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智力:基于学生社会融合的特殊教育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go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结构比较单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传统智力理论并不能涵盖个体智力的所有内容。在智力理论的研究历程中,从吉尔福特的多维智力结构,到斯滕伯格的三重智力理论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等,智力的外延不断扩大。其中,最早提出社会智力一词的是桑代克,他认为社会智力包括两部分:理解他人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在社会情境中明智行动的能力[1]。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丰富了社会智力的内涵,他认为:社会智力也称社会智能或人际智能,它是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以及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包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认知与掌控、洞悉他人心思、参与社会活动、自我认知和自我反省等多种能力[2]。高社会智力者能自我省察、自我肯定,也比较容易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关系,适应群体生活,从而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所以戈尔曼宣称:“自我情感的认知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是智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终左右人生方向的重要智能。”
  听障生由于生理缺陷,导致他们很难全面接收外界信息,很难客观地理解社会风俗和微妙的人际心理。有近50%的听障生毕业后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除常见的社会焦虑外,在社会智力中的其他四个方面——移情、社会洞察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问题解决能力方面都显著低于正常的学生。他们难以融合于主流社会,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发展听障生的社会智力,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品质和社会融合能力,已成为当前德育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角色认可,培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
  
  戈尔曼认为,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的认识过程,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了解他人的动机、意图和期望,它是社会能力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社会认知是社会技能和社会情感的基础。在社会智力中,社会认知的作用是最基本的,社会技能受社会认知支配,社会情感也以社会认知为前提。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听障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呢?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生活角色。游戏可以提高聋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投入的程度。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水平、认知情况,设置社会化的场景,把学生分成对立的两组或若干组进行模拟,针对不同的行为进行是非的判断和选择,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如组织低年级同学模仿在超市里购物:一组扮演反面角色,他们故意把图书、食品、玩具等商品拿乱,另一组同学则前去指出他们的错误,并把乱放的商品有序地摆好。通过这样的模拟活动,教育大家要有公民意识,要遵守社会规则,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其次,走进工厂适应未来角色。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我们和一些企业联系,成立了实习培训基地,让学生定期到工厂车间去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他们逐渐了解了社会法律法规、风俗人情,懂得了如何和其他工人和谐相处,既学到了一技之长,又提高了社会智力。
  
  二、家校联动,丰富学生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指在社会情境中,个体对另一个体的态度体验及行为反应,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情感的感知即移情,二是情绪的自我管理。[3]
  戈尔曼在对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的研究中发现,在家庭中受到虐待的儿童在面对同伴的痛苦时不会表现出关切、难过或怜悯,而表现出恐惧、生气的心理。如果同伴继续哭泣,他们就会愤怒大吼,继之痛打。曾凡林等人对家庭寄养与孤残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表明,“被家庭寄养的孤残儿童较未被认领的孤残儿童具有更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在独立功能(感觉运动、生活自理、劳动技能)、认知功能(语言发展、时空定向)等方面差异明显”。[4]这主要是因为孤残孩子通过寄养家庭这个桥梁,增加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加强了与正常同伴的交往,培养了生活自立能力,对社会关系有了正确的理解,有了一定的社会情感基础,并开始融入社会生活。
  针对我校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于2001年成立了家长学校,通过定期家长培训,让家长能理性看待孩子的生理残疾,并能坦然接受这个现实。同时我们还教给了家长许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让孩子能够更好地接纳父母,并能体谅父母对自己关爱和呵护。在亲情的培育中,学生能够以一种较为阳光的心态认识周围的环境,自觉融合到环境之中,并能在这个环境中记住自己的责任和应该遵守的规则。事实证明,我们定期举办的家长培训效果很明显,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智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学生由于生理缺陷而导致的心理残疾。
  此外,我们还成立了“爱心爸妈活动组”,让有责任感和有爱心的教师作为他们的爱心妈妈和爸爸,肩负起培养他们的责任。每到假期,学校都要组织孤儿和爱心爸妈到社会上开展各种活动,如旅游、参观、到社区参加义务劳动等,让孤儿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避免由于孤独而形成的孤僻、自卑、自闭等心理疾病。
  
  三、联谊活动,促进学生掌握社会技能
  
  桑代克早期认为社会智力包括两部分,其中在“与人合作,在社会情境中明智行动的能力”一部分重点阐述了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此后,关于社会智力或类似社会智力的定义已有许多。Vemon在1933年扩展了社会智力的内涵,他认为“社会智力显然包括通过一般的或社会性的技能与人相处或让人感到轻松的能力、关于社会事件的信息、对群体内成员反应的敏感及对朋友或陌生人潜在的人格特质的洞察力”。[5]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Ford提出的,他认为,“社会智力是一个人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用积极的适当的方法实现某个与已有关的社会目标的能力”。[6]戈尔曼在他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社会技能是指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恰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活动的能力。可见,社会技能是社会智力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聋生的社会技能,我们在组织社会活动时,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每年“六一”儿童节、“助残日”我们都要和附近的小学举行“手拉手”联谊活动。健听的孩子为聋生送来图书、玩具,而聋生则用自己亲手制作的精美的工艺品和绘制的儿童画作为回赠。在这种交往活动中,聋生普遍感觉自己已成为主流社会中的一员,不再是被人遗忘、被人瞧不起的残疾人。他们珍藏着那份友谊和感情的同时,也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为以后融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此外,我们还注重另外一种联谊。每年学校都要举行开学典礼,我们邀请那些考上大学或者已经踏入社会,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来到学校,现身说法。让学生聆听他们不平凡的故事,感受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远大的理想。通过榜样引领,学生了解了精彩而又复杂的世界,同时,和大哥哥、大姐姐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传递信息、了解知识、增进情感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因耳聋导致难以理解社会上复杂和微妙的人际关系和思想感情的缺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个开放、多维的世界更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社会智力理论为我们培养残障学生的交往技能,塑造他们自尊自信的品格提供了依据。实践证明,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开展各种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聋生社会智力的提高,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奠定了人生基础。
  
  参考文献:
  [1][5][6]谢宝珍,金盛华.社会智力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社会心理研究,1999(1).
  [2]刘在花.儿童社会智力[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5.
  [3][4]吴雪梅.社会智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J].上海托幼,2005(7).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特殊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梁伟红)
其他文献
我们学校会定期举行培训,但培训的方式比较死板、内容比较有局限性,成果验收方式较为单一,因此难以保证教师培训的质量。  我们每个月会有8个学时的“校本培训”,之前是利用周末,现在则安排在4个工作日的下午。开学的前两周我们学校也会组织教师集中学习。虽然从时间上来看,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做得很不错,但培训的形式比较死板,感觉流于形式,学不到东西。而且在培训时一般是学习上级下发的学习材料,这样的文件学习很难
身为教师、作为家长,我对新课改的诸多理念都深表赞同,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在农村地区彻底推行新课改的理念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较差、师资水平较低,教师们不能较好地掌握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因而会导致一些有助于实现新课改目标的教学实践无法施行。另一方面,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模式具有强大的惯性,而“以升学率为本”“为分数马首是瞻”的教师考核方式、学生评价方式都在为传统的教
我是一名有着15年教龄的教师,对于当今社会上教师收受财物成风的现象,我的态度是明确的:坚决不同意教师收礼!
我是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二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师,目前已有21年的教龄。新课程改革的提出至今已有10年,虽然我的学校位于边远山区,但学校对于新课改的号召还是十分积极地予以响应。作为课改示范校,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开展对课改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但具体的实践主要还是靠教师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依照个人的想法去探索。每个学期我校都会组织一个“教研活动月”,其间,每个教师都要按照课改理念上一节公开课并接受学生
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已经进入了深化阶段,它所倡导的新型教育理念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日常教学的形态。作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教师们欣喜于新课改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活力与生机;另一方面
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其间所取得的成果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意义。然而,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新课程改革背后,依然隐藏着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被热闹和自主的课堂气氛所掩盖的是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缺失。事实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语文水平却呈现出整体下滑的趋势,这是摆在语文教育者面前迫切需要反思的重要问题。本文仅就初中语文课堂的新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进
兴趣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它虽然属于非智力因素,却对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推动、维持、调节和激励作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然而我们面对的中职学生却对数学几乎一点兴趣也没有,他们最不爱上的课就是数学课。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学生寥寥无几,看课外书的、听MP3的、玩手机的、睡觉的,比比皆是,更有甚
推进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教师与家长都很重视的问题。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美术教育是不能忽略的重要课程之一。  近年来,农村教育水平虽然也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与城市教育相比依然滞后,差距很大,其中,美术教育更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资源贫乏    相比城市的孩子而言,在贫乏单一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更喜欢上美术课,但由于受到条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镇初级中学是一所寄宿制中学,地处河池市金城江城区东郊的工业园区内,占地30045平方米,可容纳寄宿生800余人,是城区东郊校舍面积最大、教学资源最为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