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59-02
探究式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以及锻炼独立思考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中,在教师有效组织和指导下,小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自主控制数学探究过程,有助于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自主获得成功愉悦,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并提升其探索求知的能力。
一、平等对话,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于表现,乐于创造,从而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与意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保持宽容与理解,给予鼓励与引导,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多一些赞扬与鼓励。
二、质疑问难,给与独立思考空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生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引发的疑问,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容易引起其探究欲望。质疑问难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种子,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而产生的。个体探究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暴露学生的真实思维,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其结果往往能带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引导学生提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师答: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回答?老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三、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投入感。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在课堂中善于创设情境,有意地设计能引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在教学《千克的认识》这一课时,根据生活经验,我事先准备好道具,创设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空间,模拟的货架上、柜台里摆了水果、蔬菜、文具等各种生活用品,营造了称重结账时的情形。然后请每个学生猜一猜:这一袋鸡蛋大概有多重?那一包花生估计又有多重呢?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购物情境里,非常迫切地想动手去称一称,弄个究竞。这个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猜测的那个数据,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学习数学的实践活动,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接下来要讲的主题内容中去。
四、小组合作,引导合作讨论探究
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得到的知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比学生个体独立探索获得的体验更为深刻,更容易把感悟和知识印在脑海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发给他们细沙、圆柱、圆锥等学具,让他们通过亲自实验、合作交流去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由于是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有的把圆锥装满细沙,有的拿直尺刮平,有的在认真的作记录,通过合作和几次操作,大多数同学们都发现往空圆锥里装满细沙倒入空圆柱里,倒入三次正好倒满,很快就找到了真理: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五、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掌控自己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从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探究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结论。几个学生围成一小组,用剪、拼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出了书上没有介绍的方法,并说出它的推导过程。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六、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
数学课堂的学习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新理念。因此,精心设计,提供所要探究事物的数学材料,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会怎样创造性的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學生练就了这种本领,具备了这种能力,今后无论在任何新的情境或遇到任何新的问题,都能知难而上,自行探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例如:学习“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时,教师采用动画课件生动有趣的呈现教材:树上有12只小鸟,飞走了4只,现在树上还有几只?
学生根据画面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生1:我是一只一只数的,数上还有8只小鸟
生2:我是用12只一只只的减去4只,树上还有8只
12-1=11,11-1=10,10-1=9,9-1=8
生3:我是这样做的,把12分成10和2,10-4=6,6+2=8
生4:因为4+8=12,所以12-8=4
以上问题的答案,是学生自己亲身研究出来的,他们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能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小就喜欢数学,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由学会、到会学。
综上所述。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微妙,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解决问题孩子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总之,我们给学生的不是一堆金子,而是一个点金的手指。
探究式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以及锻炼独立思考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中,在教师有效组织和指导下,小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自主控制数学探究过程,有助于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自主获得成功愉悦,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并提升其探索求知的能力。
一、平等对话,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于表现,乐于创造,从而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与意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保持宽容与理解,给予鼓励与引导,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多一些赞扬与鼓励。
二、质疑问难,给与独立思考空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生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引发的疑问,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容易引起其探究欲望。质疑问难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种子,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而产生的。个体探究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暴露学生的真实思维,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其结果往往能带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引导学生提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师答: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回答?老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三、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投入感。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在课堂中善于创设情境,有意地设计能引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在教学《千克的认识》这一课时,根据生活经验,我事先准备好道具,创设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空间,模拟的货架上、柜台里摆了水果、蔬菜、文具等各种生活用品,营造了称重结账时的情形。然后请每个学生猜一猜:这一袋鸡蛋大概有多重?那一包花生估计又有多重呢?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购物情境里,非常迫切地想动手去称一称,弄个究竞。这个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猜测的那个数据,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学习数学的实践活动,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接下来要讲的主题内容中去。
四、小组合作,引导合作讨论探究
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得到的知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比学生个体独立探索获得的体验更为深刻,更容易把感悟和知识印在脑海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发给他们细沙、圆柱、圆锥等学具,让他们通过亲自实验、合作交流去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由于是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有的把圆锥装满细沙,有的拿直尺刮平,有的在认真的作记录,通过合作和几次操作,大多数同学们都发现往空圆锥里装满细沙倒入空圆柱里,倒入三次正好倒满,很快就找到了真理: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五、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掌控自己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从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探究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结论。几个学生围成一小组,用剪、拼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出了书上没有介绍的方法,并说出它的推导过程。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六、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
数学课堂的学习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新理念。因此,精心设计,提供所要探究事物的数学材料,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会怎样创造性的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學生练就了这种本领,具备了这种能力,今后无论在任何新的情境或遇到任何新的问题,都能知难而上,自行探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例如:学习“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时,教师采用动画课件生动有趣的呈现教材:树上有12只小鸟,飞走了4只,现在树上还有几只?
学生根据画面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生1:我是一只一只数的,数上还有8只小鸟
生2:我是用12只一只只的减去4只,树上还有8只
12-1=11,11-1=10,10-1=9,9-1=8
生3:我是这样做的,把12分成10和2,10-4=6,6+2=8
生4:因为4+8=12,所以12-8=4
以上问题的答案,是学生自己亲身研究出来的,他们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能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小就喜欢数学,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由学会、到会学。
综上所述。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微妙,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解决问题孩子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总之,我们给学生的不是一堆金子,而是一个点金的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