狐网曾就“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做过一项调查:“你是否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学习尽量多的汉字、计算、背诵?”对于这个问题,55%的家长认为顺其自然最好,39%的家长表示支持孩子学更多的东西。
记者采访了两位观点不同的家长。王女士观点鲜明地表示,希望女儿学到更多的知识。“虽说小学入学是免试,但还是会有一个面试的程序,在这时候,孩子都会拼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唱歌、跳舞这些每个孩子基本都会,如果再能背诵几首唐诗,算几道数学题岂不是能赢得更多面试分,所以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尽量多学些东西,要比别的孩子超前一步。”
张先生不赞同这种看法,他认为孩子一定要自然发展,不能违背了规律,在幼儿园阶段就是好好玩耍,学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了。当然,孩子的接受能力强的话,也可以顺其自然地学习更多的东西。
记者了解到,公办幼儿园大多能遵循教育大纲,而大多数民办幼儿园都会将幼儿教育“小学化”,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迎合家长的需求;一个是自己工作方便,按程序化的方式教学能减轻教师负担。
广州市某幼儿园园长认为,在幼儿园关键还是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在幼儿教育中应尽量用各种游戏激发孩子的思维。
(《广州日报》2010年3月4日)
对于如何破解学前教育既难又贵的问题,主流的呼声是纳入义务教育。近些年来,每年的两会上都有代表提出这样的提案。
在今年两会上,严琦委员建议幼儿园的管理和收费按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执行,并建议政府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将幼儿教育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幼儿园不再收费,而是按户籍入园。无论是民办幼儿园还是公办幼儿园,统一纳入国家财政补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焱在2008年也提过类似提案,但她的方案保守一些,只提出将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刘焱说,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拿出一年的学前教育补贴不是问题。但在世界上,除了一些福利较好的北欧国家,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做不到学前三年全免费,大多也就着眼于解决学前一年。
重庆代表团的黑新雯代表则建议制定《学前教育法》,规范全国的学前教育,尤其是要规范收费。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惠玲委员则认为,目前的主要改革方向应是加强幼儿园建设。她介绍说,天津市河西区通过大园办分园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入园难的问题。
据了解,北京也开始从2009年加快幼儿园建设,计划在3年内新增120所公办幼儿园,增加4万多个幼儿园学位容量。
最近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明确政府职责,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摊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等解决措施。
孙惠玲委员表示,纲要未提及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说明政府还将采取成本分摊机制,“但应规范学前教育管理,解决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2010年3月14日 叶铁桥/文)
混龄班孩子发展更健康
兄弟姐妹多更知心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些实验,研究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和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在揣摩别人心理方面是否存在差距。从小和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更容易感受别人的想法,并且能更加准确地推理别人的行为。而且,兄弟姐妹人数越多,在这方面的水平就越高。不过,双胞胎和三胞胎们就没有显示出这方面的优势,这是因为大家都属于同龄人。
关于混龄教育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一直是教育研究者们的热点话题。经常和大孩子“混”在一起的小年龄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加卓越。因为婴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有了这些口语表述能力较强、词汇量较多的大朋友相伴,小年龄孩子的口语能力会得到极大促进。
混龄规避竞争伤害
心理学家认为,在同龄班中,孩子间的能力和知识都差不多,发展比较落后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处于落后的位置,从而产生自卑感;一些优秀的孩子会比较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而在混龄班中,这两类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需求,能力差一点的孩子能够从和更小一点孩子的玩耍中得到乐趣,而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在年龄大一点的孩子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首先,在混龄班中,孩子的社会性得到更好发展,群体中大一点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大哥哥大姐姐的责任感。在这样的群体中,经常看到大孩子牵着小孩子的手玩或者保护小孩子,会无意识地承担一些大人的任务。而比较小的孩子会自然学习到大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比如对人有礼貌、帮助别人等,这种榜样的力量非常明显。
其次,在混龄班中,比较小的孩子的语言以及认知能力发展会非常快,混龄班等于为他们创造了一个“高级的模拟环境”。
最后,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居多,混龄班能弥补这些“独苗”天生的家庭缺失。一个孩子进入到混龄班,从一个被照顾的小朋友逐渐成长为照顾别人的大哥哥大姐姐,社会角色从一个学习者演变成一个小老师,他知道其他小朋友在想什么,积累了丰富的多层次的社交经验,并且还不断地适应和接受自己的新角色。
(《当代健康报》2010年4月2日 鲁 杰/文)
超前识字:有毒的儿童“催熟剂”
“一岁能背诵五言绝句,两岁识字2000、背诵30首以上古诗,三岁识字达到3000个,四岁左右能流畅地读书、看报纸,五六岁时会使用汉语字典,喜欢古典文学或现代文学。”这是某早教机构提出的“早期儿童教育标准”。面对这类明显忽悠人的不负责任的宣传,家长们竟趋之若鹜,争相解囊。
在这种超前识字教育的狂热与躁动中,却很少有人去反思:超前识字教育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不是孩子的真正发展所需?这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是在透支孩子未来的发展?
“学前教育的效果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往往在若干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而且是和后续教育阶段的效果综合在一起显示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表示,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心态、自信、懂得与他人交往等非智力因素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效果,但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等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了、不会与同学交往,影响学习了,这才开始重视。而这些问题大多出现在小学三年级以后。”冯晓霞表示,由于孩子的记忆是比较短暂的,除非是不停的强化,否则很难保持长久。大量识字、机械地背诵会占去孩子大量的时间,使他没有时间游戏,没有时间去和同伴交往。这对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显然是十分不利的。“许多很聪明的人最后并不是失败在智商和学业上,而是失败在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上。现在的很多心理疾病、精神疾病都与人际关系有关。”冯晓霞感慨地说。
“在幼儿教育阶段,家长是最容易被误导的,家长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眼前的效果,而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恰恰不一定是那些眼前可见的学业成果,而这些所谓教育成果有可能是短暂的,甚至有可能是弊大于利的。”冯晓霞告诉记者,如果这种学业上的教育成果是用强迫的、剥夺孩子自信、压抑孩子兴趣和想象力的方式获得的,实际上是贻害无穷的。
“超前识字这种观念,历史上早已有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晓东认为,人们自古以来对“神童”的崇拜,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喜欢神童,实际上如同站在麦田里,只喜欢那几株疯长的苗子。君不知,这几株苗子很难结出丰满的穗子。”刘晓东表示,实际上,爱迪生、爱因斯坦就不是神童,而且显得比平常的孩子还有些迟钝,但他们后来却干了大事。另一方面,“神童”也未必能干大事,宋朝的仲永就是一例。“还是让儿童按照大自然规定的速度成长发育吧。拔苗不能助长,反而会毁了一株好苗子,到头来只能是一无所获。”
“其实,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更多的不在学业上,但幼儿园也有为小学的学习作准备的内容,因为智力发展也需要有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冯晓霞表示,不强调识字并不表明不阅读,早期阅读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发展阅读理解能力。“但我们不主张脱离一定语言情境而把识字当作一个硬任务的机械训练。”
“语言文字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以儿童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刘晓东认为,当幼儿对接触到的文字感兴趣时,也不反对这时候教他认一些字。“但是,不能把识字当作学前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10日 苏 令/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搜狐网曾就“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做过一项调查:“你是否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学习尽量多的汉字、计算、背诵?”对于这个问题,55%的家长认为顺其自然最好,39%的家长表示支持孩子学更多的东西。
记者采访了两位观点不同的家长。王女士观点鲜明地表示,希望女儿学到更多的知识。“虽说小学入学是免试,但还是会有一个面试的程序,在这时候,孩子都会拼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唱歌、跳舞这些每个孩子基本都会,如果再能背诵几首唐诗,算几道数学题岂不是能赢得更多面试分,所以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尽量多学些东西,要比别的孩子超前一步。”
张先生不赞同这种看法,他认为孩子一定要自然发展,不能违背了规律,在幼儿园阶段就是好好玩耍,学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了。当然,孩子的接受能力强的话,也可以顺其自然地学习更多的东西。
记者了解到,公办幼儿园大多能遵循教育大纲,而大多数民办幼儿园都会将幼儿教育“小学化”,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迎合家长的需求;一个是自己工作方便,按程序化的方式教学能减轻教师负担。
广州市某幼儿园园长认为,在幼儿园关键还是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在幼儿教育中应尽量用各种游戏激发孩子的思维。
(《广州日报》2010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