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南威尔士州(以下简称“新州”)地处澳大利亚东南部,工业发达,人口稠密,教育资源极为优质。2018年5月,新州政府宣布对幼儿园至12年级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以确保新州教育体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应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新州教育标准局(The NSW Education Standards Authority)负责本次课程改革,并由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首席执行官Geoff Masters教授以独立审查负责人的身份对整个新州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审查。
2019年10月,新州课程审查中期报告发布。通过在全新州进行公众意见征询、与多个利益相关团体召开研讨会议、接收逾2000份的线上建议,审查小组收集了大量对现行课程的意见以及对未来课程蓝图的思路。本次课程审查传递了一种强烈且一致的信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该中期报告主要从课程改革背景、民众诉求、民众关切、源于相关研究的指导、源于课改方案的指导、课程设计原则、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结构改革、高中课程改革和主要改革等十方面对课程审查情况进行了总结,但并未提及新课程的基本特征和具体实施情况。2020年4月,新州基础教育课程审查最终报告发布。在中期报告的基础上,该报告详细地描述了新课程的基本特征和实施建议,为即将全面展开的基础教育课改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而本次课程改革所体现的亮点与特色对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均有一定的指导意義。
一、新版课程安排所要解决的问题
2020年4月发布的新州基础教育课程审查最终报告明确了新版课程安排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第一,现行课程过于“拥挤”,尤其是某些学科课程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过于繁多,不利于教师进行深度教学并引领学生发现知识的相关性。第二,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离,以及对技能培养不够重视,不利于学生理解如何运用知识,及如何在运用知识时培养技能。第三,现行课程大纲在时间上的不灵活性无法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
新版课程安排的核心是重新制定一系列学科课程大纲,在内容上更加精练,更关注学生对学科概念和原理的深层理解,将理论和理论应用更好地统一,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新版课程大纲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时长上的规定应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高中阶段,削减课程数目,通过合并现有科目制定一系列数量相对少但却更为严格的高质量的HSC(高中证书考试)科目将成为首要任务。
二、新版课程大纲的主要特征
1.基于理解的学习
新版课程大纲应具备的特征之一是将确保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作为关注重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优先考虑每一学科的基础概念与基本原理,并为学生提供观察这些概念与原理如何在一系列有意义的情境中得以运用的机会。新版课程大纲不再力图包含大量的事实性与过程性的内容,而是更多地关注一系列少而精的核心事实性知识、概念和原理,并逐渐培养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深层理解。这个特征要求教师明确每一学科的核心知识内容,并围绕这些知识设计教学活动。
2.在知识运用中培养技能
理论与理论运用协同发展是学科的基本特征。在此,应用知识的技能包括学科具体技能和在技术运用、获取及分析信息、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合作与交流方面的技能。在新版课程大纲中对于这些技能的教授与评价也将成为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的获得与展示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机会在实际生活、问题解决的活动或研究性项目中应用学科知识。学生们通过这些方式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拓展学科知识范围,并在知识运用中获得更多重要技能。
3.出色的持续性进步
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取得出色的持续性进步,该特征是对现行大纲时间局限性的回应,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在不同的时间完成大纲要求的学习内容。新版课程大纲不再具体规定学生必须何时开始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以及必须在多少时长内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学生一旦已经掌握了前一阶段大纲要求的学习内容,就可以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而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也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继续学习当前内容,以达到完全掌握的水平。其结果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在同一学段学习不同的大纲规定的内容。
三、新版课程安排的实施
新版课程安排的实施需要缜密的计划和充足的资源配置。具体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四方面的活动:开发一套全新的课程大纲;在每一学段推广新版课程大纲的主要特色;鼓励相关人员,主要是教师参与助力实施过程;为新版大纲实施创设有利条件,包括提升学校实施新版课程安排的能力。对于每一方面的活动,新州基础教育课程审查最终报告都给出了相关的实施建议。
推广新版课程安排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开发一系列“新版课程大纲”。这项工作以国家法定课程为对象并分阶段进行,以初等教育英语和数学学科为开端,然后是科学和人类社会与环境,而后是其他国家法定课程科目。同时进行的高中阶段课程大纲的制定也应采取分阶段的方式。新版课程安排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奠定进行下一阶段学习的坚实基础,终极目标是保证所有学生在毕业时都已为终身持续性学习做好准备,并具备将来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品质。新版课程安排确定了每一学习阶段的教学重点。例如,早期教育优先考虑的是如何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尤其是那些发育迟缓、家庭贫困的儿童在学习上有一个好的开端,为其在后续学业中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初等教育中,所有学生都应完成国家法定课程的学习。这些科目旨在培养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和更广泛世界的理解,并为学生提供接触人类重要知识体系的机会。这些通识课程为学生后期教育和未来生活奠定重要的基础。为了确保全体学生达到课程大纲规定的水平,新版课程安排明确规定了学生在每一学科完成相应学段时所应达到的水平,并为教师和监护人提供监测学生长期进步和确保其不偏离正常进步轨迹的依据。中等教育阶段,新版课程安排的目的在于保证全体学生在基础教育的后期能够在已选定的研究领域内学习高级知识,并获得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和利于其未来发展的品质。中等教育新版课程安排的核心是制定一套精简的更为严格且质量高的HSC(高中证书考试)科目,每一门新的课程都将是理论与理论应用的统一体,这可以通过有效合并当前课程来实现。为了将当前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离程度降到最低,新版课程大纲引入了新的高中课程框架。该框架包含了一系列新的“学习领域”帮助学生为日后的学习与工作做好准备(见表2)。 新版课程安排的实施还需要更多相关人员,特别是教师的参与。这对于确保新课程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支持教师和学校工作,并达成更为广泛的教育目的来说至关重要。同时,新版课程安排的成功实施还有赖于更多有利条件的创造,如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時间关注新版课程大纲优先考虑的核心内容;教学与评价过程应与新版课程安排的原则与宗旨保持一致;进行必要的职业能力建设。
在此要特别提及的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方式。在新版课程安排中,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体现和促进那些利于高效教学的必要条件。首先,评价应促进深层教学和深度学习。评估结果应显示学生对某一科目核心事实性和过程性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层次。评价应优先考虑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深层理解,而非考查其对大量知识的浅显的回忆能力。其次,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对于知识运用与迁移的情境的理解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评估。再次,评价应利于学生进行内在驱动学习而非外在驱动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努力与成功的关系,鼓励他们敢于冒险和试错,而不仅仅是关注成绩与排名。最后,评价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为他们提供机会进行目标设定、监控学习进度和自我反思等元认知活动。总之,新版课程安排要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让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对学生个体的长期进步进行监测并设定更切实际的目标,那么评价活动可以为其提供有力支撑。
四、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新版课程安排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初等教育英语和数学学科大纲为例,其设计、开发、试行和最终实施至少需要六年的时间。但新州基础教育改革所传递的先进理念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次改革体现了“深度学习”“知识与技能相融合”和“基于学业水平确定学习内容”的思想。这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大体上是一致的,同时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一些启示。
1.深度学习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适应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自2014年9月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研究开发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结合新州的基础教育改革动态,我们发现除了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其可以理解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引领和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外,还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比如,确定基础教育阶段每一学科的核心概念及原理,精简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核心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为学生提供机会观察这些原理和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如何被使用,并进行实践操作。也就是说,不再片面追求学习的广度,而是深入地对学科的核心知识进行学习与实践,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
2.知识与技能相融合
新州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二大亮点就是强调知识与技能一体化。在我国,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可选择继续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尽管目前普通高级中学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培养其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在掌握技能方面还有所欠缺,许多学生对于如何将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了解不多。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项目式学习,或设立学科技能实践课程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从而让学生能够学习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掌握相关技能。
3.基于学业水平确定学习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就是同一班级学生学业水平不均,导致课堂教学进度难以把握。因此,出现了某些学校按学生成绩进行分班的现象,这不仅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新州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基于学业水平确定学习内容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基于学业水平的进步,就是学生不再按照固定的时间顺序完成大纲所要求的学习内容。具体来说,针对某一部分内容,掌握快的学生可以进入对下一部分知识的学习,而掌握慢的学生可以继续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直至完全掌握为止。这不但可以保护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帮助其在完成相应学段后达到应有的学业水平。许多高中学校施行的选课走班制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思想是相吻合的。我们也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在某一学段打破年龄的界限,以学生的学科能力水平为标准进行分班教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保证其学业质量。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2019年10月,新州课程审查中期报告发布。通过在全新州进行公众意见征询、与多个利益相关团体召开研讨会议、接收逾2000份的线上建议,审查小组收集了大量对现行课程的意见以及对未来课程蓝图的思路。本次课程审查传递了一种强烈且一致的信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该中期报告主要从课程改革背景、民众诉求、民众关切、源于相关研究的指导、源于课改方案的指导、课程设计原则、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结构改革、高中课程改革和主要改革等十方面对课程审查情况进行了总结,但并未提及新课程的基本特征和具体实施情况。2020年4月,新州基础教育课程审查最终报告发布。在中期报告的基础上,该报告详细地描述了新课程的基本特征和实施建议,为即将全面展开的基础教育课改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而本次课程改革所体现的亮点与特色对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均有一定的指导意義。
一、新版课程安排所要解决的问题
2020年4月发布的新州基础教育课程审查最终报告明确了新版课程安排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第一,现行课程过于“拥挤”,尤其是某些学科课程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过于繁多,不利于教师进行深度教学并引领学生发现知识的相关性。第二,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离,以及对技能培养不够重视,不利于学生理解如何运用知识,及如何在运用知识时培养技能。第三,现行课程大纲在时间上的不灵活性无法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
新版课程安排的核心是重新制定一系列学科课程大纲,在内容上更加精练,更关注学生对学科概念和原理的深层理解,将理论和理论应用更好地统一,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新版课程大纲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时长上的规定应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高中阶段,削减课程数目,通过合并现有科目制定一系列数量相对少但却更为严格的高质量的HSC(高中证书考试)科目将成为首要任务。
二、新版课程大纲的主要特征
1.基于理解的学习
新版课程大纲应具备的特征之一是将确保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作为关注重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优先考虑每一学科的基础概念与基本原理,并为学生提供观察这些概念与原理如何在一系列有意义的情境中得以运用的机会。新版课程大纲不再力图包含大量的事实性与过程性的内容,而是更多地关注一系列少而精的核心事实性知识、概念和原理,并逐渐培养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深层理解。这个特征要求教师明确每一学科的核心知识内容,并围绕这些知识设计教学活动。
2.在知识运用中培养技能
理论与理论运用协同发展是学科的基本特征。在此,应用知识的技能包括学科具体技能和在技术运用、获取及分析信息、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合作与交流方面的技能。在新版课程大纲中对于这些技能的教授与评价也将成为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的获得与展示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机会在实际生活、问题解决的活动或研究性项目中应用学科知识。学生们通过这些方式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拓展学科知识范围,并在知识运用中获得更多重要技能。
3.出色的持续性进步
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取得出色的持续性进步,该特征是对现行大纲时间局限性的回应,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在不同的时间完成大纲要求的学习内容。新版课程大纲不再具体规定学生必须何时开始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以及必须在多少时长内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学生一旦已经掌握了前一阶段大纲要求的学习内容,就可以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而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也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继续学习当前内容,以达到完全掌握的水平。其结果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在同一学段学习不同的大纲规定的内容。
三、新版课程安排的实施
新版课程安排的实施需要缜密的计划和充足的资源配置。具体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四方面的活动:开发一套全新的课程大纲;在每一学段推广新版课程大纲的主要特色;鼓励相关人员,主要是教师参与助力实施过程;为新版大纲实施创设有利条件,包括提升学校实施新版课程安排的能力。对于每一方面的活动,新州基础教育课程审查最终报告都给出了相关的实施建议。
推广新版课程安排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开发一系列“新版课程大纲”。这项工作以国家法定课程为对象并分阶段进行,以初等教育英语和数学学科为开端,然后是科学和人类社会与环境,而后是其他国家法定课程科目。同时进行的高中阶段课程大纲的制定也应采取分阶段的方式。新版课程安排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奠定进行下一阶段学习的坚实基础,终极目标是保证所有学生在毕业时都已为终身持续性学习做好准备,并具备将来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品质。新版课程安排确定了每一学习阶段的教学重点。例如,早期教育优先考虑的是如何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尤其是那些发育迟缓、家庭贫困的儿童在学习上有一个好的开端,为其在后续学业中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初等教育中,所有学生都应完成国家法定课程的学习。这些科目旨在培养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和更广泛世界的理解,并为学生提供接触人类重要知识体系的机会。这些通识课程为学生后期教育和未来生活奠定重要的基础。为了确保全体学生达到课程大纲规定的水平,新版课程安排明确规定了学生在每一学科完成相应学段时所应达到的水平,并为教师和监护人提供监测学生长期进步和确保其不偏离正常进步轨迹的依据。中等教育阶段,新版课程安排的目的在于保证全体学生在基础教育的后期能够在已选定的研究领域内学习高级知识,并获得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和利于其未来发展的品质。中等教育新版课程安排的核心是制定一套精简的更为严格且质量高的HSC(高中证书考试)科目,每一门新的课程都将是理论与理论应用的统一体,这可以通过有效合并当前课程来实现。为了将当前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离程度降到最低,新版课程大纲引入了新的高中课程框架。该框架包含了一系列新的“学习领域”帮助学生为日后的学习与工作做好准备(见表2)。 新版课程安排的实施还需要更多相关人员,特别是教师的参与。这对于确保新课程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支持教师和学校工作,并达成更为广泛的教育目的来说至关重要。同时,新版课程安排的成功实施还有赖于更多有利条件的创造,如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時间关注新版课程大纲优先考虑的核心内容;教学与评价过程应与新版课程安排的原则与宗旨保持一致;进行必要的职业能力建设。
在此要特别提及的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方式。在新版课程安排中,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体现和促进那些利于高效教学的必要条件。首先,评价应促进深层教学和深度学习。评估结果应显示学生对某一科目核心事实性和过程性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层次。评价应优先考虑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深层理解,而非考查其对大量知识的浅显的回忆能力。其次,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对于知识运用与迁移的情境的理解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评估。再次,评价应利于学生进行内在驱动学习而非外在驱动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努力与成功的关系,鼓励他们敢于冒险和试错,而不仅仅是关注成绩与排名。最后,评价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为他们提供机会进行目标设定、监控学习进度和自我反思等元认知活动。总之,新版课程安排要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让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对学生个体的长期进步进行监测并设定更切实际的目标,那么评价活动可以为其提供有力支撑。
四、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新版课程安排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初等教育英语和数学学科大纲为例,其设计、开发、试行和最终实施至少需要六年的时间。但新州基础教育改革所传递的先进理念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次改革体现了“深度学习”“知识与技能相融合”和“基于学业水平确定学习内容”的思想。这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大体上是一致的,同时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一些启示。
1.深度学习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适应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自2014年9月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研究开发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结合新州的基础教育改革动态,我们发现除了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其可以理解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引领和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外,还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比如,确定基础教育阶段每一学科的核心概念及原理,精简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核心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为学生提供机会观察这些原理和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如何被使用,并进行实践操作。也就是说,不再片面追求学习的广度,而是深入地对学科的核心知识进行学习与实践,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
2.知识与技能相融合
新州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二大亮点就是强调知识与技能一体化。在我国,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可选择继续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尽管目前普通高级中学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培养其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在掌握技能方面还有所欠缺,许多学生对于如何将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了解不多。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项目式学习,或设立学科技能实践课程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从而让学生能够学习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掌握相关技能。
3.基于学业水平确定学习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就是同一班级学生学业水平不均,导致课堂教学进度难以把握。因此,出现了某些学校按学生成绩进行分班的现象,这不仅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新州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基于学业水平确定学习内容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基于学业水平的进步,就是学生不再按照固定的时间顺序完成大纲所要求的学习内容。具体来说,针对某一部分内容,掌握快的学生可以进入对下一部分知识的学习,而掌握慢的学生可以继续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直至完全掌握为止。这不但可以保护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帮助其在完成相应学段后达到应有的学业水平。许多高中学校施行的选课走班制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思想是相吻合的。我们也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在某一学段打破年龄的界限,以学生的学科能力水平为标准进行分班教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保证其学业质量。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