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周作人的翻译观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j3061105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学者型翻译家”周作人认为,人及人的价值具有的首要意义才使人类开始系统论证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和力量。本文认为周作人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坚持并实践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坚持“为自己翻译”、“为书翻译”与“直译”的思想。
  【关键词】周作人 翻譯 人文主义
  一、“为自己翻译”和“为书翻译”
  1944年,周作人在他的《谈翻译》一文中总结道:“正当的翻译的分数似应这样的打法,即是信五分,达三分,雅二分。假如真是为书而翻译,则信达最为重要,自然最好用白话文,……若是想要为自己而翻译的话,那么雅便是特别要紧,而且这还是俗受的雅,唯有用文言才能达到目的,不,极容易的可以达到目的。
  这一段话从白话文与文言文在翻译上的差别将翻译区分为“为自己翻译”和“为书翻译”,若要追求“雅”,即是“为自己翻译”;追求“信”与“达”,则是“为书翻译”。周作人认为文言译书不很费力而且容易讨好,是对于译者有利的,他将此称之曰“为自己而翻译”;针对这点,周作人提出了“为书而翻译”的革新观点,既然是要为书而翻译——把外国名著忠实地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就应当使用白话文,翻译的方式最好是直译。他认为:如果是为出书而翻译,则信、达最为重要,自然须得用白话文,只是似乎总缺少点雅。虽然白话文也自行其雅,但一般不当它为雅,反以为是俗。如果是为自己而翻译,那么雅便是特别要紧,并且只有用文言才能极容易地达到。尽管五四时代提倡使用白话文翻译,但周作人看来,但也未需要将文言文体一棒打死。他委婉地表示为了实现“雅”,文言文体在翻译中还是有点用处,有一定的艺术生命力的。在为《点滴》作的序中,周作人也将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的特点归结为两点:“直译的文体”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这一时期,周作人提倡直译的翻译方法,强调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注重引进新的文法和思维方式。反观他的译作个性化选择与审美,周作人是将个人的翻译趣味与他所追求的审美价值统一在人文精神的大框架之下。
  二、“直译”是周作人坚守的翻译观
  《陀螺·序》中,周作人以举例的方式从直译与死译的差异的角度进一步阐释说:“我的翻译向来用直译法,所以译文实在很不漂亮,——虽然我自由抒写的散文本来也就不漂亮。我现在还是相信直译法,因为我觉得没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直译也有条件,便是必须达意,尽汉语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保存原文的风格,表现原语的意义,换一句话就是信与达。近来似乎不免有人误会了直译的意思,以为只要一字一字地将原文换成汉语,就是直译,譬如英文的‘Lying on his back’一句,不译作‘仰卧著’而译为‘卧着在他的背上’,那便是欲求信而反不雅了。据我的意见,‘仰卧著’是直译,也可以说即意译,将它略去不译,或译作‘坦腹高卧’以至‘卧北窗下自以为羲皇上人’是胡译,‘卧着在他的背上’这一派乃是死译了。”
  我们说所谓直译就是以异质文化为本位,尽可能保其原貌的翻译方法;而以主体文化为本位,尽可能迎合译人语读者的文化心理的译法就是意译。在白话文使用尚不熟悉的语言变革时代,鲁周二兄弟顶着“硬译”的舆论压力,坚持尊重原作,不能不说他们骨子里尊崇的人文精神及人道主义对他们这一翻译风格的选择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外国文学的翻译采取“直译”的手法,这是鲁迅和周作人首先提出来的。无论从当时还是在今天看来,这都是翻译手法的一次重要的革新。
  三、“直译”、“意译”圆满调和
  周作人一生追求“中庸调和”,这一点也体现在他的译学理论上。在翻译上他从不极端,一直做着兼顾中外文化的努力。外文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和人名、地名等的翻译,向来是困扰翻译家们的难点,当时有人根据鲁迅说过的“就用原文”,提倡翻译时不用音译而直接将外文夹入汉字中。对此,周作人有不同意见,他提出了“名从主人”的音译观。他指出,鲁迅说的“就用原文”,本是指化学元素那些名词而言,那不成问题,但其中“金”、“银”、“铁”等也不得不用意译了。至于学术名词全用原文,并不合适。有些已经意译,有些原文就有几种写法,加上各国语言不同,不便实多。所以,他认为“中国对于外国专名只好用汉字译音,但如有必要时,欲求专名译音的忠实,不妨于译音下用括弧记入原文。”
  理解周作人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其对待翻译的神圣严肃态度,才能理解本文所探讨的主题。周作人的翻译思想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对原作的尊重与执着。他从翻译文学的社会功能及审美角度出发,在从事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语言观与翻译观都表现了他注重翻译文学作为文艺本身的功能的理性精神。正是这些坚持让我们看到周作人的译介的文学世界带有强烈的人文主义个性特征,这一特征让周作人的翻译世界打上了人文主义的烙印。
  参考文献:
  [1]周作人.陀螺·序.语丝.32.1925.6.22.
  [2]钱玄同.关于新文学的三件要事.见1919年12月(新青年)6.6.
  作者简介:王晓晓,1983年6月,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其他文献
在欢庆重大节日的热烈场面中,人们经常会看到大的氢气球把醒目的标语悬在半空,无数彩色的氢气球从欢腾的人群中腾空而起。  氢气球为什么能上升呢?这是因为整个气球的重量还不及它所排出的空气的重量。换句话说,气球受到的浮力(向上的)比重力(向下的)大,所以它能迅速上升。  在通常情况下,氢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在O℃和1个大气压下,1升氢气重0.08987克,是一切气体中最轻的。它的
[摘 要] 初中数学是学生初中阶段的一个难点,相比而言,小学阶段的数学要简单很多,以至于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很难适应,从而对数学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效率;提升策略  数学课堂是学生构建数学认知、提升数学技能的重要平台,在“减负增效”的
五月,让镜头聚焦他们的双手,用双手述说“劳动者的故事”。  ①徐萌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长。她正在用双手给新生儿做护理。从业24年的她说:“我们护士工作很忙,双手也从没停歇过。”  ②77岁的蒋美宝奶奶,已经从事蔬菜种植20多年,虽然儿女都成家立业,她却依旧停不下手中的农活,笑着说:“主要还是习惯了每天劳动,身体不动动会浑身难受呢。”  ③徐林,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由于论
“你的英语口语真好啊!”几年前,高一的某个下午,来学校参观的美国来宾听了我对天文社的简单介绍后这样夸赞。而现在身处异国他乡的我,纵然英语水平已远非昔日可比,却再也未受到过一句类似的夸奖。  尤其是在新加坡,你根本无法理直气壮地以“我是中国人”的理由来为自己英语不好而开脱。超市里,四五岁的小宝宝奶声奶气地用英语和父母撒着娇;街道旁,清洁工无比耐心地用英语为迷路的游客指路;马路边,卖小吃的老太太也操着
【摘 要】美国基础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政府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学校重视体育运动课程,多角度培养、引领学生的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习内驱力;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5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2-0076-02  【作者简介】徐树忠,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09)副主任,高级教师
近三年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来势之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迎来课堂教学革命之势。较之前不少教学模式的兴起至摒弃,在慕课、微课面前我们更加冷静,也更加谨慎。任何新兴事物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普及开来,自然会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这是一个快的时代,微的时代。快,难免“肤浅”;微,难免“浮躁”。但无可回避的是,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要想改变事物,只有认同它、接纳它,才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可见古人朗读都要读出味,但今天的课堂有些朗读看起来“书声琅琅”,其实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学的训练,甚至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而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是借助语音形式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语言活动,是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的过程,是学生完成语文课阅读学习任务的一项
·编读往来·    编辑部老师:  你们好,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但在作文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尚有许多不足。特向贵刊投此一稿,不管你们是否喜欢,我很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让我早日走进文学的大门。  我向很多杂志社主办的活动投过稿,都拿到过决赛通知书,可昂贵的费用让我胆怯。我的老师说:“权威性的比赛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或许还能得到丰厚的奖励,问你要钱的都是骗人的。”老师向我推荐了贵编辑部,真诚期待你们的
看了付老师和张老师对嘉阳小朋友玩多米诺骨牌游戏的观察描述之后,我不禁为嘉阳拥有如此精彩的学习过程而叫好!精彩的学习过程发生了,我们的老师看到、观察到了这一过程,也通过自己的描述,并以“挑战”为关键词,对自己经历过的、看到的过程加以叙述和分析,从而逐步建构起教师自己的儿童发展知识。  连续观察  收集丰富的儿童发展信息  由于观察者自身和文字描述本身的限制,孩子的实际学习过程可能比教师呈现给我们的描
愚人节  愚人节冷清得很。兵临城下,大家对这样一个靠欺诈取乐的日子也不能不闻不顾的了。  蜂群般的金色阳光穿过窗户,把课本晒得暖暖的,上面的字醉了似的东倒西歪,或许是准备集体逃亡了吧?想必它们也不喜欢自己一板一眼的样子,怪不得人老不爱学。  做一下午统练。过度繁殖的习题搞得人疲惫不堪,我又觉得头疼了。教室里人满满的,却悄无声息,要是能有几声清浅的谈笑该有多好!隐隐听到一缕琴音,约是音乐教室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