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在重复中增前方案的可行性?方案的难度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适合的难度,才能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中所需的资源要大众,易得;活动的过程要简练。如果有些活动的难度较大,可以将活动的过程分解,让每个小组成员完成每一个环节,以此降低难度,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的操作性强了,学生才能顺利完成,才能获得成就感,激发他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
关键词;可行性 激发兴趣
初中生带有儿童的特征,对动手制作特别感兴趣。模仿与制作是我们综合实践课一个不错的选题方向。以下是我所看到的两个动手制作方案。
片段一:《陶器制作》
老师:从《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摔笔洗说起,瓷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继承和发扬。引出本课的主题:中国陶瓷制作发展——裴李岗文化
老师:图片和文字介绍裴李岗文化所在地和它在中国陶器发展史上的地位
学生:看
老师:文字介绍裴李岗的生活环境和陶器制作的类型
学生:看
老师:图片、文字介绍裴李岗的陶器制作方法:泥条盘筑法。
学生:看
老师:图片介绍裴李岗出土的典型陶器:红陶小口折肩环底双耳壶、三足壶、新石器时代红陶折肩壶、双耳红陶壶
学生:看,听介绍。
老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些陶器的“折肩”、“耳”上都有孔是作什么用的?
学生:合作学习,举手发言:穿绳子,吊起来烧煮……
老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有的陶器下有“三足”,这可能是作什么用的?
学生:合作学习,举手发言:下面可以生火,烧煮食物、水……
老师:分发橡皮泥,演示“泥条盘筑法”:一小部分做成圆底、其他大部分搓成条状,沿圆底盘筑,盘的圈先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盘出曲线。针对器形口小,无法把器形壁捏平整的问题,指导学生可以边盘筑,边捏平整。
学生:模仿制作,最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片段二:《古代农具制作》
老师:播放视频“石器”和“铁器”。
学生:观看
老师:出示石器和铁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石器和铁器制作有何不同,哪个更好用?
学生:合作学习,举手回答。
老师:结合图片介绍,古代的铁器不是全铁的,只是刃部包上了铁皮。
学生:用橡皮泥模仿制作。把手用纸代替,刃部用橡皮泥。最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片段一、片段二同样是制作古代手工业的复制品;所用材料都是橡皮泥;整个教学过程也基本相似:了解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模拟制作、成果展示。为什么片段一中的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在制作过程中也很专注,成果也相当丰富;而片段二中的学生参与的热情很平淡、制作过程的专注度也不够,成果也不丰富呢?回望两个教学设计,虽然教学设计几乎相同,但效果相反却也在情理之中的。原因就在:简单重复
首先,简单的重复使学生在两个片段中的兴趣浓厚程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片段一中,学生在历史课中刚学习了关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对原始人制作的典型原始陶器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半坡聚落是红陶,河姆渡聚落是黑陶等,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他们对原始陶器的了解又不是很全面,比如原始人是怎样制作陶器的?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一知半解的时候,正是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再加上第一次用橡皮泥亲自动手制作仿制品,因此,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浓。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驱使下,人会想方设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法,同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又会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片段二中,教学设计虽然相同,但这样的教学流程是第三次,用橡皮泥制作也已经是第三次了,仿制的“石器”和“铁器”与历史书中的是重复的。没有新意。流程、材料、仿制对象的简单重复,已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没有了兴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当然不会全身心地投入,也就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其次,片段二简单重复了片段一的活动流程,但片段二中的制作方法却明显要难于片段一。
片段一中制作制作陶器的仿制品,只需要橡皮泥一种原料,制作的方法——“泥条盘筑法”通过研究图片,现场实物的演示,也较容易掌握。在制作复制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所掌握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能较容易的制作出像样的成果来,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而巨大成就感又会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作出更精美的作品,学生在作品上贴花和刻纹路就是很好的例证。
片段二中所用的材料比较复杂。由于古代的铁器只是在刃部有一圈铁皮包裹,其他的部位都是木制的。在制作的过程中用橡皮代替铁刃,用纸代替木柄。橡皮泥没有铁的质感,纸也做不出木把手的效果,尤其是木把手需要弯折的部位。材料特性的不符、制作过程的相对复杂,降低了活动的可操作性。因而学生做出来的作品跟实物差距较大,他们会反复尝试。但在這一次的尝试、失败中,积极性也一点一点的被消磨了。所以最后出现了学生做偏离主题的物品,成果展示环节参与的人很少。这样的结果,归根结底缺乏操作的可行性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两个教学片段告诉我们:简单的重复将直接影响学生兴趣的保持和方案的可操作性。
如何在重复中增前方案的可行性?方案的难度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适合的难度,才能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中所需的资源要大众,易得;活动的过程要简练。如果有些活动的难度较大,可以将活动的过程分解,让每个小组成员完成每一个环节,以此降低难度,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的操作性强了,学生才能顺利完成,才能获得成就感,激发他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
在重复中发现新的亮点,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顺利前进。
关键词;可行性 激发兴趣
初中生带有儿童的特征,对动手制作特别感兴趣。模仿与制作是我们综合实践课一个不错的选题方向。以下是我所看到的两个动手制作方案。
片段一:《陶器制作》
老师:从《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摔笔洗说起,瓷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继承和发扬。引出本课的主题:中国陶瓷制作发展——裴李岗文化
老师:图片和文字介绍裴李岗文化所在地和它在中国陶器发展史上的地位
学生:看
老师:文字介绍裴李岗的生活环境和陶器制作的类型
学生:看
老师:图片、文字介绍裴李岗的陶器制作方法:泥条盘筑法。
学生:看
老师:图片介绍裴李岗出土的典型陶器:红陶小口折肩环底双耳壶、三足壶、新石器时代红陶折肩壶、双耳红陶壶
学生:看,听介绍。
老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些陶器的“折肩”、“耳”上都有孔是作什么用的?
学生:合作学习,举手发言:穿绳子,吊起来烧煮……
老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有的陶器下有“三足”,这可能是作什么用的?
学生:合作学习,举手发言:下面可以生火,烧煮食物、水……
老师:分发橡皮泥,演示“泥条盘筑法”:一小部分做成圆底、其他大部分搓成条状,沿圆底盘筑,盘的圈先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盘出曲线。针对器形口小,无法把器形壁捏平整的问题,指导学生可以边盘筑,边捏平整。
学生:模仿制作,最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片段二:《古代农具制作》
老师:播放视频“石器”和“铁器”。
学生:观看
老师:出示石器和铁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石器和铁器制作有何不同,哪个更好用?
学生:合作学习,举手回答。
老师:结合图片介绍,古代的铁器不是全铁的,只是刃部包上了铁皮。
学生:用橡皮泥模仿制作。把手用纸代替,刃部用橡皮泥。最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片段一、片段二同样是制作古代手工业的复制品;所用材料都是橡皮泥;整个教学过程也基本相似:了解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模拟制作、成果展示。为什么片段一中的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在制作过程中也很专注,成果也相当丰富;而片段二中的学生参与的热情很平淡、制作过程的专注度也不够,成果也不丰富呢?回望两个教学设计,虽然教学设计几乎相同,但效果相反却也在情理之中的。原因就在:简单重复
首先,简单的重复使学生在两个片段中的兴趣浓厚程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片段一中,学生在历史课中刚学习了关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对原始人制作的典型原始陶器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半坡聚落是红陶,河姆渡聚落是黑陶等,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他们对原始陶器的了解又不是很全面,比如原始人是怎样制作陶器的?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一知半解的时候,正是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再加上第一次用橡皮泥亲自动手制作仿制品,因此,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浓。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驱使下,人会想方设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法,同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又会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片段二中,教学设计虽然相同,但这样的教学流程是第三次,用橡皮泥制作也已经是第三次了,仿制的“石器”和“铁器”与历史书中的是重复的。没有新意。流程、材料、仿制对象的简单重复,已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没有了兴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当然不会全身心地投入,也就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其次,片段二简单重复了片段一的活动流程,但片段二中的制作方法却明显要难于片段一。
片段一中制作制作陶器的仿制品,只需要橡皮泥一种原料,制作的方法——“泥条盘筑法”通过研究图片,现场实物的演示,也较容易掌握。在制作复制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所掌握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能较容易的制作出像样的成果来,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而巨大成就感又会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作出更精美的作品,学生在作品上贴花和刻纹路就是很好的例证。
片段二中所用的材料比较复杂。由于古代的铁器只是在刃部有一圈铁皮包裹,其他的部位都是木制的。在制作的过程中用橡皮代替铁刃,用纸代替木柄。橡皮泥没有铁的质感,纸也做不出木把手的效果,尤其是木把手需要弯折的部位。材料特性的不符、制作过程的相对复杂,降低了活动的可操作性。因而学生做出来的作品跟实物差距较大,他们会反复尝试。但在這一次的尝试、失败中,积极性也一点一点的被消磨了。所以最后出现了学生做偏离主题的物品,成果展示环节参与的人很少。这样的结果,归根结底缺乏操作的可行性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两个教学片段告诉我们:简单的重复将直接影响学生兴趣的保持和方案的可操作性。
如何在重复中增前方案的可行性?方案的难度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适合的难度,才能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中所需的资源要大众,易得;活动的过程要简练。如果有些活动的难度较大,可以将活动的过程分解,让每个小组成员完成每一个环节,以此降低难度,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的操作性强了,学生才能顺利完成,才能获得成就感,激发他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
在重复中发现新的亮点,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顺利前进。