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有这么多中国文化建筑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1987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7月8日,在剑桥大学著名的国王学院里,剑河边上的一块草地上,安放了一块为中国诗人徐志摩而立的白色大理石诗碑。这块诗碑,如今已成为剑桥的一景。
  石碑上那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让多少人魂牵梦绕。
  在国王学院,从来不缺乏诗人、学者甚至国王和总统,但他们当中再没有人像徐志摩那样,能让国王学院腾出一片土地,专门安放一块能代表他的石碑,这是何等的肯定和荣耀。
  其实剑桥让国人感到额外亲切和自豪的不仅仅只有徐志摩,還有这里丰富的中国印记。英国历史学家柯瑞思(Nicholas Chrimes,畅销书《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作者)曾说:“在世界最高学府里有多处为中国名人或文化而专门设立的建筑,这是非常罕有的。”
  2008年7月8日,在剑桥大学著名的国王学院里,剑河边上的一块草地上,安放了一块为中国诗人徐志摩而立的汉白玉大理石诗碑。这块诗碑,如今已成为剑桥的一景。2018年8月10日,在第四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期间,徐志摩纪念花园在诗碑旁落成,徐志摩的长孙徐善曾博士也参与了花园的开幕仪式。
  该花园由国王学院的首席园艺师Steven Coghill所设计,是剑桥大学校园内建造的第一个中式园林。花园以道教和佛教的理念为基础,把英国和徐志摩家乡海宁的植物结合在一起,代表了中西方的融合。
  地面上刻着“再别康桥”的诗句,诗文的书法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等中国学者书写。诗句引导着游客穿过花园走到新月型的长凳,这一设计是为了纪念徐志摩在1923年与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共同创立的文学团体:新月诗社。
  自2015年以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举办的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之一,每年都吸引着众多国际诗人和艺术家前来参与。
  金庸对联石 Cha Stone
  剑桥大学校长理查德女士在读了金庸先生的《鹿鼎记》英译本后,极为喜欢,于是向学校的荣誉博士提名委员会推荐,使金庸在2005年获得了剑桥荣誉博士学位。但当时已经81岁的金庸并不为此满足,更向校方提出,希望利用4年时间攻读一个“真”博士学位。
  金庸是中国浙江海宁人,8岁那年,表哥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求学。金庸的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2007年,金庸在录制访谈节目《艺术人生》时,曾向主持人透露,“小时候,受他的影响是有的,表哥在剑桥大学念书,爸爸说大了以后,你也去念。”
  金庸在剑桥攻读硕士和博士时,师从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部教授、圣约翰学院院士、唐史专家麦大维教授(Prof David McMullen)。他的硕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初唐皇位继承制度》,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
  金庸的导师麦大维教授(Pro.David McMullen)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说一口儒雅的南方普通话,精通中国历史、文学与古汉语。经常可以在一些东亚系学生组织的古琴音乐会、文学讨论活动上与他偶遇。
  为了肯定金庸先生在文学、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2012年7月4日,金庸先生的对联石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落地。与徐志摩纪念碑“轻轻地来”相比,金庸对联石碑的落地显得更加热闹一些。圣约翰学院的代表、中国学生会代表等人都出席了揭碑仪式。
  石碑上的对联内容如下:
  花香书香缱绻学院道
  浆声歌声宛转叹息桥
  学生金庸书
  金庸对联碑的旁边附有介绍释文:Louis Cha, O.B.E., known by his pen name Jin Yong, was born in Haining,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in 1924 and has lived in Hong Kong since 1948. He is held in immense esteem as a novelist and publisher. His fourteen partial arts novels are marked by high spirits, a sense of adventure, elegant style and deep knowledge of Chinese history……(查良镛,笔名金庸,1924年生于中国浙江海宁,1948年移居香港,是深受读者推崇的小说家和出版人,1997年获英帝国最佳功勋长官称号。其十四部武侠小说意境崇高,文体典雅,情节惊险曲折,史学功底深厚……)等双语说明。
  孔子的雕像 Confucius Sculpture
  在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Clare College)的校园里驻立着一座真人大小的孔子青铜雕像。
  孔子雕像是中国雕塑学会会长,南京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吴为山先生赠予给克莱尔学院的。这位中国最负盛名的当代雕塑家,倡导“中国精神、时代风格”,主张雕塑创作要融汇中西方艺术的精华。
  此孔子雕像曾在2009年作为当代雕塑展览的一部分,放在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的雕塑长廊里展出。雕像运用现代科技铸造,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结合。
  1685年,克莱尔学院的教授纳撒尼尔肺纳兀≒rof Nathaniel Vincent)首次将孔子的教义翻译成英文,现在孔子雕像的存在也进一步体现了克莱尔学院与中国历史、东方传统文化的联系。
  李约瑟研究所 The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在剑桥罗宾逊学院(Robinson College)校园里有一座融和东亚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的两层红砖楼房。它便是闻名于世的李约瑟研究所。   推开研究所的大门,一块“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用”的朱红篆字图记印入眼帘。研究所后面有个回廊,采用的是大红廊柱、中式栏杆、回廊环抱着一个中式小园林,栽种着特地从中国运来的花木,大有古色古香之味。照创办人李约瑟先生的话讲,这是在剑桥的“中国庙”。
  李约瑟先生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的生物化学家。1937年,一位名叫鲁桂珍的南京女学生来到剑桥求学,改变了李约瑟的后半生。
  鲁桂珍的博士导师正好是李约瑟夫人李大斐(也是皇家学会会员)。从鲁桂珍和她的中国同学身上,李约瑟感受到来自东方古国的神奇魅力和灿烂文明。他在鲁桂珍(后来成为第二任李夫人)的指导下学习汉语,同时也迷上了中国。
  李约瑟先生所提出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及“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广泛研讨。
  傅晓田花园 The Xiaotian Fu Garden
  2016年6月10日,剑桥大学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一位中国女性的名字命名学校的建筑。这为女士便是凤凰卫视知名栏目《风云对话》的主持人傅晓田。
  傅晓田2007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获教育学哲学硕士学位。毕业以后加入凤凰卫视,在全球拥有两亿的观众群,是海内外事业有成的优秀女性的代表。
  鉴于傅晓田在鼓励年轻人投身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发展、激励学业精进方面的贡献,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慷慨捐赠,丘吉尔学院决定花园以傅晓田命名,以示对她成就的认可。
  这是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中国女性校友的名义命名学院设施,也给华人女性在剑桥大学历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
  翁美玲之墓 Barbara’s Grave
  1983年《射雕英雄传》被搬上银幕,从此翁美玲的名字便被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记住了,与之相伴的还有永远的“俏黄蓉”形象。
  剑桥纽马基特路(Newmarket Road)上的剑桥市公墓里驻立着一块心形墓碑。26岁的翁美玲便长眠于此。
  为什么翁美玲会被葬在剑桥呢?翁美玲7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去世了,母亲从香港迁到英国剑桥定居,翁美玲15歲时也被接到了剑桥。剑桥是她从小生活的地方。
  翁美玲原来的墓碑是白色的,碑的两旁各站着一个小天使,一个在垂首抹泪,一个在合掌祈祷。墓碑上写着一首英文小诗:
  Lonely Is The Home Without You,
  Life To Us Is Not The Same,
  All The World Would Be Like Heaven,
  If We Could Have You Back Again。
  失去你家里清清冷冷,
  生活对我们从此不同,
  全世界会像天堂一样,
  只要你回到我们之中。
  责任编辑:陈思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对传统的统一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大一统教学方式深刻的反思和有力的反拨。于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崭新理念浮出水面。“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以充分尊重学生阅读兴趣、生活积累等个性差异为前提,引导学生和作者对话,去参与对象世界的建构,从而对文章作个性化深层性的开拓、补充和创构,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各方面
孤城,原名赵业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现居北京,出版诗集《孤城诗选》。作品散见《诗刊》《人民文学》《诗歌月刊》等期刊。  一个人的白洋淀  水鸟细爪,轻灵  在浮叶上走梅花桩——它似乎没有什么沉重的事情  野鸭蛋经过野鸭  在不知道的地方,等一只手:人的,其他的  远处,快艇在航道里咬水,交织,乱窜  快疯了  浮光,众水,莲叶,芦苇荡……  在收买一条野路之后  依坐船头,提网抄
说到时间,可以转世为铁树和石头  那夜我们就坐在活着的时间中  说到古今中外,暴力充斥每一部史书  两岸峭壁,悄悄换作了刀斧  那夜,夜空如铁,月亮出奇地大  人间仿佛丢失了什么  天快亮了,通往山顶的路上  仍有人急行,手里举着萤光的火把  车过沙河驿  牌坊还在。但石头风化严重  一條河流贴着泥沙  最终还是走失在丘陵中  路边的菜地曾是客栈的马厩  昨天的马粪,成全了茄子、豇豆  今日的葱茏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惬意的志南和尚不怕路遥力衰,扶杖过桥,一路红杏灼灼,绿柳垂荫,方得尽收眼底。这“杖藜”带给志南和尚一片亮丽的春色。语文教师致力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在充当着杖藜的角色。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职责。如何履行好语文教师的这一重要职责,笔者有几个不成熟的观点,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着眼最近发展区
学生作文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写作过程的一个段落或对一篇文章的结果进行审慎的回顾、检查与分析。反思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要指导学生写作成功,不能只教作文之道,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反观自我”,对自己的作文实践进行有效的反思。  (一)注重学生作文反思能促进学生策略性写作  人的学习是双向过程,一方面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识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对认知过程的自我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专著]王荣生、郑桂华主编《语文教材建设新探——试教交流(第一辑)》,2008年8月第一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提要]专著通过《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试编本)》系列教材(王荣生、郑桂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雷雨》中有两对最为复杂的情感纠葛:一是繁漪与周萍,一是侍萍与朴园。相比较而言,前者因乱伦而惊世骇俗,并由此拷问了人性的沉沦与救赎;后者似乎承续了“始乱终弃”的故事模式,并因阶级壁垒的成见遮蔽了我们对他们二人情感生命的理解。阶级分析法虽然有助于解读侍萍与周朴园悲剧的社会根源,但不能完全把握这一悲剧丰富的人性内涵。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曾尖锐地批评《雷雨》是一部多面投机的作品,他指出:  (曹
悲悯情怀是文艺作品中最能撼动人心的情感因素。  当代作家王英琦,满含深情地关注底层人物的困苦的生活现状和精神状态,用朴实而真挚的叙述代替同情和呐喊,凸现农民们的生活诉求和灵魂挣扎。她的作品以女性特有的柔情,在平和的叙述中让人体悟到一股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看社戏》中,农民买一个红薯都有一种“暖幼温贫”之感。“暖幼温贫”之感,只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群农民生活的穷愁。世代以种田为生的农民们,吃粗粮之余
下雨时我听到刷子刷过马背的声音  下午我看见雨水落在我父亲的后背上  他站在故乡  七里河水库,靠近出水口的一角  雨犹如刷子在刷过一匹黑马  四十年前的马背  他那么年轻,还没有被岁月和生活  压得弯下腰去  在不远处,经过水库  是我母亲的家  他去那里  沿途有树木、庄稼  一只偶然窜出来的野兔  或者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水  在下午,这个我又想起他的时刻  他久久地站在那里  雨水  跨过时
士子与歌伎相遇 早已在梦中  当浔阳江头那一袭青衫挽别倾心的客人时,无边的惆怅似江水般绵绵不绝,只有一轮清月与倒影在水中的愁绪互相凭吊。回想两年的苦度,回乡无望。白居易深陷惶恐,这一士子不可自拔。平素的压抑和寂寞等百般情愫在此时此刻被此情此景渲染到了崩溃的边缘。  送别的因素加速了音乐的出现,举酒不成欢,只恨无管弦。两年以来他不断寻觅,可惜“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