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
中国历来重视对年轻一代的责任教育。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的目标确立为“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仅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信仰,更是他们崇高历史使命感的人生实践。尤其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不仅是其辉煌人生的真实写照,更描述出了他对国家、社会责任感。
一、李大钊学生时代的责任意识
19世纪末的中国,腐朽的清朝走到了它的尽头,人民生活十分艰难。1889年10月29日,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降生了一个小生命,他就是“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李大钊“幼失怙恃”,但却是好学好问的“爱国少年”。大钊七岁的时候,祖父送他私塾读书,也正是中华民族危机日甚一日之时。5岁时,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11岁时,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不久,义和团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到大钊家乡一带。由于乐亭县外出经商的人较多,消息较为灵通: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人民生活的痛苦,这一桩桩,一件件,在大钊同志脑海里留下一连串问号。他常问老师:“为什么洋人在中国横行霸道?”“为什么穷人没饭吃,没衣穿?”
大钊14岁那年,有一天,老师给大家讲起了太平天国的故事。他讲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善于思考的大钊,立即向老师问道:“洪秀全的很多主张不都很好吗?为啥还说他是造反呢?”老师停了停,摇了摇头说:“这个么……你可把我考住了。”停了一会儿,又说:“以我之见,好行新法者,违俗而招祸呀!”听到这些,大钊却激动地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学洪秀全,推翻清朝皇帝!”
1905年,大钊考入永平府中学(今河北唐山一中),在此两年,初步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又了解了戊戌变法的情况,思想面貌发生了变化。他常和要好的同学议论时政,对祖国的命运更加关切。他入学之初,又有日本和沙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着争夺权益,在中国领土上爆发了战争。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居然宣布中立,就在这时,十六七岁的李大钊,出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以救国救民为已任,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索我理想之中华”而奋斗。也就在这时,他毅然把自己“李耆年、字寿昌”的名字改为“李大钊、字守常”,这表明他要时时勉励自己,为实现这个远大的理想,矢志不渝,壮志不改,奋斗终生。
1907年9月,李大钊为寻求振兴国群之良策,到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他学习刻苦努力,能诗善文,是学习成绩最突出的一个,被誉为“北洋二杰”之一。他以《言治》杂志为阵地,发表政见,指出国家的“隐忧”、民族的“大哀”,在于“民权之旁落”。为了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1913年冬,大钊东渡日本学政治。回顾这段历史,他在《狱中自述》中写到“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乃赴天津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卒业后我仍感学识不足,乃承友朋之助,赴日本东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可知,李大钊是自觉地把个人的学习求知目标与振兴中华的大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1916年1月1日,袁世凯复辟帝制,此种倒行逆施,激起海内外反袁力量的兴起,为推动火热的反袁斗争,大钊同志毅然辍学回国,于5月中旬到达上海,结束了近三年的留学生活。
二、李大钊学生时代的责任教育启示
(1)责任教育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李大钊自幼关心国家的兴衰,民族的荣辱,学而不忘忧国,实为后世之楷模。11岁思考国事:“为什么洋人在中国横行霸道?”14岁想效仿洪秀全,推翻清王朝;为寻求振兴国群之良策,18岁到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为了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24岁“含愤东渡”日本学习政治;为了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复辟,保卫革命果实,又毅然弃学归国,投身革命事业。这些,无不彰显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2)责任教育应体现时代性。
李大钊有李大钊时代的爱国主义,今天有今天的爱国主义。当代的中国青少年,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目前,中国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的责任教育必须以此为指导,引导青少年投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来。只有这样,责任教育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3)责任教育应把握规律性,稳步推进。
李大钊从少年到青年,时刻关注着国家命运,但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特点。今天责任教育也应把握学生发展的规律性,做到有层次实施。第一,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强意识;第二,对他人负责,能尊重接纳他人,具有合作精神;第三,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荣誉,学会共享,主动对集体的发展负责;第四,对家庭负责,能主动为家长分忧,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第五,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国家。
(4)责任教育应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李大钊同志“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才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对青少年责任教育不能停留于口头上的说教,而应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中,使青少年通过实际活动,认识自己行为的意义,提高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做到知行统一,行知共进。
实践证明,一个人如果从小接受了良好的责任教育,很容易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实践也证明,对自己的应尽的责任认识的越早,越能健康快速的成长;而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也会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责任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
中国历来重视对年轻一代的责任教育。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的目标确立为“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仅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信仰,更是他们崇高历史使命感的人生实践。尤其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不仅是其辉煌人生的真实写照,更描述出了他对国家、社会责任感。
一、李大钊学生时代的责任意识
19世纪末的中国,腐朽的清朝走到了它的尽头,人民生活十分艰难。1889年10月29日,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降生了一个小生命,他就是“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李大钊“幼失怙恃”,但却是好学好问的“爱国少年”。大钊七岁的时候,祖父送他私塾读书,也正是中华民族危机日甚一日之时。5岁时,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11岁时,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不久,义和团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到大钊家乡一带。由于乐亭县外出经商的人较多,消息较为灵通: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人民生活的痛苦,这一桩桩,一件件,在大钊同志脑海里留下一连串问号。他常问老师:“为什么洋人在中国横行霸道?”“为什么穷人没饭吃,没衣穿?”
大钊14岁那年,有一天,老师给大家讲起了太平天国的故事。他讲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善于思考的大钊,立即向老师问道:“洪秀全的很多主张不都很好吗?为啥还说他是造反呢?”老师停了停,摇了摇头说:“这个么……你可把我考住了。”停了一会儿,又说:“以我之见,好行新法者,违俗而招祸呀!”听到这些,大钊却激动地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学洪秀全,推翻清朝皇帝!”
1905年,大钊考入永平府中学(今河北唐山一中),在此两年,初步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又了解了戊戌变法的情况,思想面貌发生了变化。他常和要好的同学议论时政,对祖国的命运更加关切。他入学之初,又有日本和沙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着争夺权益,在中国领土上爆发了战争。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居然宣布中立,就在这时,十六七岁的李大钊,出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以救国救民为已任,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索我理想之中华”而奋斗。也就在这时,他毅然把自己“李耆年、字寿昌”的名字改为“李大钊、字守常”,这表明他要时时勉励自己,为实现这个远大的理想,矢志不渝,壮志不改,奋斗终生。
1907年9月,李大钊为寻求振兴国群之良策,到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他学习刻苦努力,能诗善文,是学习成绩最突出的一个,被誉为“北洋二杰”之一。他以《言治》杂志为阵地,发表政见,指出国家的“隐忧”、民族的“大哀”,在于“民权之旁落”。为了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1913年冬,大钊东渡日本学政治。回顾这段历史,他在《狱中自述》中写到“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乃赴天津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卒业后我仍感学识不足,乃承友朋之助,赴日本东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可知,李大钊是自觉地把个人的学习求知目标与振兴中华的大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1916年1月1日,袁世凯复辟帝制,此种倒行逆施,激起海内外反袁力量的兴起,为推动火热的反袁斗争,大钊同志毅然辍学回国,于5月中旬到达上海,结束了近三年的留学生活。
二、李大钊学生时代的责任教育启示
(1)责任教育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李大钊自幼关心国家的兴衰,民族的荣辱,学而不忘忧国,实为后世之楷模。11岁思考国事:“为什么洋人在中国横行霸道?”14岁想效仿洪秀全,推翻清王朝;为寻求振兴国群之良策,18岁到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为了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24岁“含愤东渡”日本学习政治;为了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复辟,保卫革命果实,又毅然弃学归国,投身革命事业。这些,无不彰显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2)责任教育应体现时代性。
李大钊有李大钊时代的爱国主义,今天有今天的爱国主义。当代的中国青少年,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目前,中国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的责任教育必须以此为指导,引导青少年投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来。只有这样,责任教育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3)责任教育应把握规律性,稳步推进。
李大钊从少年到青年,时刻关注着国家命运,但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特点。今天责任教育也应把握学生发展的规律性,做到有层次实施。第一,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强意识;第二,对他人负责,能尊重接纳他人,具有合作精神;第三,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荣誉,学会共享,主动对集体的发展负责;第四,对家庭负责,能主动为家长分忧,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第五,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国家。
(4)责任教育应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李大钊同志“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才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对青少年责任教育不能停留于口头上的说教,而应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中,使青少年通过实际活动,认识自己行为的意义,提高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做到知行统一,行知共进。
实践证明,一个人如果从小接受了良好的责任教育,很容易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实践也证明,对自己的应尽的责任认识的越早,越能健康快速的成长;而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也会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责任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