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被XX”结构广泛应用于网络,《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更是将该结构收录入内,将其从网络热门语言提升到正规语言的身份,足见该短语的广泛的社会认可程度以及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以对比《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基础,分析被字式的意义与用法的继承与创新,对把握被字式的新用法及反思其反映的社会现象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被字式;意义;用法;继承;创新
一、 “被XX”现象及其产生
近几年,在汉语中有些不及物动词甚至名词和形容词,灵活地应用到被动句里,构成不合语法的词组,却传递出更丰富的内涵。这类用法不仅新颖,且简洁利落(王灿龙,2009)。
“被XX”新用法的产生是源于“被自杀”一词。2008年3月13日,曾多次进京举报阜阳市颍泉区豪华办公楼“白宫”举报人李国福在安徽省第一监狱医院死亡。检察机关出具的调查结果显示,李属于自缢身亡,但其家属不认可其自杀的结论,认为死亡原因另有蹊跷。由于这种鉴定结果禁不起推敲,后被网友们评论为“被自杀”。该词泛指死因不明而被有关专家或权威鉴定为自杀的非正常死亡现象。该词修改了中国现代汉语传统语法规则,完成了被动与主动孪生、施动和受动同体的语法创新(大旗网2010-05-08)。自此,“被XX”的新用法得到了很大发展,新的词组层出不穷,进入了“被时代”。比如,被自杀、被失踪、被自愿、被代表、被捐款、被小康、被增长、被就业、被开心、被幸福和被精神病,等等。
二、 被字式的意义和用法的继承与创新
(一)“被”字意义的继承与创新
作为媒体盘点的2009年度热词之一的“被XX”,被纳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比最近的两版《现代汉语词典》不难发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被”字作为多义字有三个义项:(1)作名词,如被子。(2)作动词,遮盖,如被覆;遭遇,如被难。(3)作介词引导被动句,如他被选为代表;做助词表示被动的动作,如被剥削阶级。值得一提的是,第5版中的“被”的这三个义项是作为三个不同词条进行录入的。形同音同而意义上需分别处理的,分立条目(李开,2013)。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被”字在传承前面三个词义的基础上,增添了其新用法:用在动词或名词前,表示情况与事实不符或是被强加的(含讽刺、戏谑意),如被就业、被小康。第5版把“被”字列了3个字头,而相比之下,第6版将所有义项合为一个字头,新增加的“被就业”的义项没有另列字头而是跟其它意义合并到同一字头下,这直接说明了新义项是前面5种义项的发展的结果。第6版以词类标注范畴相关的一个或数个义项,做到词类(词性)与各义项一致、相足,并直接对用例其解释作用(李开,2013)。
语言是思想的工具,当我们试图用语言解释新的现象的时候,很自然地,我们会借助已有的知识来解释新的事物或情形。第6版新增的“表示情况与事实不符或是被强加的”这一义项,实际可以被认为是第5版“作动词,表示遭遇”和“作助词表示被动的动作”这两个义项的合并与发展。此外,新兴被字式的语义值可以是假也可以是真,例如,被就业,实际是高校学生并未就业;被捐款,则是捐款这一动作已经完成,即时该动作不是尊重当事者本人的主观意愿进行的。但是,新兴被字式更突出地表现出外界强加给当事人这一概念。
(二)“被XX”用法的继承与创新
1. 现代汉语中“被”的传统用法
现代汉语中“被”的传统用法包括作名词、动词,但其主要用法是用作介词表示被动之意。传统的被动句表达的是客体(受事)和主体(施事)之间被处置—处置关系或是被影响—影响的关系(刘宗开,2011)。 “被”字句通常由施事者、动词和受事者构成,省略施事者可以省略。例如:
例1小张被小王打得头破血流。
例2 小李被开除了。
在例1中,受事“小张”是主语,动词“打”是谓语,施事“小王”是宾语,“被”作为介词连接受事和施事。而例2中只有受事“小李”、谓语动词“开除”以及介词“被”。
2.“被XX”的新用法
根据“被”字后所接词的词性,“被XX”的新用法可以从以下三类进行描述:
(1)被+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本来应该是自己,而前面加了一个“被”字,表示该动作是由他人完成,深藏着被迫之含义。例如:
例3 1个月内5名人“被死亡”,任达华、刘著惨遭网络暴力(广州日报 2010-06-04)。
例4 央视名嘴柴静谈“被失踪”,亮相新节目对话姚晨(华西都市报2011-08-09)。
例5城区森林覆盖率仅13%的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最近正在实施实施“城周绿化”、“城区绿化”。因有红头文件要求,工程种的每棵花草树木,包含了数万内江市、两区两级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职工的捐款,因此有人称之为“被捐款”(华西都市报2009-11-04)。
例3中的“被死亡”和例4中的“被失踪”的施事应当是“自己”而且由自己独立完成,而在例句中是指一些不明真相或有特殊图谋的人对名人制造并散播谣言,是与事实不符的。例5的“被捐款”是指在当事人非自愿的情况下,强制其捐款或通过克扣其工资或其它形式的收入进行捐款,是一种道德勒索行为,没有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这里的“被”是助词,表示被迫含义,可以直接用来修饰后面的不及物动词(周卫华、蔡忠玲,2009),“被”后加主动意义的动词体现了该动作的承受性,表现出它在语境中的反讽效应。
(2)被+形容词。
形容词所修饰的当事人事实上并不具备该特征,因为种种原因,如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绩或者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等,给当事人冠以该形容词的称号。例如,
例6 下午,儿子风风火火地放学回来了,一边吃饭,一边很不情愿地说,以后星期六仍然要到校自习,每个人还要交一份自愿书,同学们称之为“被自愿”(新浪博客 2009-09-04)。 例7最热夏天:预报和实际感受差距大,市民怀疑“被清凉”(新华网 2010-08-09)。
例6中的同学们并非自愿去补习,而是学校强制参加,但因学校形式主义地要求同学们签订了所谓的自愿书,导致同学们“被自愿”参加补习。例7是指市民感受非常炎热而天气预报气温并非很热,市民怀疑“被清凉”。此处的“被”是介词,具有介引功能(周卫华、蔡忠玲,2009)。该结构省略了形容词前应有的动词“认为”,用更简洁的结构传递出当事人的非自主性。
(3)被+名词。
当事人并未达到名词描述的特征或状态,却因各种原因被冠以该名号。例如,
例8 中科院院士自曝“被委员”,建议完善政协委员遴选机制(南方日报2010-03-11)。
例9 “被就业”棒喝高校就业率:欺上瞒下害毕业生(中国新闻网 2009-07-19)
例8的“被委员”是指北大教授丁伟岳在自己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例9的“被就业”是学校为提高“就业率”,要求未就业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己就业。此处的“被”是介词,省略了跟名词相对应的动词,后面直接跟名词,表达了该名词存在的强加性。
综合以上三类“被XX”的新用法,我们发现该三类构式与传统的被动句都属于被字句范畴,都是“被”字后面接一个施加给主语的状态和行为等的词语。但是,“被XX”指的是受事者有足够的判断力和表达力但是又受制于其它力量被迫接受各种事实,并在其后面接上不符合语言规则的不及物动词、名词或形容词。“被XX”将原则上不能用于被动的词用到被动句中表达特殊的感情色彩,主要强调了外界对当事人的强加性,违背当事人的意愿或与事实相反这样不仅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而且拓展了语法标记“被”的性质功能。突破旧有语法规范,赋予“被”字新活力,正是“被”字新用法的一大特点和贡献(李连伟,2010)。而传统被字句仅仅表现出施事和受事的关系,不存在更深刻的语用含义。新兴被字句与传统被字句的根本差别在于句子的语用目的是否具有讽刺和无奈意味的否定,这也是判断新被字句的根本标准(高艳,2012)。这也符合Levinson提出的会话信息原则,说话者往往遵循最简化原则,新兴“被”字构式是在这样的语用经济性原则支配下,由说话者遴选来表述其交际目的(丁一,2013)。
三、“被XX”新用法的语用探究
网络是一个相对轻松且言论自由的环境,也是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来源。“被XX”的新用法,作为网民对一些新闻的回应,最早就是出现于网络中。网民用被字句在幽默地反抗话语霸权、自嘲遭受非公正待遇时的同时也声明了自己的立场、谴责社会的不良现象,表达了对于公民权责名实相符的吁求。 “被XX”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人们自我意识的提高,人们不再是新闻的被动接受者和官方机构面子工程的牺牲品,而是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辩证地思考事情发生的合理性。此外,关于一些公众人物的“被”现象,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提供给人们一个发表观点的平台,网民们应该遵守网络规范,而不是在弄清事情真相之前就对对某些事物或人物妄加猜测或者以讹传讹。“被XX”的产生既是语言在相对宽松的网络环境的创新,又是深刻的社会反映。它是以原有的词义和用法为基础上的大胆的语言创新。
四、结语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经过时间的沙漏沉淀下的新词语,是研究时代文化现象的参考,更是透视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被XX”把原则上不能用于被动的词用到被动句中表达特殊的感情色彩,在出现伊始被很多人认为是“另类用法”或者“异类用法”,随着“被家族”的逐渐壮大并为人们所接受,尤其是“被”字新义被成功纳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其从网络热门语言提升到正规语言的身份,充分证明了该短语的广泛的社会认可程度以及强大的生命力。这一语言现象不仅仅是语言发展的结果,也是当前社会现实的反映,我们应当对它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做出反思。如果某些机构的话语霸权不能在民主与法治的框架内得以遏制,公众话语权不能有所保障,机构的公信力会不断下降,演绎出更多“被字式”的无奈和控诉。
参考文献:
[1]丁一. 新兴“被”字构式的认知语用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8 (3).
[2]冯地云. “被XX”的形成及其原因解释[J].文学界·学科园地, 2010, (5)
[3]高艳. 新兴被字句的语用功能及句法特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9).
[4]李开. 规范化维度下的与时俱进——学习《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J].语文研究, 2013, (2) .
[5]李连伟.“被”字新用法的特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8.
[6]刘宗开.“被XX”构式和传统汉语被动结构的对比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4(6).
[7]王灿龙. “被”字的另类用法——从“被自杀”谈起[J].语文建设, 2009, (4).
[8]周卫华、蔡忠玲.热议“被+XX”结构[J].语言新观察, 2009, (10).
[9]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10]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作者简介:姜玉莹(1989—),女,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关键词】被字式;意义;用法;继承;创新
一、 “被XX”现象及其产生
近几年,在汉语中有些不及物动词甚至名词和形容词,灵活地应用到被动句里,构成不合语法的词组,却传递出更丰富的内涵。这类用法不仅新颖,且简洁利落(王灿龙,2009)。
“被XX”新用法的产生是源于“被自杀”一词。2008年3月13日,曾多次进京举报阜阳市颍泉区豪华办公楼“白宫”举报人李国福在安徽省第一监狱医院死亡。检察机关出具的调查结果显示,李属于自缢身亡,但其家属不认可其自杀的结论,认为死亡原因另有蹊跷。由于这种鉴定结果禁不起推敲,后被网友们评论为“被自杀”。该词泛指死因不明而被有关专家或权威鉴定为自杀的非正常死亡现象。该词修改了中国现代汉语传统语法规则,完成了被动与主动孪生、施动和受动同体的语法创新(大旗网2010-05-08)。自此,“被XX”的新用法得到了很大发展,新的词组层出不穷,进入了“被时代”。比如,被自杀、被失踪、被自愿、被代表、被捐款、被小康、被增长、被就业、被开心、被幸福和被精神病,等等。
二、 被字式的意义和用法的继承与创新
(一)“被”字意义的继承与创新
作为媒体盘点的2009年度热词之一的“被XX”,被纳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比最近的两版《现代汉语词典》不难发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被”字作为多义字有三个义项:(1)作名词,如被子。(2)作动词,遮盖,如被覆;遭遇,如被难。(3)作介词引导被动句,如他被选为代表;做助词表示被动的动作,如被剥削阶级。值得一提的是,第5版中的“被”的这三个义项是作为三个不同词条进行录入的。形同音同而意义上需分别处理的,分立条目(李开,2013)。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被”字在传承前面三个词义的基础上,增添了其新用法:用在动词或名词前,表示情况与事实不符或是被强加的(含讽刺、戏谑意),如被就业、被小康。第5版把“被”字列了3个字头,而相比之下,第6版将所有义项合为一个字头,新增加的“被就业”的义项没有另列字头而是跟其它意义合并到同一字头下,这直接说明了新义项是前面5种义项的发展的结果。第6版以词类标注范畴相关的一个或数个义项,做到词类(词性)与各义项一致、相足,并直接对用例其解释作用(李开,2013)。
语言是思想的工具,当我们试图用语言解释新的现象的时候,很自然地,我们会借助已有的知识来解释新的事物或情形。第6版新增的“表示情况与事实不符或是被强加的”这一义项,实际可以被认为是第5版“作动词,表示遭遇”和“作助词表示被动的动作”这两个义项的合并与发展。此外,新兴被字式的语义值可以是假也可以是真,例如,被就业,实际是高校学生并未就业;被捐款,则是捐款这一动作已经完成,即时该动作不是尊重当事者本人的主观意愿进行的。但是,新兴被字式更突出地表现出外界强加给当事人这一概念。
(二)“被XX”用法的继承与创新
1. 现代汉语中“被”的传统用法
现代汉语中“被”的传统用法包括作名词、动词,但其主要用法是用作介词表示被动之意。传统的被动句表达的是客体(受事)和主体(施事)之间被处置—处置关系或是被影响—影响的关系(刘宗开,2011)。 “被”字句通常由施事者、动词和受事者构成,省略施事者可以省略。例如:
例1小张被小王打得头破血流。
例2 小李被开除了。
在例1中,受事“小张”是主语,动词“打”是谓语,施事“小王”是宾语,“被”作为介词连接受事和施事。而例2中只有受事“小李”、谓语动词“开除”以及介词“被”。
2.“被XX”的新用法
根据“被”字后所接词的词性,“被XX”的新用法可以从以下三类进行描述:
(1)被+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本来应该是自己,而前面加了一个“被”字,表示该动作是由他人完成,深藏着被迫之含义。例如:
例3 1个月内5名人“被死亡”,任达华、刘著惨遭网络暴力(广州日报 2010-06-04)。
例4 央视名嘴柴静谈“被失踪”,亮相新节目对话姚晨(华西都市报2011-08-09)。
例5城区森林覆盖率仅13%的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最近正在实施实施“城周绿化”、“城区绿化”。因有红头文件要求,工程种的每棵花草树木,包含了数万内江市、两区两级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职工的捐款,因此有人称之为“被捐款”(华西都市报2009-11-04)。
例3中的“被死亡”和例4中的“被失踪”的施事应当是“自己”而且由自己独立完成,而在例句中是指一些不明真相或有特殊图谋的人对名人制造并散播谣言,是与事实不符的。例5的“被捐款”是指在当事人非自愿的情况下,强制其捐款或通过克扣其工资或其它形式的收入进行捐款,是一种道德勒索行为,没有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这里的“被”是助词,表示被迫含义,可以直接用来修饰后面的不及物动词(周卫华、蔡忠玲,2009),“被”后加主动意义的动词体现了该动作的承受性,表现出它在语境中的反讽效应。
(2)被+形容词。
形容词所修饰的当事人事实上并不具备该特征,因为种种原因,如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绩或者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等,给当事人冠以该形容词的称号。例如,
例6 下午,儿子风风火火地放学回来了,一边吃饭,一边很不情愿地说,以后星期六仍然要到校自习,每个人还要交一份自愿书,同学们称之为“被自愿”(新浪博客 2009-09-04)。 例7最热夏天:预报和实际感受差距大,市民怀疑“被清凉”(新华网 2010-08-09)。
例6中的同学们并非自愿去补习,而是学校强制参加,但因学校形式主义地要求同学们签订了所谓的自愿书,导致同学们“被自愿”参加补习。例7是指市民感受非常炎热而天气预报气温并非很热,市民怀疑“被清凉”。此处的“被”是介词,具有介引功能(周卫华、蔡忠玲,2009)。该结构省略了形容词前应有的动词“认为”,用更简洁的结构传递出当事人的非自主性。
(3)被+名词。
当事人并未达到名词描述的特征或状态,却因各种原因被冠以该名号。例如,
例8 中科院院士自曝“被委员”,建议完善政协委员遴选机制(南方日报2010-03-11)。
例9 “被就业”棒喝高校就业率:欺上瞒下害毕业生(中国新闻网 2009-07-19)
例8的“被委员”是指北大教授丁伟岳在自己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例9的“被就业”是学校为提高“就业率”,要求未就业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己就业。此处的“被”是介词,省略了跟名词相对应的动词,后面直接跟名词,表达了该名词存在的强加性。
综合以上三类“被XX”的新用法,我们发现该三类构式与传统的被动句都属于被字句范畴,都是“被”字后面接一个施加给主语的状态和行为等的词语。但是,“被XX”指的是受事者有足够的判断力和表达力但是又受制于其它力量被迫接受各种事实,并在其后面接上不符合语言规则的不及物动词、名词或形容词。“被XX”将原则上不能用于被动的词用到被动句中表达特殊的感情色彩,主要强调了外界对当事人的强加性,违背当事人的意愿或与事实相反这样不仅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而且拓展了语法标记“被”的性质功能。突破旧有语法规范,赋予“被”字新活力,正是“被”字新用法的一大特点和贡献(李连伟,2010)。而传统被字句仅仅表现出施事和受事的关系,不存在更深刻的语用含义。新兴被字句与传统被字句的根本差别在于句子的语用目的是否具有讽刺和无奈意味的否定,这也是判断新被字句的根本标准(高艳,2012)。这也符合Levinson提出的会话信息原则,说话者往往遵循最简化原则,新兴“被”字构式是在这样的语用经济性原则支配下,由说话者遴选来表述其交际目的(丁一,2013)。
三、“被XX”新用法的语用探究
网络是一个相对轻松且言论自由的环境,也是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来源。“被XX”的新用法,作为网民对一些新闻的回应,最早就是出现于网络中。网民用被字句在幽默地反抗话语霸权、自嘲遭受非公正待遇时的同时也声明了自己的立场、谴责社会的不良现象,表达了对于公民权责名实相符的吁求。 “被XX”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人们自我意识的提高,人们不再是新闻的被动接受者和官方机构面子工程的牺牲品,而是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辩证地思考事情发生的合理性。此外,关于一些公众人物的“被”现象,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提供给人们一个发表观点的平台,网民们应该遵守网络规范,而不是在弄清事情真相之前就对对某些事物或人物妄加猜测或者以讹传讹。“被XX”的产生既是语言在相对宽松的网络环境的创新,又是深刻的社会反映。它是以原有的词义和用法为基础上的大胆的语言创新。
四、结语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经过时间的沙漏沉淀下的新词语,是研究时代文化现象的参考,更是透视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被XX”把原则上不能用于被动的词用到被动句中表达特殊的感情色彩,在出现伊始被很多人认为是“另类用法”或者“异类用法”,随着“被家族”的逐渐壮大并为人们所接受,尤其是“被”字新义被成功纳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其从网络热门语言提升到正规语言的身份,充分证明了该短语的广泛的社会认可程度以及强大的生命力。这一语言现象不仅仅是语言发展的结果,也是当前社会现实的反映,我们应当对它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做出反思。如果某些机构的话语霸权不能在民主与法治的框架内得以遏制,公众话语权不能有所保障,机构的公信力会不断下降,演绎出更多“被字式”的无奈和控诉。
参考文献:
[1]丁一. 新兴“被”字构式的认知语用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8 (3).
[2]冯地云. “被XX”的形成及其原因解释[J].文学界·学科园地, 2010, (5)
[3]高艳. 新兴被字句的语用功能及句法特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9).
[4]李开. 规范化维度下的与时俱进——学习《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J].语文研究, 2013, (2) .
[5]李连伟.“被”字新用法的特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8.
[6]刘宗开.“被XX”构式和传统汉语被动结构的对比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4(6).
[7]王灿龙. “被”字的另类用法——从“被自杀”谈起[J].语文建设, 2009, (4).
[8]周卫华、蔡忠玲.热议“被+XX”结构[J].语言新观察, 2009, (10).
[9]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10]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作者简介:姜玉莹(1989—),女,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