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广西期刊《广西青年》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青年》是在抗日战争之前成长起来的重要期刊,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南宁的代表性期刊。首次系统研究《广西青年》这一重要的广西抗战期刊,并且区分了与桂林出版的同名期刊《广西青年》的差异。《广西青年》的办刊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不变的主题是关注国家命运,不变的关注重点是中小学重教育,而且文学性较强(主要在第二阶段),同时该刊物也有一些显著的负面缺点,应辩证看待。对抗战时期的广西期刊焕发生机提供可能,对当代期刊研究也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广西;期刊;《广西青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57-02
  基金项目:2020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抗战时期广西期刊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YCSW2020045)阶段性成果。
  一、《广西青年》的出版发行情况
  抗日战争时期,文艺期刊的繁盛是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南宁最重要的文化实绩之一。《广西青年》是在抗日战争之前便生长起来的重要期刊,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南宁的代表性期刊。探究《广西青年》的出版发行情况、主题走向、期刊内容,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這一段历史,更好地传承抗战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本文首次系统研究了《广西青年》这一抗战时期广西的重要期刊,首次发现了《广西青年》与《南方杂志(南宁)》《南方青年(南宁)》的联系,以及区分了与桂林出版的同名期刊《广西青年》的差异。
  南宁由1912年至1936年10月,是广西省会所在地,政治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出版环境的友好为《广西青年》的办刊提供了有利条件。抗日战争时期南宁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宣传文化活动:广西各界组建抗日救亡文化团体、出版大量抗日进步报刊、文艺团体进行抗日救亡戏剧演出活动……抗战时期南宁出版的期刊以《广西青年》具有代表性。“在全国抗战的特殊环境中,新桂系广西当局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推动下,比较重视‘抗日’宣传工作,特别是在武汉和广州失守后,采取了较为‘开明’‘进步’的政策……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广西青年》正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桂系青年部领导下的刊物,以广西青年读者为受众群体——“本刊乃完全广西青年之园地,凡青年本身的切要问题均愿推诚讨论”,属于青年运动类期刊。《广西青年》的办刊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创刊于1927年7月,为月刊发售,1928年停刊,社址在广西南宁共和路卅八号;1932年复刊,改为旬刊发售,1933年停刊,社址在广西南宁下石牌坊一号,这个阶段也是《广西青年》现存文章数量最多的阶段(以下简称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同时期,《广西青年》与《南方杂志(南宁)》(1932-1934,月刊)、《南方青年(南宁)》(1933-1934,半月刊)同为国民党桂系领导下的刊物。前两者为兄弟刊物,《广西青年》(第二阶段)多刊登有《南方杂志(南宁)》的征稿和下期预告,并且这两种刊物风格类似,只是前者的期刊类型是青年运动类,后者则属于综合性期刊(关注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时事问题)。《南方杂志(南宁)》的作者群“瀛洲”“苍生”“征夫”“铁夫”“何智夫”“何勇仁”与《广西青年》的作者群也一致。“前进的综合的半月刊”《南方青年(南宁)》同《南方杂志(南宁)》一样,属于综合性刊物。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讨论的期刊《广西青年》与桂林出版的同名期刊《广西青年》有所区别: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桂林复刊、改为月刊出版的《广西青年》并不是本文所讨论的《广西青年》, 桂林的《广西青年》前身是《西南青年》在1943年改名的(《西南青年》在桂林创刊之初为半月刊,由三青团广西分部主办,程思远主编,社址在桂林市美人路8号,1947年停刊),特此说明。
  二、《广西青年》的主题:关注国家命运
  创刊办刊在战时的特殊时段,所以贯穿了《广西青年》两个阶段不变的主题都是救亡图存,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体现了广西抗战文化“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民族文化内涵与民族性特征”,但这两个阶段的关注重点又各有不同:
  第一阶段主要是宣传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主张,依总理遗训:“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强调青年运动的革命性,激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1928年第6期署名“桂蔚”的议论文《青年的地位和使命》提出青年处于重要的地位,青年的使命是“努力研究革命的理论”“努力猛进”,以革命成功作为青年的幸福。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政治的狂飙突进式的宣传和动员。
  第二阶段则更注重青年的实践和实际行动,从重理论转移到重实践上来:《广西青年》第二阶段的1932年创刊号署名“韦永成”所做的《广西青年的使命》带有总括、启下的性质,提出了对青年的希冀:“我们希望广西青年学生,都能到最下层的民间去,到下层来知道民间的痛苦,才配谈革命,我们鄙视在城市高谈革命的知识青年。”[2]这一期的开张词《开张不受礼物》言贴两张小红纸条“革命主张胜利”“青年走向革命之途”表明这一阶段刊物的主题走向也没有离开青年革命,只是相较于第一阶段更为和缓一些、务实一些。
  另外从署名作者的角度也能看出《广西青年》的主题走向:这个期刊的作者署名多为“铁血”“勇仁”“无畏”“苍生”“瀛洲”“征夫”之类带有战时色彩、匹夫有责的名字,体现了撰稿作者救国救民的勇敢坚毅和豪情壮志。其中最主要的作者是“勇仁”“何勇仁”,这实为同一位作者,并且是真名(何勇仁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司令部秘书长、广西省政府政治视察团秘书长),他对于《广西青年》的编辑出版功不可没。总之,贯穿《广西青年》两个阶段不变的主题是关注国家命运,使这份期刊带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三、《广西青年》的文学性
  《广西青年》虽然明确说明“本刊不是文艺的刊物”,但是也囊括诗歌、散文、杂文、戏剧等多种文学体式,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整体来看,《广西青年》第一阶段以文件和时事短评为主,文艺篇目寥寥可数,政治色彩浓厚;第二阶段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月刊改为旬刊发行,不仅发行量增大,每一期文章数量增加,而且文章类型、内容也更为丰富,相应地,文学性也得到了增强。
  诗歌。较为突出的篇目有:1932年第2期《我的爱人》歌颂了一位伟大的女性,一名阶级战士:她历经悲苦和哀痛,她不娇柔也不美丽,但是她在时代中担起了广大的悲愤,以人的觉醒站立着,树立起人的女性、英雄的榜样。此诗是女性意识的高扬,追求实现女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1932年第6期《追忆》首尾复沓,有戴望舒《雨巷》般的彷徨和神伤,写出了青年人的迷茫和低落的心绪,具有一定的文学水平。
  散文。1932年第4期署名“一飞”所作《生活的意义》是一篇小文章,旨在幫助一般青年的人生观的建立,作者与青年探讨生活的意义,教导青年们放弃传统的绝对个人主义,把目光注视到他人、国家与社会、人类世界上去。娓娓道来,长于说理,易于读者接受和引发思考。1933年第36期署名“上大人”《常识与闹笑话》教导读者靠“经验”或“常识”辨别唯物主义、辩证法等,但是此文反共产主义、反社会主义,观点偏激,实在是荼毒青年读者。
  戏剧。署名“张大其”所做的独幕剧《沈阳城外》连载三期(1932年第3、4、6期):戏剧时间设定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后,地点是沈阳城外的乡村,戏剧开端是地主马希贤问佃农王信催还借款,殊不知沈阳已被日本人占领了,这时马千里扮着工人逃回家,向父母、佃农王信诉说在学校的以及逃到朋友家避难的所见所闻:他亲眼看见自己的妹妹、中学生马千绮被日本人杀害,马千里发誓要给妹妹报仇、给中国同胞报仇,伤心、愤慨于长官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不愿做亡国奴,要和日本人拼命,誓死抵抗,得到了一家人的响应。戏剧后部分马千里的朋友、中学教员刘爱、工人王孚、佟三、商人伍新上场,他们要联合民众组织义勇军去抵抗日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全国民众要一致联合起来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情节达到了高潮,故事也在这里结束了。《沈阳城外》内容丰满,人物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号召人们抗日救国,挽救民族危亡,很好地起到了抗日宣传的作用,是《广西青年》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讲,《广西青年》的文学类型多样,文学性较强。但是《广西青年》毕竟不是“文艺的刊物”,属“青年政治”类刊物,所以只是披着文学的外衣来宣传政治思想,相应地导致了文学的审美功能的弱化。
  四、结语
  广西的《广西青年》作为抗战时期广西代表性期刊,基调是昂扬上进的(1933年第12期《爱国的青年团结起来前进吧》),传播了国内外各个领域的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开阔了广西青年的眼界。所以得到了广西青年的广泛关注和喜爱(1932年第5期《广西青年》“编后”提到了此刊因受到读者的欢迎,销量由一千份涨到五千份,旬刊能有如此销量可见其畅销度),对这一时期广西的青年影响重大,为抗战时期大后方培养了一批有志青年。同时也具有一些显著的负面缺点:“以‘不徇私情,不畏强权’为宗旨” [2],国民党桂系领导下的刊物《广西青年》的发行期处于国共内战阶段,部分篇目观点激进(如1932年创刊号《广西青年的使命》),政治导向明显,火药味颇浓,有误导青年之嫌,这也成为这个期刊的缺点和诟病,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其发展。应结合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辩证看待《广西青年》的优缺点,这也是当下我们对于这份重要抗战期刊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1]何学成.广西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与贡献[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
  [2]黄祖宾.论期刊编辑的美学创造[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2).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集中考察了韦应物乐府诗在其别集中的著录情况;分析了韦应物诗歌是否为朝廷音乐机构采录,辨析《乐府诗集》与《韦应物集》所收韦应物乐府的差异,并分析王钦臣编辑《韦苏州集》时所透露出的编者的歌行观和乐府观等问题。  【关键词】《韦应物集》;乐府;《乐府诗集》;文献留存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39-03
期刊
【摘要】郭氏在《西曲歌·采桑度》题解中所引的《唐书·乐志》《水经》、梁简文帝《乌栖曲》三则文献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使得《采桑度》所指地名难以确证。本论文通过对“吴歌西曲”产生地域、《三洲歌》所言“巴陵三江口”、《巴陵县志》所载“采桑湖”、《农政全书》所记“采桑养蚕”等问题进行梳理考索,证实了《采桑度》所指地名非是“采桑津”“采桑渡”,而是巴陵(今岳阳)西南洞庭湖中的“采桑湖”,这里多产山桑,能
期刊
【摘要】乡愁作为民族情感的一部分,从古至今都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母题。在梁实秋近百篇的饮食散文中,把对故乡饮食的书写当作一种承载着文化乡愁的载体,从闲适怀旧的文风和博学多识的饮食文化素养中,抒发着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谊,同时也构建出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审美价值。  【关键词】梁实秋;文化乡愁;散文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柳永的词作特点主要是以女性为主要叙述对象,其中的情感更是趋于隐晦、内敛。而“泪”意象作为其中情感的载体,柳永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法,来寄托自己丰富的思想情感。同时比较分析了柳永词与南唐二主、冯延巳和花间词相同意象的区别以及联系。  【关键词】柳永;《乐章集》;“泪”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08-03
期刊
【摘要】浸没式戏剧的出现是对传统叙事“第四面墙”的一次颠覆,参演的界限不再囿于一方舞台,文本的结构与重置更使得观赏者的能动性大大提升,不仅仅是剧情的被动旁观,更可以在不同的故事线之间穿梭并行,从而把零散的叙事片段通过空间导向去拼接形成不同的故事线。区别于线性叙事,使得多核心角色牵引故事发展成为可能。本文将以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以及国产沉浸式戏剧代表作《死水边上的美人鱼》为例,分析浸没式戏剧中故事
期刊
【摘要】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缓慢而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发展的,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一段独特的历程。本文探讨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以史为鉴,为当前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52-02  基金项目:辽
期刊
【摘要】从魏晋玄学的三个发展阶段来看,正始玄学关注的主要是社会秩序的整合因而可归结为政治问题;竹林玄学关注的主要是个人如何安身立命,因而可归结为人生问题,玄学自此由政治主题转向人生主题;西晋玄学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即将政治问题与人生问题合二为一,达到所谓“内圣外王”之道。魏晋玄学的哲学主题转换对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精神的形成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当代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儒道互补”的文化精
期刊
【摘要】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将近两百万爱尔兰人移民北美。大多数人聚集在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城市,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从事最辛苦的体力劳动,遭到主流社会的排斥。坚定的天主教信仰、激进的民族主义,让爱尔兰移民紧密团结在教会和工会周围。他们在教会的帮助下逐步提升受教育水平,从事更专业的工作,沿着社会阶梯不断进步。他们在工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把控政治,选举出爱尔兰移民自己的市长和总统。从1846年大移民时期的
期刊
【摘要】《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他者的角度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和解说,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这也是耻感文化的首次提出。《日本人的心理结构》一书是土居健郎运用临床分析的方法,站在本民族的角度对日本国民性格进行研究的著作,著作中同时也对本尼迪克特提出的耻感文化进行质疑。但其书中的观点在论述角度上有些许偏颇。本文通过比较《菊与刀》
期刊
【摘要】对于傅山的书法作品展开研究,明确其艺术表现与其他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应对傅山书法作品艺术表现以及现实影响做出深入分析,加深对傅山书法作品的了解,并将傅山在书法领域的地位全面表现出来。同时必须细致阐述傅山书法作品的艺术影响,激发书法艺术家对傅山作品学习的兴趣,表现出傅山书法作品艺术影响。大力推进书法作品传承和发展,将书法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提升到一定高度。  【关键词】傅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